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社会工作
  • 适老化乡村建设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当前,乡村建设中出现的“主体异化”困境反映出“少数(强势农民/发达地区乡村)替代多数(弱势农民/欠发达地区乡村)”的逻辑。乡村建设需要回归多数弱势农民和欠发达地区乡村的主体性地位。将“适老化”概念引入乡村建设,有助于明确欠发达地区乡村建设的方向。“适老化乡村建设”是以老年人为主体,以满足老年人基础需求为目标,以内、外部条件为手段的乡村整体性秩序重塑。“适老化乡村建设”的实践路径包括四个维度:一是经济维度,强化老人农业的生产保障体系;二是政治维度,塑造老年参与的乡村治理模式;三是社会维度,重建老年友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四是文化维度,激活老年关怀的乡土伦理价值。

  • 大流动大融居背景下民族社会工作的适应性转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大流动大融居不只是民族人口的物理平移与空间重组,还意味着民族人口的分布格局、民族交往的方式与样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结构等正在被流动性解构与重塑。这些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将民族社会工作推向了更为关键的重要位置,也昭示着民族社会工作必须进行适应性转型。以行政性半专业化为特点,聚焦民族地区与民族身份的传统民族社会工作侧重于“稳定取向”的“地域性治理”,对流动人口及其背后的复杂问题关注不足,难以有效应对日益多元化、复杂化、动态化、碎片化的民族社会工作事务。面向大流动大融居背景下的新特征、新课题,民族社会工作应调适好民族性与社会性的关系,避免角色错位下的缺位与偏离,并基于流动性构建“脱域性”治理的新范式,在以发展需求为核心的关切下做好领域与功能的提质增量,在下沉社区的过程中提升专业化、精细化、多样化服务水平。

  • 乡村医生职业嵌入的内卷化困境与治理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深度嵌入国家的红色赤医之延续,乡村医生在改革开放后40年间呈现脱嵌样态;21世纪以来,村医职业逐渐在制度、结构与认知层面回嵌于国家。引入内卷化概念梳理其嵌入过程发现,在强国家-弱法团的单向度主导与村医自主悬搁之耦合下,村医职业嵌入正在遭遇内卷化危机:以技术理性为表征,精细化、繁复化与形式化的制度干预与规制直接作用于村医职业内容与边界,职业去专业化风险由此滋生;乡-村两级医疗卫生组织间关系的变动与收入结构的调整使得职业管辖权不断弱化,村医职业的法团自主性进一步消弭;职业身份的错置、模糊化与科层化伴随着对药物使用的规制,村医在认知嵌入过程中开始遭遇临床自主性丧失危机,由此带来了基层卫生消解医疗的非预期性后果。在市场与社会之外整合职业社群的力量乃是实现村医职业的发展型嵌入的必行之计。

  • 寓科层于社区之中:基层疫情防控的实践运作——基于丁市“党员下沉”实践的调查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作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在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中发挥着重要基础性作用。文章以新冠肺炎疫情的社区防控工作为例,分析社区在人员与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疫情防控工作的有序有效。研究发现,“党员下沉”在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党员下沉”将大量人力和物力聚集到基层社区,充实了社区疫情防控的有生力量;另一方面,“党员下沉”将一套科层组织运作体系移植到基层社区,构建起以下沉党员为核心的组织权威体系,提升了社区内部的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能力。以社区为核心的组织资源调配与组织体系构建在治理主体、制度规范和资源配置等三个方面重新塑造了社区治理秩序,而这一秩序重塑背后凸显的是政府寓科层于社区之中的治理逻辑。

  •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的 实践逻辑及策略——以广东X村的社区减贫项目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二者具有内在联系和递进关系。当前,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嵌入理论,以社会工作在广东一个山村推动的社区减贫项目为例,探讨社会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逻辑及策略。积极介入生计是社会工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关键和着力点。在介入生计的过程中,社会工作需要遵循“经济嵌入生态一社会”的逻辑,通过识别生计资产、组织合作生产、构建扁平化市场、营造社区共同体等行动策略推动经济、生态、社会协同发展。社会工作基于上述逻辑及策略的社区实践有助于防止返贫和缓解相对贫困问题,迈向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

  • 扶贫车间:嵌入政策的劳动管理何以可能?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扶贫车间是企业响应国家政策而设置在乡镇或村落的加工车间。与维持劳动力的稳定以获得持续利润的资本生产逻辑不同,扶贫车间的劳动过程管理逻辑转变为维持工人稳定参与生产以确保劳动者持续增加收入。这一转向也逐步构建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化”生产空间。国家的在场与积极干预,客观上构成了对企业资方的有效制衡,塑造了亲劳动者的生产政治底色。企业的劳动管理通过嵌入政策、社区和村民实际,劳动合同的非正式执行,管理话语的去“规训化”和本地化等策略,不仅赢得了车间工人的一致同意和推动他们稳定参与生产,而且达成了精准扶贫政策要求的贫困劳动力减贫不返贫目标。

