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外国哲学
  • 闲暇权的法哲学探究

    分类: 法学 >> 法学理论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2-03

    摘要:闲暇权作为现代社会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关乎个体身心恢复、个人全面发展、社会参与和文化享受而具有了权利属性。闲暇权具有个体性、平等性、不可转让性和可救济性,其理论内核涵盖了自主性、恢复性、发展性、社会性和权利与责任的统一等多个维度。以“历时性”为视角,闲暇权的历史演进大致经历了萌芽、觉醒与确认三个阶段。自然法哲学视角下的个体尊重、道德实践与全面发展思想赋予了闲暇权正当性;劳动权、休息权与闲暇权的逻辑关联性赋予其现实基础;社会福祉理论对闲暇权进行价值阐释;现代法治理念对闲暇权进行了制度性确认。未来,随着工作模式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法律将不断适应新挑战,继续完善对闲暇权的保护,确保其有效实现。 

  • 辩证法真理性确立及“合理内核”:谢林与马克思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辩证法是通过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从先验观念论到绝对观念论)被确立为呈现最高真理的哲学方法,这始于谢林早期的同一哲学。先验观念将绝对隔离于自我之外,封闭了自我通达绝对客观真理的思辨路径。谢林同一哲学用绝对者自我双重设定还原了世界如其所是的“一体化”思辨结构,让自我意识因绝对者内在塑造而呈现真理成为可能。马克思秉承了绝对观念论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视其为具有揭示事物自身本质的“一般运动形式”,主要表现在:人类实践活动使自然和自我辩证一体化为内在统一的属人世界,本质对象化让生产产品成为人性本质实存呈现的自我确证,环节必然性和真理全体性相统一使唯物史观成为辩证的历史真理。因此,探究马克思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德国古典哲学来源,谢林同一哲学应是不可忽视的理论前提。

  • 第一哲学:从本体论到模型论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摘要:传统哲学的出发点是本体论,曾被称为第一哲学。本体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可以归纳为“这是什么”。要回答一个事物是什么,前提是了解这个事物是什么,并且把它表述出来。事物的表述需要使用模型。模型是对事物的抽象和模拟性表述。对事物的了解越充分,对事物的表述才有可能越准确。本体论或对存在的研究只是在认识过程开始时提出了问题,对模型论的研究则贯穿于对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所有哲学的和科学的研究,所有自然存在和想象事物的研究都要使用模型。因此,与本体论相比,模型论更有理由被视为第一哲学。

  • 教育学视角下尼采与康德的崇高思想比较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1-10

    摘要:尼采早期的教育思想对康德的崇高思想有一定继承,都以崇高文化作为目的,但不同处在于更重视自然动力还是文化结果。虽然无形式的崇高自然激活判断力的运作,但康德认为崇高主要是作为理性理念,赋予人超越于自然的道德使命。康德要求自然适应文化,让自然服从于人创设的道德目的。而尼采认为文化成全自然,通过创造文化而实现权力意志。尼采提出了基于自然情感的崇高教育,让人恢复生命力量而树立崇高理想。首先以人对自然的惊异感带来最初的教育动力,其次以艺术游戏的愉悦感振奋生命力量,最后对崇高的文化典范产生敬重感而激发创造动力。尼采的教育思想也是以教育学视角对崇高作出情感发生学的分析,基于自然情感进行循序渐进的文化教育,培育崇高理想与创新精神。

  •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区分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对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作了区分。他提出:“真命题的总和就是整个自然科学(或自然科学的总和)。”而“命题是现实的一个图像。命题是现实的一个模型。”因而,自然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经验的,可说的。但是,因为伦理学美学等等人文学科中没有命题,它们是关于价值的,超验的,不可说的,因而不属于科学。其实,维特根斯坦提出的这些区分都是表面上的,定义性的,而按照本文的观点,科学与人文的标志性的本质区分在于:自然科学理论的真理性的最终标准是人的实践经验;而人文学科的理论和实践的最终标准都是理念。

