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SSCI 北大核心 AMI

学术月刊 [Academic Monthly]

基本信息

出版信息

  • 创刊时间:1957年
  • 主管: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主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 编辑出版:《学术月刊》编辑部
  • 学科分类: 综合  

期刊简介

    《学术月刊》创刊于1957年1月。自创刊以来,《学术月刊》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为指导,以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为己任,积极贯彻双百方针,以“敢为学术先,宽容百家言”的学术之气、敦厚之风、超拔之度自期自励,以“扎根学术、守护思想、深入时代”为办刊方向,注重学术积淀、传承与创新,注重反映国家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学科前沿问题与重大研究成果,发稿兼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主干学科。

  • 新兴产业与收缩城市复兴——基于劳动力市场的研究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劳动力市场; 收缩城市;

    DOI:10.12451/202411.01369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持续性的城市收缩是全球面临的挑战,但中国的收缩城市却部分地出现了人口的明显反弹,有必要探究中国收缩城市人口反弹背后的原因。新兴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相比于传统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少受到原有发展条件的制约。对于人口持续流出的收缩城市,新兴产业可能给它们带来新的发展前景,为市场注入新活力。基于中国88个收缩城市,以此讨论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收缩城市人口反弹的作用,研究发现: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收缩城市的劳动力市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业的增加与工资的提升,且这些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新兴产业对上下游传统产业的带动,是促进当地劳动力市场繁荣的重要渠道。研究结果为我们理解收缩城市的转型及新兴产业的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28 下载量 9 评论 0
  • 创新体制的异质性与南北创新能力的差距——基于创新体制、创新能力对中国南北经济差距拉大的解释

    关键词: 南北经济差距; 计划推动型创新; 市场引导型创新; 南北创新能力差距;

    DOI:10.12451/202411.00652

    提交时间: 2024-11-07

    摘要:通过中国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所显示的南北地区2010年代以来经济差距急剧扩大的事实,可以提出一个基于创新体制差异的解释逻辑:南北地区创新体制及其演变决定了南北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变化,而创新能力及其相对变化又决定了南北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及其变化。统计分析发现,中国总体创新能力从1985—2018年经历了由北强南弱到南强北弱转变的几个重要特征事实;从理论逻辑上揭示南北地区创新体制及其演变的异质性决定南北创新能力及其演变的差异:由于北方偏向于计划推动型创新体制、相对难以适应国家整个经济体制和科技创新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而南方刚好相反,从而决定了南方创新能力的由弱变强。具体提出七个解释创新体制及其演变影响创新能力的理论假说,从理论上解释了:为什么北方地区更偏好和更受制于计划推动型创新、而南方更容易接受和更偏好市场引导型创新,以及南北地区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相对变化根源于创新的体制基础及其演变。实证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分析。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26 下载量 32 评论 0
  • 全球化变局下中国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2000—2022年

    关键词: 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技术进步;

    DOI:10.12451/202409.02342

    提交时间: 2024-09-27

    摘要: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经济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产业不断升级,“世界工厂”的地位日渐形成。但是自2006年起,中国劳动力成本开始上升,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和科技争端升级,2020年新冠疫情蔓延使全球产业链的连续性面临考验,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使全球产业链的安全性面临挑战。对于发达国家来讲,全球产业链朝着“在岸”“近岸”和“友岸”方向被重新布局。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也将创新驱动和产业升级作为国家战略来推动。这些变化无疑会对中国产业结构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制造产业如何转移和升级是两个需要研究的问题。通过结合劳动力工资、国际和国内地区性贸易流、全球关税水平、发明专利授权等多维度的数据,对中国2000—2022年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进行全面回顾,得出的研究结论显示:(1)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不构成推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在国际上暂时也不存在能够大规模吸收中国产业转移的国家;(2)构成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韧性的外因是自金融危机时期以来全球化进程的相对停滞,内因是中国内陆地区依据比较优势资源重新配置带来的内部产业转移;(3)中国在技术密集型产业及其背后的技术进步和应用上发展迅速,但是存在地区发展差异和过度依赖外需和产业政策的问题。因此,坚持持续扩大开放和利用好产业政策以平衡地区间产业结构转型和应对外需冲击,是未来中国贸易政策和产业规划制定的重要参考因素。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339 下载量 87 评论 0
  • 新质生产力的质态、测度与支撑体系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非参数DEA模型; 战略性新兴产业; 产业链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8.01399

    提交时间: 2024-08-19

    摘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创新尤其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表现为前沿技术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通过选取集成电路行业、电子与通信设备类行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类行业、医药和医疗仪器类行业,在非参数DEA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方法创新,同时采用产出导向的SBM模型和投入导向的EBM模型,对中国代表性地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进行测度,揭示了其变动特征及趋势。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为基准,实证检验了新质生产力变动的决定因素为:产业数字化转型、产业链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强度。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支撑体系在于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707 下载量 174 评论 0
  • 论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互动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工业化; 双向互动; 绿色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DOI:10.12451/202408.01400

