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新闻传播学
  • 陈独秀主编时期《每周评论》与其他报刊的互动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2-02

    摘要:《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颇有影响力的刊物。陈独秀主编下的《每周评论》与《新青年》等进步报刊相互呼应,积极讨论时事,与各类宣扬新文化、传播新思潮的报刊通过交换广告等方式互动,彼此推介;通过日常转载和特别附录凝聚舆论力量,为新文化阵营寻求更广泛的支持;通过日常评论参与社会重大事件,及时向读者呈现社会热点。《每周评论》的创办,是五四运动前后知识分子参与塑造独立于政府权力以外公共舆论空间的重要尝试,构成了新文化舆论空间的重要部分。对《每周评论》与这一时期其他报刊互动的研究,呈现了民主与科学历史潮流下更为丰富的历史面向。

  • 空间·体验·符号:“追景共同体”的情绪传播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30

    摘要:福建平潭蓝眼泪因其特有的浪漫成为网红景观。围绕小红书平台,青年游客追“泪”过程中形成了“追景共同体”。游客凝视和符号制造下,“追景共同体”在提高对蓝眼泪的期待值之际也会形成对蓝眼泪的“祛魅”。追“泪”过程中的沉浸和氛围感染,促进了积极情绪的扩散,而体验的缺失及碎片化的情绪则营造了“情绪茧房”。在情绪积淀期,视频、图片是“情绪相册”的载体,对景观的追忆将自我引导入相似的“情绪轨道”,在后续的“追景”中迸发更强大的参与感。在情绪传播和在地文化的结合下,景观、用户、平台、城市由此形成共联。

  • 数字媒介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的困境及其出路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9

    摘要:在数字媒介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媒介全面嵌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从而使人类社会加速进入到万物皆媒的“数字媒介时代”。一定意义上来说,数字媒介时代的传播也是一种视觉化的传播。在数字媒介时代,数字媒介正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实现有机融合,使得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成为一个全新的课题,并且取得了一系列的传播成果。然而,在数字媒介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进行融合的过程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却面临着“国际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化”“国内社会思想多元化”“个人意识结构失衡化”“主流媒体传播理念落后、传播手段单一”等诸多困境。在此社会背景下,全面总结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的成功经验,系统梳理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的现实困境,并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不动摇、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转变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理念,注重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性化传播、改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话语方式,加强视觉化传播技术运用、丰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手段等方面探索当前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的实现路径,有助于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视觉化传播效果以及人民群众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而为数字媒介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视觉化传播的路径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 国际友人长征叙事中的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塑造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摘要: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吸引了全球目光。在国际友人的长征叙事中,薄复礼的《神灵之手》、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与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三部著作因其作者身份的特殊性而最具代表性。尽管三位作者撰写这些著作的动机各异,但他们通过细致描绘红军领导人、红军纪律作风与党的政策等多个维度,成功地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严明纪律、紧密联系群众以及其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具体分析了这些叙事在提升中国共产党国际影响力等方面的显著成效,形成了国际友人叙事在议题设置、话语表达等方面的宝贵经验,为新时代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塑造和传播良好的国际形象提供了启示和借鉴。

  • 奥林匹克文化符号叙事与传播策略——以巴黎奥运会开幕式为例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从文化符号的研究视角出发,对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文化符号进行系统梳理与解析,启示开幕式蕴含的传播策略,提炼奥林匹克的文化符号叙事规律。将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主题划分为九个章节,分别是开放包容、解放自由、诙谐幽默、性别平等、歌颂爱情、节日庆典、保护环境、团结庄重和圣火永恒;通过阐释九个章节的文化符号叙事,分析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传播策略:夯实文化认同,通过历史与现实呼应彰显本土文化符号;建构叙事场景,通过共性与个性并存突出世界文化符号。奥林匹克的文化符号叙事规律:充分考虑各国文化认知,瞄准世界共同解释项。突出国家责任表达,通过本土语言传颂世界故事。妙用非语言的文化符号叙事,消减全球传播中的“文化折扣”。重点突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人的价值追求,不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归旨。

  • 过“洋节”的认知变迁:当代青年的节庆狂欢与传统节日期待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摘要:借助 SnowNLP 情感分析和 BTM 主题模型,以微博平台用户关于上海万圣节的讨论文本为分析对象,探索文化自信背景下青年的“洋节”参与实践。研究发现,网民对青年参与“洋节”的态度呈现显著正面倾向,认为“洋节”狂欢满足了青年的情感宣泄与情感连接需求:上海万圣节的讨论集中在节庆氛围、情感参与、娱乐内核、文化包容、消费主义和中国化六个方面,反映出网民对于“洋节”狂欢的多维认知:情感分析与主题分析昭示青年对节日文化中氛围和平等的期待。这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带来启示,即节日媒介要发挥作为心理安全场、代际沟通场和文明互鉴场的功用,促进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 新闻史缺失的一页:林仲易新闻实践与思想论略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摘要:林仲易是20世纪20-30年代的一位著名报人,先后主持过北京的《晨报》《晨报星期画报》《民言日报》《北平晨报》《北晨画刊》等报刊编辑工作。他认为报纸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必须做到经济自立,独立性是报纸发挥社会引导和监督功能的前提,社会应给报纸提供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重视并开展媒介批评是林仲易在新闻领域的另一重要贡献,他对报纸精神萎靡、不重视国际新闻和社会新闻、缺乏管理人才和经营管理意识等问题,都进行过较为深入中肯的批评。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自为一格的独创精神、不断反省与时俱进的实践品质、着意营造平等的编读交流空间、新闻价值与社会责任有机结合等,是林仲易新闻实践方面的突出特点。历史不应忘记林仲易为中国新闻事业现代化所做出的贡献。

