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0-30 合作期刊: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大历史观是做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有的理论视野,以大历史观考察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百年历史,毛泽东当之无愧是奠基者、引领者。他领导各民族共同缔造新中国,使各民族“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领导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明确民族平等团结,各民族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等处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根本制度基础和根本原则遵循。以史为鉴,新时代建设更加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需要做到“三个相统一”,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守正与创新相统一,坚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中华民族历史方位与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目标定位相统一。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其传统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因素的冲击。这就要求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同时对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重视传统文化张力的影响和作用,是顺利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者参与到各种发展项目之中,为发展问题提供了许多社会与文化的批评文本,催生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发展人类学。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人类学者不仅能够帮助理解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还可以积极参与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作中,推动政策调整和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使发展项目更符合地方文化习惯,减少由于文化误解或不适应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提高当地群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破解民族地区城乡发展差异、推动城乡互惠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基于城乡互惠共生理论,坚持新内生发展理念,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SG城乡互助项目的发生过程和运行机理进行了细致剖析。研究认为,SG城乡互助社将城乡社区两个共生单元进行了点对点链接,开展了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城乡互惠合作实践,呈现出一种连续共生状态。与外源力量直接介入相比,社区社会组织侧重于挖掘地方性知识和本土化资源,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引导内外资源联动,实现了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之间的连续性互惠共生。由于点对点互惠共生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城乡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才是城乡互惠共生发展的理想模式和最终进化方向。为此,民族地区城乡互惠融合发展可以借鉴SG城乡互助社的运作逻辑,通过结合政府、市场、高校、社会组织等外源性力量的介入,打造一个具有高密度、高关联、持续性的城乡一体化互惠共生体。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底蕴,即人民性、连续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平性等内在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仓实衣足、知礼明节的精神品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为中华文明传承注入了现代力量。应当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中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思想引领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在发展动力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17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对当地村民社会治理参与度低、地方政府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缺乏深刻认识等问题,提出将文化资本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能的有效途径。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0-16
摘要: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现代形态,是社会主义文明的中国形态,是资本主义文明的超越形态。这一时代命题出场得益于五千多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镜鉴于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经验与教训、借鉴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现代文明经验、发展于波澜壮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多维出场视阈赋予其丰富内涵,这一文明既是立足中国大地的文明,又是实现社会繁荣发展的文明,既是追求共同富裕的文明,又是实现民族团结进步的文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任重道远,需要在历时态与共时态的时空环境中汲取文化养分、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影响中构建自主知识体系、在国内与国外的交流互鉴中夯实文明发展基础、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互嵌共融中增进文化认同。通过多个维度发力,更好推进文化繁荣,文明复兴,为实现文化强国贡献文明力量。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藏东地区的达西村自2010年以来出现了不平常的分家剧增现象,大致可以分为制度型分家、意愿型分家和政策型分家三类。其中,制度型分家是传统藏族社会家庭再生产的主要机制,意愿型分家与政策型分家则是在以户为单位的帮扶机制刺激下出现的,直接导致了分家数量剧增。分家的变化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藏族微观社会的变迁机制,藏族的传统家屋转变为户籍之家,发展逻辑正在取代生存逻辑,成为藏东农村家庭再生产的底层机制,具有藏族文化特色的发展型家本位社会成为当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特征。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北疆文化融红色文化和草原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长城文化等于一体,是内蒙古各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创造的地域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并且毫不偏离这条主线.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内蒙古地处边疆民族地区的区情,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北疆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主线和总纲地位;北疆文化的传承发展也为内蒙古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的情感支撑和精神纽带,两者相辅相成.中国历代王朝和地方政权的北疆治理与内蒙古地区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发展,推动了北疆文化的传承发展.打造“北疆文化”品牌,是内蒙古自治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眼于完成好“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蒙古篇的重要举措.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10-12 合作期刊: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户县草堂寺碑篆刻了 1247 年蒙古阔端太子发布的令旨。此令旨自 20 世纪50年代起即受到学术界关注和研究。但过了近70年,关于此令旨发布地点“习吉滩下窝鲁朵”为何处这一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笔者经过考证认为,按照古代北方游牧人的方位观,令旨中“西凉府西北约一百里习吉滩下窝鲁朵处”中的“西北”应该指的是“西南”方向。在藏文文献中也证明阔端王的宫殿是“凉州山顶上的城堡”。此地位于甘肃西部祁连山北麓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皇城镇,也就是元代以来称为夏日塔拉的地方。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10-11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决定了其能够在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中发挥效能、施展作为。以此为理论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主要体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产业效益、人力资本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治理效益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在具体实践中,应在做好相关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聚焦现实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文化繁荣的有机结合为工作切口,依托高校智库作用的发挥和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凝心聚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为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强大语言之力。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28
