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教育学 >> 课程与教学论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教育经济与管理 分类: 心理学 >>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9-14
摘要: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并存的现代社会中,种族歧视与文化偏见依然广泛存在,严重影响少数族裔的社会融入与发展。以加拿大华人群体为例,职场、教育及住房等关键领域中系统性歧视问题凸显,背后的原因涵盖文化差异、种族偏见、社会结构不公与历史政策等多层次因素。通过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行、完善反歧视法律、强化社区支持,以及调整舆论与经济政策等措施,能够从制度层面消除歧视现象,保障华人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其社会融入。这些系统性变革不仅有助于减少歧视,更为实现社会公平与和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分类: 民族学 >> 中国少数民族史 提交时间: 2024-09-13 合作期刊: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据新发现资料显示,吐蕃赞普王朝灭亡时间当在贝科赞赞普被杀之后,灭亡之原因主要与此时平民暴动有关。从藏传佛教发展史来看,“前弘期”和“后弘期”只是一种相对的历史分期概念,佛教在卫藏销声匿迹,但在西部阿里、东部多康地区依然流传延续,并未中断,其中,西部阿里作为吐蕃王朝正统世袭王朝赞普所居之地,有其特殊的历史地位和政治社会生态。由于吐蕃王朝兴盛时名门望族在此地传播佛法和处于边地的原因,阿里此时仍然处于一种佛光仍未熜灭、佛事仍未中断的非常时期,传佛活动以小规模、小范围形式继续进行。另外,据《拉喇嘛益西沃广传》所载几份敕令和法敕,基本能肯定他既是赞普,又是“喇嘛”,行使着双重身份的职权,从而出现了吐蕃赞普王朝时期特殊的政治体制。因此,吐蕃王朝灭亡前后的历史进程是一种政治的分裂与宗教的重塑阶段,统一格局的分裂导致吐蕃王朝分崩离析,而佛教对政治、社会的重塑影响了政教结构,政教合一制度由此形成。
分类: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11
摘要:从全国统筹和自身条件出发,西藏自治区在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得益彰的基础上,把握绿色低碳转型和电力援藏的双重机遇,积极稳妥地推动水风光储一体化发展,建设绿色电网“天路”,扩大“西电东送”的规模并提高效率,在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内涵的同时,探索全国“生态屏障-清洁能源-互补共富-民族团结”的绿色低碳转型模式,使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与民族团结相互赋能,让清洁能源和绿色电网天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坚实纽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肇庆学院学报》
摘要:国家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目标是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为前提,边疆地区民族团结建设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基石。云南边疆M村存在多元民族,民族团结建设效果显著,是全国民族团结建设示范村,其行动逻辑在于:党建嵌入式治理构造地域共同体,文化交流催生情感共同体,最重要的是以产业为载体构建经济共同体,以此实现多元民族团结和谐。M村基层社会治理在民族团结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以产业为载体,以新乡贤为抓手,在场精英乡贤、不在场精英乡贤和在场平民乡贤三类精英治村对产业、制度和环境建设具有重要贡献。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随着清代旌表对象的扩大,藏人亦被纳入旌表体系。清朝推进藏羌彝走廊地带内地化的进程,既有行政直接化的努力,又有凭借土司究成中央权力渗透的目的。以旌表为代表的文化权力随国家力量进入藏羌彝走席,展现了历史进程下旌表对于藏人的政治意义。多民族交错地带的旌表行为展现出新的文化图景,中央与地方的动态互动推动了边地多元文化的联结与融通,共同塑造了边地社会的多元一体格局。藏人旌表个案的发生是族群分野下旌表对地方治理的现实关怀,体现了边缘地带社会治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佛典翻译本身就是一种诠释,佛教中国化首先是从翻译开始的。早期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研究有助于推进宗教中回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文本以鸠摩罗什译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和《庄子·齐物论》为样本,采用文献及比较分析法,通过梳理汉传大乘佛典蕴含的“虛无主义”“生死观”“无为”与“无得”及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等“玄学化”因素,阐明早期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在字宙本体观上的“空无”特征、在价值观上“无得”与生死观上“出世”的功用观特征。以译著为基础的汉传佛教教理“中国化”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它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中国哲学思辩的发展。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敦煌地区自古以来民族众多,彼此之间长期和平共处。各民族文化交往频繁且各有特色,在吸纳、包容融汇周边各种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始终以汉文化为主流。各民族在文化上互相认同,以中原文化为崇尚,由“华心”而“归义”,浓缩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既有的敦煌民族史研究侧重于挖掘、整理民族文献,却未将文献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提升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过于注重对各民族历史脉络的梳理和历史现象的描述,忽视了这种发展趋势在敦煌各民族共生发展中的内在逻辑,缺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念。当前迫切需要着力探讨敦煌诸族的历史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以体现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学术支撑。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中华民族历史观在“民族构成”与“回家城”两个维度受到解构冲击,导致其理论创新滞后于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实践的需要。围绕该现状,以13世纪政治家赛典赤将行省制度运用于云南,将云南首次成功转型为历史中国的边疆“省城”为例,论证边疆视角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层面所具有的重要价值,由此回应“不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夯实“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形成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边疆进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边疆进路是指站位于我国边疆空间,深入挖掘各民族在该地区的“三交”史实,从历史—空间视角阐释中华民族与国家疆域是中国各民族通过互动与并存所形成的。以“大历史观”和中原地区为主流的视角不能全面地分析、弘扬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要以回应并解决民族工作实践问题为出发点,积极推动中华民族历史观研究进路与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相适应,彰显去西方中心化的中华民族理论体系构建。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进行各民族历史文化元素研究,强调中华民族共同性、一体性的目标取向,并非是将民族研究引向千篇一律,而是不同于以往民族研究中过于强调各民族特殊性、“分族写志”的分析视角,注重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体而深厚的共同性内涵和鲜明的外在表征,在研究路径、分析框架上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并注意继承发扬各民族“述同向和”的文化叙事逻辑。本文以回族历史文化元素研究为分析个案,通过“在全局中认识局部,在局部中参详全局”的结构脉络,将回族放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框架中进行讨论,以阐释回族历史文化元素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性对于回族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此研究旨在厘清中华民族研究与各民族研究的内在关联及不可分割性,澄清民族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模糊认识,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献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资源,回族文献中蕴含着丰富的伊儒会通、爱国爱教、忠君爱国、谨遵国制、民族交融等理念,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中贡献出独特的文献价值。