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当前,数字基础设施与国家的政治安全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全球数字基建中的国家安全具体表现为数字连接安全,具有脆弱性和不可信任性两大风险特质。受制于技术实力和国际压力双重因素,国家在全球数字基建中面临的安全环境可分为强安全、中等安全、弱安全三类。这三类安全促使国家选择不同的全球数字基建战略。其中,处于强安全环境的国家所面临的脆弱性和不可信任性风险相对较低,因而更容易设定较高安全阈值,刺激国家采取护持战略。中等安全环境中的国家往往采取发展战略与防御战略相结合的方式,并因自身面临的技术实力和国际压力的大小不同,形成对脆弱性与不可信任性两大风险的认知差异,在选择发展战略与防御战略时会有所侧重。弱安全环境中的国家在技术实力方面均相对不足,因而在面临较大国际压力时倾向于选择防御战略,当面临的国际压力较小时则更容易选择依附战略。中国的数字连接环境正处于中等安全水平,在参与全球数字基建时须综合运用防御战略与发展战略,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平台,致力于塑造全球数字连接环境的共同安全。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同样是第三国帮助被制裁国规避制裁的行为,为什么有的采取向被制裁国提供援助的直接策略,而有的选择与被制裁国深化贸易合作的间接策略?既有研究主要从国际制度、公共选择和联盟政治等视角分析第三国的行为逻辑,忽视了第三国对既有国际经济体系的融入程度的影响。基于经济制裁的第三国规避理论,本文提出,当制裁规避具有较高战略收益时,第三国对既有国际经济体系的融入程度会影响其制裁规避的策略选择。以2022年美俄制裁争端为例,对伊朗而言,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具有较高的战略收益,且伊朗融入既有国际经济体系的程度较浅,这促使伊朗采取向俄罗斯提供军事援助的直接制裁规避。对印度而言,帮助俄罗斯规避制裁具有较高的战略收益,但印度融入既有国际经济体系的程度较深,这促使印度采取深化贸易合作的间接制裁规避。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冷战后,私营军事安保公司在大国普遍出现,但是这些国家安全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有所不同。有些大国采取作战型模式,一些大国属于安保型模式,也有大国从作战型模式转为军事辅助型模式。作者以海外军事干预需求和规范敏感性为变量,搭建大国海外安全市场化发展模式的解释框架,着重讨论国家和公司的关系。当海外军事干预需求强、规范敏感性低时,大国出现作战型发展模式;当海外军事干预需求强、规范敏感性高时,大国采取军事辅助型模式;当海外军事干预需求弱、规范敏感性高时,大国出现安保型模式。世界主要大国海外安全市场化的发展经验证实了上述假设。英国和美国的案例比较分别验证了大国的作战型模式和军事辅助型模式的成因,而印度和日本的案例论证了安保型模式产生的逻辑。当前,中国加强海外利益保护的需求日益迫切,讨论大国海外安全市场化的发展,对中国借助市场化手段保障海外利益安全也有一定的启发。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调停时机是影响调停成败的关键因素。学界对此虽有探讨,但何时开展调停能实现最优效果,尚无圆满解答。聚焦第三国对另外两国暴力冲突的调停,文章从私有信息、决胜能力、战略自主三个维度出发,提出冲突调停需满足三项充分条件,双方才会受利益驱动产生和解诉求,形成最佳调停时机。首先,双方战略决心和实力对比明确化,降低博弈的不确定性。其次,双方皆无决胜能力,处在无法选择的共存环境中,只得扭转诉诸武力的思维,寻求可持续相处之道。最后,双方降低对外部大国的过度依赖,增强自主安全治理能力。2023年3月,中国促成沙特阿拉伯与伊朗历史性和解的成功实践,是第三国调停国家间暴力冲突的典型案例。运用过程追踪法分析沙伊从对抗到和解的嬗变,发现中方调停正是开展于沙伊历经长期代理人战争后深知彼此强弱利害、无法决出胜负、自主安全能力有所提升之时。中国敏锐认知到沙伊冲突态势变化,及时劝和促谈,不仅对维护中东安全稳定作出重大贡献,而且为全球安全治理树立了政治解决热点问题的典范。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和平赤字不断加深,安全赤字日益凸显,集中表现为国际安全公共产品的供应赤字,覆盖理念逻辑、器物基础和制度设计等所有维度。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可为有效缓解上述赤字作出贡献:理念逻辑方面,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共同安全观和可持续安全观,可改善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供应的空间公共性和时间可持续性;器物基础方面,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合作安全观,通过应用加总技术和单边匹配效应实现成本管理创新,可动员更为充分、优质和稳定的国际安全公共产品供应;制度建设方面,全球安全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基于能力比较优势的供应分工合作,以联合国为核心构建多层次和多样化的供应制度复合体,推动全球安全共同体构建。