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9
摘要:通过对余华中短篇小说与博尔赫斯等人作品的比较文学研究,我们回答了其中短篇小说的诸多疑点,并试图建构一个总体认知叙事学分析案例,为广义文学艺术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理论新模式。应该说,对余华中短篇小说与博尔赫斯式作品的比较文学研究,以及总体认知叙事学分析建构,是研究值得关注的创新点。通过案例的建构,可以认为,这种总体认知叙事学分析研究模式,是具有较为具有广阔的研究意义。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对达姆罗什的世界经典新体系的论述形成了对话性的增补。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诗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新诗变为大众的诗,让大众读者能够读懂。从百年新诗史的大众化事实看,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具有三大思想内容:一是新诗大众化的“大众”不是抽象名词,而是随时代语境改变而变动的特定“大众”;二是读者作为传播者和接受者,其阅读反应是新诗文本是否属于大众化文本的评判依据;三是新诗大众化的核心内容是文本大众化。一百年来,新诗大众化因时而动,具有时代性与反思性。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是在百年新诗建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诗学形态,具有中国现代性特征并向未来敞开。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性诗学,它在言说逻辑上有时存在着语义传达大众化和诗意表达大众化相混淆的问题。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新古体诗是贺敬之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又一艺术创新。面对社会语境的变化,立足自身承担的文艺工作使命,贺敬之创建新的抒情方式,以“形式的反作用”传达出面向丰富的“时代的折光”。贺敬之一方面清楚旧体诗具有形式束缚内容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敏锐意识到,旧体诗在表现某些特定题材的时候有其优长所在。通过对旧体诗取其便利、去其束缚,贺敬之打造出“新古体诗”这一兼具传统特色与当代品格的艺术形式。结合贺敬之对创作观念的阐述,分析其诗作可以看出,新古体诗兼具形式再造和内容重塑的双重意义。贺敬之一方面改造“古体”,激发今日之诗情,抒写当代之感思;另一方面依托古代典故等历史内容翻陈出新,其诗作折射出时代的光影流变。如同新歌剧、政治抒情诗一样,新古体诗是贺敬之辩证地理解诗心、诗思、诗情与“形式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循时代之脉搏、发人民之心声、创艺术新形制的实践成果。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客家地区浓厚的宗族文化与因迁移形成的族群结构,使客家人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观念。客家人在“耕读传家”“艰苦奋斗”“敢闯敢干”的精神传承中形成了勤劳勇敢、坚忍内敛的群体性格特征。同时,祖辈相传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客家人的精神之中,成为他们的人生规范和行为准则。客籍作家,以文学的方式将客家女性在旧的历史时代中的生存境遇与文化经验层层揭示出来,不仅反映出客家文化对女性的品格形成与个体命运的影响,而且与新社会、新时代的文化空间、生存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章从“新南方写作”的视域,重新审视处于传统客家文化规约下的客家女性的人生选择与文化认同,旨在探知客家女性在历史化中主体构建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摘要:利用鲁迅的文章、书信和相关文献资料,用心态史学的方法,将还未成长为鲁迅的留日学生周树人在赴日求学期间“弃医从文”的心态作一番历史梳理。结果表明,在“弃医从文”这一人生选择中,留日学生周树人存在着两类看似矛盾的心态:国民启蒙下的主动求索,表现为对国民性改造的一以贯之,矢志不移;刺激多端下的无奈选择,表现为对刺激自己的人和现实环境的不断逃避与逃离。这两类心态体现出的是他对于国民和自己别样却写实的情感体验。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刘建东的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从小切口切入,袁展现了风云际会下党的地下工作者的故事。小说的独特性在于叙事方式的独特性(悬念的设置)、限制性叙事视角的采用和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叙事时空的腾挪转移,实现了对传统革命历史文学叙事模式和叙事策略的突破与超越,使革命历史文学叙事和革命英雄书写呈现出异样的光彩。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相比,《无法完成的画像》做到了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的有机融合,“野隐藏在海平面下的冰山一角”的独特写法和深入历史风云中边缘形象的个体体验,为革命历史题材提供了一个“以小见大”的表现视角,同时也丰富了革命者形象的塑造,于细节处洞见革命英雄的无私、无畏与奉献,激发了当代读者对革命历史和革命英雄的追忆。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一位风格独特的重要作家,沈从文终其一生都对“伟大中国文学作品”念兹在兹,并通过各种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于文学经典的独到理解。