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当前我国面临较为严重的农业生态环境危机,并且治理效果欠佳,反映出国家农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的不足。文章认为,大国小农的结构是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分散经营的个体小农户难以对接大市场,使得生态农产品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失效,农民缺乏从事生态农业的动力。分散经营的个体小农户也难以对接大国家,使国家难以有效地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指导农民科学种田,导致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新时代农业生态环境的有效治理,需要依托集体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重塑农业治理结构。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工程 提交时间: 2024-11-27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当前,提升城市韧性已成为城市治理的新思路和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然而,在城市韧性的理论体系中有四个基本命题尚未厘清,即城市韧性的核心特征和系统形态、城市韧性的责任主体和受益者、韧性变革的时间节点和时间周期、城市韧性的系统边界和空间异质性。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意蕴,突出“问题导向”与“守正创新”,强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国特色的城市韧性理论构建提供了逻辑支撑。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出发,我们应秉承动态发展的眼光,站稳人民立场,有效发挥政府责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打造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韧性城市。
分类: 生态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摘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和强大动力。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从历史、理论与实践三个维度回答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行动逻辑,并从根本保证、制度释能、战略擘画、全球治理、问题导向、绿色发展、多元共治等多个方面系统谋划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实践方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正确处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整体布局的关系,准确理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概念体系和政策体系,重点把握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任务和突破方向,从而勾勒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的新图景。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以湖北省单季水稻为例,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水稻生产边界内的相关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并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户农业生态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 Tobit 和 OLS 模型分析绿色认知、环境规制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季水稻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综合指数为2.099。2)农业生态效率均值为0.64。低效率组农户占比为 81.08%,均值为0.55;中效率组农户占比为4.86%,均值为0.85;高效率组农户占比为 14.05%,均值为1.11。3)农户绿色认知能够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环境规制有利于促进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影响农户农业生态效率的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市场因素中,家庭人均资产、劳均资本具有正向影响;农业机械投入强度、灌溉用水量具有负向影响,种植面积、户均劳动能力具有正向影响;稻谷商品化率具有负向影响。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通过扩大高农业生态效率水平的农户数量、提升农户改善环境质量的责任意识、加强农业绿色生产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经济条件和资源条件支撑以及完善绿色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措施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工程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教育》
摘要:工业智能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概念,是实现环境友好治理的重要途径。基于2006-2019年我国各省、自治区与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重点探讨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与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工业智能化显著抑制了碳排放强度,工业智能化每提升1%,碳排放强度降低0.0311%;东部、中部地区工业智能化抑制了碳排放强度,西部地区工业智能化则对碳排放强度提升有促进作用,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异质性;工业智能化与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工业智能化每提升1%,碳排放强度降低0.0437%,相比于无空间因素,工业智能化的作用效果更好;工业智能化在抑制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也抑制了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表现出空间正向溢出效应,但溢出作用并不显著。因此,应继续加快工业智能化发展进程,实现区域间环境联动治理,促进“双碳”目标的实现。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和资源再生化,构建资源节约型、绿色低碳型、生态循环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2000-2018年我国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通过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刻画资源消耗、农业产出、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动态传导机制。结果表明:(1)东部农业“碳达峰”节点出现较早,东北、西部相对较晚;2018年农业碳排放居前三的省份为湖南、黑龙江、河南,居后三的为北京、天津、上海;(2)资源消耗和农业产出之间呈现“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集约化生产模式,但影响力微弱;农业产出和农业碳排放之间“高产出高排放”的情形长期面临农业绿色化的严峻考验;农业碳排放与资源消耗之间呈现“低排放低投入”的资源再生化现象,影响力短期微弱长期较强;(3)推动实现农业集约化、绿色化、资源再生化的关键在于探索降低农业碳排放的多重路径。因此,应强化农业集约化生产,充分发展资源再生化模式,探索形成农业绿色化格局新路径,以此来加快实现碳减排目标,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加快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农业力量不断引发各界的关注和思考。