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栏论文

专栏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专栏

专栏简介:

    专栏创办于2015年,聚焦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解读和基本原理的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学理性阐释。
  • 期刊名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 刊号:
  • 语种: 中文
  • 创刊时间:2015年
  • 主管:暂无
  • 主办:暂无
  • 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三个基本问题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9.01637

    蒋红;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正确理解和实践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认识工具,要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首先应当回答好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三个基本问题,即“新质生产力从哪里来”“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新质生产力如何发展”。只有在这三个基本问题上形成正确认识,并将其作为整体来加以把握,我们才能根据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需要,持续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与实践,以新质生产力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点击量 221 下载量 78 评论 0
  • 生态劳动的出场逻辑、内涵特质和发展路径

    DOI:10.12451/202409.01638

    黄志斌;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人类劳动的进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劳动作为人类劳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遵循生态本性和规律、体现人民主体地位和生态福祉、关涉生态文明发展的劳动新形态。面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劳动何以必行、何以释义、何以发展已成为学术界必须从学理上深度回答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生态劳动是劳动形态历史演进的必然趋向、绿色发展理念的必然指向、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必然路向;彰显出人和自然之间良性物质变换、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相得益彰;指向劳动主体生态素养涵育、劳动资料生态化变革、劳动对象生态化使用、劳动系统生态化协同的发展路径。

    点击量 204 下载量 56 评论 0
  • 意识形态何以“没有历史”?——超越德国观念论的关键问题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决路径

    DOI:10.12451/202409.01741

    李成旺;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德国观念论坚持观念、思想、概念的独立性,诉诸概念辩证法揭示世界与历史的真相,把全部人类历史变成了纯粹的思想的历史,人被仅仅当作人类历史实现自身目的的外在工具。系统阐释“意识形态何以‘没有历史’”,构成马克思、恩格斯超越德国观念论最为重要的问题。具体而言,即在哲学层面阐明物质生产运行机制,基于全面生产视域进一步阐明意识、精神生产的被决定性;着眼于人类客观历史进程,基于历史事实揭示意识、精神生产何以受现实经济关系的制约;强调只有诉诸生产方式
    变革才能真正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由此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意识形态自身“没有历史”的深层根源,论证了只有“在劳动发展史中”才能找到“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生成的重要理论环节。

    点击量 218 下载量 54 评论 0
  • 新时代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根本遵循——研读习近平《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DOI:10.12451/202409.01742

    周向军;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坚持和运用好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题中之义和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要求和基本经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立场观点方法,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也是我们理解和把握好、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应当着重抓住的核心内容。新时代,习近平就坚持和运用好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作出重要论述,科学指明了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时代指向与实践要求,集中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态度。我们学习习近平的这一重要讲话,就要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贯彻落实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点击量 258 下载量 75 评论 0
  • 《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关键词: 资本论;艺术的整体;三大批判;辩证法

    DOI:10.12451/202409.01743

    庄忠正;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体现在它的结构艺术,即《资本论》创作过程的整体性、结构的整体性以及方法的整体性,这是马克思无比认真的态度和严格的自我批判精神以及他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使然;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资本论》中融为一体,作为“三大批判”存在,是“超学科”意义上的整体性,这是马克思
    首先是一位革命家的称谓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任务使然。为了彻底完成历史的任务,三者必须融为一体,要在三者的互释中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资本论》不仅集中展现了“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而且揭示了由其构成的“现实的历史”,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所以,《资本论》不仅是作为“一整块钢铁”的马克思主义的集中体现,而且是追求最严格的科学性的学术著作,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点击量 211 下载量 64 评论 0
  •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探索及当代启示

    关键词: 列宁;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当代启示

    DOI:10.12451/202409.01744

    余力;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上,结合领导俄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对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无产阶级政党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政权和长期执政、引领社会革命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列宁通过批判错误思潮、指导清党运动、推进反腐败斗争、对党内错误方针政策进行纠偏,展现了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内在特质。在列宁逝世 100 周年之际,重温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自我革命的探索,对于在新时代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完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点击量 205 下载量 56 评论 0
  • 马克思主义文本视域下费尔巴哈历史功绩的考量

    DOI:10.12451/202409.01875

    张云阁;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费尔巴哈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不可绕过的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正确认识费尔巴哈的历史功绩,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澄清对费尔巴哈历史功绩的低估、错估和轻视等错误认识,是考量费尔巴哈历史功绩的逻辑前提;遵循马克思的费尔巴哈三个“伟大功绩”,探究费尔巴哈的哲学史贡献,是考量费尔巴哈历史功绩的主要路径;挖掘费尔巴哈“中间环节”作用的要义,求索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主要影响,是考量费尔巴哈历史功绩的重要旨趣。

    点击量 246 下载量 67 评论 0
  • 论马克思主义阶级性与人民性相统一——基于“劳动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分析

