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系江西省教育厅主管、江西农业大学主办、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学术支持的学术型专业期刊,前身为《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创刊,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2014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现刊名。立足于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的发展前沿,面向社会,刊载乡村振兴、农林经济管理的前沿动态和研究成果。 本刊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AM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万方数据《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等多种国内外权威刊物或数据库收录。本刊曾获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奖、中国农林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期刊精品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江西省优秀期刊奖一等奖等荣誉。
DOI:10.12451/202411.01865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基于415份农户调研数据,采用二元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代际差异、生计资本对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总体较低,在生计资本对宅基地退出意愿中,家庭非农劳动力数量、城镇购房、家庭可支配收入、借贷途径、“宅改”政策认知、村庄地形特征对其退出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年龄、农业大型机械、人均耕地面积、社会参与对其退出意愿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具体来看,对老一代农户而言,非农劳动力数量和家庭可支配收入会促进宅基地退出,而家庭拥有农业大型机械和社会参与则会抑制其退出意愿;对新生代农户而言,城镇购房会增强其宅基地退出意愿,而家庭拥有农业大型机械和人均耕地面积会抑制其宅基地退出意愿。据此,建议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优化宅基地退出政策,多维消除农户退出顾虑;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宅基地退出机制。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双碳”目标; 合成控制法; 中介效应模型; 碳减排效应;
DOI:10.12451/202411.01588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基于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安徽省和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产业发展及治理水平等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试点区建设对“双碳”目标达成的影响以及不同中介变量对目标达成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受到政策冲击后,安徽省和江苏省的碳排放总量与强度的效应曲线明显低于合成省份,说明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建设显著降低两省的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在作用机制检验结果中,环境规制和生态碳汇效应对两省试点区建设的正向影响大于其他省份;科技创新机制对两省试点区建设的影响小于其他省份,而非是负向影响;两省试点区在设立之后的能源结构优于其他绝大多数省份。据此,建议建立并优化环境治理规范体制,重视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所带来的“固碳”效应,通过推动“低碳-零碳-负碳”生产科技创新的方式,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以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风险冲击; 林业经营; 农户家庭收入; 调节效应;
DOI:10.12451/202411.01785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基于贵州省1043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OLS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分析风险冲击、林业经营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林业经营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风险冲击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且相较于健康冲击,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家庭收入的负向作用更大。林业经营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相较于自有林业经营,非自有林业经营的增收效应更大。自有林业经营在自然灾害冲击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但对健康冲击影响农户家庭收入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非自有林业经营在自然灾害冲击、健康冲击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过程中均发挥调节作用。据此,建议强化防灾体系建设,完善医疗保障机制,鼓励林区农户积极参与林业经营,有效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技术; 数字素养; 采纳强度; 社会网络;
DOI:10.12451/202411.01864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调查(CRRS)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数字素养对粮食种植户有机肥替代技术采纳强度的影响,采用双归并Tobit模型进行稳健性检验,并进一步运用逐步回归法检验社会网络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素养的提升显著提高农户有机肥替代技术采纳强度;影响路径分析表明,社会网络在数字素养对农户有机肥替代技术采纳强度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相比于老一代农户和低学历农户,数字素养的提升显著提高新生代农户、高学历农户的有机肥替代技术采纳强度。据此,建议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不同人群精准提供数字素养培训,发挥社会网络在技术采纳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推动农户数字素养提升和农业绿色化转型。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数字乡村建设; 农民增收; 县域创业; 空间溢出效应;
DOI:10.12451/202411.01862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基于2018—2020年中国28个省份1804个县域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直接效应,建立门槛效应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中介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增收,其中基础设施数字化、经济数字化以及生活数字化具有显著增收效应。在不同的收入群组和经济发展水平下,数字乡村建设的增收效应存在异质性表现。门槛效应分析发现,在数字乡村建设和县城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存在非线性影响。机制分析和空间杜宾模型显示,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提升县域创业活跃度进而促进农民增收;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民收入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建议加快完善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推进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鼓励创业和加强县域之间的交流。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农村电子商务; 数字技术; 农民工返乡创业; 精英俘获; 共同富裕;
DOI:10.12451/202411.01861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基于四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政策表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运用Logit模型、倾向得分匹配法、工具变量法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村电子商务政策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概率,这一结论在经过倾向得分匹配以及工具变量法的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受教育水平较高、家庭总收入较高以及处于金融业发展水平较强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促进效应更为显著,这意味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在返乡农民工创业提升效应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精英俘获”现象,普惠性和包容性不足。机制分析发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当地互联网基站建设、提升农村地区消费水平以及提升返乡农民工个体信息利用能力等三条路径来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据此,建议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子商务体系,继续优化相关政策,针对弱势群体给予政策帮扶,建立更完善的电子商务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为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注入新动能。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 地区差异; 动态演变; 影响因素;
DOI:10.12451/202411.01860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基于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测算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变动指数,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Markov链分析法和T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变动的地区差异、动态演进特征以及效率提升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且技术进步是实现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地区间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变动的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超变密度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变动整体向高水平转变,且效率变动的高水平地区对低水平地区具有显著正向溢出效应;乡村人口年龄结构、农村人力资本、农业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化程度均是农业生产性服务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据此,建议持续推动农业生产性服务创新,实施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战略,并加大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素的投入力度。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经营流量; 村庄经营; 后生产主义; 内生发展路径;
DOI:10.12451/202411.01859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基于浙江省Q市X村发展的案例,通过质性研究的方式和注意力经济的理论视角,探究后生产主义村庄“经营流量”的实践逻辑及其促进内生发展的路径机制。结果表明:在乡村发展转型过程之中,农业农村的多重功能价值得以凸显,村庄形成独特的经营流量发展模式。村庄经营流量的实践逻辑具体呈现为通过对空间的景观化生产与价值呈现、“村设”品牌的打造经营、嵌合于体制亮点工程的建设,推动作为资源的流量获取、运营和转换。在经营流量的实践过程中,村庄实现资源的吸纳集聚、组织的活化整合和发展价值的重塑,促进了有效的内生发展。据此,建议立足村民生计生活的真实需求和村庄产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积极推动村庄经营流量实践的展开;通过合理的组织联结塑造和发展价值引领,持续强化内生发展的主体性力量。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乡村产业融合; 集体行动响应; 社会生态系统框架; 原生型组织模式;
DOI:10.12451/202411.01858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利用2022年中国土地经济调查(CLES)数据,采用OLS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乡村产业融合对村庄集体行动响应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乡村产业融合对集体行动响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乡村产业融合主要通过提高收入水平、重塑社会资本和增加政策感知等路径破解集体行动困境。同时,受利益联结机制驱动,乡村产业融合的影响在原生型组织模式下更为显著。据此,建议进一步加快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持续优化乡村产业融合达成集体行动的良好生态,创新紧密型联结机制的实现形式,进而促进集体行动达成。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便利享有; 实惠享有; 优质享有; 透明享有;
DOI:10.12451/202411.01766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基于浙江省农村2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实践案例,依托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理论、空间正义理论、系统治理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和信息不对称理论,构建“地理-经济-资源-信息”分析框架,实证分析“千万工程”增强乡村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的治理逻辑。结果表明:“千万工程”通过地理空间优化以提升可接近性、经济体系统筹以改善可承受性、资源联动建设以提高可获得性、信息流通共享以加强可知晓性等路径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可及性。据此,建议在乡村建设中,基建交通并进,确保服务便利享有;统服务增补贴,实现服务实惠享有;内外资源整合,保障服务优质享有;确保知情参与,促进服务透明享有,最终突破可及性壁垒。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