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工作是个体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作获得感会影响个体的创新行为,而目前缺乏对工作获得感与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关系及其作用机制的系统阐释与深入研究。文章通过分析387名新生代农民工与其领导的配对调研数据,构建了一个被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探讨工作获得感对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获得感通过增强创新自我效能而显著提升创新行为,即创新自我效能中介了工作获得感与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组织支持通过增强工作获得感与新生代农民工创新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进而正向调节创新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研究结论不仅拓展了工作获得感的相关研究范围,且对企业管理实践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传统村落作为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是以村民为主体,以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以聚落形态为空间依托的文化综合体,映射着世代相传的乡土智慧和文化逻辑。随着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发展,传统村落面临着从村民的日常生活生产方式与场所向旅游休闲娱乐的文化空间与消费产品转型,使其保护趋向多元行为体的参与多重力量的整合,以及对传统村落价值认知混融。文章从村落的原初意义入手,以村落多元行为体与价值体系为基础,分析村落保护的文化认知逻辑,指出作为村落典型性代表的传统村落,应该在以村民为主的多元行为体依据各自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以传统村落的生活生产与聚落形态为核心,维系与推动对村落的保护。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人口老龄化以及人口迁移流动快速发展的双重驱动下,老年流动人口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群体。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不同户籍老年人背后附带的福利和社会优待政策大不相同,故从城乡差异视角研究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公平问题十分重要。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研究发现非农户籍老年流动人口主观自评健康情况优于农业户籍老人,但客观患慢性病比例明显高于农业户籍老人。进一步纳入人口特征、家庭经济、流动迁移、医疗卫生服务等属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城乡老年流动人口健康状况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家庭月总收入、流动时长、距离最近医疗机构时间对农村老年流动人口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受高等教育、拥有自主产权房、参与社会医疗保险对城市老年流动人口健康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应针对不同户籍老年流动人口,提供差异化医疗卫生服务,提高服务配置精准度,进一步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建设,提升不同户籍老年流动人口的健康福祉。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行政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十四五”时期我国搬迁社区进入巩固拓展易地搬迁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阶段。面对生计空间不足、服务空间缺失、社区关系涣散的治理困境,已经“搬得出”社区如何“稳得住、能发展”成为后续治理的首要问题。基于西南乡村搬迁社区个案服务经验,发现政府引领、居民自治组织主导、社会服务组织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以及多元化就业机会提供、专业服务引领社区志愿服务、协商共治共建社区公共空间的“生计-生活-社区共同体”后续治理机制能够提升居民家庭收入,改善社区邻里关系,重构社区共同体。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8)数据,采用二元Log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经历与农村劳动力的个体特征(性别、年龄、教育、务农经历、政府培训经历)、家庭特征(家庭子女数、土地)以及互联网接触度等显著相关;运用PSM模型控制具有相同个体特征、家庭特征以及互联网接触度的反事实样本后,发现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选择依然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外出务工经历通过工作经验的增加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选择发挥正向作用。提出向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费用减免、以政企合作培训的形式开展农村技术培训、制定鼓励非农就业政策扶持等建议。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发展农村数字经济,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在现代农业农村建设进程中,发展数字农业是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数字农业发展存在信息化基础薄弱、各地区数字农业发展不平衡、财政投入力度不足、基层农业农村信息化推进专门机构覆盖不足、传统农业转型技术人才紧缺等问题。基于此,文章尝试提出依托数字技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优路线,构建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农业现代化创新,推进数字农业发展。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全国31省份化肥、农药、农膜和温室气体的农业面源污染成本,探究农业面源污染成本的时空差异。应用动态面板系统GMM模型分区域考察农业贸易对面源污染的影响。结果显示:(1)中国农业面源污染总成本在2008—2019年间呈倒U形变化,其中化肥是影响成本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污染成本较高的地区为华北平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及珠江流域地区,而西部地区的污染成本较低。(2)农业贸易与农业面源污染成本总体上显著负相关,具有显著的污染治理效应。(3)东部地区的进口贸易与农业面源污染成本系数为正,而中西部地区为负,两区域出口贸易均能改善环境,但东部地区出口的改进效应要远优于中西部地区。鉴于此,应坚持对外开放,保持合理贸易结构,科学利用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改善环境,加大政府环保投入。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当前乡村振兴开局之际,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生态化融合发展的紧迫性日益显现。文章基于粮食主产区2019年13个省份截面数据,综合采用熵权法、SBM模型、耦合协调模型对其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并基于此对两者协调发展情况予以探究。