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栏论文

专栏名称:“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专栏

专栏简介:

    该专栏旨在以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和综合性、系统性的研究方法,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理论与实践,把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讲成中国理论,持续推进理论创新。
  • 期刊名称: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刊号:
    1671-7465
    32-1600/C
  • 语种: 中文
  • 创刊时间:2001
  •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南京农业大学
  • 党委统领合作社:共同富裕目标下集体经济发展的模式创新——基于贵州鸭池镇“两包一干”的经验诠释

    DOI:10.12451/202410.01528

    杜永康;张新文;

    提交时间: 2024-10-16

    摘要:党委统领合作社模式是推进乡村共同富裕和农业合作化进程的有益尝试,揭示了未来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可能路向。基于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结合鸭池镇“两包一干”的实践经验,对该模式的出场情境、实践历程和运作机理进行剖析。集体经济升级转型困难、村际发展失衡及治理效能低下形塑了党委统领合作社的出场逻辑。在具体实践中,乡镇党委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和人力等资源要素有效深化了合作社的生计资本,依托党建引领推动村社组织再造和主体利益联结,进而形塑乡村治理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并通过统筹市场开发降低合作社分散交易的制度成本和生计脆弱性,显著提升了合作社的生计输出。立足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地方政府应摆脱资源输入的路径依赖,以提升集体经济组织的生计能力为政策导向,加快构建整体性政策帮扶体系,同时以跨村联营为着力点,建立更高水平的合作化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将农民组织起来,引领全体农民在共建共治共享中迈向共同富裕。

    点击量 151 下载量 54 评论 0
  • 创制互动:县域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再生产机制——基于差异空间生产的视角

    关键词: 乡村文化振兴; 创制互动; 空间生产; 差异空间; 城乡融合

    DOI:10.12451/202411.00272

    杨琳;

    提交时间: 2024-10-16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城乡融合与乡村内生发展的基础。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生产视角,对四川崇州的文化振兴实践进行了嵌入性案例研究,揭示了县域乡村文化振兴的空间再生产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文化振兴是通过文化治理政策创新、文化要素融合与参与媒介升级的迭代发展,逐步构建城乡多层级社会互动机制的差异化空间生产过程。创新融合型要素网络、开放学习型参与载体、共创共享型治理场域构成了这一过程的关键要件。文化振兴的创制互动在时空上形成了村域系统性更新、镇域复合性联动、城乡包容性融合三层空间形态的差序迭代,引发了复合性的城乡文化经济社会再生产。这表明乡村文化处于深刻复杂的变迁过程,应当在充分挖掘、修复、创新乡村本土文化要素基础上,从空间再生产角度推动文化要素融合与参与载体升级,实现文化发展的多重功效。

    点击量 14 下载量 6 评论 0
  • 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依据、实践机制与优化路径

    关键词: 党建引领; 乡村文化; 实践机制; 优化路径

    DOI:10.12451/202410.01860

    韩鹏云;

    提交时间: 2024-10-16

    摘要:后税费时代以来,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一些地区的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现实挑战。为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农村基层党组织主动提升党组织适应性并践行引领使命,一方面创新领导方式,破除资源瓶颈,为文化骨干赋责、赋权并进行过程赋能,实现了乡村文化活动的繁荣,另一方面推动建立文化治理载体,吸纳乡村精英群体作为转化中介,采取柔性治理方式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了乡村文化价值的重塑。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虽取得了突出的实践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平衡性,如个别地区的党建引领异化为党建包办,党建引领过程中存在“名实不符”问题,党建引领行动存在持续性不足的隐忧等。鉴于此,应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民性并强化党的农村文化领导权,以广大党员和群众满意为标准推动机制创新,以简约治理的方式实现党建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点击量 100 下载量 37 评论 0
  • 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的组织运行机制与社会效应——基于皖东S村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 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 村级劳务服务组织; 土地规模化流转; 低龄老年人; 村庄组织化

    DOI:10.12451/202407.00973

    马平瑞;李祖佩;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
    在租赁型和经营型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为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供新的发展路径。皖东S村的典型经验表明,在地方政府发展政策的推动下,为了回应农村待就业群体的社会需求和企事业单位用工的市场需求,有些村民委员会出资注册了各类村级劳务服务组织,通过组织低龄老年人开展在地化劳务服务的方式获取集体收入。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的组织运行过程之所以有效,得益于组织引领与村庄动员机制、规范用工与技术推广机制、灵活管理与熟人监督机制的共同作用。在社会效应方面,发展劳务服务型集体经济为闲置农业劳动力再就业创造了新途径,在低龄老年群体劳动价值再生产、家庭养老负担减轻和村庄再组织化方面产生积极意义。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之际,个案村庄的经验给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带来一些实践启示。

