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全球数字治理的中国方案:挑战、逻辑与应对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人类从工业文明转向数字文明新阶段。随着文明数字化与数字文明化融合程度加深,数据安全、算法风险、人工智能伦理、数字监控等问题丛生。寻索应对数字化风险挑战的有效方案,是21世纪全球治理的重要议题,也是人类共享数字文明的前提要求。在实践中,西方数字治理通过“政治结盟”制定数据流通、数字技术、数字贸易等行业标准,意图构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范本”和“数字模板”。稳固数字盟友的全球霸权,谋求独断性超额垄断利益,以数字治理之名行数字统治之实,难以为破解数字治理共识缺失、治理规则碎片化等难题提供可行方案。全球数字治理的中国方案立足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根基,倡导自觉参与的治理主体关系、“数字合作”的治理思维、“数字共识”的治理指向、“数字正义”的治理目标;基于共商共建协调差异性数字治理诉求,围绕德法兼治制定公平性数字治理规则,善用数字红利防范频发性数字安全风险,抓住数字机遇弥合扩大化的数字鸿沟等;基于共同意志和共性利益的数字治理契合点,寻求破解数字治理挑战的实践路径。它基于数字治理正义的理论逻辑与现实探索,为应对全球数字治理挑战贡献了数字文明的新智慧和新方案。

  • 渐熟的现代:从城乡分流演进到城乡统合发展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城乡是人类古往今来的基本生产—生活空间。现代化呈现出一个总体上从以城代乡到以城带乡的结构变化。现代早期,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的某种失衡状态令人怵目惊心:古代社会那种城乡各具资源的模式,演变为城市对乡村的资源掠夺、空间挤压和地位取代。之后,逐渐形成城乡互动、发展互益和相互成就的成熟状态。发达国家是如此,后发国家也是如此。人们曾经生造出一个现代一经降临,城乡关系就非常和谐的神话,这不符合历史真实,也不符合人类从古代进入现代的能力提升过程。从现代早期城乡分流发展到现代成熟时期城乡的相互成就,是人类处理城乡关系的一大进步。这个过程,是一个渐熟的进程,而不是一个骤熟的结果。这是一个符合人类认知与实践渐进性特点的发展定势。

  • 政协委员线上履职功能检视与纾解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27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对政协工作的要求,体现了进一步规范人民政协履职方式以适应数字法治时代的法治需求。互联网向移动互联时代的迈进,强化了规范人民政协履职方式以适应数字法治时代的技术需求。在技术与法治双向动能的推动下,当前人民政协线上履职能力虽然不断加强,但仍然与技术和法治发展要求存在差距,亦难以适应技术和法治对传统政协职能与功能的重塑,同时存在人民政协参政议政价值认知转变的不足、履职规范建设滞后的问题。需要通过价值层面的更新推动理念转变,功能层面的完善凸显政治属性,规范层面的补强实现依法履职,以完善数字法治时代人民政协线上履职需要。

  • 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模式变革的动因、图景及运作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运用信息化、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对第三次分配行为活动在数字平台上实现的信息表达、信息归集、信息比对、信息互动形成的全方位、全流程、全角度、多向度的监管模式。数字化监管模式具有数字平台支撑、智能决策非情感化、线上数据跑路及行为有迹可循等特征,是赋能第三次分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模式变革应围绕“一个平台、两大中心和三张业务网”的思路展开,整个运作过程受到技术、制度双重逻辑驱动,面临着数字化监管的顶层设计缺乏、监管平台搭建和运营复杂、监管主体职业素养不高、监管对象适应能力有限、监管过程风险防控棘手、监管标准法治保障滞后等现实梗阻。鉴于此,助推第三次分配数字化监管模式变革须做好数字化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明晰监管平台搭建和运营的权责体系、提升监管主体的职业素养、提高监管对象的适应能力、强化监管过程的风险防控、夯实监管标准的法治保障。

