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异相济:杨慎对的评议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4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在朱子之学“一统天下”的时代,杨慎仍然坚持真理,一方面对朱子的文章、卓识表示肯定,甚至推崇,同时又指出他从性格到人品、学问到思想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并用考订的方法,给予了客观认真对待和求实创新的讨论,体现了“君子和而不同”“敢冒天下大不韪”的儒者风格和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 朱子的义利观能证成“善之异质性”吗?——基于康德主义的考察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希尔伯在研究康德哲学时提出了“善之异质性”问题。李明辉据此认为朱子无法从理论上说明“善之异质性”而仅仅能够说明其反面——“善之同质性”问题。在研究人心道心问题时,林月惠也批评朱子无法说明“善之异质性”问题。为简化论证,本文从朱子的义利观去证明朱子伦理学的性质是义务论。不同于目的论以非道德价值说明道德价值,义务论反对把正当和义务简化为非道德价值的计算,从而能够充分解释“善之异质性”问题。

  • 存天理还是灭人欲——王阳明理欲观的演变及其与朱子学的关系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王阳明继承了朱子的“理—欲”二分结构,同样主张“存天理,去人欲”。这一观点既遮蔽了朱、王理欲观的差异,又忽视了王阳明理欲观的前后演变以及朱子学在其中的刺激作用。朱子理欲观的宗旨是“明天理,灭人欲”,强调明天理对灭人欲的优先性。王阳明意识到朱子理欲观有支离之弊,主张“去人欲,存天理”。然而阳明早期的理论面临一个困境:缺乏道德判断的环节。在朱子学的刺激下,王阳明逐渐酝酿其致良知说以求突破困境。致良知说提出后,阳明确立了新的理欲观:依良知之天理而去人欲、存天理,即“致良知,去人欲”。这一理论某种程度受到了朱子学“独知”说的影响,是对“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的更高层次的回归。总而言之,从朱子的“明天理,灭人欲”到阳明早期的“去人欲,存天理”再到晚期的“致良知,去人欲”,经历了类似于“正—反—合”的逻辑历程。

  • 《大学》“絜矩之道”探微——以与王夫之为中心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08 合作期刊: 《船山学刊》

    摘要:“絜矩之道”首见于《大学》“平天下”章,它是儒家修齐治平的重要理念。朱熹与王夫之对“絜矩之道”的训解可以较好地展现其作为儒学话语的发展过程。朱子发展了传统的恕道,使“絜矩之道”以“明德”为心理前提,以“三折说”为展开过程,以“为政以德”为中心内容,以体仁工夫为为学进路,以“均平”为最终目标,展现了其政治理论架构。王夫之则于朱子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了尽己之理而后推己之情的“情理说”,以大公之欲为前提,以人人各得所欲为目标,实现了“絜矩之道”话语的丰富。“絜矩之道”从汉唐至明清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内涵不断丰富的演化过程,也展现了儒家对“内圣外王”问题的思考。

  • 再论以行动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对若干批评的回应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0-13 合作期刊: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流行的道德实在论,作为一种元伦理学理论,关心的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后果论和义务论这两种规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如何确定行动之对错这两种道德性质的客观性。这种以行动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不仅无法回应道德反实在论的种种批评,而且没有反映近几十年复兴起来的美德论这种规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如何确定一个人即行动主体之好坏这两种道德性质的客观性。这样一种以行动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以人性来规定人的好坏:好人即人性在其身上得到充分体现的人,坏人则是人性在其身上受到损害的人;正确的行动乃是好人所赞赏的行动,而错误的行动是好人所反对的行动。一个人的好坏既是客观的又是规范的,就像一个人是否健康一样。虽然亚里士多德和朱熹都是以人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者,但后者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人性观比前者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性观能更好地论证好坏这两种性质的伦理规范性、客观性和自然性。因此,朱熹的哲学思想可以为以行动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作出有效辩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