    点击量 585 下载量 177 评论 0
  • 公益项目包干: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径探索及其实现机制

    关键词: 集体经济; 公益项目; 项目包干; 村社组织; 内外联动

    DOI:10.12451/202407.00974

    孙新华; 和夏妍;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壮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公益项目包干型集体经济作为一种新型集体经济的实现方式,是由地方政府赋能村社组织承包完成公益项目,村社组织动员和组织农民参与项目实施,从而实现农民和集体经济双增收的集体经济发展路径。这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路径通过内外力量的联动,以“政府行政赋能—村社居间统筹—农民组织动员”三重机制的有机衔接,构建了“政府-村社-农民”互惠关系格局,但在实践运行中也显现了集体经济依托项目发展的局限性、村社组织角色的冲突性、农民参与空间面临瓶颈等问题。鉴于此,我国发展集体经济既要外源式支持,又要盘活村集体的自主发展能力,才能发展出多种形式的内外联动型集体经济。

    点击量 616 下载量 171 评论 0
  •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如何影响乡村共同富裕——基于D村和S村的双案例研究

    关键词: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公共规则; 共同富裕; 政治调控; 社会基础

    DOI:10.12451/202407.00975

    王进文;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
    步入新阶段,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促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山东D村和广东S村两个案例,依照“资源—规则—效能”分析框架,探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带动乡村共同富裕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发现,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由于股权结构、参与方式和分配原则的不同,形成不同取向的内生规则,进而影响乡村共同富裕成效。其中,以集体化股权结构、过程式参与、公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社区合作型集体经济,维系了经营过程的集体性和内生规则的公共性,进而提升了乡村共同富裕内生发展能力。而以个体化股权结构、监管式参与、共有利益分配为特征的股份合作型集体经济,偏重于集体经营的经济属性且吸纳了政治动力,致使内生规则的去公共化以及乡村共同富裕的目标偏移。从战略定位来说,集体经济发展不能局限于经济经营的层次,还应着眼于激发集体的政治活力,并由此建构公共性的规则秩序,以便对乡村共同富裕事业施以正向性影响。

    点击量 612 下载量 178 评论 0
  • 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基于广西S村的案例研究

    关键词: 乡村系统; 乡村振兴; 乡村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7.00977

    邱亚彪;王巨光;李睿;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点击量 625 下载量 188 评论 0
  • 习近平大农业观的生成逻辑、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

    关键词: “三农”问题; 农业强国; 习近平大农业观; 农业农村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7.00978

    牛一凡;付坚强;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习近平大农业观是新时代党领导农业强国建设取得的原创性理论成果。从生成逻辑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的理论原则,借鉴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调整农业生产关系的历史经验,并最终在新时代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锤炼成熟。从核心要义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回答了关于农业强国建设的原则、立场、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蕴藏着对新发展阶段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思考。从价值意蕴上看,习近平大农业观的成功实践,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加快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为世界粮农发展与减贫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

    点击量 619 下载量 171 评论 0
  • 乡村文化何以强: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逻辑与进路

    DOI:10.12451/202408.00912

    张明皓;陈怡思;

    提交时间: 2024-07-26

    摘要:中华文化复兴根基在于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文化自觉开启到新时代乡村文化自强的递进式逻辑转化中,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乡村文化振兴相互呼应,揭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规律性认识,达成对乡村文化振兴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有效回应了“乡村文化何以强”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逻辑集中表现于乡村文化领导论、乡村文化立场论、乡村文化自信论、乡村文化激活论、乡村文化系统论和乡村文化保障论的体用贯通,明确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责任担纲、价值立场、文明基础、内生动力、要素融通和工作布局,构建了“第二个结合”性质的乡村范式。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进路须从夯实党的乡村文化领导权、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农耕文明现代转化、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阵地、构建乡村文化发展共同体和健全乡村文化制度体系等方面着手,为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奠定基础。

    点击量 579 下载量 154 评论 0
  •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价值逻辑及其实现

