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源下乡与农村矛盾纠纷治理困境 ——基于鄂中C村的考察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7-15 合作期刊: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摘要: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是乡村有效治理的应有之义。基于经验观察发现,当前乡村矛盾纠纷的类型发生了重大变化,政策诱致性矛盾取代生活摩擦性矛盾成为乡村社会矛盾的主流。区别于内生性的生活摩擦性矛盾,政策诱致性矛盾为外生性矛盾,主要产生于国家资源下乡和项目进村过程中农民与国家政策的冲突。它表现为两种矛盾类型:一是国家政策意图与农民政策理解的冲突,二是政策对于利益的调整与村民对于利益的维护之间的冲突。由于缺乏必要的利益链接,乡村社会的多元纠纷调解体系失效,村书记不得不在行政压力下承担起矛盾调解的职责,出现了村书记调解中心化的现象。在政策诱致性矛盾的化解中,村庄社会面临着主体缺失、治权弱化、村庄秩序失衡的治理困境,这些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村庄公共性的消失。重塑村民与村庄的利益关联,将资源输入转化成治理有效,成为当前农村矛盾纠纷解决的重要方向。

  • 人工智能艺术家何以可能?

    分类: 艺术学 >> 艺术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7-02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不具备主体性的人工智能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 人工智能艺术家何以可能的前提是人工智能能够拥有自我意识。 目前的人工智能艺术创作事实上还是一种人类主体性参与的创作方式以及“人在环内”的人机交互模式,其意向性依然是人类在把控,并没有离开人类主体性的参与,即自我意识的投射。 但科学发展的趋势似乎给我们展示了越来越大的可能性,让人们对那个“奇点”的到来充满着想象。 自我意识始于反思,“涌现”是复杂系统在一定的组织层次上出现的新特性。 有研究进展表明,自指结构的实现以及复杂系统的因果涌现很可能让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从而成为人工智能艺术家何以可能的关键技术路径。 从人工智能存在形态的分析出发,可以大致梳理出人工智能艺术家的三种可能的形态进路:拟人无具身形态、拟人+具身形态和蜂群AI( 集合AI) 形态。 而人工智能艺术家何以可能的系统构建可从动机———人工智能为何需要艺术,沿袭与变化———人工智能审美活动可能如何进行,创造性———人工智能艺术家的身份要件等三方面来进行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