围绕“双碳”目标下如何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认为,要充分发挥“双碳”目标导向作用和农业绿色发展支撑作用,针对当前耕地数量质量压力较大、要素减量增效有待加强、科技创新潜力仍需释放、生产经营方式需要转型、相关制度规范亟待健全等重点问题,在思路上,统筹考虑供给安全和减排效果、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在具体措施上,通过提高耕地质量、推动要素减量增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低碳科技供给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深化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政策体系、强化部门区域协同、加速形成农业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举措,从要素、产业、制度层面综合发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研究方法,运用文本分析工具Rost Content Mining 6.0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452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文本进行量化研究,探析中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的演进过程和内在逻辑。研究发现,中国畜牧业碳减排政策总体上经历了孕育期、萌芽期、徘徊期和发展期四个阶段,逐渐形成了集生态理念、操作要点、控制手段于一体的畜牧业碳减排政策体系;纵观其演进过程,碳减排政策呈现出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空间特征,政策定位多集中于回应现实的减碳需求,政策工具的应用实现了从单一到多元,政策内容逐渐从模糊向具体演变。今后应精准识别畜牧业碳减排政策的地区适应性,构建健康的畜牧业碳减排制度环境,完善畜牧业碳减排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畜牧业碳减排政策实效。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市场演进的视角,结合传统生态智慧、数量型经济增长理论和生态文明思想,文章揭示了“双碳”目标下农业转型的理论渊源,进而分析了农业转型面临的“薄市场”挑战及其成因,提出了依托市场机制驱动农业转型的可行路径。研究认为,按照“双碳”目标要求,在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农业既要通过减排和增汇减缓气候变化,又要增强自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尽早关注农业转型可以防范“吉登斯悖论”,并降低“双碳”目标实现的社会成本。然而,农业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功能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存在价格生成困境,需要通过构建多元市场交易体系,推动农业低碳生产的成本投入与收益获取在边际上维持均衡,并使得以低碳农业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部门的价值与经济社会其他部门的“价值”相均衡。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世界农业》
摘要:本文基于新消费者理论构建了低碳购买决策分析框架,设计了一个分组的选择实验方案,在采用混合Logit模型分析消费者对低碳产品需求与偏好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不同激励政策对低碳产品需求的影响效果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低碳属性具有一定支付意愿;第二,物质激励政策和精神激励政策均能有效提升消费者对低碳属性的支付意愿,且物质激励仍是当前鼓励低碳消费的根本措施;第三,从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激励政策对男性、年龄较高、收入较低、低碳认知较高以及非公职人员消费群体具有更加明显的激励效果。上述研究结论对推进中国碳标签制度发展与低碳产品市场开拓,进而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不断加剧的环境问题推动了现代环境意识的形成,使人们重新思考人类、社会与自然之关系。学界对环境意识的研究多集中于不同群体环境意识之高低多寡,忽视了环境意识形成的社会文化影响。论文以云南迪庆林业开发为研究对象,讨论环境意识之形成如何推动地方性的再造。云南迪庆地区的林业开采所带来的种种生态问题,推动当地环境话语体系及其衍生的现代环境意识的形成,并进而促使当地开始重新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在哪里”这一个议题,开启了当地居民主体对于地方性意识的重新塑造。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1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21世纪初,中国开始探索SO,排放权交易政策在中国的可行性,并逐步在不同省市开展了试点工作。基于2000-2016年的省级样本,选取各省(市)被批准为国家SO2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确切时间作为政策干预时间点,采用多期DID和PSM-DID方法对 SO₂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减排效果进行评估。研究发现:第一,SO₂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试点地区的工业SO,排放强度,提高了区域大气环境质量,且该结论稳健可靠;第二,SO,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污染末端治理与生产前端管控这两种污染治理方式实现了减排,且这些作用途径对SO,这一污染物具有极强的针对性;第三,若试点地区的政府环境治理意愿越强,但政府实际环境治理力度越弱,则SO₂排放权交易制度能发挥出更大的减排效应,同时高度市场化地区的大气质量改善效果更为明显。提出应加强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针对性、指向性和引导性,各试点地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出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的减排潜力。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基于有效保护生态产品供给主体财产利益的要求,引入生态财产权概念,从外在和内在的类型化两个方面单独探讨供给主体生态产品财产利益的财产权建构。研究认为,生态财产权是供给主体对所供给生态产品的财产权利,是自然资源财产权的结构延伸以及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补充,有坚实的理论、制度和实践基础。此外,在类型建构的基础上,应遵循权利演进逻辑,以生态产品供给的需求、界分技术的支撑和利益结构的变化为限度,从单项和整体两个方面拓展生态财产权的类型,明确其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内容,实现其内在和实质的类型化建构。同时,完善生态产品的登记认证、抵消和移转制度,为生态财产权的生成和实现提供关键的制度保障。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20 合作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利用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我国产业集聚对农业净碳效应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2018年我国各省区农业净碳效应存在明显差异且两极分化严重;与2000年相比,各地农业净碳效应已出现均衡化趋势,整体梯度差异逐渐趋于收敛,高值省份数量增加且变化较大,低值省域数量减少且变化不大。产业集聚与农业净碳效应均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二者之间呈现“正N”型关系,即随着农业产业集聚程度的不断提升,农业净碳效应表现出“先增、后减、再增”的三阶段变化特征;从实际影响来看,区域内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个百分点可促使农业净碳效应量增加1.621%;除此之外,农业公共投资、农业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变量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正向效应但作用力度要明显偏弱。产业集聚对农业净碳效应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并表现为区域间溢出和区域内溢出。具体而言,邻近地区产业集聚度每提升1%可促使本地农业净碳效应增加2.286%,而本地产业集聚对邻近地区产生影响后因受反馈作用自身农业净碳效应还会额外增加0.060%。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合作期刊: 《商展经济》