农业现代化评价体系中,各准则层的发展水平对农业现代化发展影响具有差异性,其中农业产业及经营现代化的发展程度对农业现代化的推动最为显著;我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效率均值为 0.798,整体未达到有效值,各省份农业生态效率值存在异质性;研究期间内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与农业生态效率处于中级协调水平,表明粮食主产区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存在正向效应,以粮食主产区协调均值(0.723)为参考,可将13个粮食主产区省份划分为耦合协调发展相对优先级和相对滞后级。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土地资源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传统村落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旅游价值和较高的旅游吸引力,是各地区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以全国6 819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及其与旅游发展要素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从空间分布上看,全国传统村落呈现凝聚分布特征,以胡焕庸线为界,大多分布在我国东南和西南地区,形成了黔东南-湘西南-桂东北、浙西-皖南-赣东-闽北2个高密度核心区,晋东南-豫西北-冀西南、滇西北-滇东南2个次密度核心区。② 从与旅游发展要素的关联性上看,大部分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公路的关联性较强,距离邻近火车站点距离较短,游客到达传统村落的交通条件良好;大部分传统村落受省会城市、地级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弱,受县级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强;珠三角、川东-渝西地区的传统村落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关联性;珠三角、晋中、浙北地区的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人口密度的空间关联性较高;珠三角、皖南-浙西-赣北、晋东南-豫西北-冀西南地区的传统村落与5A级旅游景区之间存在较好的空间关联性。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结合我国“城乡关系”政策供给的层进变化,系统地就城乡融合发展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与内涵辨识。在此基础上,从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角度,创造性地凝练出十“力”,即党领导的核心力、人民的源动力、法治的保障力、政府的执行力、市场的决定力、文化的引领力、民生的统筹力、治理的创新力、生态的保护力、防腐的威慑力。提出通过多“力”协作,合“力”提升互惠互促共生共融的城乡融合一体发展关系。
分类: 公共管理学 >> 土地资源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1949—2020年全国31个省份农作物播种面积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及归纳总结等方法,得出我国农业种植结构变化及耕地“非粮化”发展状况,由此将全国耕地“非粮化”划分为1949—2003年波动上升、2004—2016年缓慢下降和2017—2020年小幅上升的3个演化阶段。通过进一步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省份“非粮化”演进格局进行重点分析,发现“非粮化”率低值地区集聚分布在我国东北三省及内蒙古自治区,且逐渐向华北地区扩展;“非粮化”率高值地区逐渐由东南部地区集聚分布拓展到西南部地区。研究认为:“非粮化”率提升主要原因有种粮高成本与低价格的双重挤压、土地流转的大力推行、农业补贴政策的制度安排、土地资源的禀赋差异等;“非粮化”防控对农业生产经营者经济收益、土地理化性质及生态环境、相关经济作物后续产业链发展产生潜在影响。综上提出科学制定耕地“非粮化”的种植结构调整方案、建立耕地保护主体与受益主体利益协调机制以及分区管控基础上精准监控“非粮化”行为等建议。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农民逐渐在城乡间形成大规模流动。流动方式由以季节型流动为主向以节日型流动为主转变,流动主体由以老一代农民工为主向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主转变,流动区域由省内流动为主向省内省外流动并重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国家的倡导和支持,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农民在城乡间流动,促使其在传统乡土和现代城市转换中面临价值观的碰撞、冲突、交融,逐步实现价值观的现代转型,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影响到留村农民。这种转型促进了农民现代性因素的增多,有助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乃至我国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依据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我国已形成以传统居家老人为主体的家庭养老、以返乡农民工老人为主体的互助养老、以低保无保老人为主体的社会养老和以空巢失能老人为主体的机构养老等主要模式。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农村养老模式并非以上四种模式的简单运用与组合,而是综合各种养老模式的比较优势与相对劣势,有针对性地依据主体差异、地区差距、观念差别等因素构建多元差异化养老服务模式。在城乡共同富裕背景下妥善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应坚持因地制宜、类施策原则,需要强化政府主导作用,优化社会协同机制,增进适老化场景营造,积极创建农村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区域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高铁作为资源流动的重要载体,在改善资源错配、促进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从资源错配改善视角阐释了高铁开通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路径,基于长江经济带2004—2018年108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高铁开通、资源错配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相较而言,开通高铁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平均提升了0.33个百分点,高铁开通总体上推动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其对长江上游地区发展质量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2)引入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随着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高,高铁开通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倒“N”型变化趋势;基于滞后被解释变量、安慰剂、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工具变量等多维度的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证实研究结论可信。(3)进一步研究发现,高铁开通主要通过改善劳动力错配以缓解要素配置扭曲状况,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
