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术月刊 [Academic Monthly]

基本信息

出版信息

  • 创刊时间:1957年
  • 主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编辑出版:《学术月刊》编辑部
  • 学科分类: 综合  

期刊简介

    《学术月刊》创刊于1957年1月。自创刊以来,《学术月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以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积极贯彻双百方针,以“敢为学术先,宽容百家言”的学术之气、敦厚之风、超拔之度自期自励,以“扎根学术、守护思想、深入时代”为办刊方向,注重学术积淀、传承与创新,注重反映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与重大研究成果,发稿兼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主干学科。

  • 新质生产力的质态、测度与支撑体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非参数DEA模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链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8.01399

    提交时间: 2024-08-19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创新尤其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表现为前沿技术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通过选取集成电路行业、电子与通信设备类行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类行业、医药和医疗仪器类行业,在非参数DEA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方法创新,同时采用产出导向的SBM模型和投入导向的EBM模型,对中国代表性地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揭示了其变动特征及趋势。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为基准,实证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变动的决定因素为:产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体系在于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413 下载量 116 评论 0
  • 论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互动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 双向互动; 绿色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DOI:10.12451/202408.01400

    提交时间: 2024-08-19

    摘要: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变革中出现的新范畴,都是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之间具有双向互动关系,这种双向互动关系是一种改进的“技术—经济范式”,由“技术—经济范式”扩展为“科技—产业—生产力”范式,这一新范式的形成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新型工业化的逐步推进。新质生产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载体。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实现两者的双向互动,通过双向互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基础、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撑。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在条件上通过科技创新,在过程上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结果上通过形成绿色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互动。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422 下载量 127 评论 0
  • 平台经济的新就业形态与经济关系解构 ——一个政治经济学分析

    关键词: 平台经济; 新就业形态; 劳动经济关系; 用工模式;

    DOI:10.12451/202407.00047

    提交时间: 2024-07-01

    摘要:主导技术体系的变化推动就业模式的转变。技术基础、价值取向、社会需要、生产组织的变革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模式,推动多方雇佣关系就业、在线任务众包就业、在线匹配按需就业以及依托平台自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的产生,引发就业背后劳动经济关系的转变。劳动关系的转变和数据要素的使用推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数字化转变,构建起分散生产与集中控制相结合的扁平化生产分工网络体系与平台中心的算法控制管理模式。这种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结合形成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引致生产主导权的变化,深刻改变了劳资之间的权力博弈关系,形成了不同行业、不同技能和不同群体从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分化。因此,在完善劳动关系认定基础上,规范数据要素运行、规制平台垄断,控制过劳现象、完善工会建设并保障劳动者权益以及赋予劳动者数据收益权,是对不同类型新就业形态的经济关系进行解构所得出的治理方案。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755 下载量 219 评论 0
  • 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理论逻辑与机制设计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成果; 市场化转化; 赋能;

    DOI:10.12451/202407.00238

    提交时间: 2024-07-01

    摘要: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提供了新途径,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对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从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三大主体角度,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探索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在数字经济新业态下其作用机制是,在科技成果供需主体方面,供需匹配效率、专利质量和知识吸收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转化中介和途径方面,产学研开放度、“风险投资—科技成果供给—科技成果需求”高效融合程度和科技服务中介结构活跃度均得到了提升,从而对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赋能。进一步研究发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国有经济主导程度,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效应具有积极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文献和经验,为全面深刻把握数字经济优势、提高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效率提供了参考。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575 下载量 186 评论 0
  • 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经验

    关键词: 过渡经济学; 中国经济; 双轨制; 制度变迁;

    DOI:10.12451/202407.00048

    提交时间: 2024-07-01

    摘要:过渡经济学关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大转型不仅为过渡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更是过渡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完善、深化和超越的助推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学家尤其是中青年一代,秉持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密切关注以及对学术真理的竭力追求,深入研究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大量高质量论文、著作和报告等成果形式,提升了学界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解,揭示了其复杂性、艰巨性和跨国差异性,为过渡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渡经济学正在融入更加广泛的制度变迁理论之中。未来十至十五年,中国经济学家将在构建统一国家、政府、市场与发展政策的理论框架方面取得突破,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的更新与创造做出更大的学术贡献。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783 下载量 211 评论 0
  •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本土特征及路径选择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跨国分析; 独特性; 中国式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6.00181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国际视野来阐释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可以发现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是理论逻辑与本土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时序意义上看,中国城乡关系正由割裂对立走向融合发展,但二元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遵循一般规律,但农业农村发展绩效、城乡发展差距等维度呈现的独特性更值得研究。人多地少的禀赋条件、本土化的要素组合方式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是形成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独特性的关键因素。新时代中国推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应注重四个方面,即:客观评价和准确把握其历史方位,立足国情和制度背景选择其实践路径,增强政策的组合功能和制度之间的协同效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156 下载量 259 评论 0
  • 观念与中国经济转型——以区域发展的空间政治经济学为例