  • 国内“全过程人民民主”研究的热点议题与发展脉络——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的本质要求。运用CiteSpace软件对国内“全过程人民民主”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可知:自2020年起,相关文献年度发文量呈爆发式上升趋势,研究作者已形成小规模学术共同体;相关文献基于官方话语和政策体系的革新,以阐释政策文件、基层民主实践经验以及领导人重要讲话为重心,形成了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解释性命题、价值性命题和操作性命题三类视角。应重视理论逻辑中的概念界定、内涵阐释和理论演进,推进实践逻辑中的具体环节、治理绩效和实证调查,彰显价值逻辑中的人民性、规范性和实践性。

  • 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的环境政治资源配置

    分类: 政治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环境政治资源的稀缺与环境治理中问题的繁多而复杂之间的张力,亟需从环境政治资源配置的角度进行调节与均衡,从而助推政府运用有限的政治资源完成复杂、多样的环境治理目标。在美丽中国建设进程中,环境政治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检验环境治理绩效的显性指标,需要结合环境问题的政治成本、环境意识与环境政治注意力等影响因素,厘清配置主体、配置对象与配置过程。在具体配置中,要以制度性资源与组织性资源为切入口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环境政治资源配置;以社会感知性资源和群众行为性资源为着力点促进以人民为中心的环境政治资源配置;同时将配置过程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中,注重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取向的环境治理生态的形成,提升公众对环境治理的信任与认同。

  • 可行能力与中间福利:反思西方平等理论之争

    分类: 政治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合作期刊: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约翰·罗尔斯、罗纳德·德沃金为代表的资源主义平等分析路径和以功利主义者为代表的福利主义平等分析路径长期占据平等理论的中心地位,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为平等理论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并引起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G.A.柯亨肯定了森对资源平等和福利平等的批判,但对森的可行能力概念及其平等理论的证成提出了质疑。柯亨主要围绕可行能力平等理论的模糊性问题以及可行能力是否涵盖了基本善与效用之间的维度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中间福利”来替代可行能力概念,以支持自己的“可获得利益”平等理论。实际上,G.A.柯亨在一定程度上误解了森的可行能力概念,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能够同柯亨所说的中间福利相区分,只要仔细对比,就可以否定柯亨的观点。但这并不代表森的可行能力平等理论是完全合理的,在列举能力清单、判断能力重要性以及理论的可行性方面,森还需要做出详细的解释和论证。

  •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以来人民民主的历史回溯、主要成就和现实启示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始终不渝坚持的重要理念。中国的民主经历了选择、探索、实践与发展的艰辛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建构人民民主;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人民民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升华人民民主。在这一过程中,民主的内涵不断丰富,效能不断提升,体现为完善民主制度体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做主;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维护了人民根本利益;扎实推进民主实践,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75年的有益探索给我们带来宝贵的启示,必须毫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深化依法治国、坚持和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 太空权力结构的演变与趋势前瞻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提交时间: 2024-11-24 合作期刊: 《中国军事科学》

    摘要: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认为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系统要素之一,从根本上推动着太空国际关系的演变。在国际交往互动中各国太空力量发展成为其新的权力来源之一。各国以太空力量为基础的权力关系互动在凸显少数大国权力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大国安全竞争关系。由于太空力量易于非对称反制,从而逐步形成太空相互掣肘的太空多极权力结构。太空力量以信息沟通等方式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渐加深各国间的依赖关系,推动其由团簇状向集簇状依赖关系演进。各个层面以太空力量为基础的国家间权力交叉互动,复合建构成胶黏性多极权力结构,推动太空国际关系朝着太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方向演进。

  • 美国政治战:方式、原因及其应对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1-24 合作期刊: 《中国军事科学》

    摘要:在东升西降的大背景下,美国正在加快构建全域型、全景式“政治战”,其中不仅包括外交、军事、经济和地缘政治等传统领域,还扩展到认知领域、网络空间等新领域,呈现出“全政府 + 全社会 + 全盟友”的超越平战界限、超限使用手段的对抗模式。美国重提政治战背后的深层原因既有延续冷战思维、维护霸权地位的战略惯性,也有转嫁国内矛盾、巩固盟伴体系的无奈选择,还有防范大国冲突、减少风险代价的现实考量。破解超越美国主动挑起的政治战,我们既要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要遵循“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基本原则,保持战略定力,注重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展现大国担当,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后冷战时代中国—东盟关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提交时间: 2024-11-24 合作期刊: 《中国军事科学》

