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河北学刊

基本信息

  • 刊号:
    1003—7071
    13—1020/C
  • 语种: 中文
  • 刊期: 双月刊

出版信息

  • 创刊时间:1981年
  • 主管: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 主办:河北省社会科学院
  • 编辑出版:河北学刊杂志社
  • 学科分类: 综合  
  • 中国小说史的现代建构、阐释原则及意义——以“四大奇书”为中心

    关键词: “四大奇书”; 中国小说史; 学术史; 思想史;

    DOI:10.12451/202409.00299

    提交时间: 2024-09-03

    摘要:
    作为“一项学术研究”的中国小说史建构基于现代社会情境及其文化语境,通过将“四大奇书”用作章节标题、以现代文化重构“四大奇书”的历史特征、探讨“四大奇书”的具体指代等方式,对“四大奇书”进行符合现代审美、知识习惯及文化需求的重构,从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两方面展开通俗小说的现代转化。此举旨在建立一种能够有效引导读者理解通俗小说的机制,具有某种程度的知识“规训”导向,是现代知识文化建构的重要一环。因此,探讨中国小说史如何针对通俗小说展开事实陈述的同时,亦须探究以知识构建的形式回应现代文化诉求等小说史编纂思路的历史意义。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476 下载量 140 评论 0
  • 先秦哲学家的哲学话语创新

    关键词: 话语创新; 概念思维; 个体差异; 修辞; 话语原则;

    DOI:10.12451/202409.00277

    提交时间: 2024-09-03

    摘要:
    先秦哲学家为中国哲学发展作出的开创性、奠基性贡献不可磨灭。他们改变了中华民族依靠神话、祭祀、算卦等建构文化的传统,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了从想象思维到概念思维的飞跃,从而开启了中国哲学话语创新的历史进程。他们生活在专制社会的现实之中,却能强烈地保持着哲学话语风格的个体差异,这是他们能够在哲学话语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卓越不凡的修辞能力为他们进行哲学话语创新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作为中国哲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先秦哲学家普遍认识到了哲学话语创新的限度问题,并且对如何确立哲学话语创新的原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思考。要推进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当代建构,我们可以从先秦哲学家进行哲学话语创新的伟大原创精神中汲取理论和实践智慧。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539 下载量 149 评论 0
  • 新中国史研究与“新中国学” (专题讨论)

    关键词: 新中国史; 新中国史研究; “中国学”; “新中国学”; “世界中国学”; 新中国史史料学;

    DOI:10.12451/202409.00300

    提交时间: 2024-09-03

    摘要: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来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 新中国的历史发展,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由奠基、开创到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华文明实现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新中国的历史发展,不断孕育、生成和发展关于新中国的认识和研究,即“新中国学”。“新中国学”特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学,由此也推动中国学从“他塑”转向“自塑”,重心从研究中国传统历史文化转向探讨关于新中国的历史、社会和时代发展,以及新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新中国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科,是关于新中国的“百科全书”;作为世界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世界传播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加快构建“新中国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推动引领世界中国学发展,是推进新中国史研究的学科建设要求,也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时代要求。 为此,我们与河北学刊杂志社共同策划了本组专题讨论,重点以《论新中国史研究与“新中国学”》《新中国史史料学的新境遇与新问题——兼论“新中国学”资料构建的发展性与实践性》为题作多方面探讨,以期引领和推动“新中国学”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501 下载量 148 评论 0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数字化治理:运作机理、实践悖论与风险规避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乡村数字化治理; 运作机理; 实践悖论; 风险规避;

    DOI:10.12451/202408.00604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作为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乡村数字化治理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数字化治理具有多重实施路径,通过“人的现代化”“物的现代化”“治理的现代化”与“技术的现代化”,立体构成赋能进程的运作机理。在赋能过程中所呈现的实践悖论具体表征为:乡村数字化治理需求呈现脱节情形、乡村建设基础设施伴生缺失风险、乡村数字化治理专业人才短缺、乡村数字化治理泛起内源动力不足、城乡之间数字鸿沟愈加凸显等客观现象,以此阻滞了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实践进程。为消解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数字化治理的实践偏差,应实现治理内容的有效融合与治理需求的有效对接,助推数字设施的广泛普及与乡村资源的充分开发,推动专业人才的重点培育与治理主体数字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内源动力的有效激活与公共合作精神的最终形成,提升新质技术的发展水平与赋能发展的制度保障。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499 下载量 137 评论 0
  • 清人《论语》笔记对前代的传承与超越

    关键词: 清代; 论语; 笔记; 传承; 超越;

