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法学理论
  • 闲暇权的法哲学探究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2-03

    摘要:闲暇权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关乎个体身心恢复、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享受而具有了权利属性。闲暇权具有个体性、平等性、不可转让性和可救济性,其理论内核涵盖了自主性、恢复性、发展性、社会性和权利与责任的统一等多个维度。以“历时性”为视角,闲暇权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萌芽、觉醒与确认三个阶段。自然法哲学视角下的个体尊重、道德实践与全面发展思想赋予了闲暇权正当性;劳动权、休息权与闲暇权的逻辑关联性赋予其现实基础;社会福祉理论对闲暇权进行价值阐释;现代法治理念对闲暇权进行了制度性确认。未来,随着工作模式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法律将不断适应新挑战,继续完善对闲暇权的保护,确保其有效实现。 

  • 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政治属性探析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2-02 合作期刊: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政治属性是法学教育的基本属性。坚持党对法学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根本遵循,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助推全面依法治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这是新时代法学教育政治属性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 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的政治属性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任务和鲜活生动的法治新实践的必然要求,必须将政治属性贯穿法学教育的全过程,在领导力量、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育人环境等方面协同推进,培养高素质法治人才后备队伍,更好服务于法治中国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 基因编辑技术规范治理的普惠性进路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摘要:基因编辑技术试图挑战对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体的本质性规定。基因编辑技术治理的困局一方面在于包括其在内的技术以及伦理等多种治理手段都无法突破实然与应然的鸿沟;另一方面在于法治手段所面对的涉及人类胚胎基因编辑的伦理与风险所造成的颠覆性鸿沟,即使再小也超出现有社会结构的包容想象。基于此,应以普惠性原则形塑科技法治软要素,以共享发展构建中国创新治理示范模式,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整体科技价值运行,以期探索基因编辑技术规范治理的普惠性进路。

  •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法治路径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摘要:随着新冠疫情应对中应急心理服务发挥出积极作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及其相关工作被纳入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体系之中。在区域性先行试点实践中,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现实状态与理想内涵之间张力明显,主要问题集中在内容上过度偏重于心理健康,与社会治理的全面目标存在显著偏差。鉴于社会心理服务在增进社会和谐与个体福祉方面的显著价值,加速其服务体系法治化建设已成当务之急。宜以试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与社会需求为契机,统筹科技发展对人类心理的深远影响,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心理治理层面的内涵予以深化,推动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全方位心理治理法律体系升级,并强化行政主体依法、理性、平和地履行职责,以积极引领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

  • “主观权利” 概念的重构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法学家》

    摘要:“主观权利”概念有两个面向,一个是主观意识意义上的,另一个则是技术性的。前者使主观权利被界定为自由、意思力等较具心理学意味的事物,而后者则体现为主观权利被主要用来整理私法规则、构建私法体系。主观权利在狄骥、凯尔森等实证主义学者的批判下曾趋于式微,也因学者们意识到该概念本身的局限性而催生了“无主体权利”这个让人困扰的问题,但它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性话语和法律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而只能抱残守缺。主观权利与客观法并不重叠,主观权利话语并不能完全覆盖客观法,仍留出了一片开阔地,而这片开阔地应由客观法话语来填补。

  • 欧美合成生物学应用的风险治理经验及启示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为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人类健康、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合成生物学变得更便宜、更容易使用和更容易获得,亟需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治理体系以防控其潜在的伦理道德、生物安全和生物安保风险,促进技术健康发展。通过观照欧美国家风险治理模式,建议预防风险与促进创新并重、伦理治理与法律规制“双管齐下”,以期为我国合成生物学监管提供有益经验、减少风险和控制利益冲突,促进我国合成生物学创新,规范合成生物学研究和生产。

  • “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的“法治”进路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我国逐渐形成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其中,“法治”作为“三治融合”的中坚力量,在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自治”与“德治”之间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乡村法治体系在立法、执法、守法等方面均存在客观局限性,使得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法治”薄弱化、虚置化、边缘化的困境。要解决上述问题,必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法律体系,提高乡村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加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法治”的衔接作用,实现“三治融合”的协调统一。

  • 中国公共法律服务的模式演进:从单一行政主导到多元共治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4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成果斐然,但仍存在公共困境。于宏观层面而言,在管理向治理转变的进程中,公民身份的缺失弱化了公共法律服务的正当性根基;于中观层面来讲,公共法律服务目标失当,供需失调;于微观层面分析,科层化管理致使服务体系僵化。公民参与对于增强公共法律服务的正当性意义重大,既是公民的道德责任,也是实现民主参与的有效工具,故而需要设计多样化的公民参与形式。政策的施行应以法律的可及性为基础,以保护公共利益为核心,平衡好企业家精神与服务公共性之间的关系。在组织建设方面,政府是合作治理的关键所在,需重视责任的分配以及实施的成效;决策者的担当精神与智慧是组织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法律职业者不但要执行国家政策,还应在实践中维护公民权利。在机构运行中,需以尊严共生作为核心使命,兼顾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并接受来自多方的监督。

