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清史研究 [THE QING HISTORY JOURNAL]

基本信息

出版信息

  • 创刊时间:1991年
  •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中国人民大学
  • 编辑出版:《清史研究》编辑部
  • 清代郊坛升配礼考论

    关键词: 清代 ; 郊坛; 升配; 国家祭祀;

    DOI:10.12451/202404.00152V1

    提交时间: 2024-04-22

    摘要:明清易代后,清廷在参酌明代旧制的基础上,渐次确立郊坛升配之礼。顺治后期内祭配天的兴革与康熙初祈谷配位的存废均伴随着满汉政治文化传统的竞争与消长,反映出清初郊坛升配礼的曲折反复。康熙年间的郊坛升配礼既渐次回归儒家传统,又折中古礼与时宜以建立新的本朝礼制,形成了圜丘、方泽与祈谷三坛并配的模式与代代配祀的传统,此后历代遵行,较少更张。但代代升配与帝系绵延的矛盾使晚清的郊坛升配陷入困局,咸丰、同治年间围绕升配的礼仪之争,实际上是“尊亲”与“继志”两条孝治路线之争,清廷最终选择停止升配,维持三祖五宗的郊坛配位格局。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108 下载量 3 评论 0
  • 清代畿辅旗地的私有化与租佃制发展

    关键词: 清代; 畿辅; 旗地 ; 租佃制 ; 旗民关系;

    DOI:10.12451/202404.00153V1

    提交时间: 2024-04-22

    摘要:本文以旗民关系为切入点,考察清代畿辅旗地私有化进程与租佃制发展。清初旗地经历了由国有到私有的演变;因清廷禁止旗民交产,旗地交易大量采取“典”“老典”“长租”“白契买卖”等形式。清代中期,租佃制成为旗地经营的普遍形态,并呈现如下特点:一是旗人地主与民人佃户构成租佃关系的两极;二是清廷只准旗人地主食租,不准夺佃增租;三是旗地所有权与租佃权分离,并导致永佃权的确立。这些情况,对畿辅地区旗民关系的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85 下载量 5 评论 0
  • 晚清“英籍华民”管辖权问题研究

    关键词: 英籍华民 ; 治外法权; 《阿礼国服饰章程》; 《霍恩比指令》 ; 《萨道义通令》;

    DOI:10.12451/202404.00154V1

    提交时间: 2024-04-22

    摘要:晚清时期,英国对在华“英籍华民”是否有管辖权成为中英交涉的重要议题。1868 年《阿礼国服饰章程》要求英籍华民改换洋装才能被英方保护;1867 年《霍恩比指令》规定“一代英籍华民”无权请求获得英国保护,但并未得到彻底执行;1904 年《萨道义通令》确立了“两代原则”,但仍未消减无休止的管辖权争议。中方未明确提出国际法理据,但坚持基于属地管辖的改装和登记要求完全符合欧洲通例。从“跨域史”角度来看,这一问题本质上源于英国要在其“有域外管辖权之地”的中国,赋予部分英籍华民以条约特权,这一措施明显侵犯了中国的主权并违反了国际法。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37 下载量 3 评论 0
  • 翁同龢、张荫桓与戊戌康有为之进用

    关键词: 戊戌变法 ; 光绪帝; 康有为; 翁同龢 ; 张荫桓;

    DOI:10.12451/202404.00155V1

    提交时间: 2024-04-22

    摘要:不论翁同龢荐康说,还是张荫桓荐康说,都失之偏颇。事实上,丁酉冬至戊戌春,翁同龢出于变法考虑,曾向朝廷举荐康有为,并引起急于变法的光绪帝重视,反复令总署进呈康有为所上条陈及所著书籍,从而为后来康之进用做好了铺垫。在此过程中,与康关系密切的张荫桓也起了支持作用,但不是主角。随着戊戌春翁因不满康所著《孔子改制考》而与康疏远,光绪帝亦因翁不愿继续呈递康书及反对外交礼仪改革等与翁产生隔阂,于是重视西学、熟谙外务的张荫桓逐渐成为光绪帝推行变法最为倚重的大臣。“百日维新”开始后,由于翁被开缺,康的主要支持者已不是翁而是张。相比较而言,张对康的支持比翁对康的支持更隐秘一些,故康、梁后来叙述戊戌变法,更多及翁而绝少及张。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51 下载量 3 评论 0
  • 贯通“地方性知识”与“普遍性知识”的近代儒学体系——康有为“新粤学”发微

    关键词: 康有为 ; 地域之学; 经世之学; 大同之学;

    DOI:10.12451/202404.00156V1

    提交时间: 2024-04-22

    摘要:康有为作为倡导晚清政治变革的著名领袖人物,以往的研究总是聚焦于其汲取西方思想的历史经验与成就。本文认为,康有为的思想结构大多是传统儒学思维脉动的延续,具有“地域之学”“经世之学”“大同之学”三个不同的面相。这三个面相相互依存,由点及面,经现实遥想未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贯通解释系统,分别代表康有为所受到的“乡贤”(明代粤学)、“汉儒”(两汉经学)和“圣王”(先秦礼学)三种经典认识体系的交互影响。西学只是起到点缀和激活这些传统思想的参照作用,并非康有为构思晚清政治变革主张的关键性因素。

    状态:已被期刊出版

    点击量 58 下载量 4 评论 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