  • 正义作为道德如何可能——休谟与罗尔斯正义的道德根据思想比较探析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休谟与罗尔斯都是在非形而上学的背景下回答正义的道德根据问题的。一致的正义环境假定构成他们正义论的出发点,情感主义的理性观是他们根本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他们正义论的道德根据的追问,可以发现两种正义论的内在关联和不同的局限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对同情和正义感在正义论中的地位的澄清与确定。通过对正义环境假设的适当修改不但可以较好地回答正义的道德根据问题,而且可以明了两种正义论的一致性。休谟和罗尔斯的正义论各有侧重,但可以互相补充,体现了西方非形而上学正义论发展进程中可以互为环节的两种解释方式。

  • 康德何以成为康德——卡西尔《康德的生平与学说》探微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卡西尔的著作《康德的生平与学说》细致系统地展现了康德哲学体系的运思方式:康德运思的过程以问题和疑难为起点,思想生成过程是从疑窦—疑云—疑难到核心问题和终身问题;深入挖掘了康德哲学的运思结构,即认知疑难的发现方式、认知疑难的呈现方式、认知疑难的转换方式。卡西尔从中揭示了康德“生活形式”与“学说形式”是如何实现完美统一的,康德如何从“自然地理学家”蜕变成为“理性地理学家”,其生活世界与学术世界如何无缝地衔接为一体。这些成为康德哲学的学术路标,并成为理解康德哲学体系建构的路径依赖,康德的运思之路和哲学大厦也由此真实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 重审西方思想 “古今之变” 的实质与出路 ——以《逻辑学》对柏拉图主义的重构为例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针对西方思想“古今之变”问题, 更重要的不是论定“变好”还是“变糟”(那样很可能导致以局部性史实覆盖甚或替代历史的根据与未来), 而是寻找西方文明在深层次维系其生命力的东西, 即在现代转化并延续其核心理念的方式。 黑格尔 《逻辑学》 对柏拉图主义的重构是展示这种方式的一个典型样本。 该书的存在论表明 “一与多” 在现代失去了古代那种纵向建构层级宇宙的潜力, 被转化成了横向的相互嵌合关系, 因为单纯的 “有一” 并不能证明 “一必然统摄多”,但真正能统摄多的一并非不存在, 而是要到概念论中去寻找。 本质论展示了现代生活在 “反柏拉图主义” 的假象之下艰难施行一种特殊的柏拉图主义 (即突破这种生活方式固有的封闭化趋势而回向宇宙秩序) 的可能性。 概念论则表明宇宙秩序在现代世界如何连贯性地主动呈现。 黑格尔这种 “接纳并穿透现代性” 的思路可以成为我们在现代性中寻求突围的一个首要参考对象。 

  • 从 “羁旅者” 到 “我思” : 中世纪晚期思想与近代哲学的主体性革命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以笛卡尔的“我思”和康德的先验哲学为代表, 近代哲学完成了“哥白尼革命”的主体性转向, 树立了自我意识在重构世界秩序中的奠基地位。 事实上, “我思” 的出现与从希腊神话和基督教神学中发源的“羁旅者”概念密切相关。 这一概念刻画了羁留于尘世的朝圣者, 其在中世纪晚期思想的发展中逐步获得了自立性和主体性, 从而为“我思”的诞生做好了准备。 羁旅者含义的这一转变, 来源于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存在概念与基督教神学的不相容。 两者的结合导致上帝的超越性与内在性发生矛盾, 致使上帝的内在性移交给了人类心灵的内在性, 由此出现了“内在性的下沉”现象, 这为人类心灵内在秩序的确定性提供了前提。 在上帝超越性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羁旅者也随之逐步转变为主体性的“我思”。 

  • 康德神学历史视域下的时间观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康德的时间观具有多种维度,并分布在其哲学体系的多个思想门类中。除了人们所熟知的其认识论中的时间观,他在宗教哲学中也表达了一种出自上帝又归于上帝的“圆圈”式的时间整体观。这种具有神学背景的时间观包含在其普遍历史观念中。人类历史的开端被设想为始祖堕落的事件,而其终结不是一个确切的时间点,而是在全部时间进程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无论是历史的开端,还是其终结,都需要预设上帝的存在,但这并不取消人自身的主体能动性。毋宁说,历史的开端、发展、终结全都是上帝与人合力的结果。康德在这种思想中回应了自古希腊以来关于时间问题的多种争论,并推进了基督教的信仰观念。