    摘要:冷战结束以来,加强经济联系是中国—东盟关系深化的核心动力,也是中国—东盟利益共同体的基础。然而,受美国挑起的大国竞争、南海问题以及部分东盟国家内部因素的制约,仅凭经济关系难以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因此,有必要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建立高水平的政治互信与安全保障,重点确保彼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政治稳定,将利益共同体升级为命运共同体。

  • 北约欧洲盟国介入西太平洋地区安全事务的基础及限度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提交时间: 2024-11-24 合作期刊: 《中国军事科学》

    摘要:本文基于对北约欧洲盟国军事实力、联盟互动和既往行为的观察,对其介入西太平洋地区安全事务的动因、基础与限度进行分析,发现北约欧洲盟国对西太平洋地区介入的直接动力将来自盟友施压,必要条件是美欧共同威胁认知,作用形式是盟友利益交换与欧洲国家“交易型干涉”。北约欧洲盟国对外干涉的政治基础为法理层面对盟约的补充解释,联盟制度层面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以及成员国层面的“2+2”对话机制;军事基础为北约常规海军和成员国军事资产。北约欧洲盟国同时面临来自联盟决策机制、地区平衡、地理距离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并将由此产生政治施压、经济制裁以及直接或间接的军事参与等选择。

  • 公正转型议题国际治理的挑战与前景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沙姆沙伊赫世界气候大会(COP27)授权确立了“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议题”,随后在波恩附属机构会议(SB58)和迪拜世界气候大会(COP28)上,各方开展多轮磋商,通过迪拜会议决定文件,初步明确了公正转型议题的工作目标、范围和形式。本文系统跟踪公正转型问题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谈判历程,基于各方立场研究公正转型议题谈判进展,分析该议题的主要分歧、主要挑战以及谈判前景。各方在公正转型议题上的分歧主要体现在:公正转型是国际议程还是国内事务,公正转型议题的覆盖领域和功能,是否建立配套资金机制,单边贸易措施对公正转型的影响等。公正转型议题面临的挑战包括:对“公正转型”概念和边界的界定,对议题目标、任务的各自解读和解释,优先工作领域的识别,配套工作支持机制的建立,缺乏资金保障等。尽管公正转型议题面临诸多挑战,但仍具有良好的国际合作前景。各方在碳中和目标约束下具有积极的行动意愿,已具备一定的国际合作基础。推进公正转型工作,不仅有助于实现减排目标,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也具有协同意义。

  • 政治的终结与“后民主” ——朗西埃对当代西方政治的哲学批判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面对冷战结束后西方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转型,朗西埃在区分政治与治安的基础上,提出“政治的终结”的观点。在他看来,当代西方社会中的政治已经不再是对一个替代性的更美好社会的追求,而变为一种围绕着“生产”和“经济增长”而进行的“掌舵”的艺术。治安逻辑取代了政治的逻辑,政治因此走向终结。在阐述“政治的终结”的同时,朗西埃进一步提出“后民主”的概念,指出西方社会进入一种民主丧失实质性内容而完全形式化的“后民主”时代,并从这种视角出发揭露了民粹主义概念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陷阱。朗西埃对于政治终结和“后民主”等问题的阐述,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统治的虚伪性,打破了当代西方左右翼政党共同制造的“共识政治”的幻象,对于我们认识西方当下的政治格局,分析右翼民粹主义等新兴政治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中国贫困治理的党政体制及其效能研究——基于青海省H县脱贫攻坚实践的考察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本文从组织理论出发,以县域为研究单位,在党政体制的分析框架下对中国贫困治理的体制及其效能作出阐释。文章认为,党的领导是党政体制的核心特征,是中国贫困治理伟大成就的关键。进入精准扶贫时期,由于对扶贫目标的更高要求以及对脱贫赋予的更高政治意义,扶贫资源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到贫困地区,原有的以科层制为组织方式的扶贫难以满足脱贫目标任务的新要求,从而促成了脱贫攻坚组织形式的变迁。通过县域层面的观察,发现这一新的组织方式表现为党政体制下的脱贫攻坚指挥部。由于党的领导权威,能够通过组织重构,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调配,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在较短时间内很好地完成脱贫摘帽这一超常规目标任务,表现出了良好的组织效能。

