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2-02
摘要:《法律评论》周刊是近代中国办刊时间最长的法学期刊。该刊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中华法系历史叙事由进化论向民族论转型的关键时期。载荷法律转型时代的需求,《法律评论》以实现中国法治现代化为鹄的,聚焦近代中国司法改革,努力调和外来学理与本土实践的扞格。面对近代中国法学知识生产自主逻辑缺失的窘境,《法律评论》以关注近代中国司法改革为线索,通过民族论语境下对西方法学的袪魅、救亡语境下对法治现代化目标的确认、以及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重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尝试等媒介手段,引领了民国时期法学期刊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自觉。尽管以《法律评论》为代表的近代中国法学期刊法学知识生产的主体自觉还处于萌芽阶段,但其所发挥的知识建构价值、实践指导价值、理论创新价值等媒介功用,对当前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和新时代中国法学期刊以中国理论讲好中国故事仍具有很强的历史借鉴意义。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29
摘要: 彭雪枫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抗日战争时期,彭雪枫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结合革命形势和根据地建设的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彭雪枫统一战线思想。学习研究彭雪枫的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对于做好当前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归纳总结彭雪枫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形成的历史条件和主要内容,分析论述彭雪枫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以期能为当前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工作和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一些借鉴,并以此来纪念这位名垂青史的革命先烈。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民国时期,拉西曼应南京国民政府之邀请多次来华,先是关注中国的卫生事业,撰写“卫生报告”;继之试图展开与中国的技术合作,由他完成并呈送国联的« 拉西曼报告书» 引发了舆论界的强烈反响。 围绕不同时期拉西曼担当的不同角色,社会各界的态度和认知存在明显差异,折射出彼时国人对西人援华的复杂心态。拉西曼“卫生报告”之实施实现了国联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合作,促进了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而«拉西曼报告书»因日本的强烈反对为国联搁置,但也为国人进一步探究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谋求发展提供了启发与参考。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27
摘要:摘要:本文述评了我国第一代革命家、马克思主义农村经济学先驱陈翰笙1920年代进行农村调查,为我们党确立的土地革命路线提供了论证;而他1940年4月进行的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调查,丰富了对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认识,也为“亚细亚生产方式”论争提供了实证性材料。文章认为,陈翰笙的西双版纳调查具有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大无畏献身革命事业、科学调查求实、认真细致负责等崇高精神,值得当代人弘扬。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21
摘要:民国三次刑事诉讼法典编纂均编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但体例各不相同。北洋政府1921年《刑事诉讼条例》承继清末民初立法成果,以日本、法国体例为参考,改“私诉”称“附带民事诉讼”,仅在总则编入8条原则性条款,具体程序由1914年《私诉暂行规则》单行立法。随着日本20世纪20年代刑事立法理论的德国转向,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刑事诉讼法》采日本、德国体例,“附带民事诉讼”独立成编置于末尾,沿用1921年《刑事诉讼条例》的8条原则性条款,未编入具体程序。基于“社会本位”的立法思想、宽松化国家追诉主义的刑事诉讼立法原则对效率价值追求,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刑事诉讼法》以诉权条款为基础,以既判力规则为核心,融大陆法系两种附带民事诉讼的编纂体例、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意识形态、民国司法实践经验于一体,原则性条款在前,依据三审审级阶段续接具体程序条款,在1928年旧案基础上增加程序条款至26条,最终形成第一审“先刑后民”、上诉审“以民为主”的本土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典化编纂体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间的论辩与互动反映着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学术性。