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栏论文

专栏名称:“石窟考古与艺术”专栏

专栏简介:

    专栏创办于2003年,以敦煌石窟研究为特色,聚焦于石窟考古和艺术,具体包括石窟的分期断代、内容考释、石窟中雕塑、壁画等艺术形象的美术史和美学方面的研究。2013年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2017年获甘肃省委宣传部优秀社科类期刊资助。
  • 期刊名称:敦煌研究
  • 刊号:
    ISSN 1000-4106
    CN 62-1007/K
  • 语种: 中文
  • 创刊时间:1983年
  • 主管: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
  • 主办:敦煌研究院
  • 解锁千年塑匠创造密码——微观敦煌莫高窟第45 窟龛内北侧唐代彩塑菩萨的发现

    关键词: 微观;发现;推演;解构;创造

    DOI:10.12451/202408.01323

    何鄂;

    提交时间: 2024-08-20

    摘要:通过微观莫高窟唐代第45 窟北侧菩萨的发现,引发聚焦古代雕塑匠师的探究,以同理心摹拟、穿越千年时空,推演情景再现。通过解构,提取匠师运用美学法则驾驭艺术表现的创造能力与高超技艺,确认这尊菩萨像的美学价值。

    点击量 599 下载量 211 评论 0
  • 从肃北五个庙看敦煌西夏石窟艺术的谱系——五个庙石窟研究之二

    关键词: 肃北五个庙石窟;敦煌石窟;西夏时期;壁画

    DOI:10.12451/202409.00262

    张小刚;

    提交时间: 2024-08-20

    摘要:肃北五个庙石窟的西夏壁画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颇具特色。以五个庙西夏壁画为纽带,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敦煌石窟西夏壁画艺术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西夏时期敦煌地区各个石窟群之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为构建完整的敦煌西夏石窟艺术的谱系填补了重要缺环。

    点击量 454 下载量 138 评论 0
  • 北齐佛教造像的色彩

    关键词: 响堂山石窟;水浴寺;北齐;邺城;曲阳

    DOI:10.12451/202409.00263

    韦陀(著);刘勤(译);

    提交时间: 2024-08-20

    摘要:响堂山石窟是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并称的古代三大皇家石窟造像群之一,最初开凿于北齐时代,后经隋、唐、宋、元、明各代加以增凿。笔者通过对响堂山石窟、邺城、曲阳佛教造像以及响堂山北齐石窟中所使用色彩的调查比较,对响堂山石窟北齐洞窟中所见色彩进行了初步考察研究。

    点击量 431 下载量 142 评论 0
  • 莫高窟第72 窟中的凉州圣容像变

    关键词: 莫高窟第72 窟;圣容像;刘萨诃;莫高窟第61 窟

    DOI:10.12451/202408.01324

    巫鸿;

    提交时间: 2024-08-20

    摘要:莫高窟第72 窟南墙上的通壁壁画的题材和构图为莫高窟仅见,具有重要的美术史和宗教学意义。通过集中考察其主题、内容、空间结构、叙事线索以及宗教概念,并与莫高窟第61 窟五台山图就构图和图像进行比较。

    点击量 678 下载量 208 评论 0
  • 四川仁寿石佛湾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关键词: 仁寿县;石佛湾;摩崖造像;中晚唐

    DOI:10.12451/202408.00941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仁寿县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眉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四川省仁寿县方家镇哨楼村石佛湾摩崖造像现存13 龛,造像组合包括三佛、七佛、五十三佛、一弟子二胁侍、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等,可辨题材有弥勒、僧伽、三世佛、过去七佛、五十三佛、一佛五十二菩萨等瑞像。根据造像题材及风格,可推断石佛湾摩崖造像开凿于8 世纪晚期至9 世纪上半叶。