    关键词: 观念; 转型; 区域经济; 政治经济学; 空间政治经济学;

    DOI:10.12451/202406.00194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观念(包括情感)对于转型的影响能够被感知,但在经济学研究中较少涉及。有必要首先厘清一些看似观念实为制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观念受到历史、认知和个体出身的影响,并且容易通过社会身份和群分效应得以强化。在大国的区域发展政策中,很多阻碍政策实施及经济社会转型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困境,都可以从观念中找到根源。观念会发生变化并且制约转型,因此,不可能存在事先计划的最优转型路径。转型路径是演化的,转型速度受制于观念及人们的相互影响,因此,通过转变观念来推进转型能够提升社会福利。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142 下载量 279 评论 0
  • 如何科学认识当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源泉与改革突破口

    关键词: 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水平; “投资↔消费”; 良性循环机制; 突出障碍因素; 改革突破口;

    DOI:10.12451/202406.00182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动力机制究竟是依靠消费驱动还是依靠投资驱动,这不仅成为影响当前中国各级政府政策制定者经济发展决策的核心问题,也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性研究问题。在构建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决定下的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水平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短中期融合机制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理论假说,以及当前发展阶段投资和消费之间的重要联动和传导机制。将之归纳为:(1)以制造业为主实体经济部门转型升级蕴含的高质量投资扩张→创造高收入就业岗位→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中高端消费需求扩张的传导机制;(2)产业企业部门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主导的研发投入扩张→创造中高收入就业岗位→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中高端消费需求扩张的传导机制;(3)以创新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创造高收入就业岗位→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中高端消费需求扩张的传导机制。基于束缚和阻碍当前中国“投资需求消费需求”良性循环机制形成的突出因素,可采取相应的重点改革突破口和关键政策举措。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102 下载量 274 评论 0
  • 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来自中国实践的总结

    关键词: 利率管制; 利率双轨制; 利率市场化; 利率传导效率;

    DOI:10.12451/202405.00571

    提交时间: 2024-05-24

    摘要:基准利率是货币政策传导中的核心环节。健全基准利率体系既是建设金融市场的关键,也是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围绕利率管制形成的历史逻辑、利率管制对经济增长以及对经济周期影响的探讨,可以从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及需求结构三个方面梳理利率管制造成中国经济结构失衡的内在逻辑。 此外,在重点讨论中国利率双轨制形成的原因及利率双轨制带来的金融资源错配问题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现存挑战和未来方向。在此基础上,系统回顾了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路径和效果,并基于市场基准利率选择与培育的分析框架,指出市场基准利率应兼具政策利率与市场利率的优良特性,应是市场性与可控性、相关性与稳定性的统一。关于中国利率市场化的特征事实和相关研究成果的总结和评述,将对中国未来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引导。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23 下载量 260 评论 0
  • 精准扶贫与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 劳动力流动; 多时点DID;

    DOI:10.12451/202404.00150

    提交时间: 2024-04-19

    摘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在于能否保障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在理论分析家庭劳动力流动内在机理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通过排除户籍迁移群体的干扰以系统考察精准扶贫政策对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精准扶贫能显著提高农村家庭劳动力的外出务工比例,并主要体现促进其在同区县内的流动。通过对精准扶贫瞄准性和作用路径的分析发现:对于低人力资本家庭,精准扶贫通过公共服务和转移就业政策可增加非农就业机会,达到促进家庭劳动力的流动;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家庭,精准扶贫通过基础设施和农业发展政策可促进农户扩大生产,但囿于现阶段的农业技术水平,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会为劳动力流动提供物质支持;对无劳动能力成员占比高的家庭,精准扶贫通过公共服务和生活保障政策来降低家庭在医疗和教育上的支出,以缓解家庭因素对劳动力流动形成的隐性约束。研究表明,劳动力流动更能准确地评估精准扶贫带来的可持续效应,对于促进脱贫地区衔接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53 下载量 246 评论 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