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7 合作期刊: 《国学学刊》
摘要:春秋时期,民在礼乐秩序中的作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整民成为礼的目的与归宿。虽然君子与小人依然分属不同等级,但此区别不是隔绝而只是分工不同,都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种对民的重视不仅仅基于功利性的考虑,还是一种新人性论的体现。当时的士大夫们出于对民意与政事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提出信与礼是为民生利的正道,因而是“政之大节”。国家政事的落脚点在于“利以平民”,且生利需以行义为前提。君主有德,能为民众谋利,自然会得到拥护,成为“民之望”;民心安定,则社稷有主而鬼神得祀,进而赐福于君。在位者养民、厚民、富民不是一味地无限度地满足民众的欲望,而必须有所节制。《左传》中的民本思想通过历代儒者、士人的阐释,至今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19
摘要:在《春秋》成公二年所记载的齐晋鞍之战中,有一位叫做“逢丑父”的齐国大夫,在齐顷公危难之际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保护了齐顷公的安全,可是在《春秋左传》和《春秋公羊传》中却给了逢丑父生与死两个结局,后面的注解也对于逢丑父这一形象背后存在的意义进行了不同的探讨。在《公羊传》中的逢丑父因为用欺骗敌国的方式帮助了齐顷公逃避了战败的责任,既是对道德的不尊重,也是极大的失礼,于是在《公羊传》的叙事中,逢丑父的结局就是被晋国处斩,同时也因为他失德的一面而获得了“不忠”的评价。而在《左传》中的逢丑父,虽然也运用了欺骗的手段保护了齐顷公的生命,也使齐顷公摆脱了战败的责任,不能够被称为“忠”,但是他出于个人的道德,先人后己保护了齐顷公,所以获得了正面的评价。在逢丑父的一生一死之间,体现出了《春秋》对于“忠”这一道德准则的规定,也即对于王道秩序——“礼”的忠诚。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文选编排是《古代汉语》课程建设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缺乏相应的理论探讨,以至于现今诸多《古代汉语》教材的文选编排比较随意,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材的科学性。本文依据文本的启示性,提出“《左传》居首”的《古代汉语》文选编排原则,这是因为《左传》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表达方面均能给予先秦时期其他典籍解读以最大启示。具体论证包括:《左传》所载历史事件及人物言行对古代传世文献中疑难语句理解的启示,《左传》语词使用特征为出土古代文献中有分歧的语词理解提供了可靠的辨别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