  • 利益博弈视角下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现状、困境与发展路径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4

    摘要: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乃法治社会建设之重要构成部分。其建设有助于促进乡村社会的稳定态势,增进村民对国家制度的信任程度,强化国家制度对乡村社会的介入效能。于当下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进程中,村民、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以及基层政府皆处于“建设过程”这一利益博弈之场域。村民对公共法律服务表现出冷漠之态,采取逃避之姿;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与从业者试图探寻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分界,在现存模糊之边界内采取了倾向机构利益的适应性举措;基层政府对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怀揣虚拟之热情。如此种种致使公共法律服务建设难以对群众权益予以长期保障,致使公共法律服务建设资源空转,乃至架空国家制度。故而,在建设之初,仍需持续倚仗政府之投入,其后不断增进公共法律服务的独立性与自治性,同时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建设的民主参与度。各方协同合力,共同助推公共法律服务建设。

  • 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的理论体系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数字中国的有机统一和融合,为我们洞察法治、创新理论、拓展实践确立了新的范式,但同时也面临数据基础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政府数字化转型遭遇困境、司法纠纷解决机制面临障碍等挑战。为此,应当在立法、执法、司法、社会等各个方面全面推进数字化改革,构建以数据基础制度体系为核心抓手、以算法和平台治理为关键环节、以个人信息保护为重要保障的数字法治体系,为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

  • 论乡村振兴立法的功能定位与基本原则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顶层法律制度设计的规范、保障和引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领域立法虽已取得较快发展,但随着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现有立法在回应乡村发展与社会转型所面临的新问题时仍显不足。因而,乡村振兴立法需要在修正现行基础立法不足、重塑“三农”法律体系以及克服过分依赖政策推进“三农”领域改革的弊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制定有关乡村振兴的统一立法时,应当遵循纲领性与可操作性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及科学、民主、依法立法等原则。一方面,既要注重构建乡村振兴的基本组织架构及法律制度框架,又要明确相关措施的实施标准、程序和监督问责机制;另一方面,应当以实现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依归,强化立法对农民平等参与及发展权利的保障。

  • 当代中国司法公平正义的理论表达和实现机制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司法公平正义是中国式法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大体来看,它经历了从实质正义到形式正义、再到最终确立让人民群众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发展演变历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公平正义的中国语境诘问,并不断进行纠偏、试错和总结经验教训的过程,因而这个过程也是坚守公平正义、先立后破,立足实践不断从“薄”到“厚”蜕变的过程,更是推动“ 两个结合“”两创”互融共进、重塑中国语境的过程。要实现这种从每个案件中感受到的公平正义,离不开完善的司法基本制度、司法改革的动态调试、以移情感受力与领悟能力为核心的审判能力现代化、指导性案例的指导,以及法律监督对个案正义的推动。只有这些制度联动耦合起来,形成该当的制度合力,期待中的司法公平正义才能真正得到实现。新时期中国司法公平正义的重要篇章正在被重新书写,情感叙事应当是公正司法以及中国法律话语该当的组成部分。

  • 共同犯罪案件部分适用认罪认罚:问题、成因与完善——以另类处理为视角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我国刑事另案处理制度产生于服务办案需求之目的,具有公权力主导、阶段适用性与案件特殊性等特点。以共犯是否认罪认罚为标准作另案处理,虽利于提高诉讼效率、提升制度活力,但亦有法律依据不明、制约监督不足、被追诉人权利受限乃至未审先判之虞。究其成因,与我国“重实体、轻程序”的办案传统、动态平衡诉讼观尚未实现、“配合有余、制约不足” 的公检法关系以及“案卷笔录中心主义”的裁判方式均有关联。对异化的实践样态纠偏,须在制定统一的另案处理制度体系基础上,从明晰规范标准、加强制约监督效力、落实权利保障以及明确既判力范围等方面完善,以期落实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体制改革目标。

  • 我国人工智能立法基本问题研究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分类: 法学 >> 经济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09 合作期刊: 《法制与社会发展》