    关键词: 民俗遗产化; 乡村精神文明建设; 乡风文明; 文化遗产保护

    DOI:10.12451/202406.00222

    朱志平; 卢勇;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
    民俗遗产化是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相遇、交融的过程,也是民俗遗产的社会性嵌入过程,因而它能够进一步强化和发挥乡村民俗的文化保护、社会认同和精神重塑等多元文化价值。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中,民俗遗产化的文化价值需要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耦合。当前在地化和公众化的双重情境给民俗遗产文化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多重挑战和新的机遇。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民俗遗产化的积极作用。作为乡村精神文明的精神纽带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未来发展的历史根基,文化遗产保护的实现就必须保障乡民的主体地位、丰富本土化实践形式、强化公众参与和全民参与。

    点击量 896 下载量 300 评论 0
  • 精神文明建设视野下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

    关键词: 精神文明建设; 移风易俗; 行动逻辑; 乡风文明

    DOI:10.12451/202406.00223

    张兴宇;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
    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面向基层社会的文化治理实践过程。在其阶段性治理目标中,指向精神文明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通常贯穿于对村庄既有风俗事象的适度改造或者彻底革新的文明化进程之中。剖析当下移风易俗行动常见的主体对象和实践类型,可知其行动的表层逻辑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国家层面的策略性治理逻辑;二是地方政府层面的现实性权衡逻辑;三是村庄层面的现代化反应逻辑。这种国家治理话语下移风易俗的行动逻辑,既有历史性文化治理的逻辑支撑,也有现代性文明生活的逻辑保障。正是受到国家总体性治理策略以及各地乡村对于现代文明建构与反应的深层逻辑影响,移风易俗行动路径在我国各地乡村呈现明显的异质性。

    点击量 977 下载量 272 评论 0
  •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方向与核心内容

    关键词: 精神文明; 城市文明; 乡风文明; 乡土文明; 中国式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6.00224

    季中扬;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特征,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维度,中国式现代化是思考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等具体问题的一个总体性视角。人的问题是城乡精神文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问题,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应以现代文明为指向,致力于解决"人的现代化"问题。在当前特定的历史时期,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应以历史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提升乡村文化主体性地位,让人们逐渐意识到,乡村与城市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形态,是可选择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方式,本质上并无高下之分。人们只有在思想观念中不再贬低乡村,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现代化方向与历史文化传承并不相悖,二者有机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应有之义。

    点击量 918 下载量 294 评论 0
  • 农业新质生产力:理论内涵、现实基础及提升路径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 "大农业观"

    DOI:10.12451/202406.00183

    张海鹏;王智晨;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新质生产力既具有新质生产力一般特征,又兼具不平衡性、开发与保护的二重性、资源禀赋的先决性及创新主体多元性等特殊性。我国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具有一定基础,但要素错配、生产关系失调、人力资本不足、资源环境约束、观念冲突束缚等因素对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形成挑战。加快农业绿色转型、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畅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坚持技术研发与应用并重、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完善新质人才培养环节,有助于激发农业新质生产力潜能。

    点击量 1251 下载量 289 评论 0
  • 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若干思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建设; 乡村振兴

    DOI:10.12451/202406.00184

    林万龙; 董心意;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
    本文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运用、拓展涉农新业态和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着力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水平的突破、先进要素的引入和集成、农业功能的跨界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与此同时,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注意避免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现有生产力的提升、在传统农业业态范畴思考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等三个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

    点击量 1209 下载量 250 评论 0
  • 农业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发展重点、面临制约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产业创新; 农业强国建设; 现代农业

    DOI:10.12451/202406.00185

    姜长云;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
    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文章探讨了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和发展要求,揭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意义和战略重点,分析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面临的制约,提出要面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的需求,科学处理农业新质生产力与农业传统生产力、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农业新质生产力特殊性与新质生产力一般性等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若干政策建议。如实施若干重大工程或计划,完善激励机制,设立未来农业专项,加强和创新农业新质生产力支持体系,加强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支持,等等。

    点击量 1158 下载量 299 评论 0
  • 生态乡村建设:“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双向互构的逻辑——基于南京市竹镇的个案分析

    关键词: 生态乡村建设;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生态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5.00573

    刘腾;刘祖云;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生态乡村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连接点,如何实现乡村绿色发展是当下及未来生态乡村建设需要回答的核心问题。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双向互构作为分析框架,对南京市竹镇生态崛起的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两化”的双向互构是乡村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效路径。“生态产业化”是推动乡村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的过程,主要包括生态资源培育、生态资源资产化、生态资产资本化、生态产品与服务市场化四个关键环节;“产业生态化”则是将环境减排和资源减量等生态思维应用到产业发展中的过程,主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间资源共享、绿色技术运用等多元途径实现。“两化”价值互享、功能互通,实现“两化”互构不仅需要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也离不开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种机制的支持。本文对“两化”互构的逻辑关系、行动策略和实现机制的提炼突破了既有的理论阐述,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态乡村建设研究中理论分析的不足。未来研究中,不同类型乡村的生态发展路径和机制值得进一步探讨。

    点击量 878 下载量 267 评论 0
  •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谁在谈?谈什么?

