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工作 提交时间: 2024-10-29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是社会救助系统为困难群众提供的保障,能够很好地满足困难群众的需要,并能在心理上为他们带来积极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新时代,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具有鲜明特征.人民性发展理念更加突出、包容性保障服务更加完善、均衡性协调能力更加健全、共富性实践价值更加显著。对标这些特征,我国当前社会救助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社会救助扩围提标动态推进机制、推进服务类社会救助多样化发展、构建城乡区域社会救助保障水平均衡发展机制、打造基层社会救助“双支型”专业化服务队伍、加强社会救助管理整合与服务的多元化协调及提升社会救助制度的法治化水平,从而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的综合保障能力。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改革开放后,市场的不断开放对产业工人队伍的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何以正确的逻辑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产业工人结构变化及其建设,关系到能否以正确的逻辑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关系到产业工人队伍在新时代的发展方向。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路径设计,是基于历史逻辑、市场-资本逻辑和人的逻辑的高度统一,其中人的逻辑是其最终价值依归。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澳门也面临着严峻的老龄化问题。而随着近年来新冠疫情的影响, 孤独感普遍存在于老年群体之中,成为影响澳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探讨老年人孤独感的形成机理,对如何加强澳门地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促进积极老龄化进程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文章在调查澳门长者中心老年人孤独感现状的基础上,采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基于推拉理论和场域理论,构建了“澳门长者中心老年人孤独感的推拉力模型”。研究发现,家庭、文化和社会场域的失衡和支持都会影响着老年人的孤独感。在推拉力模型中:(1)代际关系与交际网络较差会强化老年人的孤独感,(2)社会支持较多、交际网络较好则会降低老年人的孤独感,(3)主观社会支持和个体的性别、婚姻状况、身体状况及经济压力调节着家庭、文化和社会场域对孤独感的影响。在推拉力的作用程度上,家庭场域的代际关系是老年人产生孤独感的强力催化剂;而文化场域失衡引起的孤独感推力则在特定老年移民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着这一群体的社会场域;而社会场域的重要程度仅次于老年人的家庭场域,同样对老年人孤独感的推拉力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现实状况,文章认为应通过发挥积极的家庭作用、构建全面多维的养老保障网、关注特殊群体并重视提升老年人的心理福祉,以实现积极老龄化。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8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使得老年人的数字鸿沟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在加快推进数字化建设的背景下,探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社会融入的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价值。基于2017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数据,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互联网使用强度和信息获取能力对老年人社会融入的影响,并使用工具变量法、倾向值得分匹配法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进一步识别了社会公平感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与心理融入和行为融入相比,互联网使用对促进老年人社会关系融入具有更显著的积极影响。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对于使用互联网的老年人来说,互联网使用强度会降低其社会公平感,进而部分抵消其对老年人心理融入和行为融入的促进作用,社会公平感在其中发挥遮掩效应;信息获取能力也会降低其社会公平感进而削弱其行为融入和社会关系融入,社会公平感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因此,政府应着力发挥在促进社会公平感以及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上的关键作用,加快推动数字适老化建设的步伐,以减少老年人在数字环境中的不公平感。同时,亦应激发老年人自身的主体作用,倡导家庭内部数字反哺,助力老年人个体克服对新技术的畏惧,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公平感,积极融入数字社会。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7