  • 一种包含三重误解的新突破——评李扬关于康德区分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的新理解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康德在反驳本体论证明时作了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之分,并提出了“存在不是实在的谓词”论题。流行解读模式没有认识到这一区分实质上是“模态逻辑谓词”与“先验实在谓词”之分,因而将之简单误解为分析命题的谓词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进而把“存在论题”要么误解为“存在不是实存”,要么误解为“主观综合命题的谓词不是客观综合命题的谓词”。在《论康德对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的区分》一文中,李扬提出“逻辑谓词是形式意义上的谓词,即在一个判断中占据谓词位置的概念”,“实在谓词是能够充当客观综合判断的谓词的概念”且意指事物的实在性等新观点。尤其重要的是,他认为康德的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之分,直接指向本体论证明对存有与实在性的混淆,康德反驳的关键,是区分实存这个模态概念与作为实在性的实在谓词。这是对流行解读模式的重要突破,触及了“模态逻辑谓词”与“先验实在谓词”的区分模式。但是,不论是对逻辑谓词,还是对实在谓词,抑或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李扬都存在着误解,导致他对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之分的理解总是受到流行解读模式的影响:他在“S ist P”命题内部探讨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的关系,依然是对“模态逻辑谓词”与“先验实在谓词”区分模式的偏离;他把根据占有谓词位置而将表达事物性质的谓词P 也说成是逻辑谓词,会模糊模态概念作为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的区别。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哲学逻辑——基于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的原因,在海德格尔看来,具有“大道”和“开辟道路”的意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仅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形式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之质料因、中国力量之动力因、人类文明新形态之目的因,而且最终要复归于“四因”之中,建成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之新”。在“四因”关系中,目的因是潜在形式的实现,动力因又往往受到目的因的制约,因此“四因”又可简化为质料因和形式因。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由此可被归结为: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出发,又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中去,并使之发生质变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 纯粹“存在”的(知性)理性批判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摘要:“物自体”概念的提出打破了一切将知识视为事实本身的根据,以“存在”构成的认知世界也将被消解,那么存在从哪里来呢?对此我们依据“纯粹理性批判”的提供的排除法对“存在”的知识进行批判,发现“存在”其实在获得关于对象的表象之前就已经被确立,其内涵叫做“实体”。康德根据先验范畴提供了两种对实体的论证,但这两种方法都不具有必然性,最终我们在“可能性”的范畴中找到了一种可以作为必然性存在的思路,然而这个思路却是被康德所摈弃的,因为康德需要面对理性重建的重大问题而言,这个“实体”实则脱离感性直观,是理智直观的“幻相”,它是导致了理性的僭越谬误的根源。但是对于如何能够消除这些谬误,康德认为只能批判形而上学,纯粹哲学最大任务是用来防止谬误,而不是为了揭示真理。但问题是如果不为了揭示真理,又何必对认知的“幻相”的耿耿于怀?因为“物自体不可知”在认知中无法被改变,实体作为幻相本就是知性构成的先验事实,哲学必须得面对和尊重这一事实才能够做到尽可能防止谬误,而不是去摆脱它,这里所揭示的问题是康德在把先验哲学与形而上学的任务混为一谈,结果是形而上学任务一旦不如预期,而先验哲学的任务也无法彻底进行。

  •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若干重要概念翻译商榷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逻辑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摘要:本文前面部分讨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事实”与“原子事实”,“语句”与“命题”的翻译和区分,后面部分列举了各译本全部译错的几个地方。

  • 论符号现象学的形成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符号现象学的形成源自皮尔斯的符号思想理论体系。皮尔斯对现象问题的思考不仅奠定了符号学理论的基础,而且也为当今哲学符号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皮尔斯在其现象学手稿中清晰地论证了三种普遍范畴的存在方式与特性,以及三种范畴与人类意识活动之相互关系,这为探究文学艺术中日益凸显的意义与意识问题提供了理论资源。