    点击量 522 下载量 130 评论 0
  • 敦煌莫高窟隋代第292 窟“祇园记图”考释

    关键词: 莫高窟第292 窟;祇园记图;劳度差斗圣变

    DOI:10.12451/202408.00934

    赵燕林;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敦煌莫高窟隋代第292 窟前室西壁的未知名故事画,根据遗存画面、榜题等内容来看,应为依《贤愚经·须达起精舍品》绘制的“祇园记图”。此图较为完整地表现了《须达起精舍品》所载“须达起精舍”“降魔”和“佛陀说法”三部分内容。是目前可知莫高窟同类题材中时代最早、内容最全、构图形式最复杂的一铺。该壁画的识读,不仅为该题材相关研究补充了重要原始图像素材,而且对全面认识和研究后世降魔变文、劳度差斗圣变等内容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点击量 427 下载量 127 评论 0
  • 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中的纪功现象研究——以供养人像中抱弓侍从为例

    关键词: 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抱弓侍从;纪功

    DOI:10.12451/202408.00942

    杨文博;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莫高窟第85、100、121、196、203、205、244、397、401、427、444、454 窟,榆林窟第12、16、19、34 窟,在甬道南、北壁或其他位置绘有索勋、曹议金以及李圣天等供养人像。这些供养人像身后绘抱弓箭的侍从。侍从所抱的弓箭应是由皇帝赏赐。供养人像身后绘制抱弓箭的侍从,其实是对供养人功绩的记述和彰显。抱有弓箭的侍从出现在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的供养人像中具有纪功的性质。

    点击量 534 下载量 138 评论 0
  • 肃北五个庙石窟北朝遗迹考述——五个庙石窟研究之一

    关键词: 肃北五个庙石窟;敦煌石窟;北朝;壁画

    DOI:10.12451/202408.00943

    张小刚;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肃北五个庙石窟的西夏壁画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颇具特色,但是这个石窟群的始建年代并不是西夏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敦煌石窟营建的早期阶段。五个庙石窟现存6 个有壁画的编号洞窟,在这些洞窟内都保留着一些北朝时期的建筑和造像遗迹。这些遗迹与敦煌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北朝石窟遗存既存在相似性,又有其独特之处。

    点击量 532 下载量 137 评论 0
  • 选择性忽略——关于敦煌法华经变·提婆达多品画面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选择性;忽略;提婆达多品;问题

    DOI:10.12451/202408.00944

    张元林;宁璇;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本文对敦煌石窟法华经变·提婆达多品表现释迦于过去世与提婆达多因缘的画面、“海涌菩萨赴法华会”的画面和与“龙女成佛”故事相关的画面中此前不为学界所关注的一些细节表现做了重新识读与定名;同时,通过与日本等海外所藏相关佛经插画的比较,认为二者间在画面表现上有相当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对敦煌提婆达多品画面特色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主要根源在于中国佛教信众对于提婆达多角色认知的不一致性相关。

    点击量 477 下载量 131 评论 0
  • 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石窟造像题材新考

    关键词: 西千佛洞;回鹘时期;造像题材;佛教信仰;世俗化

    DOI:10.12451/202408.00945

    张先堂;

    提交时间: 2024-07-16

    摘要:本文重点考察敦煌西千佛洞回鹘时期洞窟造像题材,指出西千佛洞与莫高窟出现的一批“行化药师佛像”反映了当时敦煌民众佛教信仰进一步非经典化、世俗化的倾向。考证西千佛洞第9 窟中心柱北向面回鹘时期画并坐三尊佛像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与释迦佛、弥勒佛组合的三佛造像,反映出当时敦煌人们流行着混融的净土信仰,特别是西方净土信仰特别盛行,成为人们信仰的主流,深刻地影响着佛教石窟艺术造像题材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点击量 500 下载量 128 评论 0
  • 山西平定开河寺石窟研究——北朝时期的三个洞窟和隋开皇元年“镇国王像双丈八”铭摩崖大佛

    关键词: 开河寺石窟;隋文帝;豆卢通;弥勒;下生

    DOI:10.12451/202405.00645

    石松日奈子(著);庞子旻(译);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开河寺石窟现存三个北朝洞窟和一尊隋初的摩崖大佛。三个洞窟最早的铭文为东魏武定五年(547),摩崖大佛铭文为隋开皇元年(581),大佛旁台座铭文为北魏永平三年(510)。这表明从北魏到隋朝,当地佛教徒持续在此造营供奉。笔者考察了造像及铭文,发现了另一尊摩崖大佛的痕迹,认为铭文中的“镇国王”是指隋文帝,“双丈八”最初应是双像弥勒佛,敬奉“二圣”隋文帝和独孤皇后。此外,据豆卢通及其子僧奴有关资料,“镇国王像双丈八”铭文极有可能是在隋开皇八年(588)之后题刻的。

