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30
摘要:《民事诉讼法》第279条第2款“注册性知识产权有效性争端”的专属管辖规则起源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特征,但同时也是地域性逐渐减弱的产物。该规则既可以支持本国法院采取禁诉令、否认管辖协议、拒绝判决的承认与执行等手段维护本国的管辖权,同时也要求本国不得对外国注册性知识产权的有效性争端行使管辖权。《民事诉讼法》第279条第2款在整体管辖体系之中承担着划分管辖“法域”的职责,此外也补足了管辖规则中较冲突法所缺失的“外国知识产权”调整对象。判断合同违约、侵权诉讼中出现有效性关联问题时是否属于该款所指的“有效性有关的纠纷”时,应在“权利稳定性抗辩”与“权利无效抗辩”中排除前者。并且在“标准必要专利”的许可费率纠纷中,该规则也存在适用空间,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30
摘要:人民司法传统中以“群众路线”“简便利民”为原则的“马锡五审判方式”可视作中华法系“不烦百姓”“听讼棠下”的“甘棠”司法传统的现代发扬。这两个法律传统在法律史上的一致性,体现了中华法律文明固有“路径依赖”与文化传承。目前国内的模拟法庭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革命先贤确立的深入群众、便利人民的司法传统,反而对“坐堂审案”的审判模式最为熟悉、视为当然,浑未意识和体验到“听讼棠下”的中国优秀法律传统,更难切实体验“马锡五审判方式”确立的人民司法传统。在未来的模拟法庭教学模式改革中,应建立更为丰富的模拟场域,深入群众社区,结合法律服务,更好完成传承中华优秀法律传统和人民司法传统的教学任务。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法学家》
摘要:2018年《刑事诉讼法》新增的第201条要求人民法院“一般应当采纳”人民检察院在认罪认罚案件中提出的量刑建议。这一规定引发了检法两院之间以及学界的意见纷争,进而对司法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认为,“一般应当采纳”条款赋予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实体约束力的基础条件不能成立,违反了控审分离的诉讼原理和专门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宪法原则,违反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职权主义诉讼基础和认罪认罚情节的“裁量从宽”性质,也不符合两大法系协同型刑事司法的普遍经验。建议立法机关在第四次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废止“一般应当采纳”条款,并就认罪认罚案件与非认罪认罚案件量刑建议的采纳标准作出统一的规定。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合作期刊: 《法学家》
摘要:以必要共同诉讼作为理论依据和适用标准的职权追加,本应具有确定性和一致性,但在司法实践中却出现了裁量追加、单向追加甚至追加第三人的多样化规则。广泛存在的职权追加司法解释,可分为基于实体法上共同行使权利、承担义务的实体型共同诉讼追加,基于司法实践中查明事实和判决执行需要的程序型共同诉讼追加和以第三人为对象的第三人追加三个阶层,三者可进一步归为实体法原因和程序法原因两个类型。实体型追加真正对应必要共同诉讼,遗漏当事人导致的二审发回重审、再审撤销原判决、裁定应限于此种情形。程序型追加虽可帮助诉讼程序的顺利进行,但案外人未参加诉讼不影响当事人适格,诉讼效率和裁判效果的考量应由当事人自己判断,可由职权追加转向释明追加。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分类: 法学 >> 国际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刑事跨境电子数据获取是治理跨境网络犯罪的关键环节。我国现行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取证制度难以实现对境外电子数据便捷、高效获取的目的,而单边跨境远程取证制度和向网络服务提供者调取电子数据制度又易产生司法主权方面的争议。国际上对构建何种跨境电子数据取证制度形成了“数据存储地”和“数据控制者”两种模式。从维护本国数据主权的国家利益出发,我国应采用“数据存储地”模式,从四个方面完善刑事跨境电子数据取证制度。一是简化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取证制度,实现跨境电子数据取证的便捷、高效;二是在比例原则下借由“危难或危急情况”“权利人授权的行为”“存储地不明”三种例外情况的取证路径,灵活开展单边跨境远程取证;三是以保存加协助的方式向网络服务提供者调取电子数据;四是依法认可非官方提供的电子数据。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禁毒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形成了全新的戒毒体系。