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反向行政诉讼; 民事诉讼; 官民关系; 跨域管辖;
DOI:10.12451/202406.00343V1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官告民”案适用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现状导致了诉权不平等、举证责任分配不公、制度对行政权的监督意图落空等问题。现行规范的设计诱因、学界关于程序适用类型的争议源头涉及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官与民在古代国家政治制度中的关系及其在当代法律体系中的话语权问题。通过技术对比发现,此类案件性质与民事诉讼程序互不适配,平权行政行为亦属行政诉讼法的调整范围,从而论证了反向行政诉讼制度的科学性。并提出行政诉讼是“官告民”案服从依法行政方针的具体场景,多样行政诉讼标的理论共同指向与诉权平等等观点。在反向行政诉讼制度确立之后,伴生的重要变化是“官告民”案中的行政机关须依《行政诉讼法》之规定承担更多举证责任,且检察机关可将法院和案件中的一方当事人——行政机关同时纳入监督范围。此外,其要求《行政诉讼法》进行
的相应调整,包括立案范围在诉讼主体维度的扩张、跨域管辖制度的进一步推广。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自甘风险; 免责事由; 受害人同意; 过失相抵; 公平责任;
DOI:10.12451/202406.00344V1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 176条将自甘风险规则作为免责事由进行规定,具有重要的裁判价值和规范意义。自甘风险的构成要件在客观方面应属于具有一定风险的文体活动,并且损害源于固有风险的现实化;在主观方面需要受害人知情自愿,且当事人必须具有主体上的适格性。在法律效果上,若受害人自甘风险成立,侵权人可援引此规则进行抗辩,免除自身侵权责任,从而使受害人自行承担损害后果。但自甘风险规则的设定并不意味着降低或者免除活动组织者以及其他活动参与者的注意义务。此外,自甘风险作为新规定,易与受害人同意、过失相抵以及公平原则等相混淆,因其与相关规则之间性质不同,在当事人的过错程度、受害人对损害结果的了解程度和接受意愿等方面均存在差异,在适用过程中应注意区分。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 行政复议; 有限前置; 实质性标准;
DOI:10.12451/202406.00345V1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实质性化解行政争议”的理念应当在行政复议前置的制度运行过程中得到贯彻,主要体现为行政复议前置范围扩张的规范化和行政复议前置案件的定分止争。当前我国行政复议前置的相关法规范存在设定权限过度下放、部门主义倾向严重、内在体系紊乱等问题,因此应当限缩复议前置的设定权限,仅允许法律设定复议前置相关内容。具体而言,在程序法层面,由《行政复议法》设定行政复议前置的专业化解、程序便捷以及重大利益保留的实质性标准;在实体法层面,由其他单行法律作出复议前置情形的具体规定,发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的限制作用,适时修订、废止部分现存的复议前置规范条款,以防复议前置范围的无限扩张。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合作生产; 乡镇(街道)社工站; 一核多元; 协同行为;
DOI:10.12451/202406.00575V1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乡镇(街道)社工站是国家公共服务供给的有效载体,也是提高基层社区民政服务水平、打通供给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综合平台。在公共服务供给场域,合作生产因其“一核多元”和“融合共治”的现代化治理理念成为乡镇(街道)社工站高质量建设的基本面向,能够有效破解乡镇(街道)社工站“被行政化”、资源碎片化以及主体“协同惰性”等问题。为此,将合作生产嵌入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研究,并以D街道社工站试点建设为例,通过合作生产框架分析多元主体间的交互关系和协同行为,系统阐释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中的运行机理和实现机制。在既有的政策话语和制度架构中,D街道社工站通过主体共建、协商共治和成果共享的方式,实现资源、人力以及信息等要素的整合联动,进而推动社区公共服务提质增效。研究表明:多元主体、资源整合、目标共识、利益赋予、公众充权等方面的协同,促进合作生产的有效运行。基于此,以价值共创为逻辑主线,从多元参与、精准对接、价值聚合、利益共享以及主体培育等方面提出推进合作生产的实现机制。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406.00576V1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西南边境农村在社会变迁进程中呈现空心化态势,对边境地区安全、发展与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为此,国家陆续投入大量公共治理资源,但由于基层政府在具体的制度设计、政策制定、项目规划等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边境农村空心化蔓延态势难以从根本上扭转,出现投入与成效不成比例的治理偏差问题。治理偏差形成与既有治理策略不适应有关,包括经济扶持机制不畅、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足、政策执行偏差和边民主体缺失等。从固边与安民角度看,西南边境农村开展空心化治理要在把握区域基本特点和顺应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强化系统性治理,从多元共治、精准治理、长期治理和智慧治理等方面提升治理效能,化解治理难题。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关键词: 农业绿色创新效率; 三阶段Super-SBM模型; 区域差异; 收敛性;
DOI:10.12451/202406.00384V1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科学评价农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测度农业绿色创新发展区域异质性,厘清农业绿色创新发展关键路径,对促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三阶段Super-SBM模型测算中国2009—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农业绿色创新效率,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收敛模型对中国农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区域差异及时空演变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及区域不平衡性;农业绿色创新效率主要受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资源浪费、农业污染物过度排放是造成部分省份农业绿色创新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农业绿色创新效率水平差距趋于扩大且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据此,应从因地制宜施策、优化外部环境、促进区域合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科技水平等方面入手,推动农业绿色创新协调发展。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406.00385V1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当前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独立居住现象普遍,膳食质量低下问题突出。文章基于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库”数据,通过构建双向代际互动模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不同的居住方式对农村老年人膳食质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居住方式对农村老年人的膳食质量具有显著影响,与独立居住相比,与成年子女合住降低了农村老年人的膳食质量。使用工具变量对内生性问题进行控制和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其影响机制可以从亲代和子代间的双向代际互动加以解释,合住家庭中的代际倾斜甚至“代际剥削”是造成农村老年人膳食质量降低的重要原因。异质性分析表明,独立居住更能够提升低龄、与配偶同住的农村男性老年人的膳食质量。为此,应有针对性地保障和提高不同居住方式下农村老年人的膳食质量,通过推进社会化养老体系建设等措施,使农村老年人能够享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DOI:10.12451/202406.00380V1
提交时间: 2024-06-14
摘要:生态环境是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公众环保诉求作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众环保诉求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机制,探究其异质性和空间外溢效应表明公众环保诉求有效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公众环保诉求对长江经济带不同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其中,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大中城市的影响效果更好;空间外溢效应研究表明,公众环保诉求在促进本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显著抑制了相邻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级、环境规制是公众环保诉求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传导机制。因此,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建立统一管理机构,推进跨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等,对发挥公众环保诉求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