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从文本语境和视觉修辞两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设计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释与梳理,认为只有在深刻理解设计所处的政治语态、社会语境,以及生产建构视觉话语以便传播和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设计从中国主体出发、立足于中国现实的宏观目标。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设计不仅能够对内凝聚有关新时代中国的形象共识,巩固民族团结,更有助于对外回应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方在其文化语境中生成、传播作为一种知识和想象体系的中国形象的相关问题。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语义结构与价值框架在历史题材展览中能够得到充分阐释。在国家形象展示设计中,既有内容要求,又有形式追求。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群众为叙事主体,又要尊重历史,以大历史观和新时代站位,设计叙事情景;还应融合科学技术,大胆创新,运用特殊的时空形式,探索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展览叙事场域设计需要准确把握叙事性设计的五大要素:事件、人物、时间、空间、细部特征,更形象地凝聚出新时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展示国家发展建设中的历史场景,讴歌历史事件,讲好中国故事。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10-22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国家形象设计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多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将成为未来研究的要旨。本文借由“道—象—形—器”设计表达体系,回溯并剖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形象设计理念的变迁、经典国家形象设计载体的分类、可见之姿与象征含义的演进,进而推演在新时代的国家形象设计中,以“大国重器”为设计载体能发挥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作用。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国家形象设计是中国文化传统、文化创新力和文化意识表征聚合的形象化并实现意义叙事、传播和认同的过程。亚运美学视域下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是中国于东方乃至于世界大国尊严的全面展示。以杭州第19届亚运会为实案,明晰全球视野下建构中国国家形象的格局与视角,通过“我者”身份与“他者”认知的相互解读,以“文化自觉”强化作为“我者”的文化身份,以“文化价值”强化“中国文化”的世界贡献。以传承与活化、重构与激活、意蕴与境界塑造“东方诗意”的亚运形象,展现亚运美学在新时代全面、立体、有效的国家形象塑造的中国方案,实现国际间的跨文化传播。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图像的象征性与国家形象的关系讨论在两届北京奥运形象设计过程中得到了极高的重视,这种关系与传统、习俗相关联,并以国际政治形势与全球文化潮流为演绎背景。本文以两届北京奥运会奖牌、体育图标及核心图形设计为例,对其中选择的图像进行比较研究,以讨论传统图像及其象征意义如何能在历经漫长的时间流逝与语境变迁之后,依然保持生命力并演绎、生发出合乎国家形象设计战略目标的新形式与意义。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10-21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通过对清华大学人文讲席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原副校长杭间教授的采访,深入探讨了国家形象设计的内涵、工作方式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定位等问题。杭间强调,国家形象设计既要反映国家的政治意志和思想理念,又要与日常生活中的设计相结合,推进实施即设计管理也要注重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今天,互联网经济和大数据的使用也为设计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他还指出,中国设计应避免盲目追求表面的“民族化”等形式,而要通过春风化雨、文明互鉴式在国际上产生影响。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作品是对“世界”的诠释,展览是对“世界”的抵达,两者内外有别,各有使命。本文通过对几个展览案例的自述,解析如何因地制宜,巧立展题,借用博物馆的固有资源,让作品在公共空间中获取整体性的开放意义,其实践过程也引入文学、戏剧、建筑、园林等其他机制拟化“视觉艺术”,使得展览在“时间”序列中扩大“空间”维度的想象力,并以故事性的叙事形态,更好取得观众对展览内容的感知,从而使作品达到“增殖”的效应。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以第八届横滨三年展为例,通过分析展览的问题意识、展览主旨的内涵、展览章节的构思、展览叙事的建构和展览语言的设计等几个方面,来呈现笔者对于展览创作的思考与实践。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展览的主体建设不仅贯穿着整个中西展览史,并且,其“主体性”始终处于动态、流变的状态。对于17 世纪法国的沙龙展来说,展览制度的设计与建设是关键。进入现代艺术阶段,现代主义的叙事成为核心的任务。与此同时,画廊制度与美术馆制度影响着展览的意义生产。后现代主义时期,展览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剧场化、空间的转向都对既定的展览制度提出了挑战。今天,伴随着新媒介、新技术的发展,展览如何完成主体性的建构,如何实现自身的意义生产,以及带给观众更好的审美体验等,都成为艺术界关注的话题。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现代美术馆展览中主体性建构的重要性及其与社会互动的融合。通过对今年举办的广州设计三年展“有温度的存在”进行分析,揭示了展览如何通过策展理念、展品选择、空间设计和文本解说等方面来传达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文章着重讨论了观众互动在促进展览主题共鸣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展览如何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语境中与观众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实现艺术与公众之间的深层次沟通。