  • 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需求及社会支持体系探析——基于重庆市主城区的调查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基于重庆市主城区的问卷调查数据,探究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需求及影响因素。对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以个人特征因素、健康因素、社会支持因素为自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研究表明:独生子女父母对医疗健康和精神慰藉的养老需求大,经济水平总体不高,针对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社会支持力度不足;不同特征的独生子女父母有不同的养老需求;个体特征因素中的年龄、婚姻状况、月均收入、居住方式、健康因素和社会支持因素对养老需求有显著影响。由此,根据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需求构建养老社会支持体系的框架,政府发挥引领支持作用,完善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保障体系;社会组织整合有效资源,提供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支持;家庭方面增强养老责任感,创建和谐幸福家庭。

  • 陪读会促进农村女性非农就业吗? ——来自中国农村母亲的证据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教育是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途径。在乡村实施“撤点并校”改革之后,送子女进城接受教育,即教育城镇化已逐渐成为农村家庭的重要选择。然而,这种教育投资往往以牺牲陪读母亲的职业发展为代价。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农村母亲陪读现象较为普遍,并且随着城镇等级的提升呈现增强的趋势;(2)教育城镇化伴生的陪读行为,显著抑制了陪读母亲非农就业的概率,对其非农就业影响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3)异质性分析表明,陪读对母亲非农就业的作用效应受到教育程度、年龄阶段和所处地理区位的影响;(4)长期来看,农村母亲的陪读经历促进了其人力资本提升,有助于其参与非农就业。总体而言,由于农村学生就读学校所在地的就业机会有限且家庭照料负担沉重,短期内陪读母亲就近务工及全家进城安居的可能性较低。本文有助于增进对中国教育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教育进城、家庭未进城”现象及其关联问题的理解。

  • 城乡融合发展与高龄农民工“返县就业” ——基于家庭策略的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近年来,随着城乡融合与县域经济的发展,许多被大城市劳动力市场排挤出来的高龄农民工并没有直接返乡,而是选择“返县就业”。从家庭策略视角出发,高龄农民工“返县就业”一方面体现为一种以“进城”为取向的流动经济策略,通过继续在县城务工,帮助子代家庭向上流动;另一方面体现为一种以“返乡”为取向的生存经济策略,通过县域内城乡双向流动,保持与乡村的社会经济关联,为自己返乡养老和子代城镇化失败保留人生退路。通过这种方式,高龄农民工创造性地将城与乡的结构性制约力量,转化为一种服务于家庭发展策略的能动性资源,在避免大规模失业风险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 乡村有效治理驱动共同富裕:价值意蕴、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永恒课题和根本追求。乡村有效治理驱动共同富裕的价值意蕴体现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弥合城乡失衡态势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之中。乡村有效治理是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推动共同富裕是乡村有效治理的价值旨趣;乡村有效治理与共同富裕具有高度契合性。强化乡村公共产品供给、激发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统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筑牢党建引领核心作用是乡村有效治理驱动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数字乡村建设不仅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全国县域层面数据为基础,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个维度衡量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实证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能为制定和完善我国农村发展政策提供有益借鉴。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且具有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集聚度。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较高地区更为显著。因此,推动农村高质量发展应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因地制宜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发挥数字经济的溢出效应。

  • 新时代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特征、突出问题与治理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是社会救助系统为困难群众提供的保障,能够很好地满足困难群众的需要,并能在心理上为他们带来积极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新时代,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特征.人民性发展理念更加突出、包容性保障服务更加完善、均衡性协调能力更加健全、共富性实践价值更加显著。对标这些特征,我国当前社会救助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社会救助扩围提标动态推进机制、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多样化发展、构建城乡区域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均衡发展机制、打造基层社会救助“双支型”专业化服务队伍、加强社会救助管理整合与服务的多元化协调及提升社会救助制度的法治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的综合保障能力。

  • 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应对策略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广泛应用,养老领域正迎来数字化的显著变革,养老数字化和数字化养老这两类趋势性变化特征日益凸显。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和少子化现象的凸显,使得养老领域对技术进步的依赖愈发显著。过去十几年间,我国智慧养老政策体系日趋完善,不仅推动了新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广泛应用,还进一步拓展至养老及更多民生领域,为民众提供了更为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智慧养老实践已取得显著成效,产品体系日益丰富,服务应用场景不断扩展,甚至在部分地区形成了基于社区的智慧养老生态。然而,与快速增长的养老需求相比,智慧养老仍面临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成本与使用门槛较高、城乡差距与区域差距明显、“数字鸿沟”、数据滥用与隐私泄露等问题。在当前阶段,要实现智慧养老的高质量发展,需要个人、家庭、企业、政府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自作用,推动智慧养老高质量发展。

  • 数字技术赋能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的意义、问题与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依托数字技术打造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已成为我国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主要方向和抓手。数字技术是这一动向的关键因素和决定变量,助力建设新技术背景下城市社区责任、价值、行动和利益共同体。我国各城市积极探索推进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的相关制度和平台建设,同时扩展智治场景,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然存在数字技术赋能社区共治的科学理念有待形成、机制有待完善、技术风险防范有待强化、能力有待提升等短板和不足。未来,应在明晰数字化背景下社区治理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最新数字技术推动社区成员有序高效地交流互动、建立有效“五社联动”机制、推进全面有效协商共治,升级打造社区“智治”共同体,开创城市社区治理的新局面。