但由于立法的缺失以及配套制度的不完善,检察权在强制隔离戒毒中的运用长期受到制约,造成了检察监督的盲点和空白,影响了检察机关的监督意愿和监督实效。强制隔离戒毒的根本目的在于消解戒毒人员的人身危险性和增加其再社会化的能力,维护戒毒人员合法权益不受减损,是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的首要价值考量。为使强制隔离戒毒活动有序运作,保障戒毒人员的合法权益,完善立法是强制隔离戒毒检察监督的必由之路。需以问题为导向,从权利本位出发,通过确立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明确监督的内容和方式,加强对戒毒人员的权益保障,推动整体立法实现执法全过程监督。强制隔离戒毒机关要由被动监督向主动接受监督转变,通过优化检察机关的监督方式,确保监督落到实效。重构以检察监督为主的多元监督新路径,落实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宪制机能。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径行逮捕制度有天然的价值缺陷,不利于权利保障价值和司法公正价值的实现,也不具有真正的效率价值。就理论品格而言,径行逮捕制度在社会危险性判断方面,存在思维的非比例性、方法的非全面性以及素材的非必然关联性等缺点,一律推定为具有社会危险性过于武断。同时,径行逮捕制度导致的犯罪标签化后果也与轻罪时代背景格格不入,不利于罪犯复归社会,且与积极履职要求有差距,难以兼顾办结案件与办好案件,不利于实现“三个”效果的统一。此外,随着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电子手环监管系统等犯罪监控技术广泛使用,也让径行逮捕制度的犯罪控制功能呈现可替代化的趋势。在司法运行过程中,径行逮捕制度也与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相冲突,与本轮司法责任制改革相矛盾,与“捕诉一体”办案机制存在龃龉,影响羁押必要性审查功能的充分发挥。对径行逮捕作限制解释或者作变通处理都不具有合理性,在未来的立法过程中,应该删除径行逮捕制度,对社会危险性进行综合性评估。
分类: 法学 >> 法律史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21
摘要:民国三次刑事诉讼法典编纂均编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但体例各不相同。北洋政府1921年《刑事诉讼条例》承继清末民初立法成果,以日本、法国体例为参考,改“私诉”称“附带民事诉讼”,仅在总则编入8条原则性条款,具体程序由1914年《私诉暂行规则》单行立法。随着日本20世纪20年代刑事立法理论的德国转向,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刑事诉讼法》采日本、德国体例,“附带民事诉讼”独立成编置于末尾,沿用1921年《刑事诉讼条例》的8条原则性条款,未编入具体程序。基于“社会本位”的立法思想、宽松化国家追诉主义的刑事诉讼立法原则对效率价值追求,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刑事诉讼法》以诉权条款为基础,以既判力规则为核心,融大陆法系两种附带民事诉讼的编纂体例、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意识形态、民国司法实践经验于一体,原则性条款在前,依据三审审级阶段续接具体程序条款,在1928年旧案基础上增加程序条款至26条,最终形成第一审“先刑后民”、上诉审“以民为主”的本土化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法典化编纂体例。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与辩解能够直接反映案件事实的发生过程,因此,口供一直是证据审查体系中的重点。然而,在我国现行的证据法体系中,引诱取供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的法律规制变相限缩了引诱取供的行为内涵,证据能力审查规则依旧处于原则化、裁量排除标准缺失的模糊阶段。应当从“引”与“诱”两个层面重塑行为内涵;运用证据禁止理论从证据取得禁止以及证据使用禁止两个方面区分《刑事诉讼法》第52 条规定的非法证据以及第56 条规定的排除证据;构建“行为不法性审查——结果不法性审查——排除必要性判断”的裁量排除标准,完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引诱取供中的适用。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摘要:从功能性与义务性视角以及域外法律实践的变化来看,不被强迫自证己罪原则将犯罪嫌疑人的公民义务限缩在消极忍受的范围内。在犯罪证据越来越多地以数字化加密形式出现的背景下,强制犯罪嫌疑人解密电子设备扭曲个人意志,突破其消极忍受国家追诉义务之界限,有违不被强迫自证己罪的原则。但如今政府与科技公司之间展开的破解加密和升级加密的“军备竞赛”给侦查机关获取加密证据制造了强大的技术壁垒,犯罪嫌疑人自行解密成为绕开技术难题的必要途径。为解除犯罪嫌疑人自行解密的法律限制,可以审慎调适传统司法制度中的不被强迫自证己罪原则,以应对加密技术给电子设备搜查带来的挑战。借鉴美国司法实践中的“既定结论规则”并进行本土化构建,设立我国的解密“三要件”规则,或许是一条符合不被强迫自证己罪原则、保障取证程序合法、维持正当程序和犯罪控制之间平衡的纾困途径。
