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SSCI 北大核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MINZU UNIVERSITY]

基本信息

出版信息

  • 创刊时间:1978
  • 主管:广西民族大学
  • 主办:广西民族大学
  • 编辑出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
  • 学科分类: 综合  

期刊简介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广西民族大学主管、主办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学报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坚持正确的办刊导向,倡导严谨学风,规范学术研究,注重学术创新。学报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全力推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建设,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吸引、汇集了海内外一流人类学学者,使“人类学”研究栏目成为中国以及国际人类学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也是世界人类学研究的信息中心之一。

  • 传统文化在西部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张力——发展人类学视角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部民族地区; 传统文化; 发展人类学; 共同富裕;

    DOI:10.12451/202411.00241

    提交时间: 2024-10-2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使其传统文化面临着一系列现代化因素的冲击。这就要求传统文化必须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并作出相应的调适,同时对民族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部分要进一步挖掘和弘扬。重视传统文化张力的影响和作用,是顺利推进西部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条件。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学者参与到各种发展项目之中,为发展问题提供了许多社会与文化的批评文本,催生了以实践为导向的发展人类学。通过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人类学者不仅能够帮助理解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还可以积极参与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工作中,推动政策调整和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使发展项目更符合地方文化习惯,减少由于文化误解或不适应而产生的矛盾和冲突,提高当地群众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53 下载量 39 评论 0
  • 社区社会组织介入民族地区城乡互惠共生发展实践研究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互惠共生; 城乡融合; 新内生发展; 社区社会组织;

    DOI:10.12451/202411.00240

    提交时间: 2024-10-29

    摘要:破解民族地区城乡发展差异、推动城乡互惠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基于城乡互惠共生理论,坚持新内生发展理念,运用半结构式访谈、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对云南省昆明市SG城乡互助项目的发生过程和运行机理进行了细致剖析。研究认为,SG城乡互助社将城乡社区两个共生单元进行了点对点链接,开展了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城乡互惠合作实践,呈现出一种连续共生状态。与外源力量直接介入相比,社区社会组织侧重于挖掘地方性知识和本土化资源,遵循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原则,引导内外资源联动,实现了共生单元之间、共生单元与共生环境之间的连续性互惠共生。由于点对点互惠共生具有明显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城乡一体化对称性互惠共生才是城乡互惠共生发展的理想模式和最终进化方向。为此,民族地区城乡互惠融合发展可以借鉴SG城乡互助社的运作逻辑,通过结合政府、市场、高校、社会组织等外源性力量的介入,打造一个具有高密度、高关联、持续性的城乡一体化互惠共生体。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35 下载量 38 评论 0
  • 数字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机制分析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共同富裕; 数字新质生产力; 创业活跃度; 产业结构升级;

    DOI:10.12451/202411.00415

    提交时间: 2024-10-29

    摘要:选取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份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影响。研究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且产业结构升级和创业活跃度在二者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在经济发展高水平、胡焕庸线以东及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地区,数字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赋能作用更显著。据此,提出完善数字新质生产力形成机制、统筹推进产业结构焕新升级、培育壮大创业主体及锻造区域协同发展优势的政策建议,以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204 下载量 28 评论 0
  • 文明传承与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文明; 西方文明;

    DOI:10.12451/202411.00237

    提交时间: 2024-10-29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底蕴,即人民性、连续性、开放性、创新性、和平性等内在特质。中国式现代化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仓实衣足、知礼明节的精神品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处世之道,为中华文明传承注入了现代力量。应当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中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思想引领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底色,在价值导向上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在发展动力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此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23 下载量 37 评论 0
  • 中国式现代化下的“新质生产力”发展与 生产关系变革研究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关系; 智能社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DOI:10.12451/202406.00106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思想是对社会发展进程内在演进逻辑的高度概括。“新质生产力”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但在不同产业中,生产力结构呈现的“新质”特征与生产关系变革模式却有所不同。在第二产业中,“新质生产力”表现为实体智能装备和虚拟数据系统的生产资料革新,推动蓝领劳动者由身体性技能向操作性技能转变、白领劳动者由单一技能向复合型技能发展,进而带动生产关系向更灵活的方向调整,改变了劳动关系与组织形态。在第三产业中,“新质生产力”体现在人工智能与数据要素成为新的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对劳动者创新能力与数字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星型网络组织模式下,小生产者的重现不仅革新了生产组织形式,还促进了劳动资料与劳动者之间更深层次的整合。因此,文章对“新质生产力”的系统性研究为理解智能社会的变革提供了时代解读与理论拓展。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75 下载量 266 评论 0
  • 饮食加速与人的现代化——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食俗变迁与公共食堂