    摘要:我国人工智能立法需要解决立法目的、立法技术进路和主要利益关系等方面的基本问题。 这一立法应以发展与安全并重为指导思想,以促进研发应用与防范主要风险为二元立法目 的,构建具有体系性的发展促进制度,明确赋能增效的正面激励规则和提供减负支持;构建重点突出的风险防范制度,动态科学研判风险、包容审慎规制风险。立法在技术进路上,应以实现体系化立法为基本方向、以优化立法层次为当前主要目标;发挥显现国家法治发展能力的立法特色;适用以搭建框架型秩序为准的立法技术,增强立法的体系性和协调性。立法在主要利益关系方面,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立场,建立反歧视、权益保障、数字教育和数字信息获取等方面的规则;应建立与人工智能发展相适应的个人信息处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协调规则;应建立并维护主体多元、利益分化、市场开放的人工智能竞争秩序;应在积极开展人工智能治理的国际合作、提升反制水平中,稳步推进人工智能涉外法治。

  • 公共法律服务: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法治方式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治理是法律的治理。高度情感化的治理方式,行政机构行为的优先性以及基层集中化运作的权力方式共同构成了乡村治理的现有结构。法律缺乏合适的乡村治理介入路径。公共法律服务为乡村治理法治化提供了建设突破口,其一方面通过构造中介体系,促进基层治理方式的转变;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增强国家的治理效能。为此,公共法律服务需要融入乡村治理。融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政府凭借自身优渥资源,主导公共法律服务建设,帮助其快速成型;二是借助现有的治理结构,动员地方能人、专业人士参与公共法律服务;三是进入常态化运作之后,政府将公共法律服务的主导权交予市场,政府从建设者转变成监督者和采购者。

  • 美国«国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标准(实施细则)» 制定中公众参与的经验及启示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公众有效参与立法活动能够促进立法的民主性,提高法律规则的可实施性. 2018年12月,美国«国家生物工程食品信息披露标准(实施细则)»公布于世。除具体条文 外,另有详尽的公众参与制定该规则的全过程记录同时发布。通过对美国公众参与立法的 全阶段进行分析发现,其公众参与立法程序较为完善且公众参与性强.结合我国公众参与立法的现状,提出引入“立法预先公告”程序,扩大公众参与主体范围、增加公众参与立法的途径、适当延长公众评议时间、完善公众评议反馈制度、进行充分的立法信息公开等具体建议,切实保证公众在参与立法过程中获得现实参与感,以促进立法民主化、科学化,为我国法治国家建设助力。

  •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研究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既是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层面的具体实践,也是支撑保障农业农村现代化、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和重要举措,其生成逻辑具有多重向度。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法律制度不健全、农民群体法治意识淡薄、司法资源供给不足等诸多障碍。应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以权力规制、权利保障为核心,夯实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的制度基础,构建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机制,加强农村基层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基层法治理念培塑,籍以助推农村基层治理法治化向纵深发展。

  • 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回顾与展望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当前学界围绕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理论体系、内在逻辑、核心要义、科学方法和重要意义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存量理论研究为人们深入理解把握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智识借鉴,但仍有深入空间。未来应不断增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理论阐释的研究,加深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厚度;加强对习近平法治思想原创性贡献的研究,提升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高度;推进对习近平法治思想交叉学科的研究,拓展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广度。

  • 农科大学的法学发生:中国农业大学法学教育的缘起(1904—1949)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023年是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建院30周年,其法律系也迎来30周年系庆。然而,中国农业大学法学教育的历史远不止30年。从清末1904年的“癸卯学制”开始,法学教育就被纳人农科大学的教育规划之中。自清末、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农大法学教育的发展脉络蜿蜒而清晰。法学教育是历史上自始且在学理上当然地存在于中国农业大学诸前身的农科教育之中。关于中国农业大学法学教育缘起的探求,也从历史的角度解释了农业大学何以有法律系”的问题。

  • 教育法典的“受教育权本位”编纂逻辑及其展开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04

    摘要:我国教育法治体系在持续完备之时,依然存在立法供给不足、部分受教育者权利不彰、升学竞争异化等情形。“受教育权本位”立法逻辑有益于促成教育法典编纂与人权保障的良性互动,即以具象的“人”作为受益主体,聚焦受教育权的精细法条构造,在法典总则与分编中补强诸多权利要素,克服各单行法中受教育权的规则零散、功能局限、构造疏漏等问题。据此,教育法典有必要明确受教育权保护的实质性优先、利益最大化、全生命周期等原则,重构权利保障为主、教育行政权植入为辅的立法格局,祛除公民在教育法实践中的客体化倾向;有待注重受教育权要义在统分式法典结构中的周延固化与融贯表达,跨部门法规整教育法律关系、智慧教育、权利救济、法律责任条款,保证成文教育法典的体系性、自洽性与实效性而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