在沈从文看来,真正的“伟大中国文学作品”,应该是“现实性”“独创性”“历史性 ”与“世界性”的统一体;而要创作出“伟大中国文学作品”,则应重点从创作体裁、创作态度、语言文字、文学批评生态四方面建构标准,沈从文的“伟大中国文学作品”观对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影响深远。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味觉叙事在现实主义小说叙事领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感官体验为文学表达注入了丰富的层次与情感深度。以张新科的现实主义小说作为案例,深入挖掘味觉叙事在文学作品中的多维价值,全面展现了其在地域性、社会性、叙事性、隐喻性及功能性五个关键维度上的作用。在地域性维度上,味觉叙事细腻地描幕了不同地域的风貌和文化特色:在社会性维度上,味觉叙事揭示社会关系中的人伦关系与权力结构:在叙事性维度上,味觉叙事作为塑造人物、串联时空的重要手段:在隐喻性维度上,味觉叙事作为隐喻符号,承载着集体记忆与情感表达:在功能性维度上,味觉叙事不仅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还构建独特的文化符号.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创意写作理论的发展离不开对经典文论范畴的借鉴,“范畴阐释”是打通这一路径的关键。“神思”作为刘勰《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对传统文学构思、文学想象影响甚大,藉以“范畴阐释”方法在“理解解释-应用”三重解释学维度上重新释读“神思”文本,探祈其创意构思价值,透视“神思”在小说创作中的构思心态、积学妙想和心物统一论的有益启示,进而为中国特色创意写作理论的成熟和壮大提供助推力量。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0-08
摘要:周家叫方鸿渐相亲是为了攀上张家,为自身利益打算,而方鸿渐拒绝这门亲事只是不中意张小姐这个女 孩子。对《围城》叙述作一时一地之字面解读导致学界不能真正理解相亲的真相与方鸿渐的真性情( 标劲) ,也就 无从领略《围城》独特而高超的叙述匠心与艺术魅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18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陈敬容小说佚文《被遗忘的桥》《打破了一只花瓶》《挣扎》的发现,对理解该诗人于特殊人生阶段的文学活动,及其生平与创作姿态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这三篇小说佚文发表于 1946年的《文讯》月刊中,小说内容与其情感经历有直接的关联,属自传体小说。首先,这三篇小说文本较之诗歌作品,能够更加直接地构成诗人情感生活与创作生涯的不二佐证。其次,这三篇小说中有两篇署名“蓝冰”,根据小说文本与同时期诗歌的照应可以发现,这一笔名并不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仅是诗人发表译诗的署名,而代表着对其个人情感生活的反思与怀缅,这对理解其整体创作面貌具有重要价值。最后,这三篇小说与诗人以“蓝冰”署名的其他文学活动形成呼应,并集中展现出作家独有的写作姿态,即融于生命的回应式创作与面向未来的确证式创作。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0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胡适兼具新史学家与新文学家的身份,他的新诗批评彰显了“以史入文”和“以文入史”的辩证法。一方面,他取径“新史学”的核心观念与方法,将“进化”史观、科学实证等融进《谈新诗》一文,使其呈现历史和科学的双重维度,依循着一条“以史入文”的批评理路。另一方面,他以《谈新诗》一文参与新诗史的建构又折射出其以新诗批评进入历史的文学诉求,体现了“以文入史”的批评意图。在文史互动视域下钩沉“新史学”与《谈新诗》的互动渊源与路径,为窥见“新史学”在胡适文学观念中的位置与功能、辨析“新史学”与“新文学”之间的隐秘联系,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佐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对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应用,是现代政治抒情诗在诗体探索与建构方面的显著特点。从理论角度而言,注重宣传鼓动性、坚持大众化以及倾向于朗诵的传播接受方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现代政治抒情诗与对称间的亲密关联。而在具体的诗体实践中,“辞赋式对称”和“楼梯式对称”的创造性使用,则为现代政治抒情诗或创制或改造出了“新辞赋体”和具有民族化特点的“楼梯体”。从对称视角重新检视现代政治抒情诗的诗体探索路径,不仅有助于我们修正对现代政治抒情诗的刻板印象,重估其在诗体探索方面的成绩,其中的经验教训也能为中国新诗体的建构提供重要的启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06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巨变推动着国人的情绪样貌也发生了深刻的转变,“情与爱”突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上升为中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重要参数,尤其对女性解放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借助文学女性笔下的“花之喻”便可豹窥中国近现代女性的情感嬗变。以秋瑾、徐自华、吕碧城、张默君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知识女性偏爱梅花,她们的咏梅诗既继承了传统文人借花比德的精神传统,也展露出近代知识女性各具风采的情感特征。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承载着现代爱情意蕴的玫瑰取代传统梅花成为新文学女性热烈情感和自由追求的载体。