郭沫若与华岗的学术互动承“社会史大论战”余绪,围绕生产工具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西周社会性质及历史人物评价等问题展开。华岗着力批判唯心论,郭沫若则在《历史人物》中对唯心论进行“再阐释”予以回应。郭沫若因华岗的批评而改易旧著篇目,但在《历史人物》中增入旧文《屈原研究》以示坚持“西周奴隶说”。华岗以郭为目标,批评其将鲁迅类比孔子、韩愈及庄子,但未获郭直接回应。两人间互动依托具体学术问题展开,尖锐的论争实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中活跃争鸣氛围的生动写照。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晚清以来,在辽东山区的历次垦务改革中,“占有者优先报领”的原则贯穿于该区土地产权变动,并形成了既定的山区产权习惯。然而,民初东北的林业建设则主张“首报者优先”原则,推行集中化、专门化和国有化的改革。新的林务规则一方面引发了辽东山区森林资源纠纷,包括 “占有者优先权”和“首报者优先权”的竞争、林地产权和林木产权的分离,以及林下产品和林木产品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影响了辽东山区的乡村秩序及治理。当本地农户和地方林务局发生冲突时,保长、农会和县知事会据理力争,维护本地农户利益。保长、农会和县知事对林务局的权力博弈,或可为当下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基层治理提供一种有益的历史视角。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08
摘要: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当代中国史上一次关键事件。邓小平在武昌火车站发表第一次谈话之后,中央决策层迅速响应,开始初步的传达与贯彻。此后,随着邓小平在深圳、珠海等地陆续发表谈话,中央决策层态度更加鲜明,持续通过重大会议、场合进行传达贯彻。在此期间,党的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和广东、江苏等地方政府频繁互动,形成了“抓住机遇、加快改革”的共识,出台各项加快改革开放的新政策落实南方谈话精神。由此,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揭开新的篇章。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节日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与价值属性,是凝聚社会共识和进行政治动员的重要载体。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其社论在节日动员的话语构建上具有重大研究价值,体现在话语内容、话语逻辑和话语功能等方面。文章以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发表的国庆社论为考察对象,通过词频统计阐明构成节日动员话语内容的主要主题:坚守人民立场为价值主体,坚持党的领导为统领力量,坚定社会主义为根本导向。在话语逻辑上,社论利用视觉逻辑提升话语分量、运用文本逻辑钩织话语结构、应用情感逻辑积蓄话语能量,从而贯联节日动员话语的逻辑理路。在话语功能上,体现在解读时代课题深化信息储析、高举伟大旗帜实现价值引领、鼓舞人民信心加强人心凝聚,进而丰富节日动员话语体系的功能意蕴。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1922年中共广东区委初创时,呈现较强自主性。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后,广州局势恶化,广东区委发展缓慢,于1924年初被中共中央撤销。国共合作局面确立后,为加强领导并适应两党合作需要,中共中央重设广东区委。得益于国共合作环境,广东区委派员打入各类革命团体,同时调整组织发展策略,组织规模迅速发展,有效催化了滇、桂、闽、粤党组织,助推东南亚共产主义运动。这不仅提升了华南革命空间的容错率,对日后中共在华南的革命活动亦产生深远影响。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目前,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研究成果丰硕,呈现出研究者队伍扩大、研究视角拓展、研究史料增多等特点。具体而言,相关研究围绕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的传入渠道、传播主体、传播载体、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开展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也存在进一步深入的空间,主要是对北京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地位关注不够、对传播主体的分析不够全面、对传播载体的研究存在“厚此薄彼”、与工人运动结合的研究深度广度不足。深化马克思主义在北京早期传播研究,应重视北京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中的地位,全面考察各类传播主体,强化对党外传播载体的分析,深化拓展早期传播中的工人运动研究。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1-04
