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抗日战争时期,干部退休制度是为安置各根据地“精兵简政”中被裁撤干部做出的相应制度安排,干部退休工作遵循的是“精简”主导的政策逻辑。新中国成立后,战争时期形成的以“遣散”为主的退休制度,无法满足优抚保障老弱残病干部的需要,但经济建设失误带来的财政压力,又使得干部退休工作在扩大的同时,始终难以摆脱“精简”主导的政策逻辑。1960年前后,出于对过去干部工作经验教训的深刻反思,党的领导层意识到必须加强干部退休工作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水平。1964年初各中央局组织部长座谈会召开后,通过一系列调整,不仅干部退休人数得到大幅增长,同时也建立起一套更为完整和独立的干部退休制度,干部退休工作的优抚保障性质得以突显。这不仅促进了干部队伍合理流动、充实了各级领导核心,更进一步提高了党的干部管理体制的制度化建设水平,为国民经济调整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V1] | 2024-11-09 17:55:45 | PSSXiv:202411.00901V1 | 下载全文 |
1.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哲学解读 | 2024-11-12 |
2. 守正创新的多维认知视角探析 | 2024-11-12 |
3. 留法勤工俭学在中共党史中的价值探析 | 2024-11-11 |
4. 党的建设理论创新的演进历程、基本特点及方法论启示 | 2024-11-11 |
5. 新时代青年坚定历史自信的逻辑理路 | 2024-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