全球安全倡议是中国特色国际公共产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有效揭示西方主流理论误导性的同时,也指明了理论重构的正确方向。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在大国战略竞争加剧、地缘政治回归以及全球民粹主义回潮等因素的叠加影响下,世界政治呈现极端化态势。这一新态势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多重负面效应,对区域公共产品供给主体、议题与结构的影响值得特别关注。区域公共产品缘起于超越国际公共产品被霸权国“私物化”的尝试,着眼于对接一定区域内国家的发展或安全需求,致力于通过消费主体与供给主体高度匹配实现最优供给。在世界政治极端化态势下,区域公共产品供给面临严峻困境:一是再次“私物化”,供给主体因恶性竞争构建排他性“小圈子”;二是逐渐“安全化”,供给议题由低政治领域急剧转向高政治领域;三是最终“不优化”,供给结构重叠错位导致供需不匹配。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可围绕新态势下区域公共产品供给的公益性、发展性以及精准性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语言安全逐渐超越了信息和文化安全等传统国家安全界限,在语言技术、语言认知、语言行动等维度面临新的挑战。识别和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安全,把握其理论内涵和风险生成机制,对预防和化解语言安全风险意义重大。本文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语言安全的理论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基于“技术—认知—行为”的分析框架厘清该时代语言安全风险的生成机理,提出针对性的治理策略。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语言安全的理论内核和构成要素呈现出技术、主体与社会互嵌的特性。语言安全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不同环节存在差异化和动态化的语言风险样态和逻辑。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语言安全风险提出制定和实施高层次国家语言安全战略、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自主生态体系、提高该技术的透明度与可解释性、开发多语种模型、提升公众数字素养和语言安全意识等治理对策。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科学技术的快速迭代,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军备控制发生重要变化。在围绕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统发生的规范争论中,各方面对未来技术发展及其风险后果的不确定性提出竞争性的预期,就预防性的军控规范展开博弈。与杀伤人员地雷、集束弹药等军控议题领域的规范博弈相似,自主武器规范争论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自主武器的使用可能产生的人道主义风险与道德后果,究竟是源于其固有特性,还是国家开发与使用自主武器的行为方式?为倡导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以禁止和管控自主武器,跨国倡议网络尝试界定自主武器的固有特性,论证其与负面后果之间的因果联系,但未来技术不确定性使其面临一定困境。拒绝制定国际公约的美国则尝试利用这种不确定性,证明国家可以通过引导和调整开发与使用自主武器的方式,减小乃至消除其风险与后果,但其论辩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不确定性的影响。这对自主武器规范争论的走向产生重要影响,使之明显有别于其他军控领域。双方在支持者的争取方面处于相对平衡的态势,同时双方各自构建的阵营均具有内部异质性。规范争论不再是界限清晰、立场分明的两个阵营之间的对抗,一个观点立场复杂交错的关系网络已然形成。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数字主权战略是欧盟“地缘经济转向”在数字空间的反映,包含监管与创新双重目标。在数字主权战略和人工智能兴起的背景下,欧盟推出了全球首部人工智能全面监管法律《人工智能法案》。在立法过程中,欧盟立法机构不断累积对人工智能风险的认识,并努力在促进人工智能创新和减轻人工智能风险间取得平衡。