摘要:家庭金融杠杆是影响家庭子女数量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加入婚姻成本和婚姻时机的世代交叠模型(OLG),考察家庭金融杠杆对家庭生育决策的影响。发现:(1)家庭子女数量与家庭金融杠杆之间呈倒U型关系,在拐点之前增加家庭金融杠杆有利于生育,拐点之后则不利于生育。(2)机制分析表明,家庭金融杠杆可以通过对青年婚姻和初育时机的渠道对家庭子女数量产生影响。(3)家庭金融杠杆的生育效应在不同城乡、民族、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的家庭之间存在异质性。此外,养老金总体上抑制了家庭子女数量,增加工资收入,降低婚姻成本和子女教育成本利于多孩生育。以上结论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中国离婚率的走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夫妻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究。在当前自由恋爱式为主流的婚配背景下,学习和工作场域成为适婚个体在婚姻市场认识潜在对象最重要的两个场域,因此在学校或工作场所相识成为夫妻相识的主要方式。文章基于2010~2018年五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采用事件史分析方法研究“学校相识”和“工作场所相识”两类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学校相识”比“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稳定性显著更高,前者的离婚风险约为后者的39.043%;(2)“工作场所相识”的离婚风险峰值出现更早,约在婚后7年,而“学校相识”的峰值出现在13年左右;(3)分教育程度看,高教育程度群体在“学校相识”比“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稳定性更高,其中前者的离婚风险约为后者的45.611%,而低教育程度群体内不存在该差异;(4)分出生队列看,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效用在不同出生队列组中均显著且比较稳健。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文章呈现了夫妻不同相识方式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讨论集中于婚姻稳定性维度。然而,稳定的婚姻不一定是令人满意的、幸福的婚姻。因此,研究结论并不能代表“学校相识”或“工作场所相识”的婚姻幸福度,不应被视为鼓励寻求特定类别对象的证据。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随着老龄化加深和城市化进程加速,为照顾第三代、支持子女事业而来到城市的流动老人规模逐渐增大,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差异和亲朋远离等原因使他们的精神健康面临较大挑战。文章基于北京市大兴区60岁及以上流动老人开展的精神健康问卷调查数据,利用工具变量(2SLS-IV)和中介效应(KHB)等方法,研究了隔代照料对超大城市流动老人抑郁症状风险的影响,并探索中介机制。结果发现:(1)隔代照料能显著降低流动老人的抑郁症状风险;(2)当照料强度超过一周五天时,隔代照料的积极影响会减弱、消失甚至变为负面影响;(3)隔代照料、照料强度对70岁及以上流动老人抑郁症状风险的影响更为突出,在不同性别、不同来京时长流动老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4)隔代照料会通过增进流动老人与孙子女的情感互动、增加子女的情感支持、促进流动老人社会活动参与,降低其抑郁症状风险。其中,与孙子女情感互动对中介效应的贡献最大。研究关注了流动老人这一日益壮大群体的精神健康,同时从与孙子女情感互动角度,进一步丰富了对隔代照料影响流动老人抑郁症状风险的作用机制的认识。基于此,让流动老人适当参与隔代照料,与年轻的父母一代共同照料第三代家庭成员,不仅有利于释放“银发红利”和缓解超大城市托育资源匮乏问题,也能满足流动老人情感需求,让其享天伦之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民族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独特资源,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是提高各族群众文化自信、增进民族团结及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文章在阐述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广西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实践的成效,总结出转变思想观念、重塑文化生态、完善文化建设、实现数字赋能和激发公众的主体性等“广西经验”,以促进广西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也为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和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生动案例。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绿色创新效率作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的融合,是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对中国的绿色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的绿色创新效率仍处在较低的水平,在研究时间范围内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最高,西部、中部地区次之,东北地区最低。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的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线关系,在人口老龄化初期,人口老龄化会促进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人口老龄化将对绿色创新效率起到抑制作用,人口老龄化对邻近地区的影响也呈现这种倒“U”型曲线关系。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当前大部分省份处在“老龄化社会”末期或者“老龄社会”初期,人口老龄化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在倒“U”型曲线的顶点附近,各省份要抓住机会窗口期,在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之前,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发挥老年人口的知识技能和经验积累等优势,提高绿色创新效率。