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基于古今字音和语源的汉字输入和转换码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11-25

    摘要:基于古今字音和语源的汉字输入和转换码,简称字音输转码,或字音码,系根据关于汉语历史音韵的新理论和关于汉字输入和转换的相关专利研发而成,除部分为外来科技概念而新造的汉字采用其语源形式作为编码外,固有汉字均根据其古今语音要素编码且包含声调信息,编码总数近七千个且可进一步扩展,绝大部分可与汉语拼音相对应,但在编码中包含了现代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所失去或合并的历史语音要素,因而既可以以现代汉语普通话发音,也可以按照编码在发音中体现普通话中已经没有的语音差异。字音输转码既可以用于汉字文本的输入,也可以用于将汉字文本转换成码文本,或者将码文本转换成汉字文本。转换所得字音输转码文本可用于汉字和汉语拼音不方便的场景,包括中文国际传播,人工智能等领域。

  • 在文学实践中深化理解:从文学批评到文学阐释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11-21

    摘要:以往学术界在谈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时多使用文学批评这个概念,而较少注意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界逐渐形成了文学批评和文学阐释这两种分析方式。文学批评与文学阐释均重视对文学文本的评价及意义的表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在对象、目标和特征上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最典型的文学批评常常是以具体作品为中心进行的评价,但其范围却囊括了文学生产、流通、传播等诸多领域,而文学阐释则始终围绕作者之原意、作品之本义、读者之理解三个维度;文学批评涉及对文学活动、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但最具典型性的文学批评常常以批评家富于洞察力的文字揭示出作品的深刻含义,而文学阐释聚焦于作家的思想、作品的观念及读者对于作品的理解与接受,是一种较为纯粹的理性活动过程;文学批评包含丰富的情感体验、起伏的情绪波动以及个性气质的彰显,而文学阐释则理性色彩鲜明、目标聚焦精准、行文严肃认真。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有时会综合运用文学批评与文学阐释,为深化中国当代文学的认识深度,拓展文学研究的广度,提供了新的努力方向。

  • 余华中短篇小说叙述姿态与外国作家、中国视域 ——总体认知叙事学分析断想*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11-19

    摘要:通过对余华中短篇小说与博尔赫斯等人作品的比较文学研究,我们回答了其中短篇小说的诸多疑点,并试图建构一个总体认知叙事学分析案例,为广义文学艺术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种比较文学研究理论新模式。应该说,对余华中短篇小说与博尔赫斯式作品的比较文学研究,以及总体认知叙事学分析建构,是研究值得关注的创新点。通过案例的建构,可以认为,这种总体认知叙事学分析研究模式,是具有较为具有广阔的研究意义。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对达姆罗什的世界经典新体系的论述形成了对话性的增补。

  • 中国现代汉语语文辞书编纂研究(1908-1948)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1908—1948年,中国现代汉语语文辞书编纂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一时期的辞书编纂,不仅明确了辞书的性质、辨析了辞书编纂的原则和体例、丰富了辞书的类型,而且细化了收词立目、注音释义、词性标注、插图附录和装帧宣传等编纂环节,彰显出鲜明的现代意识,为新中国成立后的辞书编纂和辞书学建设做好了准备。

  • 敛情约性,因狭出奇——论徐照山水诗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齐鲁学刊》

    摘要:徐照居“四灵”之首,以擅写山水风景著称。徐照一生,大半在家乡温州度过,他的大量优秀诗篇都是歌咏永嘉山水的。只有写到家乡山水,徐照才以组诗形式予以咏叹,如《游雁荡山》八首、《净光山四咏呈水心先生》。组诗可以更加全面、立体地呈现家乡的山水风貌。温州城市坐落在山水之间,城内外山峰林立,水道交错,徐照居家周边或友人住宅附近都是赏心悦目的风光,这成为徐照诗歌吟咏的另一对象。“吾洲见地形”,徐照对家乡的山水充满自豪感。徐照多次外出游历,离家距离最远、时间最久的一次是随徐玑赴任永州司理参军。徐照沿途和在湘中饱览风光,并将之化作诗材,其山水诗有了更为开阔的画面。而且,他有意“诗将远地传”,以诗歌表达游历见闻。徐照自称“唐世吟诗侣”,以学习唐诗相标榜。其学习的是由中唐入晚唐的姚合、贾岛一派,更多的是承继了姚合“闲适诗”的创作精神,诗风清新秀丽,在平淡朴实中见新奇。