摘要:语言涵化理论是探讨族群认同的一个新视角,语言作为维系族群认同的重要工具,在与其他族群或者民族交流、交往和交融中语言和族群认同都会有所改变。本文在涵化理论的视阈下,以重庆酉阳乡话单字调实验为个案,研究语言涵化和族群认同的内部逻辑与相关关系。以期完善语言涵化和族群认同的关系建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国际中文教育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09-19
摘要: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共存的背景下,加拿大华人社群面临着复杂的文化认同和歧视挑战。文化认同不仅是华人群体自我定义的核心要素,也是他们在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抵御歧视的重要支撑。研究发现,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虽然可以帮助个体抵抗外界的排斥与歧视,但同时也可能加剧与主流社会的紧张关系。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华人社区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和社会适应,积极寻求身份认同与社会融合的平衡。与此同时,尽管多元文化政策在制度上提供了支持,但政策执行中的局限性和社会偏见仍对华人群体的社会地位产生了负面影响。通过分析文化认同、歧视感知、社区应对策略以及政策互动,揭示出华人群体在多元文化环境中追求平等与文化自信的关键路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教育经济与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4
摘要: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并存的现代社会中,种族歧视与文化偏见依然广泛存在,严重影响少数族裔的社会融入与发展。以加拿大华人群体为例,职场、教育及住房等关键领域中系统性歧视问题凸显,背后的原因涵盖文化差异、种族偏见、社会结构不公与历史政策等多层次因素。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行、完善反歧视法律、强化社区支持,以及调整舆论与经济政策等措施,能够从制度层面消除歧视现象,保障华人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其社会融入。这些系统性变革不仅有助于减少歧视,更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据新发现资料显示,吐蕃赞普王朝灭亡时间当在贝科赞赞普被杀之后,灭亡之原因主要与此时平民暴动有关。从藏传佛教发展史来看,“前弘期”和“后弘期”只是一种相对的历史分期概念,佛教在卫藏销声匿迹,但在西部阿里、东部多康地区依然流传延续,并未中断,其中,西部阿里作为吐蕃王朝正统世袭王朝赞普所居之地,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政治社会生态。由于吐蕃王朝兴盛时名门望族在此地传播佛法和处于边地的原因,阿里此时仍然处于一种佛光仍未熜灭、佛事仍未中断的非常时期,传佛活动以小规模、小范围形式继续进行。另外,据《拉喇嘛益西沃广传》所载几份敕令和法敕,基本能肯定他既是赞普,又是“喇嘛”,行使着双重身份的职权,从而出现了吐蕃赞普王朝时期特殊的政治体制。因此,吐蕃王朝灭亡前后的历史进程是一种政治的分裂与宗教的重塑阶段,统一格局的分裂导致吐蕃王朝分崩离析,而佛教对政治、社会的重塑影响了政教结构,政教合一制度由此形成。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从全国统筹和自身条件出发,西藏自治区在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基础上,把握绿色低碳转型和电力援藏的双重机遇,积极稳妥地推动水风光储一体化发展,建设绿色电网“天路”,扩大“西电东送”的规模并提高效率,在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内涵的同时,探索全国“生态屏障-清洁能源-互补共富-民族团结”的绿色低碳转型模式,使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与民族团结相互赋能,让清洁能源和绿色电网天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纽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国家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是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为前提,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云南边疆M村存在多元民族,民族团结建设效果显著,是全国民族团结建设示范村,其行动逻辑在于:党建嵌入式治理构造地域共同体,文化交流催生情感共同体,最重要的是以产业为载体构建经济共同体,以此实现多元民族团结和谐。M村基层社会治理在民族团结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产业为载体,以新乡贤为抓手,在场精英乡贤、不在场精英乡贤和在场平民乡贤三类精英治村对产业、制度和环境建设具有重要贡献。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随着清代旌表对象的扩大,藏人亦被纳入旌表体系。清朝推进藏羌彝走廊地带内地化的进程,既有行政直接化的努力,又有凭借土司究成中央权力渗透的目的。以旌表为代表的文化权力随国家力量进入藏羌彝走席,展现了历史进程下旌表对于藏人的政治意义。多民族交错地带的旌表行为展现出新的文化图景,中央与地方的动态互动推动了边地多元文化的联结与融通,共同塑造了边地社会的多元一体格局。藏人旌表个案的发生是族群分野下旌表对地方治理的现实关怀,体现了边缘地带社会治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佛典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诠释,佛教中国化首先是从翻译开始的。早期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研究有助于推进宗教中回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文本以鸠摩罗什译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庄子·齐物论》为样本,采用文献及比较分析法,通过梳理汉传大乘佛典蕴含的“虛无主义”“生死观”“无为”与“无得”及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等“玄学化”因素,阐明早期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在字宙本体观上的“空无”特征、在价值观上“无得”与生死观上“出世”的功用观特征。以译著为基础的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中国哲学思辩的发展。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敦煌地区自古以来民族众多,彼此之间长期和平共处。各民族文化交往频繁且各有特色,在吸纳、包容融汇周边各种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始终以汉文化为主流。各民族在文化上互相认同,以中原文化为崇尚,由“华心”而“归义”,浓缩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既有的敦煌民族史研究侧重于挖掘、整理民族文献,却未将文献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提升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过于注重对各民族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历史现象的描述,忽视了这种发展趋势在敦煌各民族共生发展中的内在逻辑,缺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念。当前迫切需要着力探讨敦煌诸族的历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观在“民族构成”与“回家城”两个维度受到解构冲击,导致其理论创新滞后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的需要。围绕该现状,以13世纪政治家赛典赤将行省制度运用于云南,将云南首次成功转型为历史中国的边疆“省城”为例,论证边疆视角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由此回应“不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夯实“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形成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边疆进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边疆进路是指站位于我国边疆空间,深入挖掘各民族在该地区的“三交”史实,从历史—空间视角阐释中华民族与国家疆域是中国各民族通过互动与并存所形成的。以“大历史观”和中原地区为主流的视角不能全面地分析、弘扬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以回应并解决民族工作实践问题为出发点,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历史观研究进路与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相适应,彰显去西方中心化的中华民族理论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