  • 十七岁没有雨季?媒介幻象中高中生VLOG博主的自我建构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高中生博主将VLOG作为一种“自我技术”,试图在媒介表达中建构“理想自我”,是技术可供性下的能动选择。但VLOG看似自主的表达实则是流量逻辑下的“表演”与视觉狂欢,“理想自我”沦为“权力技术”规训的结果。主动与被动、内部与外部的“合谋”使其深陷于幻象中,他们游走于理想自我、他者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自我认知时常发生断裂;前后台隔绝带来线上与线下关系的错位,亲密关系和情感支持更多依靠不稳定的虚拟关系;试图冲破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却又发现市场环境是“自我”更繁重的枷锁。新一代高中生的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走向难以控制的方向,体现出深度媒介化的时代困境。

  • 麦都思《特选撮要每月纪传》传播内容与传播策略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特选撮要每月纪传》是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刊者米怜(William Milne)过世之后,为了继承他的遗志而创办的报刊。作为麦都思独立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特选撮要》已经显现出麦都思日后在华传教的一些传播策略:以自然科学知识为载体传播西学,以之作为传教的辅助手段;将基督教思想与中国传统故事相结合,使之本土化等。同时,作为他最早创立的报刊,其中也有一些不够成熟的传播策略,甚至起到了传教的反作用。比如报刊中一些批判中国传统习俗的文章,很容易引起当时人的反感甚至极端反对的情绪和态度。《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作为第一份传教士中文报刊的影响力远大于《特选撮要》的原因,大概也是《特选撮要》这些不够明智的传播策略所致。通过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比较,更能凸显《特选撮要》的这些特点。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健康有效传播路径的探究——以陕西 省咸阳市耿家村为例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19

    摘要:基于“健康中国 ”“ 乡村振兴 ”等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 , 根据我国农村大多经济落后的国情 ,从社会学 、传播学等视角出发, 通过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陕西省咸阳市耿家村村民健康传播现状,结 果显示,当前乡村健康传播面临着农村传媒媒介渠道狭窄,农村公共 广播根本性作用发挥受限,受众主体结构失衡、参与度不高。破解以 上困境,一是分析新媒体语境下乡村基层地区传播现状,建立立体化 传播渠道,拓宽健康传播形式;二是探索基层地区有效传播路径,创 新传播方式 ,提升健康传播水平 。新媒体时代到来,一定程度上拓宽农村地区健康传播的渠道,为 农村居民获取健康信息提供更为多元的方式。农村地区健康传播需结合使用新媒介技术和传统大喇叭宣传 ,着力提升农村健康传播效果。

  • 晚清新式官报改革宣传研究综述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摘要:清末新式官报是清政府为推动新政鼓吹宣传、争取社会认同的主要工具。相关研究近年来不断丰富,围绕“以新政为中心”和“以官报为中心”两个维度,形成了内容研究、控制研究、策略研究、制度研究四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选取晚清新式官报改革宣传研究成果进行探究,总结目前研究中已有的成就与不足,并指出未来的研究建议。

  • 胶东抗日根据地新闻出版事业的历史溯源与重要贡献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胶东根据地的各级党组织和社团都非常重视利用报刊作为宣传、组织群众的有力武器。胶东根据地的大量进步书籍被印刷,众多报刊被创办和发行,这些新闻出版物在多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宣传并贯彻了党的抗日政策,增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影响力,有效地抵制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言论,反击了日军的文化侵略。胶东根据地的新闻出版事业为中国近代新闻出版史留下了辉煌篇章,其独特的办报刊理念成为新中国新闻出版事业的宝贵遗产,对于当今新闻出版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 声音里的革命:中央苏区演讲宣传动员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创新了演讲宣传动员的方式方法,将其作为宣传动员构成体系的一块重要拼图。以中央苏区的演讲宣传动员历史实践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探究演讲宣传动员在中央苏区兴起的历史逻辑与现实依据,演讲宣传动员的主体构成与培养、核心内容与价值导向、动员方式以及传播策略等内容,以期还原演讲宣传动员在中央苏区发展的历史图景。