  • 户籍身份转换让农业转移人口 更好地融入城市了吗?——基于社会地位与收入水平的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0-16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微观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方法)从劳动者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两个视角检验农业转移人口在实现户籍身份转换后(即农转非)是否更好地融入城市。研究结果表明:首先,从实际收入水平和社会地位来看,户籍转换劳动者群体与城市户籍群体间的差异并不显著,户籍转换劳动者在实际收入和社会地位方面已较好地融入城市;其次,户籍转换劳动者群体的客观收入水平与实际社会地位平均高于农村户籍群体,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依然存在;最后,从主观指标来看,农村户籍劳动者群体在收入水平及社会地位方面的主观评价高于户籍转换劳动者群体,而户籍转换劳动者群体的主观评价指标则高于城市户籍群体,原因可能是:与城市相比,农村户籍及户籍转换劳动者实际工作总收入及ISEI指数提升速度相对较快,心理上的满足度也较高,也可能是受“知足者常乐”心理状态的影响。研究证实了尽管经过多轮户籍制度改革,但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依然存在,农村户籍劳动者工资收入水平及社会地位仍旧低于城市户籍劳动者;农转非劳动者与城市户籍劳动者在收入水平及社会地位方面的差距并不显著,户籍身份转换劳动者群体已经基本融入城市社会,说明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确实有助于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收入水平及其社会地位。基于此,提出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市民化成本共担、收益共享机制等建议。

  • 社会工作助力相对贫困治理的新转变与新路径——以智能时代的复合增能为视角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智能时代,随着新兴智能工具走进千家万户,社会工作助力相对贫困治理迎来了新机遇与新挑战。为了有效化解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专业社会工作在为服务对象进行复合增能的过程中,需要实现介入样态、行为模式、服务流程、方法选择和动力机制等方面的转变。智能时代社会工作助力相对贫困治理的新路径包括:选取直接助人服务方法,彰显社会工作的增能优势;搞好行政、咨询、研究,实施权变灵活的间接增能;建构预防机制,提升复合增能的成效;强化“四治”体系,提升专业参与的实际效能;持续改进增能服务,推进相对贫困治理的创新发展。

  • 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 理论逻辑及实践反思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作为国家“三农”工作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总要求。社会工作作为致力于回应社会问题和助人自助的应用性学科,关注社会变革、民生福祉和能力建设,在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等方面与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以昆山市 W 机构的乡村社区建设项目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行动研究发现,案例村在沿袭单一的行政性管理模式下面临村庄治理和服务供给困境,继而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提供了可能与可为空间。基于项目背景和目标,构建了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生计、生态、生力、生活、生命”五生逻辑框架并应用于实践。在此基础上,对 W 机构提供的社会工作服务成效进行实践反思。最后从实务改进的角度,提出农村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的优化建议。

  • 迈向精细化的乡村治理———以一个陇西移民村的治理实践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总目标以来,“精细化治理”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议题。以一个移民村的治理实践为例,分别从政策执行的精细化、村干部权责的精细化以及村民日常生活的精细化三个维度阐释 D 村乡村治理中的精细化趋向及其背后的运作机制与内在逻辑。研究发现:在国家的精细化治理要求下,细致的政策制定构建了精细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从而进一步明晰了村干部的权责匹配,由此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精细化乡村治理路径;同时,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精准需求助推了乡村治理评价体系的细化,又自下而上地倒逼着乡村治理朝向精细化发展。但迈向精细化的乡村治理仍然存在若干现实问题,如何能在这一路径下实现乡村治理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

  • 社区为本:反贫困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及其反思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本体论层面的“共同体取向”,方法论层面的“中观路径”以及价值论层面的“公平精神”,并以援助取向、增能取向、解放取向、解构取向四种理论取向构成其理论分析的基础框架。在实践上,“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延伸出了支持性路径、赋权性路径、倡导性路径和反思性路径四重实践干预路径。“社区为本”的反贫困社会工作以社区为主体,旨在借助社区成员的集体参与来整合社会资源,以多样化的行动策略回应社区的多元需求,促进社区的整体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它是一种达致团结、互惠、尊重、平等、意识觉醒、能力提升的集体行动过程。

  • 延迟退休背景下老龄政策建设,何以可为?——基于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三个维度的探讨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以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考察我国老龄政策,发现其仍有进一步完 善的空间。在健康维度,健康服务与保障政策都缺乏有效调动个人加强健康管 理、应对健康风险的积极性;在参与维度,新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尚需加强配套政策措施建设,老龄参与政策体系还有很大完善空间;在保障维度,养老保险财务模式不适应人口老龄化趋势,养老服务则面临对人力吸引力不足的困境。为此,需要顺应建设健康中国战略方向,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向健康保险转型升级,并优化风险分散方式,助推个人加强健康管理;尽快完善《办法》的配套政策措施,推进老龄参与政策体系全面建设;养老保险制度须加强长寿风险的纵向分散,养老服务供给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带来的有利条件,缓解人力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