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

基本信息

出版信息

  • 创刊时间:1955年
  • 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
  •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 编辑出版:《哲学研究》编辑部 哲学研究杂志社
  • 学科分类: 哲学  

期刊简介

    《哲学研究》是国家级哲学理论刊物。1955年3月创刊。先后为季刊、月刊、双月刊。1966年6月因“文化大革命”停刊。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1978年1月复刊,为月刊(其中1990年为双月刊)。现由哲学研究杂志社出版。《哲学研究》创刊时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双重领导,1978年后改由哲学研究所领导。历任主编为:潘梓年、许立群、邢贲思、陈筠泉、李景源、谢地坤。现任主编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张志强研究员担任。历任编辑部主任为:林聿时、张岱、王玉恒、方军、王生平、鉴传今、陈德中。现任编辑部主任由周丹研究员担任。《哲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面向实际,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反映时代精神,从哲学上探讨当今人类面对的重大问题、概括和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为宣传、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努力发现并支持富有开拓性、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营造健康的学术环境,以促进中国哲学事业的发展和哲学学科建设。《哲学研究》的特色是:倡导以现实问题研究推动基础理论的研究,强调发挥哲学的探索功能;主张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为各种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提供争鸣机会;注重追踪和分析国内外哲学发展的新动向,注重中外学术交流;重视对当代实践和科学发展中哲学问题的探讨;重视培养哲学理论研究中的新生力量。《哲学研究》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现实问题带动基础理论研究,反映、引领时代精神,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三大体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服务,让哲学中国走向世界中央。《哲学研究》在我国众多期刊评价机构(按学科)排名中均名列第一,在AMI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中被誉为“顶级期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排列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杂志,《哲学研究》位列第二名。日本关西大学曾给研究生开设一门课程:“通过《哲学研究》看中国哲学界”。《哲学研究》多次荣获全国“百强社科期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期刊奖一等奖等重要奖项,获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考核“优秀”,刊发文章多次获全国“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文章”等重要荣誉。《哲学研究》在我国哲学界,乃至理论界、社科界具有重要影响力。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哲学与叙事创新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 文明哲学; 文明叙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DOI:10.12451/202409.02170

    提交时间: 2024-09-26

    摘要:在西方学界的文明史研究中,文明叙事是以话语为载体的意义空间生产,在这一范式中,文明概念既是概念史研究的对象,也是意识形态特征鲜明的思考“他者”的方式,并在现代化和现代性理论中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实践,经由理论抽象生成了一种新的文明哲学,即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这种总体性的新文明观在现代化的中国实践的前提下,形成了对文明的独特理解框架,包括“文明的总体结构观”“文明的延续更新观”“文明的世界互鉴观”“文明的人民立场观”,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的难题和挑战,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线性文明观”“文明优劣论”“西方中心论”的话语垄断,是一种术语革命与叙事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生成是科学与自主的产物,以理论呼应了现实,蕴含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向。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752 下载量 49 评论 0
  • 论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与巩固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中华文化主体性; 文化自信;

    DOI:10.12451/202407.00997

    提交时间: 2024-07-3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并阐释了“文化主体性”这一重要概念,深化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即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主体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为中国共产党引领时代提供强大文化力量,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凝聚力的根本所依,是中华民族在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保障自身文化安全,保持精神上的独立自主的重要支撑。新时代我们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建构和巩固中华文化主体性,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以“两个结合”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巩固网络空间中华文化主体性,积极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722 下载量 198 评论 0
  • 现代文明的西方逻辑与中国重撰——现代化的视角

