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摘要:市场是否挤出了信任是社会科学共同关注的一个基础性问题。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的经验品模型模拟了“有市场”环境,同时运用组内设计和数据平移创造性地设计了一个博弈结构完全相同的模型来刻画“无市场”环境,并设置了七个实验局分别剥离了市场中的语言描述、消费者选择权、商家定价权三个要素,从而全面对比了“有市场”与“无市场”时信任水平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首先,市场能够有效提升信任水平,市场与信任可形成正反馈,这进一步凸显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消费者选择权与商家定价权所发挥的作用并不对称,其中消费者选择权是关键因素,保护消费者权益对于构建一个良性有效率的市场尤为重要;再次,声誉是消费者选择权促进信任水平提升的重要渠道。本文加深了我们对市场自由竞争本质以及市场机制运行的理解,并为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重要启示:要尊重市场运行规律、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保障消费者权益。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摘要:本文首先追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变迁,阐释了国民经济奠基阶段、“经济奇迹”时期、高质量发展时代等特定阶段的发展目标和政策执择的有机切换:然后梳理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问题,剖析矫正前期偏差而付出代价、逆全球化严峻挑战等经济趋缓因素,从而厘清中国经济增长的底层逻辑;最后提出中国经济增长的演进逻辑,短期措施靠逆周期调控、筑牢经济底部,长期战略靠结构性改革、释放经济潜能,短长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最终推动中国经济步入行稳致远的光明坦途。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探究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可为经济可持续增长提供经验借鉴。借助地级市及上市公司数据,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考察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通过宏观视角分析得出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其原因是数字经济阻碍了技术进步。深入到投入产出结构层面发现,数字经济虽然增加了经济产出,但也增加了资本投入,且后者远大于前者,因而数字经济降低了全要素生产率;第二,通过微观视角分析得出企业数字化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其原因在于当劳动投入和产出不变时,资本投入下降,因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第三,产业结构优化在数字经济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匹配适宜的投入结构及产出结构,才能有效助力经济效率的持续提升。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作为新时代经济活动的核心,数字经济通过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并为传统产业的创新和转型提供新机遇。在此背景下,文章全面探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重要性。文章强调,数实融合不仅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还是应对全球经济挑战、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数字经济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实体经济实现转型升级。同时,这种融合也将促进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和跨界融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因此,要充分认识到数实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包含的经济意蕴,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主要包括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并重的新格局、不同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资源节约与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内外部双循环与国家安全兼顾的新格局、实现效率与公平兼顾的新格局五个主要方面,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借鉴思路。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不同省级行政单位保险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关系,以揭示其耦合协调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选取2012—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对保险业发展和城市化水平这两个子系统进行全面评估,通过耦合协调模型深入分析和测算它们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同时构建了双固定效应模型,以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保险业发展整体上滞后于城市化水平,不同省份之间的保险业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对耦合协调度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影响。因此,政府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以促进保险业与城市化的有机融合,推动各地区的综合均衡发展,仅供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红旗文稿》
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北京市海淀区立足城市功能定位、区位特点、基础条件、资源优势,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牵引,奋力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新质生产力示范区。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基于我国城乡医保制度改革的视角,使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构造多期双重差分模型,评估医保统筹制度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影响的政策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医保统筹政策相对于“新农合”与“城居保”制度显著缩小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政策针对农村的低学历、中低收入以及中老年群体产生更明显的效果。机制分析进一步证明统筹医保制度可以通过降低农村居民医疗支出负担、提升其健康水平等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因此,推进医疗保险统筹改革,在制度设计上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居民群体倾斜,提升受益公平性,为迈向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性保障。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 宽带中国”试点政策有助于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共同富裕和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重要路径。基于2005-2022 年292 个地级市(未含我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居民收入水平和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以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显著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并缩减地区收入差距,这一结论在考虑交叠DID 偏误、替换被解释变量、替换解释变量后依然成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对共同富裕产生积极影响。在城镇化率高的地区与城镇化率低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均能缩减地区收入差距,但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城镇化率低的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小于其对城镇化率高的地区的居民收入水平的促进作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周边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还能降低周边地区的地区收入差距。为进一步发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政府应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网络覆盖的投资力度,给予企业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税收减免,加强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监管,加大对数字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重污染企业实施积极环境响应行为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 企业环境响应具有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如何通过不同要素组合来实现高水平环境响应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本文构建重污染企业环境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从动态视角探究 2012—2016 年和 2017—2021 年两个时期中国 82 家重污染企业实现高水平环境响应的可能条件组合及动态演进逻辑。 研究结果显示:企业环境响应的驱动路径在 2012—2016 年存在两种构型,在 2017—2021 年则存在四种构型;高管环境注意力在推动企业实现高水平环境响应方面发挥着较为普适的作用;环境规制压力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而企业行为由外在压力下的被动响应转变为多重动力下的主动作为。 本文的研究结论拓展了企业环境响应多因素动态联动机制的相关研究,对重污染企业环境响应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2020年困扰中国多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如何做好相对贫困综合治理,推进共同富裕建设将是我国政府未来治国理政的重点。