分类: 应用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 2010—2019 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上市公司 OFDI 数据、企业创新数据与财务数据,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 OFDI 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提升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OFDI创新绩效,正向促进效应为0.288。进一步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效果具有滞后性,2016年初步显现,之后政策促进效应不断增强;从企业产权性质、企业所在区域、投资东道国三方面异质性分析表明“一带一路”倡议政策效果异质性明显。传导机制分析发现,“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市场规模效应、研发投入效应、融资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企业 OFDI 创新绩效。政府精准扶持企业、企业实行差异化投资、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加大研发投入以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提升我国生产性服务企业OFDI创新绩效的有效路径。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发展实现结构调整与质量提升进程中,农产品电子商务已成为推动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以农民合作社为研究主体,从规模经济、交易成本、利益联结、要素流动四个维度构建理论分析框架,探索“农民合作社+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理论依据。结合经验研究发现,首先农产品电子商务推动生产要素集聚以实现合作社向联合社的升级,其次促进交易成本向组织成本转化实现成本缩减,再次加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以实现农民增收,最后带动农村消费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十八大以来,我国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扶持政策持续加码,但在实施过程中所遇情况错综复杂,具体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尚不明确,支农政策也存在诸多亟待完善之处。文章基于山东省1 349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帕累托分析方法和多元有序Probit模型,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扶持政策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对扶持政策的总体满意度介于“一般”与“比较满意”之间,均值为3.69(“非常满意”为5)。(2)获取财政支持难易度、政府补贴额度、政策知悉度、税收政策评价、政策性农业保险评价、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以及土地用途管制政策等因素对扶持政策的满意度均起到正向影响作用。基于此,应当创新财税补贴机制,同时做好支农政策的宣传工作,保障扶持政策有序开展;完善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和农村产权交易机制,促进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功能,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增收效应。另外,要增强各项支农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合力效果,确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支持体系长期稳健持续有效。
分类: 农林经济管理 >> 农业经济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三线建设是我国经济史上的大规模国防工业和交通建设,在很多农村地区留下了以乡村道路、建设用地、建筑物为形态的遗留资产,为当前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潜在的支撑条件。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从农村经济层面对三线建设的研究尚不充分,特别是缺乏对三线建设遗留资产盘活的系统研究。文章基于文献研究,以乡村振兴为视角,分析三线建设遗留资产盘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关系,发现三线建设遗留资产盘活应当成为农村地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四处典型的农村三线建设遗留资产,发现其具有体量大、闲置程度高、盘活价值大等特点,并已进入盘活利用的“窗口期”。通过盘活实践中关键难点的梳理,提出“规划先行、第次推进、业态创新、利益共享”的开发模式,进而发掘遗留资产的财富和经济价值,活化农村资源要素,推进当地乡村振兴不断向纵深发展。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与乡村秩序关联呈现由显关联向潜关联的历史性转向,但具有情境决定性特点。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紧急情境中,共同身份的形塑、基层组织动员力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工具理性行动共同推动农业与乡村秩序潜关联的显化,即二者再关联化。随着抗疫获得阶段性胜利,农业与乡村秩序再关联机制不再具备相应情境,农业与乡村秩序重回潜关联,农业社会性缺失问题进一步显现。应从完善小农户受益型组织模式、发展社区支持型农业、构建“内外合作”的新主体角色等维度入手,将紧急情境下的农业与乡村秩序显关联转为常态设置,以促进农业市场化转型与乡村社区协同发展。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0-10 合作期刊: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农业上市公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领军者,对推动农业产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普遍经营多元业务,甚至涉足非农领域,分析多元化经营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对其优化经营战略、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11—2018年我国34家农业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分析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及企业能力对其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农业企业多元化经营日益普遍,以涉农多元化居多,非农多元化相对较少;农业企业过多涉足其他行业不利于提高企业绩效,长期将影响主业发展;效率较高的农业企业,其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呈U型关系。因此,农业企业应更加聚焦主业发展,慎重决定多元化经营的时机与方式,在不同发展阶段采取差异化的多元化发展路径,注重整合与统筹跨行业资源;政府需要重点做好信息共享、风险担保与政策支持工作,共同着力,确保农业企业实现稳健且可持续的多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