    关键词: 工业化; 加速社会; 食俗; 公共食堂;

    DOI:10.12451/202406.00107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与饮食相关的生活变动是社会变迁的重要表现形式。20 世纪上半叶,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现代化也在饮食领域呈现其特有的景象。工业生产的严格时间要求对进厂工人的饮食习惯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既要解决工人吃饭问题又不能影响生产效率,则推动了公共食堂的诞生。这是加速社会带来的问题,无限加速的社会虽然造成了人的异化,但也推动了新的饮食习惯和饮食设施的产生,进而推进了人的现代化。由此观之,当下中国新公共食堂实践,如老人食堂、社区食堂等,也是工业化促成的公共食堂传统在当代的表现形式。因此,文章对工业化进程中饮食习俗进行考察,探索经由日常饮食而重构社会连接的可能性,进而反思加速社会中文化变迁与人的现代化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50 下载量 234 评论 0
  • 乡建传统中的积极行动文化:士人精神与中国式现代化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积极行动文化; 士人精神; 乡村振兴;

    DOI:10.12451/202406.00108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需要积极行动文化以调动党员干部、新乡贤等群体的自觉性。文章从积极行动理论入手,梳理了中国文化中的积极行动特征,将乡村建设的历史发展置于积极行动文化之中,认为积极行动的文化源自中国文化的重要传统——士人精神,乡村建设历史的发展就是中国的积极生活态度、积极行动的展现。发掘乡村建设中的这一人文资源,对于当前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在建构积极行动文化概念时,文章基于文化传统重建的视角,从行动主体的道德创造力、文化内生性的角度对乡村建设的思想传统、知识阶层的参与进行综合考察和系统分析,对近代以来的积极行动文化进行简约的勾勒和造像,着力呈现文化、价值对行动的塑造,以及行动对文化发展的双重互动逻辑,构建乡建历史持续发展的文化解释框架,或可从侧面反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精神和历史逻辑。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52 下载量 267 评论 0
  • 传统家国体制的理念演化与现代转型

    关键词: 家国体制; 家国同构; 现代国家; 家庭革命; 家国分离运动;

    DOI:10.12451/202406.00109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家庭作为中国特色现代化进程中印证传统文化价值的基本要素,以其结构性与功能性特征为传统国家体制提供了深厚的制度性资源和习惯性场域,“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国家底蕴则构成联结传统与现代的基础性阐释框架与理想类型。传统家国体制在总体上是早期国家向王朝国家的演化过程,并与家本位秩序相统合,最终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实施儒家“家庭化”的制度理念,实现“皇权—官僚—小农”互为依存的结构体系。自晚清以后,传统家国体制经历了在政治上由王朝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的过程,在道德秩序上则产生以“家庭革命”为代表的家国分离运动。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79 下载量 248 评论 0
  • “经营生态”: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地方政府行为研究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经营土地; 资本下乡; 城镇化; 乡村振兴;

    DOI:10.12451/202406.00110

    提交时间: 2024-05-27

    摘要:发展主义范式下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经历了由经营企业、经营土地到经营项目等变化,当前正悄然出现 “经营生态”现象。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行为的内驱动力与约束结构源自国家发展格局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机会结构是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规划提供的政策与制度资源。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的行为逻辑是在积极主动践行中央生态发展理念基础上,通过项目统合、平台融资、分类运营和政策平衡等方式,整合地方各种资源,推动地方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发展。地方政府 “经营生态”既有其主观积极性和客观政策执行行为的实效性,但也要警惕其中的潜藏风险,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合理的策略调整,进一步有效规避风险。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41 下载量 244 评论 0
  • 村干部职业化的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基于村干部主位视角

    关键词: 资源下乡; 乡村治理; 村干部职业化; 资源承接能力;

    DOI:10.12451/202406.00111

    提交时间: 2024-05-27

    摘要:乡村治理目标变更、资源下乡,及规范下乡导致乡村治理结构的转变,进而引发村干部工作方式的改变;同时,资源下乡本身构成职业化的经济基础,由此催生村干部职业化现象。村干部职业化的显功能在于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增强了治理规范性,但是也导致村干部流动性增大和干群关系悬浮等潜功能。村干部职业化的治理影响与乡村社会的资源承接能力紧密相关。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应采取动员乡村社会力量和激发村民主体性等方式,强化乡村社会的资源承接能力,以实现自上而下的财政资源与自下而上的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10 下载量 257 评论 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