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学》(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政治学专业学术集刊,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每季度刊发一期。本刊立足中国经验,放眼世界政治学前沿,倡议从历史政治学的路径出发,贯通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引领和提升中国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本刊设有政治学理论、中国政治、比较政治三个常设栏目,以及历史政治学、书评等专题栏目。
关键词: 保守主义; 敌友之分; 例外状态; 游击战; 大地的法;
DOI:10.12451/202405.00231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施米特复兴”从德国本土开始,在欧洲传到了法国和意大利,最后传到了美国并经过美国传播到全球学术思想界,成为当今欧美保守主义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本文考察施米特思想在德国、欧洲、美国和中国等不同接受语境中被各自不同的问题意识加以阐释和应用的情况,一方面突出施米特政治思想的基本要义及其时代相关性,另一方面简要勾勒了当今学术思想地图中政治哲学的一些问题线索和论争焦点。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405.00140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施米特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之一。由于施米特本人与纳粹政权的纠葛,使得研究者对施米特著述的解读往往莫衷一是,言人人殊。作为政治理论家,“政治的”施米特面对的 “敌人”主要有二: 诸如浪漫主义、自由主义这样的思想上的敌人; 诸如制造舆论、掌握强力的意识形态政权这样的现实中的敌人。如果说 “政治的”施米特可作为理解施米特的微观和中观视角,那么,施米特的 “政治”所聚焦的则是施米特政治思想的宏观历史架构和基本问题意识。本文从施米特的 “敌人”类型学入手,透过施米特的理论之眼,在对观美、苏政治品格近似性的基础上,审视中、美政治品格的基本差异,为审视目下中国的政治处境乃至 21 世纪人类文明的基本样态寻找另一种视角。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政治修辞; 说服诱导; 认知框定; 历史记忆; 叙事可信度;
DOI:10.12451/202405.00695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政治叙事的可信度离不开修辞表达技艺的施展,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的政治修辞的 “叙事转向”关注了政治话语的说服力问题。基于亚里士多德修辞三原则,话语分析的叙事转向凸显了说服诱导、认知框定、记忆沉淀三大机制。在高度不确定性的政治互动情境下,为增强政治修辞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叙事者需要使用多元的修辞策略来框定听众注意力。政治修辞技艺作为社会建构过程,凸显了政治话语的武器化。本文围绕政治话语的多维度功能,讨论政治修辞的增强与削弱逻辑,分别讨论了说服、框定与记忆的叙事强化机制,以及修辞强制与再框定的叙事削弱逻辑。在政治互动进程中有效构建叙事剧本,需要把握修辞规律,将说服诱导、认知框定与记忆沉淀结合起来。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敌我关系; 有限战争; 技术理性; 正义战争; 人民战争;
DOI:10.12451/202405.00464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克劳塞维茨对卡尔·施米特造成了巨大影响,后者晚年一再赋予克劳塞维茨的名言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以新的内涵,甚至把它跟毛泽东的游击战理论绑定在一起。然而罕有人专门讨论这个问题。事实上,“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论断原本就具有含混性。这使得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战争形态下,完全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并在其情境下得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解释。它有时指 “战争是外交的继续”,也有时指 “群众动员的继续”“阶级斗争的继续”或“民族解放的继续”。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有助于深入理解施米特的政治理论。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施米特; 克劳塞维茨; 列宁; 毛泽东; 游击队;
DOI:10.12451/202405.00226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游击队理论》是施米特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政治的概念》的进一步解释与展开。克劳塞维茨是其游击队理论中的关键人物,对后来的列宁和毛泽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这一论断则在思想的根基处支撑着施米特的 “划分敌我是政治的标准”。与克劳塞维茨相比,施米特的贡献在于发现了游击队员身上一个重要悖论,即乡土性和普世性的内在冲突。游击队员既是家园的守护者又是政治使命的承担者,既被解释为抵制虚无主义的最后闸门又被称作现代虚无主义者,因而可以说是反抗现代性的现代产物。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自由观念; 选择性表达; 积极自由; 教育改革; 民主观念; 民国初年;
DOI:10.12451/202405.00486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自由观念在民国初年的含义演变,是自由主义在中国选择性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辛亥革命后,自由主义在蔡元培主持的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中才摆脱了晚清时期 “西用”的附属地位,明确了 “个人本位”的本来面目。民国初年的革命风潮、无政府主义思想与法国式的 “积极自由”观念,共同激发了青年群体在接纳自由观念时的抗争精神; 而由民初上述思想生态赋予的自由观念的抗争精神与照搬自由主义的 “形式主义谬误”合流,加剧了自由观念在民初的本土化困境。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民主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民国元年教育改革时期自由观念中的抗争精神及建设愿望的继承和发展: 此时陈独秀等对破坏性指向的自由观念的反思及对具有建设精神的民主观念的提倡,构成了中国自由主义由 “积极自由”的抗争精神转向 “自由民主”的建设精神的内在理路。民初自由主义从自由抗争到民主重建的演变逻辑,是西方自由观念在中国的选择性表达及其本土化进程的思想史呈现。拨开反思中国自由主义的认识迷雾,以选择性表达理论尝试解释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演化脉络,这对借鉴国外治国理政的思想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DOI:10.12451/202405.00050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 从其精神内涵与历史脉络来看, 似乎古已有之, 古代的庞大帝国均立足自身文明与文治武功追求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定义权和建构权。 无论是古代的罗马帝国, 还是近代的大英 “日不落” 帝国, 甚至20世纪的美苏体系, 都反映了西方文明对 “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历史探索和竞争性建构。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历史民族立足自身文明尺度而为人类命运谋划, 就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持续建构的历史动因和竞争性背景。 非西方文明同样存在对“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定义和竞争, 中国古典的 “天下体系” 就是非常出色的构想与尝试, 其思想与制度遗产泽被至今, 光辉不泯。 而 “人类命运共同体” 由中国晚近提出, 并诉诸 “一带一路” 的创造性实践, 在西方霸权体系与全球化固有秩序中寻求竞争性和增量式建构, 甚至具有激活中国古典文明、 超越资本主义剥削体系和创新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的文明论与世界历史意义。 因此, “人类命运共同体” 无疑是值得从哲学与制度层面严肃、 深入探讨的 “第一课题”。 这是宏观的背景交代与旨趣说明。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DOI:10.12451/202408.01486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基于 21 世纪中国的发展, 我们对文明冲突论应该有怎样的应对? 从回应的角度看, 如果我们要做得更好, 是否需要在政治学知识储备上进行所谓的范式更新?当代人比一百多年前的人更快速地见证了范式创新间隔期的逐渐缩短, 近三十年恰逢世界格局中几个大国实力升降的关键期, 知识和思想范式的加速更新难以避免。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历史政治学;
DOI:10.12451/202405.00633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当代流行的、 主要由美国建构起来的政治学范式为什么不灵了? 笔者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对政治问题的认识淡忘了时间尺度; 二是对政治问题的解决缺少了空间尺度。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前国家政治系统; 早期国家; 成熟国家; 政治进化; 环境适应性;
DOI:10.12451/202405.00635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本文通过对 “早期国家” 概念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 探讨 “早期国家” 的产生、 发展以及演变路径。 对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历程的探索表明, 人类社会政治组织从前国家政治系统向早期国家的进化, 既是经济社会分化和复杂化的结果, 又是众多政治组织竞争过程中一些关键政治行动者主动选择和优化自身社会政治组织的结果。 并非所有的早期国家都能走完不同发展阶段而成功演进为成熟国家。 只有那些善于适应新的环境且及时主动做出变革的早期国家才能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并不断向前发展。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