欧盟能否通过《人工智能法案》实现其领域的数字主权取决于欧盟能力、法案制度设计和人工智能技术特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人工智能法案》有利于欧盟协调内部行动和影响全球监管立法,但成员国在高风险人工智能监管执行权分配中的授权程度较低、法案制度设计未能弥合监管与创新的分歧、法案转化和修订与人工智能技术迭代的潜在不同步将对欧盟的人工智能主权产生不利影响。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作者基于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针对1950—2024年173例美国对外政策与行为,构造以ChatGPT为对象的行为实验与对照研究,涵盖美国制裁禁运、安理会否决、军事干涉、政权更迭、海外作战等五类事件。虽然目前大语言模型未在明面上被用于谋杀、军事破坏或系统性认知攻防与渗透,也没有大语言模型认知攻防作战公开明确的战略政策执行或文本宣示,但OpenAI的ChatGPT模型展现出显著的认知安全风险。这种认知威胁具有长期性、隐蔽性、精准性等特点,其潜在认知杀伤与认知“殖民”能力不容忽视。ChatGPT能够选择性呈现信息与伪造事实,并塑造、扭转用户认知与思维模式,引导用户产生对美国对外政策与行为正当性的积极情感,进而实现认知操纵。ChatGPT生成的内容在文本、叙事与情感等三个层面表现出正负面极化情感动员趋势,通过“言过其实”“无罪推定”“以退为进”等方式放大己方正当性、美化自身形象,通过“栽赃陷害”“无中生有”“有罪推定”污名化、妖魔化竞争对手形象。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认知战成为一种隐蔽、精准、低成本、高收益的非动能作战工具。人工智能认知战利用人类的认知弱点和思维偏差,潜移默化地实施思维诱导与认知操纵,实现了“认知武器化”,对认知域国家安全构成了重大威胁。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网络威慑是国家为应对网络空间风险和威胁而采取的战略。冷战时期核威慑路径难以有效复制至网络空间,各国战略界依据网络空间特质而推行的“定制式威慑”也遭遇各类掣肘,网络空间随之长期面临“威慑困境”。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网络空间塑造了新的威胁与风险,其武器化态势也逐步推动网络安全领域的变革。随着相关技术持续融入网络空间安全体系,具有进攻者优势的网络空间重新具备了迈向攻防平衡的可能性,从而为威慑战略在网络空间的重新适用提供了理论契机。在由人工智能驱动的网络空间攻防平衡状态下,国家将利用拒止与惩罚两种威慑框架应对网络威胁;而在趋向网络攻防平衡的过程中,国家倾向于采取跨域威慑、纠缠威慑和去合法化威慑等方式应对不同层面的网络安全威胁。人工智能技术的武器化为网络威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但官僚主义、溯源政治与国际治理缺失等人为问题将长期阻碍网络空间攻防平衡状态的达成。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9-14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中国威慑理论的早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以翻译、引进和介绍美国的威慑理论为主,并形成了一系列教材和综述性研究成果。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相关研究逐步细化且与国际形势密切关联,出现了一批聚焦威慑与美国核战略、导弹防御以及防扩散机制的论著。但对于威慑理论本身的探索较为有限,仍然处于跟随美国经典威慑理论的状态。近年来,美国提出“重返大国竞争”,凸显威慑战略对国家安全和大国博弈的重大意义。现实环境促使中国学界加快威慑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具体体现为在研究概念上变异求同,正本清源;在研究方法上变换视角,推陈出新;在研究议题上补齐短板,厚积薄发。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威慑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还应在祛魅经典、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向上不断取得突破,为回答好中美战略博弈向何处去贡献智慧和力量。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技术市场竞争正成为大国技术竞争中最复杂、最重要和最突出的表现形式。作为霸权国,美国有着以不对称权力优势干预技术市场、重塑技术产业链的政治惯性,市场竞争与权力优势是美国技术安全化的动力追求与能力支撑。美国将技术与安全议题相联结,不仅能够挣脱现有规则与制度的束缚、阻断竞争国既有的技术扩散趋势,还可以动员和捆绑其他国家共同行动,达到最大化控制他国市场选择、保有和扩张国家市场份额的目的。因此,无论是美日半导体技术之争,还是在中美5G技术之争中,当处于崛起状态的竞争国使美国倍感技术市场竞争压力时,美国都以技术安全化手段,在国家和全球的技术市场选择中不断渗透意识形态与安全逻辑,动态持续对目标国进行安全化的塑造与打击。