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政治学

基本信息

  • 刊号:
    ISSN 0000
    CN0000
  • 语种: 中文
  • 刊期: 季刊

出版信息

  • 创刊时间:2018年
  •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 编辑出版:《中国政治学》编辑部
  • 语境中的卡尔·施米特

    关键词: 保守主义; 敌友之分; 例外状态; 游击战; 大地的法;

    DOI:10.12451/202405.00231V1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施米特复兴”从德国本土开始,在欧洲传到了法国和意大利,最后传到了美国并经过美国传播到全球学术思想界,成为当今欧美保守主义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考察施米特思想在德国、欧洲、美国和中国等不同接受语境中被各自不同的问题意识加以阐释和应用的情况,一方面突出施米特政治思想的基本要义及其时代相关性,另一方面简要勾勒了当今学术思想地图中政治哲学的一些问题线索和论争焦点。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19 下载量 0 评论 0
  • 寻找 “敌人”: “政治的”施米特与施米特的 “政治”

    关键词: 施米特; 政治; 敌人; 《政治的概念》;

    DOI:10.12451/202405.00140V1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施米特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之一。由于施米特本人与纳粹政权的纠葛,使得研究者对施米特著述的解读往往莫衷一是,言人人殊。作为政治理论家,“政治的”施米特面对的 “敌人”主要有二: 诸如浪漫主义、自由主义这样的思想上的敌人; 诸如制造舆论、掌握强力的意识形态政权这样的现实中的敌人。如果说 “政治的”施米特可作为理解施米特的微观和中观视角,那么,施米特的 “政治”所聚焦的则是施米特政治思想的宏观历史架构和基本问题意识。本文从施米特的 “敌人”类型学入手,透过施米特的理论之眼,在对观美、苏政治品格近似性的基础上,审视中、美政治品格的基本差异,为审视目下中国的政治处境乃至 21 世纪人类文明的基本样态寻找另一种视角。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8 下载量 0 评论 0
  • 施米特与克劳塞维茨: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再诠释

    关键词: 敌我关系; 有限战争; 技术理性; 正义战争; 人民战争;

    DOI:10.12451/202405.00464V1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克劳塞维茨对卡尔·施米特造成了巨大影响,后者晚年一再赋予克劳塞维茨的名言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以新的内涵,甚至把它跟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绑定在一起。然而罕有人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事实上,“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论断原本就具有含混性。这使得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战争形态下,完全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并在其情境下得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解释。它有时指 “战争是外交的继续”,也有时指 “群众动员的继续”“阶级斗争的继续”或“民族解放的继续”。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有助于深入理解施米特的政治理论。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2 下载量 0 评论 0
  • 施米特、克劳塞维茨与游击队理论

    关键词: 施米特; 克劳塞维茨; 列宁; 毛泽东; 游击队;

    DOI:10.12451/202405.00226V1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游击队理论》是施米特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政治的概念》的进一步解释与展开。克劳塞维茨是其游击队理论中的关键人物,对后来的列宁和毛泽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论断则在思想的根基处支撑着施米特的 “划分敌我是政治的标准”。与克劳塞维茨相比,施米特的贡献在于发现了游击队员身上一个重要悖论,即乡土性和普世性的内在冲突。游击队员既是家园的守护者又是政治使命的承担者,既被解释为抵制虚无主义的最后闸门又被称作现代虚无主义者,因而可以说是反抗现代性的现代产物。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5 下载量 0 评论 0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背景及其全球治理意义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DOI:10.12451/202405.00050V1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其精神内涵与历史脉络来看, 似乎古已有之, 古代的庞大帝国均立足自身文明与文治武功追求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定义权和建构权。 无论是古代的罗马帝国, 还是近代的大英 “日不落” 帝国, 甚至20世纪的美苏体系, 都反映了西方文明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历史探索和竞争性建构。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历史民族立足自身文明尺度而为人类命运谋划, 就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持续建构的历史动因和竞争性背景。 非西方文明同样存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定义和竞争, 中国古典的 “天下体系” 就是非常出色的构想与尝试, 其思想与制度遗产泽被至今, 光辉不泯。 而 “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中国晚近提出, 并诉诸 “一带一路” 的创造性实践, 在西方霸权体系与全球化固有秩序中寻求竞争性和增量式建构, 甚至具有激活中国古典文明、 超越资本主义剥削体系和创新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文明论与世界历史意义。 因此,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无疑是值得从哲学与制度层面严肃、 深入探讨的 “第一课题”。 这是宏观的背景交代与旨趣说明。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7 下载量 0 评论 0
  •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北美政治社会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政治社会学; 国家; 政党; 政体; 国际关系;