分类: 法学 >>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法学研究》
摘要:近五年来,中国特色行政检察监督的范围不断拓展、手段日渐丰富,在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的独特作用更为明显,同时也面临规范依据欠缺和监督资源不足的现实问题。新时代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行政检察监督的全面深化,应当坚持依法履职和积极稳妥拓展并重原则,围绕行政生效裁判监督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着眼于为行政诉权提供全面有效的司法保护,检察机关应秉承起诉条件低阶化原则,积极拓展对确有错误的不予立案、驳回起诉裁定的监督形态,提升国家吸纳化解行政争议的治理能力。为实现行政法律规范的统一正确适用,检察机关应熟练运用文义解释、目的解释方法,不断拓展对适用法律、法规确有错误的生效裁判的监督形态,提升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统一的治理能力。从坚持党的领导和执法办案“三个效果”相统一的理念出发,检察机关应树立法政兼容思维,不断拓展法理、情理、事理融入行政生效裁判监督的形态,提升国家定分止争和塑造法治社会的治理能力。行政生效裁判检察监督制度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丰富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行政检察力量。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09 合作期刊: 《法制与社会发展》
摘要:立法技术是加强国家立法工作的重要保障。在刑事诉讼立法中嵌入法律技术要素,有助于提升立法的科学性,并为强化人权司法保障以及实现刑事诉讼法法典化提供方法引领。尽管我国刑事诉讼法已在编排技术、结构技术、语言技术、修法技术等方面形成了一些颇具特色且 具有规律性的方法,但与民法、刑法等领域相比,立法技术仍显落后与稚嫩,难以全面落实人权保障的基本理念, 阻碍了刑事诉讼法法典化的进程。面对《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动向, 立法技术应当重点弥补在法源的整体性、结构的体系性、语言的严谨性、修法的协同性等方面的不足;通过体系思维的引领以及逻辑思维规则的运用,全面反映刑事程序法治的进步,充分彰显国家公权力的自我约束和对基本权利的优先保障。为了积极适应刑事诉讼法法典化的发展要求,应当遵循编纂式法典化的技术路径,基于审判中心重构立法体系,强化内在逻辑与外观表达,探索多元协同的修法方式,以此增强立法的整体性、体系性、严谨性、协同性。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随着智慧法院建设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在诉讼各阶段的应用不断扩展,无纸化办案成为智慧法院的重要表现形式。法院全流程无纸化办案是网络信息技术与诉讼原理的重组,是技术与法理交融的产物。实践中,无纸化办案在诉讼各阶段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原因在于没有妥善处理公正与效率、技术便捷与程序保障、技术理想与技术实践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手段与目的错位。必须协调信息技术与诉讼实践、程序效益与权利保护、新型规则与诉讼程序之间的关系,构建更具系统性和整合性的无纸化办案方案。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2021年修订的《行政处罚法》第27条在原有行刑正向衔接的基础上增加行刑反向衔接规定,一个亟须厘清的问题随之浮现:行刑反向衔接中的刑事证据能否转化为行政证据使用?现有立法、司法判例和理论学说对此问题的回应存在巨大分歧。尽管刑事证据向行政证据转化具有法理支撑和现实需求,且两类证据存在一定的相通性,但在证据转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了合法性质疑和实操困境。立足于畅通行刑双向衔接的规范目的,应当通过法律解释的方式肯定刑事证据可以作为行政证据使用的资格,同时在制度层面明晰可转化刑事证据的种类范围和使用规则,构建完善的证据转化审查机制,确保刑事证据向行政证据有序转化使用。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民诉法解释》第91 条以规范说为蓝本确立了我国证明责任分配的基本原则,而规范说旨在对实体规范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确立证明责任的分配。