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乡村振兴的实践主体,农民的主体性表达状况直接关乎乡村振兴的成败。依据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思想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基于系统性分析框架的研究发现:农民主体性表达基本遵循“自主性表达➝自觉性表达➝能动性表达➝创造性表达”的递进式逻辑,每个表达环节的表现分别在于明确主体地位、激发主体意识、施展主体能力、发挥主体价值。受治理结构短板、价值认知局限、发展条件限制、社会环境障碍的共同影响,不少农民的主体性表达仍然在不同阶段处于不同程度的“被遮蔽”状态。通过明确主体边界、思想观念引导、完善要素供给、优化行动空间,真正实现“增权于农民、感化于农民、赋能于农民、服务于农民”,能够最大程度促进农民主体性的表达,进而对乡村振兴产生主体性推动作用。
[V1] | 2024-11-08 09:18:58 | PSSXiv:202411.01194V1 | 下载全文 |
1. 秘术与乡村社会底线秩序的构建——以湖南省李村为例 | 2024-11-14 |
2. 融情于礼:孔子“礼治”思想对乡村 情感治理的启示 | 2024-11-14 |
3. 里德的奇幻现代权力理论 | 2024-11-14 |
4. 家庭代际关系类型及其城乡差异分析 | 2024-11-13 |
5.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对养老储备的影响研究 | 2024-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