但是,源自西方的爱情玫瑰舶来本土之后却发生了有趣的形变,由“夜莺玫瑰”转变成“杜鹃玫瑰”并在玫瑰的颜色上有了红白之分,由此透露出新文学女性情感嬗变中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状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郭沫若肇庆纪游诗是七星岩鼎湖景区人文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组诗对景区自然山水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赋予其深刻的文化意蕴,建构了灵动的艺术时空,呈现出多重文化内涵和解读空间。对组诗的发现阅读和深度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郭沫若一生,了解其古体诗创作风格与内容的演变;更有助于促进肇庆本土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深挖诗文人文内涵和文旅价值,创设形式多样的文旅项目,探寻文旅消费新增长点,实现景区自然与人文、生态与经济的多重价值,塑造肇庆富于个性和特色的文旅形象。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皮肤病是西方现代派经常利用的创作资源,新时期小说作家将其吸收进文本创作中。在文学视域上,新时期小说文学通过“造物性”书写,利用皮肤病的病理机制深化了写实力度,摆脱了对崇高思维的局限。在哲学视域上,作家在皮肤病书写中构造了“自欺欺人”的患者形象,揭示出“癞头僧”般的心境,才能解决病患的认知危机。在伦理视域上,作家巧用皮肤病以进行道德审判。部分作家还利用皮肤病书写,控告世间对皮肤病患者的歧视与诬陷,其作品呈现出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04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论语派杂志的共通性是在自我定位和他者刺激之下才得以完整形成的,也是一次文学、政治与都市文化中商业出版的共谋。在《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论语派反复对小品文进行言说,又因为左翼文学团体与官方的在场,论语派杂志才从一个以自说自话为目的和有着经济考量的刊物,转变成了以性灵幽默文学观为根基并指向功利主义文学工具论的阵地。得益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商业出版的繁荣,论语派杂志利用一系列的编辑、发行策略形成庞大的认同群体,维持其共通体的运行。独立的经济能力使论语派杂志得以自主运营,然而,消费文化也使其产生了媚俗倾向。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鲁迅的公务经历是不容忽视的一段职业生涯“公务鲁迅”是研究鲁迅文学与思想转型的一个重要视角。鲁迅的公务职业选择蕴含着新型民族国家的建构理想。鲁迅在教育部的工作内容,积极实践了蔡元培的现代国民理念和教育构想。鲁迅的公务生活也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显性和隐性的影响。在文学观念上,鲁迅在中国传统小说基础上引入西方维度,确立了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为之后写出全新现代体式的小说做出了观念和思想上的准备。公务生活也对鲁迅文学活动产生了隐性的积极影响。鲁迅在其文学写作中有大量集中的公务生活的体现,有的是直面公务,有的是影绰背景,有的是夸张变形。在城市化进程和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公务鲁迅”面对的是“革命第二天”的问题。民国时期文官制度是新旧制度的结合体,由城市培养起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必然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割裂,公务经验也促进了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思想转型。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鲁迅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小说《孤独者》,显示出现代知识分子面对传统礼俗时的复杂心摘态。鲁迅将魏连殳对于祖母葬礼的“照旧”与“不哭”统一于批判庸众的启蒙逻辑之下。而在批判庸众之外,魏连殳的选择中包含着更为幽微的情感指向。鲁迅以魏连殳之“大殓不哭”,体现出现代情感主体对于传统礼俗情感异化机制的反思,这一反思路径的形成,与鲁迅在父亲临终时的礼俗创伤体验有关。魏连殳之“照旧”,从情感角度而言,乃是出于对祖母葬礼情感纯粹性的维护。而现实中鲁迅之“照旧”,则更有对母亲礼俗情感需求的尊重。鲁迅现实选择与文学书写间的关联和差异,正体现出转型期知识分子启蒙理性和个人情感间的冲突与张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9-02
摘要:人道主义观念和思想,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回归正常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世纪50、60年代,巴人、钱谷融等曾经为之辩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朱光潜、黄药眠等理论家重又讨论人性与人道主义;20世纪80年代前期,周扬、王若水等与胡乔木等,围绕着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发生激烈论争。人道主义经过多次论争,得到作家、批评家认可,重新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资源,推动了思想解放运动的进行,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健康发展创造了理论空间和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