  • 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论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诗大众化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将新诗变为大众的诗,让大众读者能够读懂。从百年新诗史的大众化事实看,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具有三大思想内容:一是新诗大众化的“大众”不是抽象名词,而是随时代语境改变而变动的特定“大众”;二是读者作为传播者和接受者,其阅读反应是新诗文本是否属于大众化文本的评判依据;三是新诗大众化的核心内容是文本大众化。一百年来,新诗大众化因时而动,具有时代性与反思性。中国新诗大众化传播接受诗学是在百年新诗建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诗学形态,具有中国现代性特征并向未来敞开。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性诗学,它在言说逻辑上有时存在着语义传达大众化和诗意表达大众化相混淆的问题。

  • “形式的反作用”与“时代折光”——论贺敬之的新古体诗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新古体诗是贺敬之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又一艺术创新。面对社会语境的变化,立足自身承担的文艺工作使命,贺敬之创建新的抒情方式,以“形式的反作用”传达出面向丰富的“时代的折光”。贺敬之一方面清楚旧体诗具有形式束缚内容的一面;另一方面也敏锐意识到,旧体诗在表现某些特定题材的时候有其优长所在。通过对旧体诗取其便利、去其束缚,贺敬之打造出“新古体诗”这一兼具传统特色与当代品格的艺术形式。结合贺敬之对创作观念的阐述,分析其诗作可以看出,新古体诗兼具形式再造和内容重塑的双重意义。贺敬之一方面改造“古体”,激发今日之诗情,抒写当代之感思;另一方面依托古代典故等历史内容翻陈出新,其诗作折射出时代的光影流变。如同新歌剧、政治抒情诗一样,新古体诗是贺敬之辩证地理解诗心、诗思、诗情与“形式的反作用”之间的关系,循时代之脉搏、发人民之心声、创艺术新形制的实践成果。

  • 审视“南方”:客家女性书写的主体阙如与文化经验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客家地区浓厚的宗族文化与因迁移形成的族群结构,使客家人拥有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观念。客家人在“耕读传家”“艰苦奋斗”“敢闯敢干”的精神传承中形成了勤劳勇敢、坚忍内敛的群体性格特征。同时,祖辈相传的宗族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客家人的精神之中,成为他们的人生规范和行为准则。客籍作家,以文学的方式将客家女性在旧的历史时代中的生存境遇与文化经验层层揭示出来,不仅反映出客家文化对女性的品格形成与个体命运的影响,而且与新社会、新时代的文化空间、生存场域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文章从“新南方写作”的视域,重新审视处于传统客家文化规约下的客家女性的人生选择与文化认同,旨在探知客家女性在历史化中主体构建的复杂性与可能性。 

  • 器为道制名 ——基于元典的考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在中国早期文本中,器物凝聚着社会文化内容。从横截面切入,考察器物的制作和使用、种类和形态、功用和场合,以及对语言和思想的渗透,是一条观念史的研究路径。对器物之意义的考察,如果跳出作为修辞学的隐喻,我们可以发现更为深层的社会意识形态建构方式。事实上,人们对事物命名的方式,构成了一个隐喻系统。在此系统之中,器物参与了事物的制名方式。这是由于器物与社会生活中的礼制、道德和规范之间存在着直接关联。以器物制名,体现出器物对社会生活诸方面的规定。可见,在参照器物的基础上,人们制定了社会生活领域的基本规范和准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器物凝聚了语文学意义上的概念史。元典之话语功能在于生长出中华文化的根隐喻,确立了后世得以言说的公共概念,这为中华文明构筑了思想根基。在此过程中,器物成为意义赖以生成的原型、名称和隐喻。探寻器物经验在古典语境中的线索,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行踪,对探讨现代精神秩序具有参照意义。

  • 文化自信与教育革新: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在高校课程中的价值挖掘与融入路径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3

    摘要:摘要: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的背景下,选题紧密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通过学校教育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示精神展开。从文化自信与教育革新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的丰富内涵、精髓要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时代价值和意义。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融入路径、策略,旨在将传统礼仪文化有效融入高校课程体系,为培养兼具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积极响应全国教育大会对于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