    DOI:10.12451/202405.00232V1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本文介绍了当代北美政治社会学界的一些学者如何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出发, 推进对于国家、 政党、 政体、 国际关系这四个政治社会学的核心议题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并与主流研究范式展开对话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内在张力和当代北美政治社会学界的主流学术共识, 共同塑造了马克思主义分析路径的多元特色。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113 下载量 1 评论 0
  • 历史政治学视角下的罗马德性政治研究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政治思想史; 罗马; 德性政治;

    DOI:10.12451/202405.00465V1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本文基于历史政治学的视角, 通过对政治思想史研究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以 “罗马德性政治” 议题为例, 从研究的主题、 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探讨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在历史政治学的启示之下可能的拓展。 较之于孤立地看待文本、 概念或事件, 一味地强调细枝末节, 或者仅仅停留在表象层次的描述;一种与概念史、 政治史、 社会文化史相结合的政治思想史研究进路更值得倡导。回向历史本身, 借助更为深入的政制史和政治斗争剖析以及德性概念的详尽梳理,“罗马德性政治” 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启示。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4 下载量 0 评论 0
  • 以历史拯救政治思想史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DOI:10.12451/202405.00049V1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历史政治学是一柄可以左右挥舞的宝剑: 对理论性研究,历史政治学呼吁其重视历史; 对历史性研究,则呼吁其重视理论的运用和构建。顾名思义,政治思想史研究政治思想的历史,但也许是因为观念世界太诱人了,这方面的研究经常陷入思想者所构造之观念世界中而遗忘了历史地展开之现实世界,知识界和公众又常把思想史误当作社会政治的历史,并以构建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笔者呼吁以历史拯救思想史,意谓重视思想赖以发生的社会政治历史,尤其是中国学者极有必要以西方的社会政治历史观照、反思和突破过去一百多年来西方人所构建的思想史叙事,同时更为公正地对待包括中国在内人类各文明与国家在漫长历史上进行的政治思考,走向 “世界政治思想史”的建构。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7 下载量 0 评论 0
  • 欧洲民粹主义的政党起源

    关键词: 民粹主义; l政党力量; 选举表现;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DOI:10.12451/202405.00234V1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关于民粹主义兴起的原因,有研究主要从经济、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予以解释,对政党自身的因素重视不足。本文引入政党力量因素,提出解释民粹主义兴起的多因素组合的分析框架。政党力量包含聚合性力量、组织化力量和自主性力量,其内部因子互动关系与多因子条件组合对探索民粹主义的政党起源具有天然优势。通过对 24 个欧洲国家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发现,主流政党力量的强弱对欧洲民粹政党能否崛起具有显著影响: 民粹政党获得良好选举表现以至少两种政党力量的薄弱为前提。在当代欧洲,经济压力下的弱政党力量和文化逆反情绪下的弱政党力量是民粹主义崛起的两种主要机制。本文也在经验上初步验证了 “政党力量”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29 下载量 1 评论 0
  • 国际援助中的互惠主义与现实主义——基于中、法两国对非洲援助的比较

    关键词: 国际援助; 互惠主义; 现实主义; 非洲;

    DOI:10.12451/202405.00149V1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以 “互惠主义”和 “现实主义”的国际援助模式作为理论基础,本文分析了 20 世纪中期以来中、法两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助,认为中国的援助主要建立在 “互惠主义”的基础上,而法国的援助主要建立在 “现实主义”的基础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 “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感召下,中国给非洲国家提供了大量无私援助。改革开放后,在 “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原则的指导下,中国扩大了对非洲的援助,帮助非洲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能力提升和人才培养。同时,中国在国际政治和国内发展方面也得到了非洲国家的宝贵支持。进入后殖民阶段,法国对非洲援助的目标主要是保留其在原殖民地的影响力,并把附加各种经济合作协议作为殖民地获得独立的条件。在 20 世纪 80 年代,法国又把非洲国家调整治理结构作为后者获得援助的条件。“阿拉伯之春”爆发后,法国的援助主要出于预防非法移民、难民进入法国和防止恐怖主义蔓延的目的。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8 下载量 0 评论 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