作为当下美国技术安全化主要的目标国,中国需要以更灵活的技术策略应对美国的技术安全化陷阱,从市场拓展、自主创新、企业管理和话语权提升等多方面对美国可能采取的安全化市场打击与压缩的行为作出应对。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关键矿产安全是满足国防工业基础建设、助推清洁能源产业转型以及实现诸多高新技术研发与落地等国家安全需要的核心要素。供应链的安全则是关键矿产安全的核心,而生产与开发能力、回收技术发展、地缘政治竞争等因素皆会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存在严重对外依赖的现实使得美国为摆脱关键矿产安全的脆弱性,开始追求关键矿产的安全韧性。但在全球实力和地位相对下降的背景下,美国将地缘政治竞争视为影响供应安全的最重要因素。因此,美国在关键矿产安全领域表现出双重叙事:一方面,美国秉持生存叙事,力图通过减少关键矿产供应链的脆弱性,增强韧性,以保障国家安全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美国又主张权力叙事,将关键矿产安全韧性视为操作工具,以谋求全球控制和主导地位。在双重叙事的交织下,美国通过政治化关键矿产评估、构建排他性供应链等策略,意图在国际舞台上塑造有利于己的格局。而此种刻意制造安全焦虑、拉动“小圈子”、分割全球发展力量的举措给全球安全韧性带来严重冲击,威胁全人类的福祉,中国要高度警觉其进一步的举措,并积极进行应对。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随着碳中和共识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主流认知,关键矿产作为支撑清洁能源转型的核心要素,对一国在世界低碳秩序转型中能否获得绿色竞争优势具有重要影响。面对中国等新兴大国的绿色崛起,美国对本国在关键矿产供应上的结构性劣势产生了浓重的霸权焦虑和不安全感。为此,美国选择对传统联盟体系进行调整,试图通过构建绿色议题联盟重塑对竞争对手的战略优势。为了解决联盟调整过程中的合法性约束和政策性约束,美国开启了复合安全化实践。其中,美国的安全化话语实践框定了联盟调整的合法性问题,针对国内民众和外部盟友塑造了关键矿产领域的不安全感,明确了议题联盟需要对抗的目标和具体做法。美国的安全化政策实践则在话语实践的基础上推动了与外部盟友之间在关键矿产问题上的政策协调,在双边和多边层面建立了一系列相互嵌套、兼顾多方位需求的合作机制。安全化话语实践和安全化政策实践相互交织,推动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关键矿产联盟不断成形。然而,美国关键矿产联盟在理念、分歧管理和资源支撑等方面都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其效力难以达到美国政府的预期。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中国总体国家安全的实现,不仅需要加强国内安全治理,也需要重视国际安全合作。周边地区对于中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践行的首要外部区域。十年来,中国积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在政治安全、国土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等多领域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谋求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纵观中国与周边国家安全合作的历程,呈现出以下特点:统筹安全与发展、协调推进各领域安全、尊重差异与各有侧重、战略谋划与务实推进相结合。中国在周边地区积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更好地维护主权、安全、发展核心利益,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和推动周边安全共同体建设。但是,总体国家安全观在周边地区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安全互信不足、泛安全化、系统效应受限等局限,需要中国与周边国家基于“求同存异”原则,循序渐进地推进周边安全共同体的构建。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基于争夺国际中间地带的地缘战略传统,美国将“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对华战略博弈的重要场域。自中国提出并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美国政府的反应策略可以划分为战略意图警惕、少边主义阻断和多边制度竞争三个阶段。美国对华竞争策略的演变逻辑集中表现为愈发强调争夺中间地带国家的重要性,以谋取第三方支持作为其“竞赢”中国的战略工具。