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社会学
  • 有组织的学习:社会工作行动中知识生产的实践逻辑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提出“有组织的学习”的概念,基于S 市Z 机构的实践案例,阐释社会工作行动中知识生产的实践逻辑,并总结其特点与优势。社会工作行动中的知识生产属于组织情境中的学习型实践,这一实践过程分为“建构研究问题—形成知识框架并行动—知识应用的验证—知识生产”四个阶段,其中蕴含行动者参与、实现反身性和对话的过程。此过程的展开依赖于促动性组织情境,表现为激发目标认同、凸显价值理念、提供交流空间三个方面。“有组织的学习”呈现着主体的能动性和团队的协同性,具有应对实践不确定性以及推动社会工作本土化和知识创新的优势,亦揭示出“组织”是理解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的重要补充性理论维度。

  • 互动仪式:青少年戏剧治疗小组的服务机制探析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戏剧疗法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治疗方法,尝试以更灵活、创新、隐喻的手段,缓解或解决服务对象面临的心理与社会问题。基于“问题青少年”戏剧治疗小组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行动实践,本研究以互动仪式理论为视角,探讨其治疗过程的实现机制。社会工作戏剧治疗的核心是以文本、空间和技术作为共同关注的行动焦点,将自省、改变和希望作为情感能量的来源,并通过戏剧治疗过程中共享的情感状态的交互强化,使青少年获得正向的自我认知,缓解家庭关系,从而促进青少年成长问题的解决。实现这一过程的机制涉及信任构建、防御消解、焦点制造、情感递进等关键环节。为避免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情感能量此消彼长及权力支配等问题,需要注意以正向符号延长情感状态,以优势视角化解青少年的抵触心理,在互动仪式过程中寻找和解决问题而非进行道德评判,以及通过强调内观自我价值来消解权力支配。

  • 社工机构介入儿童友好型社区营造的行动逻辑与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安徽省X 项目为例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儿童友好型社区营造需要多主体协同参与,包括由民政部门、基层社区、社区居民、高校等主体组成的人类行动者以及社区文化、公共空间、课程体系等非人类行动者,社工机构如何激活这一行动者网络依然有待讨论。本文以安徽省X 项目为例,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框架,从转译的不同阶段分析社工机构的行动逻辑:在问题呈现阶段确立共同行动目标与强制通行点;在利益赋予阶段协调各类行动者的关键利益;在征召阶段推动异质行动者的融合加入;在异议动员阶段构建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为了保障儿童友好型社区营造的可持续性,社工机构可采取的策略包括:通过调研评估挖掘社区特色的内源力、通过跨界融合吸纳异质行动者的加入、通过平台搭建畅通主体间的沟通渠道、通过充权赋能保障规划运营的自主化。

  • 防艾组织何以生存:基于“制度环境—社会需求”的双重视角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已有关于防艾组织的研究多强调这类组织在转型过程中的式微,忽视了部分组织在新的制度环境和社会需求下的行动调整。通过对一家名为“逍遥”的防艾组织的研究发现,随着制度环境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防艾组织及时转变自身的组织定位及主要工作内容,进而得以在大量同类组织关停的时代依然生存并不断发展。在第一阶段,防艾组织面临的主要制度环境是国际资金项目及其较为宽松的资金管理制度,反对歧视污名与完善相关制度是主要的社会需求,防艾组织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政策倡导并向社群提供可靠的艾滋病知识。在第二阶段,国家加强对防艾组织的资助与监管,政府成为防艾组织主要的资源来源,扩大检测、尽早发现感染者以及获得准确且隐私得到保障的检测咨询和感染后关怀服务成为主要的社会需求,此时防艾组织的主要工作内容开始偏向提供服务。

  • 我国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机制研究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本文基于整合照料理论,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出发,以老年群体对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主观意愿为出发点,结合近年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政策走向和各地对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调发展的创新实践,尝试构建本土化的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机制模型。在政策上,养老服务资源配置发展思路从“板块式”转向“协调式”;在实践上,北京、上海等地探索出养老服务资源机制协调与服务协调的实践经验。该模型包括资源供给层、资源配置层和资源接收层,资源供给层强调将政府、市场、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下沉至家庭“最后一公里”;资源配置层包括资源配置模式和资源配置载体两大维度;资源接收层以老年群体为核心,共同为老年人提供综合连续、方便可及的服务。

