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基本信息

  • 刊号:
  • 语种: 中文
  • 刊期: 月刊

出版信息

  • 创刊时间:2015年
  • 主管:暂无
  • 主办:暂无
  • 编辑出版:暂无
  • 学科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以唯物史观理解新质生产力

    DOI:10.12451/202405.00810V1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唯物史观对生产力及其与生产关系辩证互动的阐明为我们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
    本参照。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生产力是人的自主活动能力及其对象化成果,是诸生产要素在现实生产实践中进行互动所凸显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生产实践的不断进行,生产实践又总是以共同的形式展开,受到一定生产关系的制约。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作为人的对象化成果的生产力在当今时代由“有形质”转向“无形质”的深刻把握,也是对作为人的“共同活动”的生产实践在当代跃升的深度认识。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以绿色作为发展底色,推进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财富创造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判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生产关系改革,在深刻认识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为以经济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25 下载量 0 评论 0
  • 全面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认识

    关键词: 理论创新; 创新理论; 体系化学理化;

    DOI:10.12451/202405.00652V1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2023年6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取得更为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并强调“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推进理论的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为深入学习研究习近平关于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重要论述,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41 下载量 4 评论 0
  • 中国学术文化的自我主张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访复旦大学吴晓明教授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国学术文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自我主张;

    DOI:10.12451/202405.00653V1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16 下载量 1 评论 0
  • 列宁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关于发展问题的探索

    关键词: 最初阶段; 合乎人情的方式; 交换粮食; 新技术;

    DOI:10.12451/202405.00654V1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苏俄国内战争时期,针对发展问题,列宁进行了多方探索。针对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列宁持理智的、正确的态度,认为苏俄实现个体小农经济向集体生产的“共耕制”过渡,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低级阶段过渡的“最初阶段”且这个阶段不可能很快结束;在苏俄,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面对繁杂且苦难的征粮工作时,他持理智的、温和的征集粮食的想法,即主张征粮工作者“以合乎人情的方式”接近农民并进行耐心的思想工作,便于从农民手中征购粮食;征粮工作队伍在农村征粮时要用工业品同贫苦农民交换粮食,尽量减少贫苦农民的经济损失;还必须对征粮工作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在严峻的、残酷的国内战争形势下,列宁也从未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而是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地推进工作,即主张以新技术改造苏俄的农业,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9 下载量 0 评论 0
  • 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超越——对布鲁诺·鲍威尔哲学悖论的再反思

    关键词: 布鲁诺·鲍威尔; 自我意识; 德国观念论; 唯物史观;

    DOI:10.12451/202405.00655V1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和超越并非突然和断裂式完成的。布鲁诺·鲍威尔也同样感知到德国哲学在近代现实历史面前的困境,他主张充分发扬个体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拒绝接受先验设定的外在客观理性对自我意识的统摄性影响。遗憾的是,鲍威尔的理论由于悬置了“普遍的自我意识”而陷入自相矛盾。而马克思紧随其后,接续了鲍威尔的问题意识,通过改变主体确证自身的方式超越了自我意识哲学的唯主体论。马克思对主体意识的地位进行了降格,并由此开启唯物史观的序章。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30 下载量 0 评论 0
  • 论马克思对需要范畴的考察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 “需要”;

    DOI:10.12451/202405.00656V1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需要范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自我意识开始对“需要”进行具体的追问,在对市民社会的回归中确立了“需要”的此岸性,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异化理论,从劳动异化视角论述了“需要”的失范,以期深入物质生产的现实关系,将“需要”范畴纳入历史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分析了资本逻辑获得主体性地位下“需要”的物化状态,立足于社会生产过程分析了“需要”与生产环节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产方式对于需要范畴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更高社会形态中“需要”主体的复归。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完成了对需要范畴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13 下载量 0 评论 0
  • 基于生产生活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体系

    关键词: 生活; 生产; 实践; 唯物史观; 基本原理体系;

    DOI:10.12451/202405.00657V1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生活首先体现为人的吃、喝等的需要及满足其需要的活动。生产生活是“前主客二分”的实践。生产生活的实践导致“环境的改变与人自身的改变”,并进一步导致个体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个体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是主客二分模式。作为主体的个体通过劳动(生产)不断对象化为作为客体的社会,物化为社会的生产力(工业)、财产(所有制)、交往形式以及语言、科学、宗教、国家,等等。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只是个体与社会双向互动的具体化。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实践)。个体与社会双向互动的另一个维度,是社会的发展引致个体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这是马克思对休谟问题的唯物史观破解之道。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23 下载量 0 评论 0
  •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复兴思想及其时代意蕴

    关键词: 马克思; 恩格斯; 民族复兴思想; 时代意蕴;

    DOI:10.12451/202405.00658V1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大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历史主动性、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国际主义理念等对民族复兴进行考察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复兴思想既强调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这一民族复兴的核心要义,又强调社会主义运动与民族解放运动的互动这一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既关照民族复兴对单一制国家结构的政治诉求,又关照民族复兴对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意识形态诉求,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和处理民族复兴问题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引。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复兴思想启示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一国两制”制度体系,遵循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挥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作用。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14 下载量 0 评论 0
  • 唯物史观视域中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探析

    关键词: 唯物史观; 精神生活; 超越性; 资本逻辑;

    DOI:10.12451/202405.00659V1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是否可能及如何可能是唯物史观的重大议题。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生活最大的问题在于,“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从主体看,阶级性个人的普遍性物化;从中介看,抽象理性的权力至上;从后果看,世俗社会的生成;从动因看,资本逻辑的霸权。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但它并没有否定精神生活的相对独立性,而是仅仅否定了西方传统道德和意义世界的基础之虚妄。从理论、历史、现实的三重维度看,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走出物的钳制。换句话说,精神生活的超越是可能的。实现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有两条路径:从物质层面看,扬弃人对物的依赖,破除资本逻辑的魔咒;从精神层面看,克服思想观念的局限性和感性欲望的困扰。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10 下载量 1 评论 0
  • 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创造性贡献——基于《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 毛泽东;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历史贡献; 当代价值;

    DOI:10.12451/202405.00660V1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及其处理方法,还将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当做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提出了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命题等,这些重要观点和思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对统一战线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重温毛泽东这部著作,对我们进一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正确认识新时代的人民内部矛盾及其产生原因,妥善处理好不同领域的人民内部矛盾等具有重要价值。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12 下载量 0 评论 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