  • 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运动的联结——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机关刊物《斗争》为中心的考察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摘要:奥地利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个具有欧洲社会主义倾向的理论团体,他们也依托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政策开创了20世纪早期立体的社会主义实现模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展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强烈冲动。在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实践指针中,他们极力概念化一种“知识工人”群体,并鼓动他们加入社会主义事业中。《斗争》是欧洲最早的知识分子期刊之一,广泛接纳先进知识分子的研究成果作为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政策参照。围绕《斗争》刊物,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花费大量精力探讨知识分子问题,最终,奥地利社会主义运动与知识分子互相关联的趋势在一战后变得更加明显。不过从知识分子群体的不断疏离及奥地利社会民主党的溃败可以看出,任何非科学社会主义的努力都无法真正取得成功。

  • “信息”何以成战?:美苏冷战与21世纪“混合战争”中演进的“信息战”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美苏冷战与21世纪“混合战争”中,“信息战”的运用是获得胜利的重要环节。 “信息战”的本质是在文明交往导致冲突的观点下,将受众意识视作可被操纵的目标,主要通过大众媒体传达有利于实现本国政策的信息。在数字技术不断革新的今天,信息战中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打击及讲述一切有利于获得信息优势的话语同样重要,其中话语根据冲突激烈程度呈现出“脸谱化”策略,信息战双方在此框架下和平解决冲突的可能性进一步降低。

  • 全面抗战时期红色报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及其经验启示:以《新华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全面抗战时期红色报刊中的《新华日报》通过成为全民族抗战的旗帜,连接各族人民的爱国精神纽带,事实性报道,全民族动员等多种形式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推动民族意识觉醒与团结抗战。《新华日报》建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过程中,传播中华民族概念、宣传民族平等政策、强化各民族领土主权意识、动员最广泛的阶级联合为新时代红色报刊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提供经验启示。为此,坚持“四个大力宣传”“三个讲清楚”的任务和要求、构建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运用红色报刊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在当代要继续重视舆论宣传、历史传承、媒体功能发挥和话语创新,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体系建设迈向新的高度。

  •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学术思想传播的类型、模式与地理特征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学术思想传播是文化传播中的特殊类型,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学术形态多样,在该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人际传播是学术思想传播的主要类型,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组织传播主要是以纵向传播为主的组织内传播和以横向传播为主的组织外传播,这是学术体制化的特殊表现;群体传播具有单向性与松散性特征;大众传播学术性较弱。学术思想传播的动力主要是人际关系和政治组织。学术思想传播的地理范围以模式不同而存在差异,政治因素是影响该传播的主要因素。学术思想传播的地理形态主要是以学者迁移扩散为主的点状和媒介组织传播的面状,与地方文化关系较弱。学术思想传播的区域性特点要大于时代性。

  •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学术思想传播的类型、模式与地理特征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学术思想传播是文化传播中的特殊类型,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的学术形态多样,在该类研究中具有代表性。人际传播是学术思想传播的主要类型,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组织传播主要是以纵向传播为主的组织内传播和以横向传播为主的组织外传播,这是学术体制化的特殊表现;群体传播具有单向性与松散性特征;大众传播学术性较弱。学术思想传播的动力主要是人际关系和政治组织。学术思想传播的地理范围以模式不同而存在差异,政治因素是影响该传播的主要因素。学术思想传播的地理形态主要是以学者迁移扩散为主的点状和媒介组织传播的面状,与地方文化关系较弱。学术思想传播的区域性特点要大于时代性。

  • 中共利用敌对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生动实践——《资本论》广告事件研究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09

    摘要:1947年2月,一则推介《资本论》的广告惊现于《中央日报》头版显著位置,被称为向国统区投出的一枚“重磅炸弹”。马克思著作广告何以能刊登在国民党中央党报头版?一方面,它是中共地下党员、革命出版工作者主动出击、周密筹划的结果;另一方面,《中央日报》推行企业化经营改革、急于寻求广告资源应对骤增的成本,减少了敏感广告刊登的阻力。此外,《中央日报》内部混杂的人事变动以及革命出版工作者与报馆职员的私谊,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资本论》广告事件,是中共巧妙利用敌对报刊进行革命宣传的结果,是马克思“用坏蛋打坏蛋”革命宣传思维在中共宣传工作中的生动历史实践,也是中共一以贯之的做法和革命宣传的主要特色之一。

  • 沦陷时期伪华北广播协会的组织运作及其传播策略

    分类: 新闻传播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摘要:与当时国内以“协会”为名的各类同业组织不同,伪华北广播协会是北平沦陷时期以“财团法人”名义创设的广播事业统制机关。其日常工作一是与日本控制下的“东亚”各广播机构联合,成为日本帝国广播网的重要一环;二是受伪华北政务委员会的直接领导与控制,与多家日伪媒体社团组成闭环式的殖民传播矩阵。假借民众教育和生活娱乐之名,通过安排各类广播节目和组织多项文娱活动,对华北民众施行政治宣传与社会教化,以实现其所倡导的“东亚新秩序”之意识形态灌输,则是该组织贯穿始终的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