摘要: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当前,生态经济的转型已成为必然选择。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绿色升级,这对生态经济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已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国家发展战略位置,旨在通过法规、技术、教育和国际合作多方面的努力,促进经济结构向更加可持续和环保的方向转变。关键领域如政策激励与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生态经济转型的主驱动力,而教育普及与社会认知的提升也被视为基础支撑。生态经济的转型路径涵盖了效率管理机制的应用、监测与反馈系统的建立、长远与阶段性目标的制定及策略的调整与优化,这些措施的实施不仅需要国内众多部门的密切协作,还依赖跨国界的合作项目和国际组织的支持。本文探讨了我国在推动生态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各个关键点,分析了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责任与机遇,并挖掘了各项政策实施后的潜在收益与挑战,以供参考。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科学 提交时间: 2024-11-18
摘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资源分布不均衡,各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任务难度不同,因此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中均有国际合作方式的设计。日本政府2013年启动的“联合碳额度抵换机制”(JCM)通过不断增加伙伴国的数量,加速传播其领先的低碳技术、产品、系统、服务、基础设施以及开展减缓气候变化行动,并收获这些技术或项目所实现的一部分温室气体减排或者移除量。本文采用文献梳理的研究方法,研究了JCM机制的基本逻辑、JICM在日本实现自主贡献目标的重要作用、重点研究了一个日本资助柬埔寨开展的“森林砍伐和”(REDD+)项目。研究发现JCM作为日本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顶层设计,有完善的制度、机制、体系;同时JCM项目也涉及到一些值得商權的安排。JCM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对我国有多重启发,例如应重视研究全球气候治理的机制;梳理我国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其他国家实现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作出的真实贡献;吸取教训,慎重采用有争议的温室气体减排的方法论。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园区快速发展,已经进入种养殖深度融合、产业链延伸构建、区域社会经济环境联动发展的关键阶段,农业园区环境影响表现出复杂性、复合性的特点。为适应农业园区生产模式变化,科学应对农业园区环境影响新变化,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农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策略方法。以某农业园区为例,统筹区域环境质量保护、农业环境影响减缓、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从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空间保护、污染防治、资源利用、风险防控、环境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一套适合于农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指标构建的策略,以期提高农业园区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对农业园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起到借鉴作用。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摘要:基于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安徽省和江苏省的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产业发展及治理水平等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与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试点区建设对“双碳”目标达成的影响以及不同中介变量对目标达成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受到政策冲击后,安徽省和江苏省的碳排放总量与强度的效应曲线明显低于合成省份,说明新型城镇化试点区建设显著降低两省的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在作用机制检验结果中,环境规制和生态碳汇效应对两省试点区建设的正向影响大于其他省份;科技创新机制对两省试点区建设的影响小于其他省份,而非是负向影响;两省试点区在设立之后的能源结构优于其他绝大多数省份。据此,建议建立并优化环境治理规范体制,重视生态治理与环境修复所带来的“固碳”效应,通过推动“低碳-零碳-负碳”生产科技创新的方式,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以期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秦岭被誉为中国的中央水塔,以秦岭国家公园为抓手旨在保护秦岭水源地的生态环境。农户是当地生态环境的亲密接触者,该区域农户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情况直接关系到水源地土壤和水体质量,对守住秦岭自然生态安全边界以及践行“一江清水送京津”生态理念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解释框架,利用秦岭地区1431个农户访谈案例,研究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试图探索多种因素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联合效应”以及不同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1)环保态度、社会信任和感知行为控制条件“多重并发”形成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多样化组态形式,高水平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可归为“感知拉动+信任驱动”“社会信任拉动”和“态度拉动+感知驱动”三类路径;(2)人际信任和污染感知程度是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牵引力,而环保态度是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重要内部驱动力;(3)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关系,感知程度和制度信任均能有效弱化分类认知对农户生活垃圾分类行为的消极影响。
分类: 生态学 >> 生态管理 提交时间: 2024-11-13 合作期刊: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摘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是我们党在吸取文化建设经验、把握时代脉搏基础上做出的重要战略工程。文化与价值观有着天然的血肉联系,通过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文化思想以及文化领导权理论,能够进一步深化其引领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实现了对近代历史上文化批判和文化价值重构的深刻反思,担当了培养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文化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国民教育,引领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引领精神文化产品创建,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