    关键词: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主流政策派; 学术理论派; 基层实践派

    DOI:10.12451/202405.00574

    豆书龙;朱晴和;丁大增;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研究现存政策、理论与实践三种取向。 主流政策派聚焦于宜居宜 业和美乡村的顶层设计,围绕其历史必然性、提出必要性、实施机制、规避误区展开论述。 学术理 论派重点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理论内涵与立论基础,围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内涵意蕴,形 成整体与内部二维视角解构,提出中国式现代化论、百年乡建承继论、城乡融合发展论、外部风险 应对论与“ 和” 文化继承论等立论基础,并瞄准农民村庄复合向度探讨其内生动能。 基层实践派 主要关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保障,认为应以县乡村三级干部、企业和社会组织为实践主体, 根据其各自定位承担不同职责,实现优势互补。 然而,作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主体的农民却被排 除在话语体系外,导致政策、理论和实践之间的联系断裂。 此种断裂与理论阐发、现实关涉、国际 对话缺位等共同构成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理论深化与实践效能提升的制约因素。 因此,未来研究 应聚焦农民、理论、现实、对外和整体视角,提升研究实效性、学理性、针对性、包容性及系统性,推 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实践—理论—政策” 大循环。

    点击量 817 下载量 255 评论 0
  • “千万工程”经验助力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内在逻辑与优化路径

    关键词:

    DOI:10.12451/202405.00575

    崔华滨;杨新宇;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升 乡村治理效能成为新时代乡村治理必须回应的关键问题。 浙江省实施的“ 千万工程” ,以乡村人 居环境整治为起点,全面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创新乡村治理机制,问题导向、科学路径、精准治理为 增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提供了实践载体和参照样本。 “ 千万工程” 通过丰富乡村治理组织资源、激 活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提供了树立乡村系统 治理理念、优化乡村基层治理结构、协调乡村治理主体利益、创新乡村治理实践方法的经验启示。 基于此,在未来改进乡村治理中应健全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聚焦农民关切,突出民生导向;构 建共治格局,改进治理效能;坚持统筹推进,强化多元保障。

    点击量 821 下载量 249 评论 0
  • “千万工程”经验助推乡村建设的历史逻辑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 乡村建设;

    DOI:10.12451/202405.00576

    李军; 张晏齐;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 千万工程” 成功推进了浙江整省全域的乡村振兴,对于当下推进乡村建设工作具有 重大的指导意义:第一,“ 千万工程” 经验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它继承并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 作家的论断和党在乡村建设中的宝贵经验,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五千年乡村建设史中的优秀传统, 总结了世界乡村建设的普遍规律和经验教训,并在自身 21 年的实践史中不断自我完善,展示了强 大的包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 千万工程” 明确了乡村建设的目标原则,对于破除当前乡村 建设中忽视农民主体地位、破坏生态环境、无视历史传承等问题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为我们解答 了“ 建设什么样的乡村” 的重要问题。 第三,各地在推广运用“ 千万工程” 经验的实践中,必须坚持 久久为功、量力而行和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将“ 千万工程” 视为一种刻板的教条,而要深刻参悟 其中蕴含的理念方法和价值取向。

    点击量 807 下载量 262 评论 0
  • “千万工程”经验赋能乡村产业发展的理论逻辑、现实基础与行动路径

    关键词:

    DOI:10.12451/202405.00577

    高鸣;周子铭;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物质基础,更是加快建设农 业强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之举。 浙江省实施的“ 千万工程” 探索了从人居环境整治到 乡村全面建设的科学路径,在使命、目标和原则上与乡村产业发展具有一致性,这为提升乡村产业 发展水平明确了关键任务和行动路径。 借鉴“ 千万工程” 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制度设计三大经 验,缓解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层次依然较浅、发展基础整体不高、项目前景有待提升、富民效果仍然 有限、发展动能有待加强等问题,需要促进产业体系融合化、产业项目特色化、产业路径持续化、产 业收益惠民化和产业动能长效化。 据此,应坚持系统思维,强化统筹协调;坚持求真务实,注重问 题导向;坚持绿色引领,强调创新驱动;保障农民权益,突出共建共享。

    点击量 839 下载量 259 评论 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