  • 斯洛伐克政党格局的历史演变及发展前景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当代世界》

    摘要:自1993年斯洛伐克独立至2023年议会大选,该国政党格局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两极分化时期、从碎片化多党制向温和多党制转变时期、一党处于优势地位时期和碎片化时期。与邻近的中欧其他国家相比,斯洛伐克政党竞争议题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随着独立国家建设、多重转型任务推进、政治精英更迭和国际环境变化,斯洛伐克政党竞争议题有所改变。斯洛伐克政党格局的发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方向—社会民主党和声音—社会民主党两个联合执政中左翼政党的自身发展及其相互关系。最大反对党进步斯洛伐克党将走向何方及其与方向—社会民主党的关系,是影响斯洛伐克政党格局演变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 从“左右对立”到“三足鼎立”:法国政党格局演进及动因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11-19 合作期刊: 《当代世界》

    摘要:自2017年总统和立法选举以来,法国政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左右翼两支民粹主义力量和中间派挤压下,两大传统政党社会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的两极格局逐步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左翼联盟、中间派和极右翼“三足鼎立”的新格局,法国政党政治呈现日益碎片化和极化的发展态势。各政党针对不断涌现的新议题和选民日益多元化的利益诉求采取不同应对策略,而选民基于现实利益、价值判断、身份认同等不同因素进行投票,未能得到选民认可的传统大党走衰,非传统政党则借机崛起。2024年法国国民议会选举后,没有一支政治力量获得绝对多数席位,法国政坛面临史无前例的联合组阁困境。未来中间派和左翼联盟将面临严峻的执政挑战,极右翼则有望从中“受益”,借机壮大自身力量。

  • 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核心要义与中国实践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国际问题研究》

    摘要: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构建全球发展共同体着眼于百年变局下全球发展的矛盾困境,回应了弥合南北发展鸿沟的时代呼声,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要求,蕴含着深刻的理念内涵:在建设原则上,坚持发展优先、以人为本、共商共建共享、互利共赢;在建设目标上,致力于加快全球减贫进程、推进全球发展治理、促进全球均衡发展,提升全球发展的公平性、有效性、包容性;在建设路径上,积极践行全球发展倡议凝聚发展合力,推动构建主体平等参与、成果共同分享的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与各国携手实现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中国作为首倡国,正致力于以新型经济全球化引领全球发展方向,以绿色低碳合作创新全球发展方式,以共建“一带一路”重振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激活全球发展动力,以“鱼渔并授”创新全球发展援助范式,以实际行动推动建设全球发展共同体。

  • 坚持正确人权观 推动国际人权事业健康发展

    分类: 政治学 >> 外交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国际问题研究》

  •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当代中国气候外交及其战略选择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分类: 政治学 >> 外交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科技的进步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让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同时人类社会面临以气候变化为典型代表的非传统安全问题。气候问题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影响范围最大、影响程度最深远的全球性问题,亟待治理。全球气候治理离不开大国的气候外交活动。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气候外交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下经历了外交目标与外交方式的调整,并始终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多边主义原则与合作共赢原则,为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推动了全球气候善治。当前全球气候治理面临着气候问题的特点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观念分歧与共有观念缺失导致的各国对气候变化的认知差异以及气候问题本身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性等挑战。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必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坚持合作共赢与真正的多边主义原则,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共同展现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责任与担当,积极推动完善全球气候治理的顶层设计,弥合气候机制间的分歧,推动气候机制间协同治理,为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中国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