    点击量 854 下载量 236 评论 0
  • 四川资阳中和镇菩萨岩、临江镇佛尔岩摩崖造像调查简报

    关键词: 资阳;摩崖造像;中晚唐;沱江流域

    DOI:10.12451/202405.00646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资阳市雁江区文物管理所;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资阳市中和镇菩萨岩与临江镇佛尔岩摩崖造像均为沱江流域中晚唐时期的典型造像点,二者在龛形、题材和造像风格等方面皆有相似之处。前者雕刻较精美但纪年缺失,后者虽被盗损却有明确纪年题记,可互为参照。综合崖面布局、纪年题记以及其他参考因素,初步判断两处造像集中开凿于8 世纪下半叶到9 世纪初期,晚唐及以后有补凿、搭建建筑和妆彩活动。两处造像题材有一佛、三佛与多身胁侍(含天龙八部)的组像、五十三佛、舍利塔等。

    点击量 857 下载量 247 评论 0
  • 龟兹石窟壁画金翅鸟擒蛇平结图像及其来源

    关键词: 龟兹石窟;蛇身平结图像;金翅鸟擒蛇平结图像;古希腊罗马文化;印度和中亚文化

    DOI:10.12451/202405.00647

    李秋红;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渊源于古希腊罗马的蛇身平结图像,在印度和中亚融入佛教物质文化,进而传入龟兹地区。罗马帝国两端有头蛇、中印度和东南印度一体多头蛇,与波斯双头鹰、印度人面鸟喙形金翅鸟像组合造型,形成龟兹特有的金翅鸟擒蛇平结表现。龟兹石窟金翅鸟擒蛇平结图像,绘制在中心柱窟主室券顶中脊天相图中间,表述佛教徒战胜自我烦恼的根本意涵。

    点击量 887 下载量 243 评论 0
  • 榆林窟第32 窟维摩诘经变探究

    关键词: 榆林窟第32 窟;维摩诘经变;组合图式

    DOI:10.12451/202405.00648

    祁峰;宁强;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榆林窟第32 窟开凿于曹氏归义军节度使曹延禄时期,该窟主室左壁绘制维摩诘经变。该经变独特之处是维摩与文殊间增加了“阿修罗护卫须弥山”和《佛国品》的组合图式。这一特征体现出对《佛国品》的强调,释迦的至尊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或与《佛国品》净土信仰有关,意在引导教化信众修习净土之志。

    点击量 793 下载量 268 评论 0
  • 回鹘王室儿童供养人及其服饰研究

    关键词: 回鹘;儿童;供养人;服饰

    DOI:10.12451/202405.00649

    陈菊霞;刘宏梅;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本文对敦煌石窟和新疆石窟中的回鹘王室儿童的排列规律、身份及其服饰特征做了全面考察,总结出三个主要特点:一、回鹘儿童多排列于父母供养像的前面,绝大多数作回首状,以此与身后的父母形成呼应关系;二、除幼童外,回鹘儿童的头冠和服饰基本与父母保持一致,男童类同父亲,女童类同母亲;三、回鹘儿童多额前梳刘海,耳前留一绺头发。

    点击量 857 下载量 260 评论 0
  • 川渝石窟唐宋时期的彩妆活动

    关键词: 川渝石窟;唐宋;妆彩;重妆;石窟营建

    DOI:10.12451/202405.00650

    董华锋;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妆彩是石窟营建的重要环节。整理川渝石窟摩崖题刻后,可以发现,川渝石窟唐宋时期的妆彩活动分为“镌妆”和“重妆”两种。重妆活动的内涵十分丰富:一般而言,重妆是在龛像彩绘因渗水侵蚀、植物病害、微生物病害、动物病害、褪色等原因受损的情况下进行的;重妆功德主可以是信众个人,也可以是家庭或民间组织;重妆对象有单窟龛、多窟龛、龛窟内部分造像和同窟龛多次重妆等四种;重妆的性质也是施造功德;重妆活动的具体实施由画匠来完成;重妆完成后还会举行配套的表庆斋会,斋会种类至少有安像斋、十王斋、水陆斋、本命斋等四种。对石窟寺妆彩活动的研究,是我们完整复原石窟营建历程必不可少的一环。

