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9 合作期刊: 《当代美术家》
摘要: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和文化传播的媒介语境迭代,地域之间人口流动加剧,以蚁族、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白领等为代表的我国城市新移民群体,业已成为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亟需投射人文关注的人口集群。本文以博物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学科为交叉研究视野,从实践视角切入分析研究生态博物馆作为坚守、保护、展现集体记忆的文化空间,在构建城市新移民群体文化认同中所呈现出的理论模型及其现实路径。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回顾《敦煌研究》创刊以来40 年的发展历程,作者与《敦煌研究》牵手相伴40 年中的编辑工作的艰辛,并追忆了工作、旅途中的逸事。今日之《敦煌研究》已经是树立在社会科学期刊界的一面旗帜,更是敦煌学学术高地上的一面旗帜,引领着敦煌学向广度、深度研究发展的一面旗帜。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回忆李正宇征聘来敦煌文物研究所(后为敦煌研究院)从事敦煌遗书研究工作经历,从通读敦煌遗书开始接触并熟悉研究对象,写记大量笔记,积蓄资料,充实空乏,从不知到有知,从外行变内行;研究路径,则由点到面,由低到高,从特殊带到普遍,循序而进。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1956 年,李云鹤途经敦煌,从此就留在这里学习修复壁画和塑像,再没有离开。通过不断学习、试验和探索,改进了实用的石窟壁画和塑像修复工具,创制了成熟有效的石窟文物修复工艺、修复方法。李云鹤对待工作的原则是:“对文物工作要有感情,把文物保护工作当作终身事业,并用一生去保护她。”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看绿树成荫的林荫道相伴古老的石窟,就是如今莫高窟的景观,可是在八十多年前的莫高窟,树木稀疏,一片荒芜,直到1944 年莫高窟被国家接管之后,在所长常书鸿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管理,特别是重视对莫高窟园林的绿化,对已有的树木倍加爱护,即便莫高窟搞修建需要木材,也去敦煌城购买,而不采伐窟前林木。同时又在窟前、河岸边、河对岸广种树木,有绿化树、亦有果树,为了让窟前常绿,又引进了敦煌以前从没有种植过的柏树,在长期的植树造林过程中,也在不断思索,不断更新,才造就了窟前林木花草的景观。真正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今开放的莫高窟广纳游人,置身窟前的林荫道中,惬意游玩。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21 世纪初,在游客数量快速增长、气候变化、城市发展造成污染加剧的情况下,莫高窟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敦煌基金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2010 年,在樊院长的要求下,倪密·盖茨和李培德一起在美国特拉华州正式成立非营利组织敦煌基金会。自成立以来,敦煌基金会就与敦煌研究院不断发展的需求密切相关,以支持敦煌研究院建立游客中心、举办针对中国保护学者的培训项目、举办相关展览等多种方式助力敦煌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弘扬。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在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和盖蒂保护研究所已经在莫高窟和其他历史文化遗址有效地协同合作了约35 年。在这些年中,双方开展了很多项目和活动。所有活动的指导原则都是通过保护干预、规划和管理、培训、研究和制定广泛适用的方法来保护遗址的诸多价值。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敦煌研究院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十年风雨历程,敦煌研究院在文物保护、研究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无不表明敦煌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是文物保护与研究的主体,保护与研究是相需相依、相辅相成的,是将敦煌研究院打造成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的必要条件。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敦煌研究院已有八十周年历史,自1944 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1950 年改名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扩建为敦煌研究院。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在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文化弘扬以及科学管理方面全面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文物保护领域,不断提高科技保护水平,并率先发展文物数字化技术;在敦煌学研究领域,以敦煌石窟考古、石窟艺术、敦煌文献研究为中心,加强丝绸之路与多元文化、古代民族文化等方面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不断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弘扬敦煌文化。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8-20 合作期刊: 《敦煌研究》
摘要: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遗产是中国精神的重要标识和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坚毅刚强的开拓精神、文明开放的共生精神和济世安民的人文精神,不仅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和平共处、交流融合、文明互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更在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旅游管理 分类: 历史学 >> 博物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7-09
摘要:博物馆文旅融合是博物馆文化和旅游资源要素在共同价值驱动下通过互动关系建构实现的内容与形式的双向交融。受文化和旅游在博物馆长期脱嵌和博物馆文化与旅游属性强弱差异的影响,博物馆文旅融合存在着文化和旅游融合与互斥并蒂、博物馆与观众目标和实践迥异、观众参观体验心理和行为异质三重张力。结合博物馆的功能属性和文旅融合中的内在张力,文章从谋划文旅融合的顶层设计、推动文旅资源向文旅融合产品转化、做好文旅融合项目的阐释解读、丰富观众对文旅融合项目的参与体验等方面优化博物馆文旅融合的路径,以期破解文旅融合的现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