    提交时间: 2024-08-19

    摘要: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变革中出现的新范畴,都是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之间具有双向互动关系,这种双向互动关系是一种改进的“技术—经济范式”,由“技术—经济范式”扩展为“科技—产业—生产力”范式,这一新范式的形成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新型工业化的逐步推进。新质生产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载体。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实现两者的双向互动,通过双向互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基础、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撑。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在条件上通过科技创新,在过程上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结果上通过形成绿色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互动。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660 下载量 186 评论 0
  • 平台经济的新就业形态与经济关系解构 ——一个政治经济学分析

    关键词: 平台经济; 新就业形态; 劳动经济关系; 用工模式;

    DOI:10.12451/202407.00047

    提交时间: 2024-07-01

    摘要:主导技术体系的变化推动就业模式的转变。技术基础、价值取向、社会需要、生产组织的变革衍生出新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模式,推动多方雇佣关系就业、在线任务众包就业、在线匹配按需就业以及依托平台自主就业等新就业形态的产生,引发就业背后劳动经济关系的转变。劳动关系的转变和数据要素的使用推动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数字化转变,构建起分散生产与集中控制相结合的扁平化生产分工网络体系与平台中心的算法控制管理模式。这种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结合形成的数字化生产方式引致生产主导权的变化,深刻改变了劳资之间的权力博弈关系,形成了不同行业、不同技能和不同群体从业的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分化。因此,在完善劳动关系认定基础上,规范数据要素运行、规制平台垄断,控制过劳现象、完善工会建设并保障劳动者权益以及赋予劳动者数据收益权,是对不同类型新就业形态的经济关系进行解构所得出的治理方案。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73 下载量 233 评论 0
  • 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理论逻辑与机制设计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科技成果; 市场化转化; 赋能;

    DOI:10.12451/202407.00238

    提交时间: 2024-07-01

    摘要:数字经济的发展为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提供了新途径,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对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从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三大主体角度,可以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验证探索数字经济的发展对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的影响和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了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在数字经济新业态下其作用机制是,在科技成果供需主体方面,供需匹配效率、专利质量和知识吸收能力得到了提升;在转化中介和途径方面,产学研开放度、“风险投资—科技成果供给—科技成果需求”高效融合程度和科技服务中介结构活跃度均得到了提升,从而对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赋能。进一步研究发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国有经济主导程度,对数字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效应具有积极影响。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文献和经验,为全面深刻把握数字经济优势、提高科技成果市场化转化效率提供了参考。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690 下载量 199 评论 0
  • 过渡经济学与中国经验

    关键词: 过渡经济学; 中国经济; 双轨制; 制度变迁;

    DOI:10.12451/202407.00048

    提交时间: 2024-07-01

    摘要:过渡经济学关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大转型不仅为过渡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案例,更是过渡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完善、深化和超越的助推力量。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学家尤其是中青年一代,秉持着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密切关注以及对学术真理的竭力追求,深入研究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以大量高质量论文、著作和报告等成果形式,提升了学界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理解,揭示了其复杂性、艰巨性和跨国差异性,为过渡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渡经济学正在融入更加广泛的制度变迁理论之中。未来十至十五年,中国经济学家将在构建统一国家、政府、市场与发展政策的理论框架方面取得突破,为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的更新与创造做出更大的学术贡献。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96 下载量 223 评论 0
  •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本土特征及路径选择

    关键词: 城乡融合发展; 跨国分析; 独特性; 中国式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

    DOI:10.12451/202406.00181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基于国际视野来阐释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问题,可以发现中国城乡融合发展是理论逻辑与本土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从时序意义上看,中国城乡关系正由割裂对立走向融合发展,但二元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城乡融合发展遵循一般规律,但农业农村发展绩效、城乡发展差距等维度呈现的独特性更值得研究。人多地少的禀赋条件、本土化的要素组合方式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是形成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独特性的关键因素。新时代中国推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应注重四个方面,即:客观评价和准确把握其历史方位,立足国情和制度背景选择其实践路径,增强政策的组合功能和制度之间的协同效应,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290 下载量 265 评论 0
  • 观念与中国经济转型——以区域发展的空间政治经济学为例

    关键词: 观念; 转型; 区域经济; 政治经济学; 空间政治经济学;

    DOI:10.12451/202406.00194

    提交时间: 2024-06-04

    摘要:观念(包括情感)对于转型的影响能够被感知,但在经济学研究中较少涉及。有必要首先厘清一些看似观念实为制度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观念受到历史、认知和个体出身的影响,并且容易通过社会身份和群分效应得以强化。在大国的区域发展政策中,很多阻碍政策实施及经济社会转型的空间政治经济学困境,都可以从观念中找到根源。观念会发生变化并且制约转型,因此,不可能存在事先计划的最优转型路径。转型路径是演化的,转型速度受制于观念及人们的相互影响,因此,通过转变观念来推进转型能够提升社会福利。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226 下载量 285 评论 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