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中国美术展览的形态已经进入了综合场域的时代。随着作品本身、场馆空间和展陈中各类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以展览为核心展开的场域建构及传播方式的变化则显得越来越重要。笔者在多年的策展实践中,致力于从观众体验出发建构唤起情绪共鸣的整体氛围,并借鉴传播学等跨学科的经验,整合戏剧、音乐、舞蹈、建筑等领域的多种艺术形式,试图摸索出一套综合、实用的展览工作方法。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9-2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美国匹兹堡大学艺术史系及建筑史系高名潞教授在访谈中回顾了过去四十年的当代艺术策展经历和理论建构,探讨了展览策划与理论研究的关系、展陈空间对作品的影响、展览主体性的转移等问题。在艺术家的创作大多从个体出发、艺术批评较为沉寂的今天,依然有必要通过策展和理论的紧密结合发现当代艺术创作中的创新点,并有意识地建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屏媒阅读成为人们信息传递和知识获取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纸质书籍的价值被激活和重塑,与数字媒介共同构建起当代的阅读生态。作为以书籍为载体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书在今天越发展现出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本文梳理和总结艺术家书的艺术语言和审美价值,解析艺术家书在当代的定位,并延伸到对传统艺术与当代媒介关系的深层次思考。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如今以屏幕为载体的数字化阅读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面对数字化阅读的持续突进与升级,以及新的阅读生态下读者新的阅读需求,纸质书籍的设计还需拓展与提升。本文从互动和参与、AR等新技术的使用、个性化定制、设计传统与再设计几个方面来讨论“读屏”时代的纸质书籍设计。“读屏”与传统阅读将在一个共存的环境里长期并存,人们对通过更为丰富多样、更有活力的设计增强纸质书的吸引力、竞争力怀有很多期待。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电子时代,书籍的地位和未来正愈发受到质疑。本文讨论的并不是关于技术的变化,而是在巨大变化的背景下,书籍面临的设计转型问题。本文通过对书籍的文化特性、三维实体和物理特征的分析,结合文本社会学和空间叙事学理论,提供书籍较数字文本的更大可能性。例举当代书籍设计师们在大时代背景下,积极参与这场变革,不断改变设计思维和创作角度,探索书籍未来的更多可能性。最终论证作为文本的书籍可以有各种替代品,但作为实物的书籍则不可能被完全替代的观点。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书籍和期刊对促进人类知识传承、文化交流和个体成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从传统纸质阅读向屏幕阅读转变的大背景下,书刊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朱赢椿是中国著名的书籍设计师和艺术家,他设计或策划的图书屡获国内外设计大奖,并被多次评为“中国最美的书”和“世界最美的书”。本刊特邀朱赢椿就书籍设计的方法和理念、设计与内容的关系、文字设计的重要性、儿童书籍设计的原则、书籍设计的东方特色、纸质书与电子书的关系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读屏”时代的书刊设计提供思路与参考。
分类: 艺术学 >> 设计艺术学 提交时间: 2024-08-27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电子书刊、学术网站,“读屏”时代一切似乎都可以数字化。但在信息技术提供知识、资讯便捷的“反面”,是否存在我们需要警惕之处?纸质书刊的存在和设计是否仍然具有价值?本期【热点述评】邀请《美术观察》杂志社社长杭春晓与新刊设计师何浩,一同探讨数字化时代纸质阅读与屏幕阅读在信息保存、阅读方式与知识接受等方面的各自优势及面对的挑战,并就《美术观察》新设计的创作过程、理念进行对话,提示我们注意纸质书刊的内容与形式呈现带来的思考空间,以及书刊设计中蕴含的写作感和视觉表达的反思性。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8-14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本文从艺术分类、艺术现代化等角度,对艺术与科技的关系展开辩证思考。造物艺术与表意艺术有不同的现代化路径,与科技的关系也不尽相同。对造物和表意艺术中的低技术与高技术需辩证看待。前现代社会留下的低技术艺术,有其独特的当代价值。在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高技术与低技术艺术都是新质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8-14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对重新理解美术学科的时代属性和跨领域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与要求。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艺术史发展规律,昭示出艺术学科新质发展的动力来源。本文从“作为生产力的视觉艺术”这一命题出发,阐明生产力从传统形态到新质形态的转型,决定了视觉艺术生产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必然性,及其在当下与未来可能做出的社会贡献。继而提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美术,只有保持艺术科学领域内部的自信自足,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运用科技手段与图像资源,最终实现视觉艺术生产的新质跨越。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8-14 合作期刊: 《美术观察》
摘要:“新质生产力”打开美术创作新天地,是提升美术创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不仅改变着艺术生产方式,又促进着艺术生产业态的发展,以及价值链的优化。因此,倡导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新质生产力”注入美术创作,意味着人机协作、智能化协同在艺术创新领域的新实践: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对美术创作文献与图像资源的选择能效发挥着关键作用;另一方面数智技术与美术创作(包括创作团队)深度合作,对于促进美术创作的品质提升,实现作品多样性表达具有更多的效能。这就要求高质量推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使之对美术创作产生根本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