  • 作为本质直观基础的含混统一性 ——论胡塞尔本质直观方法中的边界问题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摘要:本质直观方法是胡塞尔建构现象学大厦的基础性方法,正是在本质直观中我们才把握到了区别于经验一般性的纯粹本质一般性。但是该方法的有效性面临着广泛地讨论和批评,其中边界问题是批评者们对本质直观所提出的最多以及最为严重的质疑。在考察了边界问题的来源及意义后,笔者指出边界来源于“经验类型”的一般性,这种一般性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一种“经验类型”的预期作用。为了超越经验类型的边界获得真正的本质、避免认识论的循环,胡塞尔在晚期的《经验与判断》一书中提出了一个奇特的“含混统一性”概念作为本质直观的真正基础,借助这一概念,本质直观方法才能最终克服边界的束缚从而把握到纯粹本质。

  • 西方心灵哲学的最新发展、瓶颈问题与国际学术攻关中的中国担当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我们不能满足于跟踪性、评介性研究,必须 思考中国心灵哲学如何走向世界、为解决心灵哲学的世界性难题发出有中国气派的声音进而在国际心灵哲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西方心灵哲学的最新发展和面临的瓶颈问题为我们在国际心灵哲学的协力攻关中抢占学术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挑战和机遇。要在心灵哲学的解题活动和出路探寻中奉献中国智慧,首先,必须对已有心灵哲学研究进行把脉,对存在的问题作出诊断;其次,要坚持本质认识的一般原则和程序,先尽可能全面地考察心理个例及其性质,尽量不遗漏心 理样式和个例尤其是典型样式,然后坚持从个别到一般的原则,逐渐推进心理本质的认知;最后,加强对心灵的本体论研究,特别是在表述心理现象时存在的概念真空进而通过概念革命完成合适的范畴体系建构,是突破心灵哲学发展质量 不高这一主要矛盾的必由之路。

  • 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关于有意义,无意义与非意义的区分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2

    摘要: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独创性地区分了有意义、无意义与非意义。命题的意义指向事实,因此象箭一样是有目标的。维特根斯坦特别强调,假命题也是有意义的。而重言式和矛盾式是无意义的,与事实无关,但不是非意义的,因此重言式和矛盾式属于命题系统,就象数学中的0属于算术系统一样。非意义是指根本上不属于命题系统的东西,因此,无所谓有意义的还是无意义的。

  • 海德格尔的“Wahrheit”:是真理?还是真相?还是真实?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0

    摘要:在海德格尔那里,德语“Wahrheit”一词兼三义:一义是“真理”,属于认识论或知识论范畴,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命题真理”,他也常常说“作为正确性(Richtigkeit)的真理”;二义是“真相”,属于本体论或存在论或存在学范畴,这就是海德格尔孜孜以求的念兹在兹的所谓“作为无蔽的真理”(国内学界的通译);三义是“真实”,属于实学或实践论范畴,海德格尔称之为“Sachwahrheit”(现中译为“事情真理”)。“真相”、“真理”、“真实”分别是哲学三大领域存在论、认识论、实践论的追求目标:存在论探究事物的真相;认识论探究如何认识真理;实践论探究如何获得真实的东西,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在无法弄清德文“Wahrheit”的确切意思时,我们建议用“真者”来译之,而在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明确区分“Wahrheit”的“真理”、“真相”和“真实”这三个意思的时候,我们就分别开来译之。这就象英语的“brother”德语的“Bruder”,当上下文的语境不能确定其准确意思时,我们只能模糊地译为“兄弟”;但在能够区分开长幼的情况下,我们就应该译为“哥哥”或者“弟弟”一样。任何认为把英语的“brother”德语的“Bruder”统一译为“哥哥”的观点都是大错特错的!同样,任何认为把“Wahrheit”统一译成“真理”的观点也都是大错特错的!

  • 论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的真命题与真正的命题,假命题与伪命题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9

    摘要: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主要是从逻辑学和认识论的角度讨论命题的真假,但也涉及到实学和实践论意义上的真假,只不过没有展开深入的讨论。本文对此有所展开,并着重强调了这两种意义上的真假的不同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