    DOI:10.12451/202409.01876

    鲍金;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与人民性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表现为马克思主义阶级性的深化与拓展体现出人民性,人民性作为条件蕴含在阶级解放的要求中,这是两者统一性关系的生成机制。无产阶级具有独属于自己的阶级特征、革命表现和组织形态,这些方面作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基础,使马克思主义体现出阶级性的一面。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无产阶级解放内在地蕴含着“消灭一切阶级”的人类解放指向,由此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的真实的人民性。马克思通过对政治解放、经
    济解放、社会解放和劳动解放等递进上升进程的阐述,彻底而完整地揭示出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这就在人类观念史上第一次使意识形态的阶级基础和人民形态获得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点击量 201 下载量 64 评论 0
  • “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渊源、本质含义和当代启示

    DOI:10.12451/202409.01877

    陈新夏;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的“自由人联合体”设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反思,又是对近代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继承。他们对“自由人联合体”内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自由人联合体”的本质含义在于,它是“真正的共同体”,是由个人构成的共同体,是共产主义社会总体特征的形象表达。人的发展阶段性决定了“自由人联合体”具有现实性。明确“自由人联合体”的本质含义及其现实性的当代启示在于:“自由人联合体”应当代表每一个成员的利益和价值;应当辩证对待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以人的自由发展为旨归。

    点击量 204 下载量 59 评论 0
  • 数字时代的情感资本主义及其批判

    DOI:10.12451/202409.01878

    杨慧民;李娜;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作为一种将情感变为资本积累重要手段的资本主义新形态,情感资本主义是情感社会学兴盛、社会经济结构大变革和数字社会交往普遍化、社会关系商品化相耦合的产物,主要表征为情感的市场化、政治化、预设化和层级化。消费主义逻辑和情感的交织,使情感被资本逻辑所围猎、绑架和操控,促成了资本积累实现形式的持续性创新、政治统治方式的有序化转型和西方意识形态的具象化渗透。情感资本主义以消费主义逻辑粉饰资产阶级利益的伪普遍性,以情感统治的“后真相”性掩盖资产阶级统治的伪合法性,以情感劳动异化遮蔽资产阶级命运的伪永恒性,以情感拜物教掩饰颠倒的现实经济基础,以情感公众消解革命阶级的主体性,具有较强的隐蔽性、蛊惑性、虚假性和欺骗性特征和鲜明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加以分析、揭露和批判。

    点击量 252 下载量 71 评论 0
  • 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数字化革命批判

    DOI:10.12451/202409.01879

    张灿;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改变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而且重塑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日常生活方式,引发了生活结构和生活行为的数字化革命。日常生活数字化革命正在以机器具身的智能器官、智能机器的主体凸显、人机融合的数字景观、人机交互的生存图景展开当代资本主义的哲学叙事。在人—机—物不断深度融合的当代资本主义加速时空中,智能机器架构了全新的数字化感性世界,以去物化和抽象化的样态呈现出新型的物化现象和异化关系,将流动的数字化存在完美浸入资本主义无限的增殖逻辑之中。由此,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数字化革命不是历史的颠覆性断裂,而是以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式不断巩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从而引发了日常生活资本化,将资本增殖逻辑推进至数字生命活动,催生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生命现代性”效应。

    点击量 223 下载量 73 评论 0
  • 从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科学理解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 生产;消费;辩证关系;新质生产力

    DOI:10.12451/202409.01880

    肖潇;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组重要关系,为我们当下全面、系统地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主要特征、发展逻辑和实践导向提供了理论基础。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是生产和消费共同作用的结果,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反映了消费对生产更高层次的促进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实现新时代我国生产模式与消费模式的适配与良性互动,使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需求提供了重要指引。在实践中,我们可以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扩大新型消费统筹起来,发挥新型消费对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点击量 246 下载量 72 评论 0
  • 重建形而上学与辩证方法——重读列宁《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关键词: 列宁;黑格尔;形而上学;辩证方法

    DOI:10.12451/202409.01881

    左亚文;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列宁《哲学笔记》中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集中反映了其对一些哲学问题特别是辩证法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是其哲学思想的“实验室”。其中“两版序言”的摘录主要反映了列宁对哲学形而上学的重建与改造、辩证方法的确立与拯救、思维形式与语言的联系,以及如何认识和对待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的关系、怎样“颠倒”“倒转”“拯救”黑格尔的思辨哲学等问题的深入探究。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问题特别是列宁备注和评析的重读和再释,有助于进一步开掘其深层意蕴并彰显其时代价值。

    点击量 218 下载量 68 评论 0
  • 马克思考察价值形式的历史意识与阶级意识——基于《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章的考察

    关键词: 马克思;历史意识; 阶级意识;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商品拜物教;自由联合的人

    DOI:10.12451/202409.01882

    刘敬东;

    提交时间: 2024-09-12

    摘要:马克思资本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历史意识和阶级意识,深刻体现在《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章关于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的考察中。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货币形式和商品拜物教的历史考察,阐明了经济的社会形态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历史性区别;揭示了人们的劳动的社会关系采取物的关系的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和基本特征;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看成永恒的自然形式和自然秩序的非历史观念和阶级本质;展望并绘制了社会形态从人的
    物化的商品形式向人的自由联合的社会形式演变的历史趋势。