《民法典》第172 条规定了表见代理下相对人请求被代理人履行合同内容的请求权基础,奠定了表见代理证明责任分配的基准,但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存在不完善及矛盾之处。从实现制度设立的意旨出发,立足于相关实体规范所内含的风险分配,并基于体系化解释,应将被代理人可归责性作为表见代理的构成要件之一;对于可归责性与善意且无过失的证明责任分配,应遵循规范说的分配路径,明确可归责性属于权利妨碍规范、善意且无过失属于权利发生规范,分别由被代理人与相对人承担证明责任。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部署要求,具有确保反腐败格局中职能责任的依法履行、确保反腐败法网密织及流程贯通、确保反腐败执法司法公平公正的时代价值。推进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机衔接,亟需从理论上回应“结构平衡说”“监察中心主义说”等学术争议。其一,构建以监察执法为主导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结构形式。应当从反腐败格局中的职责定位来深刻把握腐败治理与社会治理在刑事诉讼领域的差异,深刻把握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政治逻辑。其二,明确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主体责任。该主体责任是建立在监察机关履行反腐败法定职能基础之上的监察机关与审判、检察、公安及相关执法特定机构和人员所承担的法法衔接职责和义务。其三,完善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主要包括监察机关在查办职务犯罪案件中与审判机关的协调配合机制,如证据审查认定、审判信息通报配合等,以及与检察机关的衔接机制,如重大疑难案件提前介入、案件移送等,其要旨是通过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的配合制约,确保反腐败执法司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
摘要:传统上复议、诉讼等对行政权的监督,过于强调个案和局部,而在系统性、全局性维护行政法律秩序方面有所忽视,亟需行政检察进行补位。行政检察制度虽进展明显,但其理论体系和制度设计尚存在薄弱环节。其监督范畴涵盖全部行政活动和行政诉讼。依申请而启动的监督救济,须遵循补充性原则;依职权而启动的检察监督,须遵循谦抑性原则;两类监督原则上不受期限限制。其基础功能是,通过对行政法律实施活动进行检察调查、抗诉、建议等,构建、维护和恢复良好法律秩序,以及对当事人进行权利救济等。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摘要:司法研究和司法实践是司法决策的基础; 司法实践是司法决策的目标指向; 司法决策是司法研究走向司法实践的中介; 司法研究与司法决策的质量影响司法实践的效果。司法研究、司法决策、司法实践三者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界面关系,三者之间存在着任务界面障碍、沟通界面障碍、管理界面障碍、人力资源界面障碍和文化资源界面障碍等。根据系统论和协同学原理,在有效的内部控制和外部干预下,可以实现三者之间包括任务整合、沟通整合、管理整合、人力资源整合、文化资源整合、奖惩机制整合在内的界面整合,使三者产生协同效应,进而有助于司法责任制的全面准确落实。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0-23 合作期刊: 《行政管理改革》
摘要: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诉讼领域的制度创新,当前已驶入快车道。但仍存在诸多基本的理论问题亟待解决,包括检察公益诉讼立法创制的基本定位、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的职能定位、公益诉讼中检察与行政、检察与监察的关系等。检察公益诉讼专门立法作为公益领域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检察机关在公益诉讼中体现的是法律监督和司法主体的双重身份,公益诉讼中应形成检察为主导、行政为配合、监察为保障的职权关系。
分类: 法学 >> 诉讼法学 提交时间: 2024-10-20
摘要:摘要:大陈岛垦荒精神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历久弥新,在新时代人民法院推进审判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继续发挥大陈岛垦荒精神强大的精神引领作用。在审判现代化视域下,从历史、理论、实践三方面溯源把握垦荒精神在推进人民法院工作中的时代方位,创造地的探寻垦荒精神在审判现代化进程中的价值意蕴,为进一步发扬枫桥经验厚植时代伟力,为能动司法提供政治指引。以垦荒精神为台州法院审判现代化建设指明征程方向,为台州法院建设立魂立志立行,从而更好地为谱写台州法院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不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