    关键词: 现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

    DOI:10.12451/202406.00216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现代化奠基于欧洲,书写了以资本现代性为轴心的西方现代文明,在世界历史的特定阶段获得了强大统治力。西方现代文明在带来成功和进步的同时,也伴随着代价和退步。重撰现代文明,已上升为人类命运自我救赎的重大原则问题。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文渊文脉流淌不息的文明型国家,国运跌宕起伏的超大型国家。中国样本的独特性决定了“现代化在中国”行不通,“现代文明的西方逻辑”在中国行不通,只能“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发现了和欧洲原理相对应的中国现代化原理,创造了蕴涵“中国之骨”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现代文明的中国形态,重构资本与人民的权力逻辑,兼顾进步与正义的双重价值,冲破中心与边缘的传统格局,重塑物质与精神的内在张力,重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现代文明在21世纪的崭新形态,是具有辩证性、整合性、叠加性、自反性特征的新文明类型。现代文明的中国陈述,必将以思想的力量引领人类精神成长,以更高水准的人类文明参与世界新秩序的建构。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979 下载量 264 评论 0
  •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特点及其当代呈现

    关键词: 中华文明; 和平性; 和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

    DOI:10.12451/202407.00027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当中,并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和谐的统一体,这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本体论依据。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崇尚的“和”是一体多面的,涵盖了个人、社会、自然以及天下,最终的理想是致太平,可见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和平、和谐思想观念之下统一起来。中国哲学主张“和而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和实生物”,“和”是有生命力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和平性不但是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的内在动因,同时也决定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必然走和平发展道路,必然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624 下载量 167 评论 0
  •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探析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内涵要义; 历史发展;

    DOI:10.12451/202407.00029

    提交时间: 2024-06-06

    摘要: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影响深远,蕴含无穷智慧,具有充足魅力。由“中华文明”进展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由“传承中华文明”深化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聚焦中华民族推进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彰显现代文明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意义,标注现代文明“最新形态”的历史地位,是思维逻辑的必然,是实践推进的必然。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认识层面上的逻辑结构,以“中华民族”为主体,以“现代”为历史方位,以“文化”为表现形态,分别诠释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所属、所在、所状;从实践层面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核心,以亿万人民为依靠力量,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予以方向引领,共同规定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属性和内在本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起点,是中国现代社会的诞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发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走过70多年探索发展的历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演进,始终伴随并融会到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过程中得以推进与拓展。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665 下载量 186 评论 0
  • “家国天下”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秩序精神

    关键词: 家国天下;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秩序精神;

    DOI:10.12451/202405.00739

    提交时间: 2024-05-29

    摘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对“秩序”的思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及其所裹挟的西方宗教的内在矛盾,西方现代文明所构造的秩序形态在本质上是失序的。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之一,“家国天下”的秩序安排深度关联于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通过重塑“家”“国”“天下”的内在结构与意义关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家国天下”的秩序格局焕发蓬勃生机。以“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秩序精神呈现了“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群己协调”等特点,从而为克服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现代性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939 下载量 239 评论 0
  • 论“两个行”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大历史观诠释

    关键词: “两个行” ;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 大历史观; 普遍性 ; 特殊性;

    DOI:10.12451/202405.00569

    提交时间: 2024-05-23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行”的新论断。“两个行”所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原因在于,既遵循了“行”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创造了“行”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特殊性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同时,在“遵循”与“创造”的守正创新中亦探索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前一个“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后一个“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两者的统一只有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下方能得到系统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非是“反对《资本论》的革命”或新自由主义道路,而是执行马克思晚年“政治遗嘱”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守正性产物,也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创新性产物。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1221 下载量 473 评论 0
  •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特质、根脉与精神动力——以德性与理性的关系为视角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德性文明; 理性文明;

    DOI:10.12451/202404.00192

    提交时间: 2024-04-23

    摘要:从德性与理性的关系来看,人类文明形态大体可以分为“德性文明”和“理性文明”两种类型。当代中国日生日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根本特质上属于德性文明;从历史文化根脉来看,是数千年来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德性文明“旧邦新命”的新生面;从精神动力来看,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中华传统德性文明在根本特质上古今一贯,在文化根脉和人文精神上源流相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命运上一脉相承。然而,人类文明新形态并非简单“复活”或“复归”中华传统德性文明,而是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意义上的“文明更新”。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道义和真理双重意义上的人类新启蒙和新觉醒的力量,典范性地昭示着人类从理性文明向德性文明转型跃升的新方向。

    状态:已在期刊出版

    点击量 807 下载量 245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