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史哲 [Literatur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基本信息

出版信息

  • 创刊时间:1951年
  •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山东大学
  • 编辑出版:《文史哲》编辑部
  • 学科分类: 综合  

期刊简介

    《文史哲》创刊于1951年5月1日,是由山东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人文学术期刊。杂志秉持“昌明传统学术,锻铸人文新知,植根汉语世界,融入全球文明”的办刊宗旨,在海内外人文学术界享有巨大声望。《文史哲》为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A刊权威期刊,2011年荣膺首批“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殊荣,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社科规划基金 “重点资助期刊”,2013~2017年连续入选全国“百强报刊”。凭借稳定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文史哲》多年来一直位居哲学社会科学类中文期刊海外发行量及“最受海外机构用户青睐的中国期刊”发行排行榜前列。2023年12月,“儒学研究”专栏入选全国首批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建设名单。 2021年5月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表彰《文史哲》“创刊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在弘扬中华文明、繁荣学术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对办好哲学社会科学期刊提出殷切期望。2017年4月,李克强总理考察山东大学期间,寄语《文史哲》“要汲取传承优秀的人文精神,为当今所用,为后世续航”。 2014年起,《文史哲》编辑部联袂国际著名学术出版机构博睿学术出版社,共同在海外发行《文史哲》国际版(Journal of Chinese Humanities),创刊以来得到了包括哈佛大学包弼德教授、斯坦福大学王靖宇教授等学者在内的国际汉学界的广泛赞誉。自2020年起,《文史哲》国际版实现开放获取,向全球读者免费开放。2018、2019年,《文史哲》国际版先后被美国Scopus数据库、欧洲ERIH PLUS索引收录。

  • 家族式个人主义——当代儒家伦理践行方式的个体化特征

    DOI:10.12451/202406.00207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如何化解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化难题,成为儒学不断适应社会人心并进行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的重大契机。百年来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使中国社会从家庭主义进入了新家庭主义、个体家庭的新时代,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深陷家族利益与情感纠葛的家族式个人主义。这种家族式个人主义受到关系结构及其私人化逻辑的深层影响,通过不同时空背景下的结构性私人化过程,大致形成了依附性、控制性和策略性三种行动逻辑,维系和强化着儒家伦理及其等级秩序的神圣性,却悬置了自我意识与人格神圣。如何从传统伦理型人格走向现代平等式个体,在完善个体中建设个体与家庭神圣、个体与国家社会之良好的中介机制及其文化心态,关系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与道德自觉,更关系儒家价值振兴、中国精神建设及中华文明进程的演进。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905 下载量 268 评论 0
  • 不言之痛:“隐”作为言语方式的深层内涵——从“父子相隐”说起

    DOI:10.12451/202406.00208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在古代宗法制中,每个人因其特定的伦理角色,都无法以单纯的身份或零度的立场来谈论“君亲”的行为过失,《论语》中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和《春秋公羊传》中“隐”的书法义例,都说明“隐”有“不言”之“隐”和“不忍”之“痛”两方面内涵。因此,“隐”也就成了一种特殊的言语方式,强调伦理情感的内在之诚对言语行为的制约和调节,当孝子和宗臣蒙受君亲的伦理过失和政治过失时,只能通过隐而不发的方式抒发自己的隐忧,表达自己的道德立场和伦理担当,这些现象在《诗经》和相关诗歌作品的内容与抒情方式上也有所反映。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940 下载量 271 评论 0
  • 《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新释论 ——兼论“有子似孔子”的儒学史意义

    DOI:10.12451/202406.00209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论语》“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一句的阐释史可梳理成汉儒训“因”为“亲”、唐儒训“因”为“承”、宋儒训“因”为“依”、清儒训“因”为“姻”四条脉络。《孔子家语》和《说苑》中孔子关于忠、信、恭三德的论述,与《论语》本章有子的言论在语言表述和思想内涵上都非常接近,其中“亲交取亲,其忠也”与“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可以互释互证。同时,《孔子家语》和《礼记》中孔子关于“亲友”关系的论述“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失其为故”也可以与《论语》“因不失其亲”相映证。儒学史上素有“有子之言似孔子”的典故,使
    得《论语》此章有子的言论与《家语》《说苑》《礼记》中孔子的言论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内在联系。在先秦两汉的叙说中,有若的形象从言论道德似孔子转变为形体相貌似孔子,这可能牵涉到孔门弟子的内部分歧,是儒家后学出于门户之见对有子的贬低和抹杀。总之,“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本义应该是指向亲友关系,意思是:亲友间的亲密关系能够维持好,也是值得宗敬的,因为这是忠德的表现。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91 下载量 303 评论 0
  • 作为方法的“礼图”及其创新发展

    DOI:10.12451/202406.00210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礼图是礼书所载礼节、礼器、礼制乃至礼义的图像表达,因其具有形象化的特点,遂成为研读礼经的重要参考,在经学传统中占据独特地位。相较于三礼典籍的古奥难读,礼图发挥了提升表现力、补充文意、丰富意涵的功能。礼图是经学文献的一种类型,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与礼学注重实践的学术品格适相吻合。千百年来,印刷媒介制约着礼图发展。直至20世纪,电影技术的普及催生出《仪礼》复原影片,才为礼图的创新发展带来转机,礼图从二维平面静态图像解脱出来,复原为三维空间的连续礼仪活动。数字技术的加持,彻底改变了礼图制作的底层逻辑,并致力于营造沉浸式视听景观,强化了对古礼的体验,可谓是彰显礼学实践特征的最新尝试。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966 下载量 277 评论 0
  • 儒家文化与当前全球性挑战的应对

