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理论性期刊,创刊于1965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坚持不懈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宣传阐释党的教育方针,服务中央关于教育的重大决策部署,服务教育部党组中心工作,服务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办学治校的理论需求,形成了政治性、政策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结合的鲜明特色,成为引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旗帜、服务教育决策的高端智库、推动高等教育研究的学术重地和展示高校改革发展经验的交流平台。
关键词: 思政课; 大学生; 新时代故事; 感染力; 亲和力;
DOI:10.12451/202407.00490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需要讲好新时代故事。把教师想讲的和大学生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有助于把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树牢理想信念,激发爱国情,坚定强国志,强化报国行。讲好新时代故事要从关注“对谁讲”、明确“讲什么”、创新“怎么讲”、建强“谁来讲”四个着力点来把握,即把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明确讲故事的重点、创新讲故事的方法、培优讲故事的主体。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407.00508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持续努力,思政课发展环境和整体生态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新时代新征程,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指引,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拓展内容大格局,构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强化队伍大协同,调动校内外各方力量形成同向同行;推进方法大变革,打造云数智一体的思政教育新形态;推动生态大优化,齐抓共管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陕西省; 马克思主义学院; 均衡发展; 高校建设;
DOI:10.12451/202407.00493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均衡发展,在理论指导上坚持正确方向、配齐优良师资、建设大课程体系、形成共建效应。陕西以试验区建设、大练兵、三级领导听课与对口帮扶为依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均衡发展的实践创新。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善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巧用学科资源、共用数字资源、广用文化资源,积极开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均衡发展的新局面。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407.00494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必须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进一步坚定学科自信,强化学科自觉,实现学科自强,积极回应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使命责任、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中彰显学科力量、以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激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育人功能,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407.00501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办好思政课,离不开强有力的学科和学理支撑。五年来,各方面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扎实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如持续抓好学科点和学科依托单位建设、深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整体推进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等,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本硕博学科点数量大幅增加,配齐建强教师队伍成效显著、高校思政课建设成效卓著、科研水平稳中有进、人才培养能力稳步提升、社会服务有声有色。新征程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质量发展,需加强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切实建强建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的支撑能力。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407.00509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需要,是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与“化青年”的内在需要,是高校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以讲故事为核心的叙事学转向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将“叙事”引入党的创新理论的青年化阐释具有重要价值。通过调研目前高校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叙事现状发现,在“人”的维度教育主体的“青年参与”“多元素养”有待提升、“事”的维度教育内容的“叙事库建设”有待加强、“叙”的维度教育方式的“数字化”“场景化”有待丰富。优化高校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叙事,需通过叙事主体兼容“青年讲”,确保多元主体有效参与;叙事内容讲好“青年话”,确保贴近实际且外化于行;叙事方式凸显“青年味”,确保过程协同与场景革新加以实现。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