    点击量 819 下载量 268 评论 0
  • 重庆北培区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的调查发现与初步研究

    关键词: 摩崖造像;摩崖瘗龛;寺院;五代至宋代

    DOI:10.12451/202405.00714

    牛英彬;莫骄;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重庆市北碚区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是嘉陵江下游地区的一处五代至宋代的佛教石窟寺遗存,主要发现有1 龛摩崖造像和12 龛摩崖瘗龛,这是一处专门为埋葬僧人所营建的瘗龛群。摩崖造像是配合摩崖瘗龛的营建而特意开凿的,具有解救亡僧出离地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功能。它们与唐宋时期的相思寺有密切的联系,属于该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相思岩摩崖造像和摩崖瘗龛为今后研究寺院、摩崖造像和僧人墓葬的布局和相互关系提供了重要案例。

    点击量 846 下载量 259 评论 0
  • 北巴克特里亚地区早期佛寺布局初探——兼论与西域古佛寺的联系

    关键词: 北巴克特里亚;西域;佛寺布局;文化对比

    DOI:10.12451/202405.00715

    廖志堂;李肖;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北巴克特里亚地区位于古代印度- 犍陀罗与西域两地之间,是丝绸之路上佛教向北、向东传播的重要中转地,其早期佛教的发展对西域佛教的历史文化面貌产生了直接影响。本文从佛寺建筑的角度出发,对北巴克特里亚地区早期佛寺的布局进行梳理和类型学分析,将其归纳为“印度式”“犍陀罗式”“巴克特里亚式”三种典型布局类型。进一步考察西域地区早期佛寺中的文化元素的来源,可以发现西域地区古代佛塔形制及佛寺整体的配置均与北巴克特里亚地区早期佛寺布局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点击量 821 下载量 249 评论 0
  • 8-12世纪拉达克地区的石窟造像及其历史意蕴

    关键词: 吐蕃;阿里三围;拉达克;石刻造像;弥勒

    DOI:10.12451/202405.00716

    王宗慧;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针对拉达克地区8—12 世纪的一批佛教石刻造像,在系统整理造像遗存的基础上,结合造像题记、地理位置及历史文献,对石刻造像的赞助人、造像题材、开凿意图、造像功能及其背后所呈现的阿里三围对吐蕃王朝遗产的承续关系进行讨论。拉达克地区石刻造像是在藏族人主导下所建的,其时间从吐蕃王朝中后期持续到阿里三围初期,石刻造像传统的延续反映出两代不同政权之间的文化接续;吐蕃王朝时期石刻造像题材以大日如来佛为主,阿里三围初期石刻造像则更流行菩萨题材,石刻造像题材的转变与政权更迭后的宗教政策有关;造像题记所载人物皆为王公贵族,造像所处地理位置与文献记载的政治军事活动相契合,展现出石刻造像始终承载的军政象征等多重历史意涵。

    点击量 866 下载量 249 评论 0
  • 敦煌祁家湾西凉画像砖题材布局及影响

    关键词: 西凉;画像砖;胡人驯狮;西凉伎

    DOI:10.12451/202405.00717

    李琴;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敦煌祁家湾西凉M369 画像砖由墓主夫妇、胡人驯狮及牛车鞍马图像三大部分组成,图像继承了汉魏以来流行的墓主与百戏搭配的“墓主人宴饮图”形式,加入了河西地区新出现的牛车鞍马图像组合,形成了一种新的图像布局。这种新的布局形式源自河西地区,随着北魏平定河西,又影响了北魏平城时代墓葬壁画的布局。M369 画像砖中的胡人驯狮属于百戏的一种,也是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特有的新题材,属于西凉伎的一项重要内容,北魏继承后,到唐代十分流行。

    点击量 891 下载量 260 评论 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