本文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了城市规模对农民工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规模扩大显著提高了农民工家庭陷入相对贫困的可能,并且这一影响是通过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以及农民工受到的社会关系排斥实现的。此外,研究发现城市规模对农民工家庭相对贫困的影响对流入东部地区、户籍开放水平较低、无医疗保险、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家庭更大一些。因此应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民工家庭“边缘化”的生活状况,提高我国城镇化质量。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12 合作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摘要:数字经济和环境绩效协同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基于2013-2020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引入耦合协调模型考察中国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的协调水平,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探析二者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及演进趋势,进而构建PVAR模型对二者互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中国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耦合协调度在2013-2020年间稳步上升,存在区域差异,但差异逐年缩小,区域间差异是耦合协调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互动关系上,东部地区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互动良好;而在全国范围及中部地区,环境绩效对数字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环境绩效的提升作用也有待提高。研究结论为利用数字经济与环境绩效互动关系实现数字化绿色化协同发展提供了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数字经济作为我国新常态下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助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收共赢。以省域面板数据为基础,构建空间计量模型与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能为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同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撑。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高本地区的碳生产率,并且其正向效应会溢出到相邻地区。数字经济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其提高碳生产率的效果在中西部地区更显著。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改善能源结构来提高碳生产率,而绿色税收在这一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据此,应积极推动数字化发展进程,重视引导数字资源在各区域的合理分配,不断健全数字经济与绿色税收的协调机制,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同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财经理论研究》
摘要:要素市场化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 20082019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与优化路径。研究发现:要数市场化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要素市场化配置可以通过改善资本错配和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的方式来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而政府干预会减弱要素市场化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双中介效应检验及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仍然成立。为克服内生性问题,以产权保护作为工具变量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分析并检验了要素市场化配置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显著促进作用这一结论的稳健性。异质性结果表明: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经济高质最发展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和结构异质性。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新质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首先,文章解析了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然后与旧质生产力进行比较分析;其次,分析了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并从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出发,分析了新质生产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最后,从坚持创新驱动、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数字化转型、营造良好制度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路径,旨在为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旨在研究数字基础设施对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通过相关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1)数字基础设施促进了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2)机制分析检验显示,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结构高级化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路径。这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以下政策启示:加大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落实“宽带中国”试点城市政策;增强技术创新能力,促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加大教育投入,提升地方人力资本水平。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平台经济的发展为产业结构赋能,能够引发就业导向。文章选取2014—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平台经济在经济发展水平与就业匹配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就业匹配度提升,平台经济在其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2)地区经济发展对就业匹配度具有滞后影响,且能减少对就业匹配度的负向作用;(3)东部地区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匹配度方面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溢出效应,而平台经济发展水平对就业匹配度满足边际促进效应递减,因此,需要考虑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各项异质性指标来设定不同的增量和总量,进而提高人民幸福感。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中国商论》
摘要:本文针对贵州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生产经济绿色转型与循环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回顾了贵州省经济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当前的经济结构及所面临的环境与经济挑战,探讨了绿色转型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的实践模式,提出适合贵州省的绿色转型策略。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贵州省在实施绿色政策和企业绿色转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未来展望,旨在为贵州省及其他地区的绿色转型提供理论与实际参考。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国民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摘要: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选取2000—2021 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低碳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低碳经济发展整体表现为稳定上升的趋势,且呈现“东高、中平、西低”的分布格局;省域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主要呈现高耦合协调度,且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递减;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正向影响,同时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对低碳经济发展产生空间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结果,为进一步优化绿色金融与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和助力低碳经济发展,应注重“绿色”和“蓝色”资源优势,实施差异化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以“空间治理”为抓手,促进区域绿色金融和技术创新协调发展;完善协同政策,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加强区域空间重塑,充分发挥耦合协调的空间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