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畿辅哲学研究

基本信息

  • 刊号:
  • 语种: 中文
  • 刊期: 年刊

出版信息

  • 主管:
  • 主办:
  • 编辑出版:
  • 中韩 “无极太极之辩” 比较论析

    关键词: 无极太极之辩; 朱陆之辩; 曹李之辩; 道统 ;

    DOI:10.12451/202411.00519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中国南宋时期陆氏兄弟与朱子之间就 《太极图说》首句 “无极而 太极”的理解产生了争辩,聚焦于 《图说》的来源及真伪、 “无极”的必要性、“极”字的训诂、阴阳的归属以及圣学异端之判准等问题。三百余年后,朝鲜早期性理学者曹汉辅与李彦迪之间也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辩,在文本阐释、思维方式、境界追求、工夫路向诸方面表现出分歧。对比中韩两场 “无极太极之辩”,二者在根本意旨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捍卫儒家道统的纯正性,拒斥佛老思想的掺杂。尽管两场论辩在思想背景、聚焦问题、观点论据等方面都有差异,但在工夫论的意义上,曹李之辩可以视为朱陆之辩的延续和深化。中国南宋时期陆氏兄弟与朱子之间就《太极图说》首句“无极而太极”的理解产生了争辩,聚焦于《图说》的来源及真伪、“无极”的必要性、“极”字的训诂、阴阳的归属以及圣学异端之判准等问题。三百余年后,朝鲜早期性理学者曹汉辅与李彦迪之间也就这一话题展开论辩,在文本阐释、思维方式、境界追求、工夫路向诸方面表现出分歧。对比中韩两场 “无极太极之辩”,二者在根本意旨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即捍卫儒家道统的纯正性,拒斥佛老思想的掺杂。尽管两场论辩在思想背景、聚焦问题、观点论据等方面都有差异,但在工夫论的意义上,曹李之辩可以视为朱陆之辩的延续和深化。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98 下载量 62 评论 0
  • 以荀释孟, 以释孟以辟朱——浅论戴震与理学的话题纠缠

    关键词: 戴震; 孟子; 荀学; 辟程朱;

    DOI:10.12451/202411.00518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已有多位学者指出,戴震在对孟子的诠释上有 “以荀释孟”的倾向,这一现象的背后是戴震借助释孟来辟程、朱的思想特质。戴震对孟荀之别深有了解,其注孟作品中亦多次提及孟荀之辨,但其在对孟子诸概念的诠释上多存反程、朱之心,不免流于 “以孟注 ‘戴’”之途。戴震基于个人反理学、反形上学的立场,全力清算 《孟子集注》中的道德形上因素,对荀子的强调天人之分,倡导自然,重气化、重礼法的特征则推崇备至。戴震的上述释孟特色为后人研究汉、宋之别,提供了有益的素材。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88 下载量 61 评论 0
  • 二程诗学思想的理学

    关键词: :“诗”; 二程; 理学; 特质;

    DOI:10.12451/202411.00517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二程对 “诗”三百篇或专论、或释义,其诗学思想具有双重特质。一方面,二程上承汉唐儒家诗学思想,对 《毛诗序》及其 “体用”说、 “美刺”说、“风化”说、“情理”说等诗学思想有所保留,相对肯定了汉唐儒家在诗学思想史中的价值。另一方面,二程下启宋明儒家诗学思想的理学形态,以 “诚”重解 “诗”之主旨,以“天理”阐释 “诗”之篇旨,赞美君子之德、周公之德、文王之德,弘扬了 “诗”在涵咏心性、“正身” “齐家”之道的思想价值, “诗”获得了一种 “理学”的形上依据。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81 下载量 68 评论 0
  • 由清华简 《尹诰》 性质论古文《咸有一德》 真伪之争

    关键词: 清华简 《尹诰》; 《咸有一德》; 古文 《尚书》真伪;

    DOI:10.12451/202411.00516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清华简《尹诰》是一篇整合《书》类文字及春秋战国时期流传的伊尹事语而成的类似 《书》类的文献。它既非《礼记·缁衣》及郭店楚简《缁衣》所引《尹诰》,更不是所谓真古文《咸有一德》。清华简《尹诰》与古文《咸有一德》是两篇各自独立的文献,它不能作为有力的证据证明古文 《咸有一德》系 “伪作”。前人对古文《咸有一德》文本性质的质疑也大都不能成立。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学术史上流行的古文《尚书》系“伪书”的“定案”值得重新检讨。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297 下载量 63 评论 0
  • 自我与他人: 孔子哲学中的他者之维

    关键词: 他者; 内外思维; 知人; 成人;

