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广西民族大学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学报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倡导严谨学风,规范学术研究,注重学术创新。学报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全力推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建设,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吸引、汇集了海内外一流人类学学者,使“人类学”研究栏目成为中国以及国际人类学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也是世界人类学研究的信息中心之一。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关系; 智能社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DOI:10.12451/202406.00106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思想是对社会发展进程内在演进逻辑的高度概括。“新质生产力”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但在不同产业中,生产力结构呈现的“新质”特征与生产关系变革模式却有所不同。在第二产业中,“新质生产力”表现为实体智能装备和虚拟数据系统的生产资料革新,推动蓝领劳动者由身体性技能向操作性技能转变、白领劳动者由单一技能向复合型技能发展,进而带动生产关系向更灵活的方向调整,改变了劳动关系与组织形态。在第三产业中,“新质生产力”体现在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成为新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对劳动者创新能力与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星型网络组织模式下,小生产者的重现不仅革新了生产组织形式,还促进了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之间更深层次的整合。因此,文章对“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研究为理解智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时代解读与理论拓展。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406.00107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与饮食相关的生活变动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形式。20 世纪上半叶,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现代化也在饮食领域呈现其特有的景象。工业生产的严格时间要求对进厂工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既要解决工人吃饭问题又不能影响生产效率,则推动了公共食堂的诞生。这是加速社会带来的问题,无限加速的社会虽然造成了人的异化,但也推动了新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设施的产生,进而推进了人的现代化。由此观之,当下中国新公共食堂实践,如老人食堂、社区食堂等,也是工业化促成的公共食堂传统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因此,文章对工业化进程中饮食习俗进行考察,探索经由日常饮食而重构社会连接的可能性,进而反思加速社会中文化变迁与人的现代化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积极行动文化; 士人精神; 乡村振兴;
DOI:10.12451/202406.00108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需要积极行动文化以调动党员干部、新乡贤等群体的自觉性。文章从积极行动理论入手,梳理了中国文化中的积极行动特征,将乡村建设的历史发展置于积极行动文化之中,认为积极行动的文化源自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士人精神,乡村建设历史的发展就是中国的积极生活态度、积极行动的展现。发掘乡村建设中的这一人文资源,对于当前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建构积极行动文化概念时,文章基于文化传统重建的视角,从行动主体的道德创造力、文化内生性的角度对乡村建设的思想传统、知识阶层的参与进行综合考察和系统分析,对近代以来的积极行动文化进行简约的勾勒和造像,着力呈现文化、价值对行动的塑造,以及行动对文化发展的双重互动逻辑,构建乡建历史持续发展的文化解释框架,或可从侧面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精神和历史逻辑。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家国体制; 家国同构; 现代国家; 家庭革命; 家国分离运动;
DOI:10.12451/202406.00109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家庭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中印证传统文化价值的基本要素,以其结构性与功能性特征为传统国家体制提供了深厚的制度性资源和习惯性场域,“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国家底蕴则构成联结传统与现代的基础性阐释框架与理想类型。传统家国体制在总体上是早期国家向王朝国家的演化过程,并与家本位秩序相统合,最终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实施儒家“家庭化”的制度理念,实现“皇权—官僚—小农”互为依存的结构体系。自晚清以后,传统家国体制经历了在政治上由王朝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在道德秩序上则产生以“家庭革命”为代表的家国分离运动。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经营土地; 资本下乡; 城镇化; 乡村振兴;
DOI:10.12451/202406.00110
提交时间: 2024-05-27
摘要:发展主义范式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经历了由经营企业、经营土地到经营项目等变化,当前正悄然出现 “经营生态”现象。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行为的内驱动力与约束结构源自国家发展格局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机会结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的政策与制度资源。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的行为逻辑是在积极主动践行中央生态发展理念基础上,通过项目统合、平台融资、分类运营和政策平衡等方式,整合地方各种资源,推动地方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既有其主观积极性和客观政策执行行为的实效性,但也要警惕其中的潜藏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策略调整,进一步有效规避风险。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资源下乡; 乡村治理; 村干部职业化; 资源承接能力;
DOI:10.12451/202406.00111
提交时间: 2024-05-27
摘要:乡村治理目标变更、资源下乡,及规范下乡导致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变,进而引发村干部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时,资源下乡本身构成职业化的经济基础,由此催生村干部职业化现象。村干部职业化的显功能在于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增强了治理规范性,但是也导致村干部流动性增大和干群关系悬浮等潜功能。村干部职业化的治理影响与乡村社会的资源承接能力紧密相关。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应采取动员乡村社会力量和激发村民主体性等方式,强化乡村社会的资源承接能力,以实现自上而下的财政资源与自下而上的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服务区; “制造层级”; 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现代化; 乡村治理共同体;
DOI:10.12451/202406.00112
提交时间: 2024-05-27
摘要:机制创新是基层政权提升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的重要举措。在国家基层政权建设愈发趋向于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刚性要求下,乡镇政权如何通过机制创新使科层治理体制有效衔接非规则性的乡土社会,是提升乡镇政权治理能力首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制造层级”发端于基层政府对传统科层制的非正式运作,是介于常规化的科层制治理与反科层治理的一种中间形态,是乡镇政权的治理机制创新。服务区作为创设于乡镇与行政村之间的中间治理层级,蕴含着乡镇政府分解转化治理压力与治理责任、统筹分配治理任务与治理资源、分类适配治理力量与治理事务等内在逻辑,成为乡镇政权落实国家治理要求和实现自身治理意图的组织载体。通过“制造层级”,乡镇政府塑造了服务区这一实体治理单元,并在乡村治理实践中表现出独特的运行机制与功能角色。“制造层级”的机制创新实践,使得乡镇政权得以在层级内部锻造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治理能力,型构了乡村治理共同体的良性治理结构,从而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末端维系了基层治理体制的弹性。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嵌入性自主; 制度化同构; 内演式竞争; 内卷化; 权威的统合治理;
DOI:10.12451/202406.00116
提交时间: 2024-05-27
摘要:在基层治理形式化、规范化进程中,城乡社区治理遭遇制度化同构影响。受强制性、规范性与模仿性同构压力作用,社区治理朝着治理规则正式化、治理过程程式化与治理模式趋同化方向发展。制度化同构对社区治理规则、过程与模式的限定,刺激了社区自治组织的内演式创新竞争,带来社区治理结构、制度与机制的复杂精细发展,导致基层治理陷入诱致型“内卷化”困境。基层治理“去内卷化”,需要培育和吸纳基层社会的内生治理力量,构建起兼具制度化与简约性的权威的统合治理秩序。这一治理秩序能有效回应基层治理的真实需求,达成政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双重目标。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