摘要:剑桥大学至今一直保留着一份160多年前的本科生考试试卷,其中第14题竟然是专门为了抹黑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抗英英雄僧格林沁而设,使用这份试卷进行考试的具体时间为1861年,是剑桥大学莫德林学院当年本科生奖学金考试,试卷第14题刻意以怡亲王、僧格林沁俩人为取样样本,借助数理统计学方法,试图证明他们经常说假话,善于说假话;选取的样本是清朝名人。本文从历史研究角度切入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这是一道并不具备解题逻辑关联点的试题,其目的就是要抹黑抗英名将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口战役中大败英法联军的壮举;借此掩饰侵略者对北京城的烧杀掠夺罪行。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从清末“罗兰夫人热”到五四“娜拉热”可知,清末以来的女性启蒙思想进入“‘自由’压抑‘平等’”的思维之中。鲁迅《伤逝》延续清末何震关于男女平等的思考,批判清末以来“‘自由’遮蔽‘平等’”的现象,反对将“性别权力问题”转化为“新旧等级问题”的启蒙思路。而且鲁迅在《伤逝》中对男女间“温习旧课”的思考,否定了“五四”时以强者为中心的爱情自由变迁观,反思“‘自由’压抑‘平等’”思维所带来的现实破坏性。同时《伤逝》凸显“家务平等”在自由爱情、婚姻中的重要性,提出日常家务的性别属性并非女性专属,强调“家务平等”与“经济平等”“精神平等”同等重要。总之,作为思想史文本的《伤逝》是近现代女性主义思想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提交时间: 2024-10-18 合作期刊: 《档案学通讯》
摘要:晚清叙永档案里关于团首上禀文书绝大多数都有加盖团首的个人戳记。团首戳记是半官方身份人员 的印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团戳主要用于团首禀文之中,既是团首禀文示信的标志,也是禀文的重要组成部 分。官府对戳记的颁发、更换、缴销等环节均有相应的规章。对团戳的文本进行历时性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团 戳样式经历了从咸同之际的 “单一性”到同治时期的 “统一规范”,再到光绪时期的 “多样化”的变化,这与叙 永地方的办团过程相辅相成,同时也反映出团戳 “工具化”的一面。通过对这种较为特殊的半官方身份的个人印 章的讨论,不仅可以丰富古文书学的研究对象,也为研究晚清国家控制基层社会路径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维度与 史料素材,对清代团练、基层文书与信息传递问题的研究有所裨益。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在全面抗战及内战时期,企业、商号设置暗账来实施投机及避税行为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所谓“暗账”,主要是指经营主体设立内部私密账簿,记录真实资产、经营及负债情况。与此相应,“明账”即为假账,用以应付政府及税局稽查。裕华公司最初设立暗账是为了逃避战时经济管制下的政府限价、物资管制政策及营利事业所得税稽征。早期较为简单且为局部建账,随着形势变化,裕华公司的暗账不断系统化,嵌入经营管理体制之中。除了通过暗账来实施内部财务管理,还为公司的逃税、黑市交易及外汇买卖遮目。政府深知暗账危害,也采取措施打击,但面临信息不对称及稽查能力不足的难题,始终未见成效。暗账的存在及清查困境一方面意味着战时秩序下企业的经营方向发生变异,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战时经济统制政策出现严重的制度裂缝。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20世纪前半期,西方化学肥料生产渐趋过剩,农业大国中国遂成为欧美各国倾销这一产品的重要地区。以英德为首的洋行利用广告、电影、科普演讲、现场参观、免费试用、合作试验等方式打开了中国民众认知化学肥料的通道,同时招商代理构建城市至乡村的层级销售网络,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成功地让化学肥料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渐渐走向华中、华北内陆各省,中国化学肥料进口数量与日俱增,使用化学肥料的作物种类不断增多。洋行对化学肥料的宣传与推广不仅激起了中国社会各界关于化学肥料与传统有机肥料利弊的论战,更重要的是,它从多个方面促进了中国农学、农业在思想与实践层面的现代转型,推动了中国农业“化学化”的进程。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近代中国以抵押公共税收为融资模式的公债发行体系得以发展,但最终走向衰落。北京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随着政治权力在中央政府、主要债权人华商银行、总税务司等团体间不同的分配格局,利益团体展开博弈并依次形成“第三方深度参与”“债权人代表制”“政府统制”三种公债制度。前两种制度均促进了公债发行体系发展,而在“政府统制”下,孱弱的政府信用与权威性成为公债唯一担保品,随着抗日战争爆发,纸币逐步取代公债,成为政府主要筹资工具。华商银行未能将事实政治权力通过变革政治制度转化为法定政治权力,是近代中国公债发行体系不可持续的主要原因。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商战》一文是郑观应“夫子之学”“性命之学”在国家政策方面的具现,其本意是在政治方案下的工商业应对策略。在具体论述中,论据存在着诸多错误之处。郑观应的思想吸收了德国李斯特贸易保护主义的观点,但并不彻底和全面,以致在当时和后世引起了一些争论。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专门史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摘要:19世纪80年代中叶,随着清政府在国内大规模铺设电报线路,票号业率先在传统业务中融入电报技术,推出电汇业务。借助遍布全国各大商贸中心的电报网络,票号业的核心市场基本上可以使用电报,约7成以上分号具备电汇结算业务,开启了一场金融业的“信息革命”。电汇业务利润丰厚,汇水最高可达汇款金额的近1/10,但高昂的电报费用也使电汇成本居高不下。同时,票号业的电汇业务也面临不小的风险,部分诈骗分子利用业务流程中的安全漏洞,偶尔也能成功骗取电汇款项。电报技术的引入和发展对金融汇兑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变化生动反映了近代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