    DOI:10.12451/202411.00515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在传统儒家思想中,自我和他者并非一种主客对立关系,而是处于一种 “内外思维”之中。早期儒家的内外思维是基于一种整体性思维之上的,宇宙万物是一个整体, “我”与他人是相融合的,而非相对立的;是内外之间的,而非主客二元的。在认识论意义上,一方面对自身的认知需要有一个实践的面向,即面向生活以及处于生活中的他人;另一方面,由知人返回知己不仅是潜在的必经过程,而且是个体实现自我成就的必然路径。认识他人即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而自我认识也同时是一个认识他人的过程,理解我们对他人的认识不是孤立的客观审视,而总是一个人的自我实现的过程。与此同时,对他者的认识因具有实践向度,也使得知人本身包含了成人的面向。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79 下载量 65 评论 0
  • 统一何以可能: 荀子的方案

    关键词: 荀子; 治道; 统一; 战争; 方案;

    DOI:10.12451/202411.00514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诸侯异政,百家争鸣。同时,消除分裂格局,走向统一,已成为滚滚潮流。生在战国末期的荀子,顺应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潮流,提出了 “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的治道思想,系统阐述了他的统一理论。荀子提出,欲平治天下和有效地建立稳定的政治秩序,首先要确立圣王的绝对权威。同时,荀子也主张思想与制度的统一是实现天下统一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当时 “争于气力”的客观现实,荀子并没有完全否定以正义的战争实现统一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尽管历史的走向并没有按照荀子的预期实现他所设计的统一方案,但是在荀子的治道思想中,已经孕育和显示了巨大的儒法合一的综合性和创造力。这种政治理念反映在统一问题上,给当时的思想家和统治者以极其强烈的暗示和选择,并最终在历史大变革中为有效地解决当时的分裂局面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80 下载量 64 评论 0
  • 论荀子的性恶、 心善说

    关键词: 荀子; 性恶; 心善;

    DOI:10.12451/202411.00513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性恶》的主旨是性恶、心善论,核心观点是 “人之性恶,其善者 也”。“ ”指心之思虑活动,尤其是对善的思虑活动。荀子的心并非如学者所认为的,只是“纯智的”“逻辑的”认知心,而是一种道德智虑心,具有价值选择、道德判断的能力。此外,虽然性恶,但由于心好善、知善,具有自主性,心不仅不屈从于性,反而可以支配、改造性,故荀子的心也是主宰心。性恶与心善并非绝对对立,而是在 “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中走向统一与和解。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77 下载量 60 评论 0
  • 器物中的儒学精神——以赵南星铁如意为中心

    关键词: 赵南星; 铁如意; 儒学精神;

    DOI:10.12451/202411.00512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明朝末年,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祸乱朝纲,赵南星为显示斗阉党的决心,特找人打制铁如意,送予同人及门生。赵南星铁如意传世甚多,铭文各有差异,后世对铭文的理解也多有分歧。作为抗击阉党的文化符号,赵南星铁如意是器物中著名的 “君子之器”,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后世儒学士人以其人格力量不断充实着铁如意的精神内涵。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71 下载量 65 评论 0
  • 寻脉畿辅, 问路 “文化方舟”——畿辅先哲祠今昔溯探

    关键词: 畿辅先哲祠; 溯探; 文化方舟;

    DOI:10.12451/202411.00511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位于北京平谷金海湖公园的 “不朽堂”,是作为京津冀三地 “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象征与载体的畿辅先哲祠的一部分。此祠建于光绪五年(1879)二月至次年春之间,主持者为高阳李鸿藻、南皮张之洞等。祠内正殿供九龛,祭祀畿辅历代圣贤、忠义、孝友等,另有东、西配殿、铁如意斋、北学堂、君子馆等建筑。这里在每年春秋季举行畿辅先贤的礼祭,本籍朝廷官员、文人墨客们的频繁往来,使此处既是文人才子的聚会之地,又是籍内先贤各类文物与书画存留的宝库。此祠的原址在现北京宣武门外下斜街的北京市第十四中学,因不断扩建,旧建筑已多被拆除,仅有极小的一部分据旧貌复建。祠内所藏文物,现存今河北省博物院。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79 下载量 69 评论 0
  • 伯夷、叔齐叙事史论

    关键词: 伯夷、叔齐; 叙事史; 研究; 北学; 儒学;

    DOI:10.12451/202411.00510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伯夷、叔齐是中国早期重要且具有 “塑造”意义的人物,相关叙事史既有数篇伯夷、叔齐的列传,亦有诸多对二人事迹之评论。对伯夷、叔齐的叙事史进行回顾和分析,可以揭明这一叙事史的多种形式、历史脉络、主要观点、争论焦点及其思想贡献。概括地讲,孔子所谓 “不念旧恶” “求仁而得仁”奠定了儒家关于伯夷、叔齐思想贡献的基调。非常重要的是,对伯夷、叔齐叙事史进行研究,对于揭明中原以北华夏民族思想之 “北学”的渊源、此渊源对儒学所具有的原初贡献均亦具有一定的说服力。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90 下载量 62 评论 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