  • 中国式养老:内涵、特征与发展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中国式养老是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养老体系,既有其他人口老龄化先行国家的共性,更有基于中国国情的特色。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之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式养老是基于中国的基本国情,实现老年群体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的养老目标和进程,具有人民至上、家庭本位、体系完整、多元参与、层次多样、联结发展的特征。当前,中国式养老一方面在银发经济、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和智慧养老等方面蕴含诸多发展机遇,但另一方面,在养老保障和服务等方面仍面临巨大挑战。未来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之下,从制度安排、养老保障、服务建设、产业发展、健康促进、家庭赋能和个体参与不同层面发力,促进中国式养老的高质量发展。

  • “物业进村”:“城中村”物业服务的模式与实现路径——基于上海市M 村的田野调查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内在张力,我国“城中村”虽然被赋予了城市社区的特征,但其内部治理条件仍落后于一般类型的城市社区。其中,“城中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本文以上海市M 村为研究个案,从社区治理的视角出发,构建城中村“物业进村”模式分析框架,从自然禀赋、治理方式、目标价值方面分析M 村引入现代物业服务模式的实现路径,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城中村特殊的自然禀赋影响了其治理方式的选取,并以此来助推目标价值的实现。进一步推进“城中村”物业服务工作,要把握社区自然禀赋、加强价值引领、创新服务模式、联动多元主体,这为破解“城中村”物业服务供给不足的民生难题提供了可行路径。

  • “四代同堂”:家庭照料与中老年心理健康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随着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四代存世的家庭也不断增多,“四代”家庭中的第二代中老年人面临着照料年迈父母和未成年孙子女的双重压力。本文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3 年和2018年的数据,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考察“四代”家庭老幼照料叠加对家庭第二代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同时需要照料失能父母和多个未成年孙子女时,第二代中老年人会优先选择照料孙子女;老幼叠加照料会增加中老年人的照料时长,但是对照料者的心理健康没有显著影响;家庭高照料需求对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面临老幼叠加照料需求的第二代中老人精神抑郁程度最高。考察“养老”与“抚幼”对“四代同堂”家庭第二代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可以在全景视角下对中国家庭“一老一小”照料造成的心理健康影响形成更系统的认识,为家庭养老托幼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 家庭增能:促进农村精神障碍者社会融入的行动研究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农村精神障碍者在社区康复中普遍面临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与社会排斥的双重问题。本研究基于在昆明市Y 县两个自然村实施的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通过行动研究探索农村精神障碍者社区康复和社会融入的可行路径。研究发现,农村精神障碍者社会融入的基本服务单元是家庭,促进其社会融入的基本策略是家庭增能,包括家庭能力提升与社区情境改善两方面,一方面提升家庭在疾病管理、情绪管理、职业技能、社交技能以及身份认知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为家庭提供可及的医疗服务、社区参与和就业机会,减少社会污名;农村精神障碍者的社会融入是一个多维的阶梯式情境实践过程,家庭增能可激发家庭社区参与的主体性,扩大其社区参与空间,促进康复者行为管理、生计和社会关系的多维社会融入。

  • 找回礼物精神:重审“时间银行”的理念基石与实践路向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发展“时间银行”对于缓解老龄社会压力具有积极意义,但目前其发展陷入了理念与实践之困。通过回顾“时间银行”创始人埃德加· 卡恩的论述可以发现,“时间银行”蕴含着礼物精神,挖掘这种礼物精神有助于回应当下的困境。在理念层面,时间等价是否公平、有偿性与志愿性是否冲突等问题可以借助礼物精神得到澄清:时间等价的公平性源自单位时间内劳动市场价值与基本人类价值的融合;有偿性原则不仅是对基本人类价值的承认和对“受辱的施舍”的规避,也可经由回礼义务促成更广泛的助人利他行为。在实践层面,可以通过情感植根与伦理嵌入等方式将礼物精神带回实践的中心,重构“时间银行”的实践路向。鉴于“时间银行”与礼物精神之间的亲和性,可以在未来研究中引入“礼物”这一理论范式。

  • 霍耐特和利科之承认理论比较研究

    分类: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自20 世纪后半期开始,黑格尔的“承认”概念被国际学界重构,霍耐特和利科的承认理论是最有代表性且旨趣相异的重构成果。本文从思想来源、重构逻辑和承认模式三个维度对其进行比较研究,认为霍耐特将黑格尔的承认概念进一步经验化,把羞耻、愤怒等消极情感视为驱动力,强调了承认的斗争面向;利科则将承认过程分为认同的承认、自我承认以及互相承认三个步骤,认为在羞辱与斗争意志之间还有责任的位置,强调了承认的感谢轮回过程。在社会政策领域,重构的承认概念开始对社会政策的基础性原则发起质询,这提示我们在社会转型背景下,也需要对我国社会政策的分析着力点及其中轴原则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论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