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在非遗保护工作的浪潮下,如何赶上时代发展机遇,借政策之“东风”而发非遗活态传承之“新绿”,成为表演类非遗项目不可回避、亦不容忽视的时代课题。从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表演类非遗项目的产业化可能性较低,仅停留在节庆表演的乡民艺术无法依靠自身打造成完整的文旅融合项目,故而其势必寻找一条符合自身特征与发展规律的传承路径。文章通过对山东省非遗项目洼里盘鼓的田野调查发现,其传承与存续遵循一种政府掌舵、社区响应和群众参与的互作模式。提出表演类非遗项目的传承需在多元保护主体的共同协作下进行,唯有化群众参与的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激活其对社区文化的热情。通过重新审视自身对于精神文明的需求,真正做到着眼当下、迈向未来,不仅要从经济层面,更要从文化领域实现乡村振兴的宏观目标。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增加医疗卫生支出对于提升健康人力资本水平,推动医疗技术创新,促进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中国2008~2021年31个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等方法,考察老龄化、医疗卫生支出与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就业有显著的负向作用,且在老龄化程度越深的地区,负效应越明显,而医疗卫生支出促进就业,在老龄化程度较深的地区医疗卫生支出对就业表现出更为有利的作用,其中在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最大。进一步的影响机制分析证明,医疗卫生支出正向调节了人口老龄化对就业的负效应,即,缓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健康人力资本与技术水平在人口老龄化与医疗卫生支出影响就业的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据此,应充分发挥政府职能,有效利用医疗卫生支出的经济效应,在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扩大医疗卫生支出规模,优化医疗卫生支出结构,并建立地方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监测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支出,提高医疗卫生支出利用效率。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注重个人健康人力资本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分类: 社会学 >> 人口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西北人口》
摘要:在共同富裕背景下,文章基于“健康中国2030”战略思想构建了多维度的健康机会指标评价体系,测度了2009~2018年我国省际健康机会指数,利用Theil指数和空间自相关方法揭示了其区域差异与空间关联特征,通过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了各维度健康机会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强度。研究发现:(1)我国健康机会呈现由东向西递减的分布特征,全国总体区域差异在逐渐缩小。(2)我国健康机会集聚特征显著,呈现东部地区“高高”聚集而西部地区“低低”聚集的特征,尚未形成全局性的以高带低发展格局,暗示着在强调全国健康机会整体水平提高外,更应加强区域协同提升。(3)2009~2013年健康服务是居民健康结果的最强影响因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健康服务的影响力有所减弱,而健康保障、健康环境与健康产业对居民健康结果的影响力逐渐增强,2014~2018年健康保障影响力超过健康服务,成为居民健康结果的最强影响因素。四个维度健康机会交互作用均大于其各自对居民健康结果的影响力,这一结论在全国及东、中、西三大区域中均成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村 BA”作为贵州省台江县台盘村的一项乡村体育赛事,是根植于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吃新节”中的一项节俗活动,因其“土味”和“接地气”而被大众所熟知,后逐渐演变为兼具地方特色和节日文化的体育赛事,成为推进“农文旅体商”融合发展和推动旅游产业化的经典范例。基于此,文章以贵州省台江县“村 BA”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贵州省台江县“村BA”的历史演变、创造性转化机制及价值,以期为贵州文旅融合深度发展,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经验参考。
分类: 社会学 >> 民俗学 提交时间: 2024-10-25 合作期刊: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摘要:在后非遗时代,经历了“遗产化”进程的传统村落民俗资源,深刻影响着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文章主要从“传统民俗”与“公共文化”的互动关系入手,采用民俗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探究作为代表性民俗类非遗的扬州吴桥社火,在村落日常生活领域动员地方政府、学界和商家等多主体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行动逻辑问题。研究发现,传统民俗活动在现代乡村中留存的仪式内容往往被简化,但是其内嵌的文化性和精神性意义却在代际记忆中得以保留和传承,成为彰显乡土文化身份的重要标识。同时,民俗类非遗借助乡村公共文化的现代转化和利用机制,能够进一步赋能乡村文化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