    点击量 227 下载量 71 评论 0
  • 以唯物史观理解新质生产力

    DOI:10.12451/202405.00810

    刘同舫;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唯物史观对生产力及其与生产关系辩证互动的阐明为我们理解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
    本参照。在唯物史观视域下,生产力是人的自主活动能力及其对象化成果,是诸生产要素在现实生产实践中进行互动所凸显的物质力量。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生产实践的不断进行,生产实践又总是以共同的形式展开,受到一定生产关系的制约。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作为人的对象化成果的生产力在当今时代由“有形质”转向“无形质”的深刻把握,也是对作为人的“共同活动”的生产实践在当代跃升的深度认识。新质生产力将科技创新作为核心要素,以绿色作为发展底色,推进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财富创造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判断。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深化生产关系改革,在深刻认识唯物史观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为以经济现代化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点击量 917 下载量 255 评论 0
  • 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生产关系; 矛盾运动; 发展规律

    DOI:10.12451/202406.00155

    唐正东;

    提交时间: 2024-05-28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的阐述重点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语境中,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既定生产关系条件下生产力本身的发展问题作出了原创性的阐述,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作出了深刻的阐发,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作出了全面的阐释与发展。

    点击量 1126 下载量 242 评论 0
  • 列宁在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关于发展问题的探索

    关键词: 最初阶段;合乎人情的方式;交换粮食;新技术

    DOI:10.12451/202405.00654

    俞良早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苏俄国内战争时期,针对发展问题,列宁进行了多方探索。针对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列宁持理智的、正确的态度,认为苏俄实现个体小农经济向集体生产的“共耕制”过渡,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完成;苏俄处于向社会主义低级阶段过渡的“最初阶段”且这个阶段不可能很快结束;在苏俄,消灭工农之间的差别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面对繁杂且苦难的征粮工作时,他持理智的、温和的征集粮食的想法,即主张征粮工作者“以合乎人情的方式”接近农民并进行耐心的思想工作,便于从农民手中征购粮食;征粮工作队伍在农村征粮时要用工业品同贫苦农民交换粮食,尽量减少贫苦农民的经济损失;还必须对征粮工作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监督。在严峻的、残酷的国内战争形势下,列宁也从未忽视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而是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地推进工作,即主张以新技术改造苏俄的农业,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点击量 831 下载量 246 评论 0
  • 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超越——对布鲁诺·鲍威尔哲学悖论的再反思

    关键词: 布鲁诺·鲍威尔;自我意识;德国观念论;唯物史观

    DOI:10.12451/202405.00655

    崔琳菲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和超越并非突然和断裂式完成的。布鲁诺·鲍威尔也同样感知到德国哲学在近代现实历史面前的困境,他主张充分发扬个体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拒绝接受先验设定的外在客观理性对自我意识的统摄性影响。遗憾的是,鲍威尔的理论由于悬置了“普遍的自我意识”而陷入自相矛盾。而马克思紧随其后,接续了鲍威尔的问题意识,通过改变主体确证自身的方式超越了自我意识哲学的唯主体论。马克思对主体意识的地位进行了降格,并由此开启唯物史观的序章。

    点击量 1970 下载量 264 评论 0
  • 论马克思对需要范畴的考察

    关键词: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需要”

    DOI:10.12451/202405.00656

    王海龙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需要范畴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从自我意识开始对“需要”进行具体的追问,在对市民社会的回归中确立了“需要”的此岸性,在否定黑格尔唯心主义的基础上发展了异化理论,从劳动异化视角论述了“需要”的失范,以期深入物质生产的现实关系,将“需要”范畴纳入历史性的规定。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分析了资本逻辑获得主体性地位下“需要”的物化状态,立足于社会生产过程分析了“需要”与生产环节的辩证关系,揭示了生产方式对于需要范畴的决定性作用,明确了更高社会形态中“需要”主体的复归。正是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完成了对需要范畴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认识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点击量 824 下载量 243 评论 0
  • 基于生产生活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体系

    关键词: 生活;生产;实践;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体系

    DOI:10.12451/202405.00657

    鲁克俭;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生活首先体现为人的吃、喝等的需要及满足其需要的活动。生产生活是“前主客二分”的实践。生产生活的实践导致“环境的改变与人自身的改变”,并进一步导致个体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个体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是主客二分模式。作为主体的个体通过劳动(生产)不断对象化为作为客体的社会,物化为社会的生产力(工业)、财产(所有制)、交往形式以及语言、科学、宗教、国家,等等。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只是个体与社会双向互动的具体化。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实践)。个体与社会双向互动的另一个维度,是社会的发展引致个体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的自由发展的程度。这是马克思对休谟问题的唯物史观破解之道。

    点击量 815 下载量 237 评论 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