美国对中国及其“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战略评估,以及美国国内外对华共识凝聚力的上升,为其对华竞争手段赋予了承诺扩大化、议题安全化和策略明晰化的特质。美方的举措破坏了国际多边合作机制的现有框架,也在美国社会层面扰乱了舆论生态和决策环境,加剧了国际安全环境中的不可控风险。跟踪分析美国针对“一带一路”倡议在中间地带展开的竞争举措,不仅能够理解中美关系的演变轨迹与发展趋势,也要求中国通过战略研判、意图传递与制度对接等路径予以应对。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6-25 合作期刊: 《国际安全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安全主体在安全政治中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可以抽象出其所信奉的安全哲学。以当代中国的安全哲学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基于自身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战略判断,中国提出与之相匹配和呼应的新安全观,并且分为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以及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两个阶段。同时,中国所主张的新安全观与旧安全观在政治基础、安全结构、安全战略、争端因应、和平保障五个方面形成鲜明对比。以此为线索,当代中国安全哲学的具体内涵可以被理解和概括为一体安全、兼容安全和发展安全,倡导树立忧患意识与发扬斗争精神。当然,当代中国的安全哲学还面临包括启动成本、维持成本和机会成本在内的成本问题,包括不对称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在内的行动问题,以及包括安全感问题、实践转化及其效力问题和他者问题在内的竞争力问题等现实困境和理论困难,这也是当代中国的安全外交需要作答和完成的理论命题与实践课题。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30
摘要:低轨大型星座的快速发展使外层空间安全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军民融合加深、大国竞争加剧、外空武器化战场化趋势的背景下,愈发繁忙拥挤的外空环境不仅给外空活动的业务安全保障造成严峻挑战,还带来了战略误判和冲突升级等国家空间安全层面的挑战。构建一套能够覆盖两个安全层面的国际空间交通管理机制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的空间交通管理概念对国家空间安全要素考量不足,有必要结合国际外空治理在空间物体登记、外空活动透明度、空间监测与跟踪能力提升以及空间碎片治理等方面的现实需求,明确完善空间物体登记机制、保障空间业务安全和协调国家空间安全这三大空间交通管理任务。面对空间交通管理亟须应对的空间安全问题,国际社会应着力完善星座登记、促进星座信息共享与提升活动透明度,从而构建一体两面的安全机制,保障外空活动和空间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30
摘要:在国际秩序变革期,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和安全状况出现新的特征和问题。在体系演进的不同阶段,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核心逻辑不同。在运行之初和体系修正时期,制度变迁是核心逻辑,而在霸权护持和体系重构时期,权力政治是核心逻辑。由此,对国际货币体系变迁的解释需要综合考虑权力逻辑和制度逻辑在国际货币体系不同阶段的相互作用和共同影响。从制度逻辑而言,国际货币体系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依然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甚至有更加恶化的趋势,主要包括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困局、全球宏观经济失衡与调整不力、汇率波动与失调持续加剧、全球货币治理组织低效等,国际货币制度变迁的“均衡困境”持续存在。同时,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已步入霸权护持期,权力博弈和大国竞争更加显著,国际货币体系变革又陷入新困境,即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国美国无意或无力修正体系的根本性问题和解决其结构性矛盾,转而运用多种方略维护美元霸权,但这些霸权方略的反噬效应,使国际货币体系变得更加不稳定和不安全。国际货币制度变迁和权力政治博弈逻辑下的新旧困境交叠,维护国际与国家货币安全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由此也为相关研究带来一个新的研究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