    DOI:10.12451/202406.00211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儒家的“天下”在日常用语中意为“世界”,同时,它也是一个地缘政治术语。作为“世界秩序”,它具有更深层次的哲学与历史意义。儒家“天下观”超越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追求“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多元主义,它能够避免绝对主义和碎片化的相对主义,重视关系的恰当性和对多样性的呈现。儒家哲学倡导家庭伦理,尤其是赋予“孝”以宇宙意义,同时将之作为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以发挥人类活动的能动创造性。儒家伦理尊重差异,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升华为相互性的丰富资源。对人类生态而言,关系恰当性与多样性不能以个体主体(个体主体并不存在)的设想作为基础,而是必须作为家、国与域境的有关成员之间协作活动的作用而出现。关系恰当与呈现的多样性可以从特定人群内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扩展到国际社会内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如果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关系恰当性,并且所有差异皆能享受包容与恰当的对待,那么不同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之间便可以相互适应,而差异间的相互作用也将促生文化多样性的出现。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964 下载量 282 评论 0
  • 希圣与尊经——扬雄和刘歆的“复古”路径及其脉络辨析

    DOI:10.12451/202406.00212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扬雄和刘歆可谓经学发展史上节点式的人物,面对西汉末年博士经学的颓态,他们希望通过“复古”回到儒学最初的根本,然取径相异:扬雄缵绪圣人之所为,广圣道、拟众经;刘歆则在汉代官方立学原则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广学、正经、诂经来变革利禄之学的衰局。纵览儒学在秦汉时期的发展,可知扬雄希圣拟经的行为实际上同儒学“博采诸学,折中于一”的子学自新精神一脉相承,与司马迁和董仲舒可归为一类,在西汉儒学中自有其位置;刘歆其人其学仍在西汉今文经学统序之中,其援古济今的经学革新努力虽然是中央官学内部的调整,但将儒生的视线从固化了的师法转移回了经典文本之上,有意无意间导引了训经诂圣的后汉经学路径。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936 下载量 275 评论 0
  • 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始涵义和实践困境

    DOI:10.12451/202406.00213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初始涵义,在于自我限定,避免强人所难,从而达到心灵上的宁静。证之以庄子对“推己及人”及“仁义”的批判和对“至仁无亲”的描述,更说明孔子追求的是“心安”,而不是利益的交换。据此可知,康德、叔本华、尼采和俞吾金等人站在近代个体意识高涨、人己对立的契约原则上批判这个命题,忽略了孔子重视“心安”、轻视功利的初衷。但是,既然该命题将人己对立起来,必然导致人们从互惠的或契约的角度理解它,这就导致它的实践困境:首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存在一个“自己当下所行”与“自己对他人的期望”之间的时间差,即我所做的,不会立即得到回报,甚至永远不会得到回报,于是一些人便不愿遵守;其次,这种功利的解析又必然与该命题所包含的感性成分发生冲突,使人们徘徊于理性与情感之间,使该命题难以得到很好的贯彻。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922 下载量 264 评论 0
  • 传承与嬗变:韩国儒教丧祭礼之历史迁衍及文化影响

    DOI:10.12451/202406.00214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以丧祭礼为重点的儒教礼仪是韩国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韩国三国时期,儒家三年丧与丧服制度等丧祭礼仪不断流入,但这些礼仪主要局限于王室,至高丽时期,儒教丧祭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以巫俗和佛教为基础的礼仪生活,呈现出与巫俗和佛教并行或混合的丧祭礼形态。14世纪末,随着《朱子家礼》的引入,朝鲜王朝将儒家思想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理念,把《朱子家礼》中的“冠婚丧祭”作为礼仪的一般性规定,使韩国的传统礼仪文化变为了儒教式礼仪。在近代西方工业化浪潮的冲击熏染下,韩国儒教丧祭礼开启了内容与形式上的革变,主要体现于祭祀对象的缩减、行祭时间的转替及礼仪空间的变动,以此来适应城市化进程与城乡社会结构的变迁。虽然儒教丧祭礼产生了一定的形变,但其本质特性依然维持其中,并对其他宗教礼仪产生了积极的文化影响。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920 下载量 286 评论 0
  • “原儒”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史”探源——熊十力晚年思想定论

    DOI:10.12451/202406.00215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儒”和“儒学”的溯源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中国文化思想的本源及其宗脉。熊十力《原儒》一书在探寻儒学的本源时,阐述了他对“中国文化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等时代问题的省思。围绕此中心议题而展开的,一是以“哲学”界定儒学的知识性质,称儒学开启了中国轴心时代“哲学的突破”的序幕;二是梳理儒学在先秦的分派,藉此重建一种具备现代性的儒家学统;三是确认《易》为中国哲学之源,称《易》奠定了中国哲学的特质及其核心问题;四是论证诸子为儒家的“支与流裔”,儒学与诸子学的源流关系,呈现了先秦哲学史中经与子之间的互动互渗现象。熊十力的“原儒”既以儒学为正统,又尝试融通儒学(经学)与诸子学,从而建构一种具备现代性的新学统,由此开出科学、民主、平等等价值观念。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54 下载量 271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