    DOI:10.12451/202407.00571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清代是笔记集大成的时代,清人《论语》笔记是清代学者带有强烈的自觉意识撰著而成的学术著作,不仅是今人研究清代《论语》的重要文献来源,也是考辨清代学术演进路径的关键文献资料。 从释读方法看,清人《论语》笔记以传承汉、宋二学传统为主,分别从文字训诂、经文义理入手,以求对《论语》本义的确解。 从解经思想看,清人笔记突破了前代《论语》研究篇幅冗长少有变通、严守家传与师说、治经手段单一的局限,无论是其灵活自由的条辨形式,还是实事求是的解经原则,抑或会通博洽的学术视野,都可谓是对汉代以来《论语》研究的发展与超越。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615 下载量 181 评论 0
  • “阴阳和谐”与“色进于礼”:《关雎》文本体系及其文明内涵

    关键词: 《关雎》; 意群体系; “友之”; “乐之”; 文明内涵;

    DOI:10.12451/202407.00572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作为《诗》三百的首篇,《关雎》存在一个以“阴阳和谐”为核心元素的意群体系,具有儒家所倡导的人、事、物运转“至诚无息”“发而皆中节”、各安其位而阴阳协和的“致中和”意义。 《关雎》具有极强的喻示性与象征性,反映出人与物、人与人、人与社会三者联动的和谐秩序,描述了人将兼美兼善价值观念付诸实践后,人、事、物各自圆融而又互映共存、臻于完美的状态。 诗中“君子”对“淑女”追求过程中“友之” “乐之”与儒家对事物“知之” “好之”“乐之”三境界的内在逻辑一致,《关雎》突出的音乐属性亦呼应并彰显“色进于礼”的文本意义。 深入研究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其思想理念,阐释其文明价值与现实意义,对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建设,贯彻落实“两个结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582 下载量 197 评论 0
  • 何以开拓三线建设研究新边疆

    关键词: 三线建设; 小三线建设; 新中国史; 工业化; 新边疆;

    DOI:10.12451/202407.00573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历史上建构战略腹地的重大工程。 近年来,在学术界同人的共同努力下,三线建设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俨然成为党史、国史的热点领域。 站在中共中央1964年提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60周年纪念的当下,检视三线建设的既有研究,存在史料同质化、研究碎片化、差异性不足等问题,制约着三线建设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要克服这一阻碍,未来应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视角向下、深入基层,建构立体综合的史料体系;二是在继续拓展三线建设内史的同时,加强外史研究,并在二者之间建立逻辑自洽的联接;三是注重三线建设对历史造成的断裂和延续,从长时段的视角思考三线建设的历史定位,并以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结合的思路,开拓三线建设研究新边疆。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597 下载量 176 评论 0
  • “复线历史”的书写可能——从清季历史教科书谈起

    关键词: “复线历史”; 历史书写; 清季历史教科书; 民族国家;

    DOI:10.12451/202407.00574

    提交时间: 2024-07-15

    摘要:清季历史教科书在叙述中国历史特别是清代本朝史时,大体遵循线性历史叙事下的普遍主义历史观,以适应民族国家时代到来的新挑战,但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导致书写实践中存在矛盾纠结和进退失据之处。 只有从经典的以欧式民族国家话语为准绳的线性历史观中走出来,方能写出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史著。 这恰恰表明中国历史书写具有另一种可能——走“复线历史”之路,建构起中国式的从天下、王朝国家走向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线索和路径。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622 下载量 171 评论 0
  • 李大钊对建构中国自主历史学知识体系的贡献 ——纪念《史学要论》出版100周年

    关键词: 李大钊; 《史学要论》; 历史学知识体系;

    DOI:10.12451/202405.00327

    提交时间: 2024-05-08

    摘要:李大钊在100年前推出的《史学要论》是中国学者探索建构自主的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开端。在该书中,他广泛吸收中外学者的探讨成果,以唯物史观为指引论述了历史学理论的诸多基本问题,提出了建构新的历史学体系的很多有益构想。时至今日,他对这个体系的构想,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价值。在讨论建构中国自主历史学知识体系的当下,重温李大钊的那些鲜活思想,可以使我们得到许多启发。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765 下载量 223 评论 0
  • 关于中国区域抗战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以晋察冀边区与河北省域抗战史研究为例

    关键词: 区域抗战史; 晋察冀边区; 中国共产党;

    DOI:10.12451/202405.00328

    提交时间: 2024-05-08

    摘要:构建中国区域抗战史的理论体系与架构体系及其立论视角与研究方法,是中国区域抗战史研究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中国抗日战争所具有的“两重性质”即抗日与民主(反帝,并伴随着反封建)和“双重目的”即民族独立与建立新中国(争取民族独立,并伴随着开创新中国),决定了区域抗战的本质及其战略总目标(在抗战中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社会),这是构建区域抗战史的理论体系与架构体系的关键所在。唯有站在中华民族抗战与中国未来前途的新视角、新高度,聚焦中华民族抗战与国内民主改革之关系,才能科学地构建区域抗战史的理论体系与架构体系,并在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抗战史观的同时,真正克服历史虚无主义与碎片化。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765 下载量 222 评论 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