本文通过对碑刻、典籍、家谱,报刊等回族文献的四个重要部分的论述,尝试分析回族文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具有的历史资源价值。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70多年来,甘宁青地区民族聚居乡村生活变迁先后经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创建、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街接六个阶段。这一过程中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愈加密切,五个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赵来越强,生活变迁路径呈现出七大特点。甘宁青民族聚居乡村进入新时代后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目标。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分布在黔南都柳江流城的水族村寨以“兄弟祖先"为表征,形成七个批次的强村赛联盟共同体——端节祭祀循环圈。端节以节庆仅式为表征,年度性地强化村落共同体彼此之间的社会关系。从交换属性来看,水族端节的交换包含了亲属关系、仪式性竟合以及以山川圣地为社会丰产动力的村寨联盟总体性交换。不同于人奥学经典理论中的库拉交换,社会关系交换而非经济交换是端节最重要的社会属性。水族端节村寨的社会交换研究为人类学理解地域共同体形成以及交换理论提供了新的启发和富有新意的民族志材料。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西北地区出土的契约文书对缔约双方的违约行为有着详细且明确的惩罚规定,其目的不仅在于保护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更是为了保证契约的有效性。佉卢文、吐著文、回鹘文、西夏文、蒙古文五种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契约。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借贷契约对违约纳罚的相关规定,为进一步深化丝路东段民族史、法律史、社会经济史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西北地区不同民族的法律、社会、经济状况。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民族理论大众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合推进,既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开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略径的必然选择。从理论逻辑来看,民族理论大众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内容、实践、主体维度高度契合:从历史实践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念始终伴随着民族理论大众化的推进,并围绕着各个时期的历史主题呈现出感知性认同、理想性认同,价值性认同的内容侧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理论大众化需要从内容纳新、主体标明、场域延展、话语构建四个方面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推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阵地。
分类: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民族议题在国际传播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力。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迈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国际與论环境。一些西方霸权主义国家及其媒体通过操织民族议题,企图遏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构建融通中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与叙事体系,对展现真实、主体、全面的中华民族形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话语叙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首先应从深刻理解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话语叙事体系面临的难题入手;其次从元话语理论出发,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话语叙事体系构建的逻辑向度;最后从叙事主体、叙事内容、叙事视角、叙事策略四个维度出发,探察“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话语叙事体系的优化路径。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作为中国佛教协会的首任会长,圆瑛法师对近现代佛教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在近现代社会变革与佛教改革的交互影响下,圆瑛法师在组织建设,佛化教育、爱国爱教等方面作出了符合时代发展的思考与实践。圆瑛法师一直坚持保护传统教义,坚持在延续传统教制的基础上对佛教教育进行革新,其教育实践亦实现了学修一体以及丛林与学院相统一的目标,对佛救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佛教现代化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现世价值。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5 合作期刊: 《民族学论丛》
摘要: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技术路径指印刷术等技术对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推动与影响。从纵向看,伊斯兰教中国化技术路径经历了从口述、手抄本到印本等阶段的历史演变:从横向看,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技术路径主要有抄本与印本两大类型。历史上,伊斯兰教中国化技术路径的重要转折点发生在明清时期,以抄本转向印本为标志,对伊斯兰教中国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今天,网络时代的教字化、信息化等技术发展为伊斯兰教中国化的技术路径提出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方向。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水资源是影响干旱区民族发展和群体关系的关键因素,生活在新疆南疆的民族群体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独特的生存智慧与饮水思源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力量的推动下,边疆地区的水利建设进程加快,惠及各族人民,在改善民生中凝聚了人心。当代水利建设使传统饮水思源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既是衔接中华文明传统与现代、物质与精神的纽带,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共同富裕本质要求的体现。这种基于民众日常生活、在群体发展实践中自然形成并不断强化的内在情感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特殊意义。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重要阶段,其末期的西魏和北周政权为后来的隋唐大一统奠定了重要基础。西魏北周的统治者为寻求文化自立,利用北朝特殊的历史趋势破除文化壁垒,消弭民族隔阂;广泛接纳关陇、南朝和关东文士,扎根经学典籍与儒家文化,实现文学创作上的多方兼容;树立关中本位的文化视角,强化华夏身份认同,为政权正统性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建构,推进了政权内部中华文化共同体的整合。西魏北周的一系列文化政策,超越了政权与民族的局限,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融合与形成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提交时间: 2024-09-03 合作期刊: 《西北民族研究》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领域所阐发的两大创新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系统梳理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可以清晰地认识到,这两大创新论断不仅在时间顺序上是相继提出的,而且有诸多理论契合之处。探讨这两大创新论断的内在逻辑关联,可以使我们深刻感悟到,坚持我国民族地区宗教中国化方向理应纳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暨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鼎力相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质言之,坚持我国民族地区宗教中国化方向旨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民族地区宗教实际相结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针对影响宗教健康传承的突出问题,从根本上树牢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社会观等,从而深入推进民族地区宗教中国化,使之在理论与实践上做深做细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