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历史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文章以《李君莫高窟佛龛碑并序》首段文字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初唐时期佛儒道三教论衡相关的佛教文献之间的比较、辑考,探讨了初唐时期佛儒道“三教融会”思想及其对敦煌的影响。文中还对碑文部份缺字进行了辑补。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看绿树成荫的林荫道相伴古老的石窟,就是如今莫高窟的景观,可是在八十多年前的莫高窟,树木稀疏,一片荒芜,直到1944 年莫高窟被国家接管之后,在所长常书鸿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管理,特别是重视对莫高窟园林的绿化,对已有的树木倍加爱护,即便莫高窟搞修建需要木材,也去敦煌城购买,而不采伐窟前林木。同时又在窟前、河岸边、河对岸广种树木,有绿化树、亦有果树,为了让窟前常绿,又引进了敦煌以前从没有种植过的柏树,在长期的植树造林过程中,也在不断思索,不断更新,才造就了窟前林木花草的景观。真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开放的莫高窟广纳游人,置身窟前的林荫道中,惬意游玩。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敦煌研究院已有八十周年历史,自1944 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1950 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弘扬以及科学管理方面全面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文物保护领域,不断提高科技保护水平,并率先发展文物数字化技术;在敦煌学研究领域,以敦煌石窟考古、石窟艺术、敦煌文献研究为中心,加强丝绸之路与多元文化、古代民族文化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弘扬敦煌文化。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遗产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标识和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坚毅刚强的开拓精神、文明开放的共生精神和济世安民的人文精神,不仅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和平共处、交流融合、文明互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更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7-16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敦煌隋代彩塑受到印度笈多艺术风格的影响,及至唐代,彩塑已形成了中国式的表现手法与风格,既保持了雕塑的写实性,又体现出气韵生动的精神。壁画也同样,隋至唐初的人物造型中,常常出现典型的印度风格晕染法,比起北朝壁画更接近印度绘画的特点,表明当时确有一部分画家擅长画外来风格。但随着唐前期艺术的发展,画家们对外来晕染法不断改造,使之与传统的线描进行了完美的结合。从壁画的装饰图案中,我们也可看到对外来艺术的改造,如隋至唐初流行的联珠纹、石榴纹、葡萄纹等纹样在不断地被吸收改造,最后都融入了形态更为丰富的卷草纹中。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分类: 艺术学 >> 美术与书法 提交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肩生羽翼或火焰的形象在古希腊至东亚等地的文化遗存中广泛出现,尤其在贵霜帝国时期,较多出现于神像和重要人物的形象上,作为其神圣或特殊性身份的象征。相关图式的根源可能追溯到中亚和西亚地区的太阳神沙玛什(shamash)等神像的制作传统,经由龟兹等地在丝绸之路沿线传播,影响到汉画中西王母等主神双肩产生弯月形羽翼,并可能最终在东西方文化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北朝至隋代的敦煌、云冈等石窟中佛像肩部出现火焰的情形。肩部生焰或生翼的装饰图像在不同文化和信仰间的交流和调适,是东西方多元文化和信仰之间交汇的结点,有着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07-16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本文对敦煌石窟法华经变·提婆达多品表现释迦于过去世与提婆达多因缘的画面、“海涌菩萨赴法华会”的画面和与“龙女成佛”故事相关的画面中此前不为学界所关注的一些细节表现做了重新识读与定名;同时,通过与日本等海外所藏相关佛经插画的比较,认为二者间在画面表现上有相当大的不同。在此基础上,对敦煌提婆达多品画面特色形成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主要根源在于中国佛教信众对于提婆达多角色认知的不一致性相关。
分类: 考古学 >> 考古学 提交时间: 2024-05-24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本文对敦煌石窟和新疆石窟中的回鹘王室儿童的排列规律、身份及其服饰特征做了全面考察,总结出三个主要特点:一、回鹘儿童多排列于父母供养像的前面,绝大多数作回首状,以此与身后的父母形成呼应关系;二、除幼童外,回鹘儿童的头冠和服饰基本与父母保持一致,男童类同父亲,女童类同母亲;三、回鹘儿童多额前梳刘海,耳前留一绺头发。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1956 年,李云鹤途经敦煌,从此就留在这里学习修复壁画和塑像,再没有离开。通过不断学习、试验和探索,改进了实用的石窟壁画和塑像修复工具,创制了成熟有效的石窟文物修复工艺、修复方法。李云鹤对待工作的原则是:“对文物工作要有感情,把文物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并用一生去保护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