  • 卞之琳文学批评论绎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卞之琳的文学批评与其诗歌、翻译和学术研究相互映照,共同构成其丰富的文学世界。他的批评一反其诗歌克制、沉思风格,凸显强烈的批评主体性,是真正的“个人的抒情”。他的批评既是对自己生命体验的捡拾,更是对自我和历史命运的深刻感受。个人“小史”与现代文学“大史”汇融,“归入史乘”是其价值型构。他的批评具有艺术自觉,重视语言,体现了对汉语内在规律及白话新诗格律的理性思考;文体多样,回忆体和序言是其重要批评文体;语言自然质朴,情感自然流露,形成冲淡风格,达到了“最艺术的化境”。卞之琳的文学批评具有以批评推动中国文学现代化及中国现代化的深层追求,足以与其诗歌、翻译及学术研究并肩,成为“独立的艺术”,对今天的文学批评具有警醒和借鉴的意义。

  • 汪曾祺1990年代小说的“高邮变法”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合作期刊: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1990 年代,在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观念驱使下,在读者批评的推动与怀乡姿态的迁变中,汪曾祺决心告别其田园牧歌的风俗画小说写作范式,实施“高邮变法”,即其高邮小说的人物围绕人的现代化立场,从古典主义的诗境中人转向现代意识高蹈的现实的个人;叙事重心从对风俗民情的散淡描摹转向人物对传统观念、生活的叛离行径:思想主旨从对浪漫乡土的诗情歌赞转向对乡土社会中人的现代化呼唤。“高邮变法”标志着汪曾祺小说创作打破传统标签,实现其熔古今为一炉的艺术理想,彰显出鲜明的现代性。“变法”后的小说克服了新时期浪漫主义乡土小说普遍泛滥的牧歌情调与现代意识淡薄的问题,开拓了以特殊的地方色彩为用、以普遍的现代人思想为体的新乡土小说范式,为当代文学的地方书写提供了一种经由传统地方而召唤现代中国的路径与启示。

  • 《寒山诗》的三次编纂及其显现的性三品说

    分类: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合作期刊: 《管子学刊》

    摘要:在初唐、中唐、晚唐,《寒山诗》分别经历了由闾丘胤、徐灵府、曹山本寂的三次编纂,由此塑造出了三种寒山子像。 此诗约三百余首,其内容除了前两次编纂中的“述山林幽隐之兴” “讥讽时态” “警励流俗”这三种,还有第三次编纂时开始出现的具有佛教味道的、咏歌南宗派顿悟禅精神的偈颂性之诗。 《寒山诗》中有部分侧面言及人性之处。 其中《下愚读我诗》与《上人心猛利》中出现了不平等之性三品说的用语,而《智者君抛我》中却表现了对性三品说的批判态度,以其不但使当时由智者、中人、愚者形成的社会四分五裂,又使人们失去了人性纽带而产生孤立感和异化感;《世有多事人》中还出现了平等之真性思想。 像这样对性三品说既容许又批判的复杂态度、相互矛盾的人性论之共存、及其超越“圣俗”的努力,正是《寒山诗》的魅力所在。

  • 文学、历史认知叙事学与历史社会演化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比较文学 分类: 外国语言文学 >> 外国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6

    摘要:论文探讨了文学、历史认知叙事学与历史社会演化之间的一些关系,这不能说是我们对历史认知叙事学的基础展示,而是对相关问题和历史建构过程某些问题的澄清,这主要是从若干问题如文学的作用等角度进入的。尽管我们依旧有所保留,认为对于文学的作用与相关领域的能力不过高估,但是很难否认,文学与历史社会演化的纷繁复杂的关系,依旧是在一些既明显又潜在的维度中进行的,包括某些洞察与特殊的能力。论文也从新的视角对作者、读者与“虚构”问题做了新的理解。可以认为,文学以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其与历史社会演化的独特关联,在这一点上,我们也认为,历史认知叙事学同样有其独特作用。我试图以历史认知叙事学为起点,构建一种适合中文专业研究者的比较文学研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提到的这个普通历史认知叙事学,是历史认知叙事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 钱著版本演化的心因解码——从“自鉴”到“记愧”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典文献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学界若细读晚近七十年学案,迟早会惊诧将“古籍版本学”与“今典版本学”分开的那条边界,当在“著者在场与否”。这就导致并非因“著者在场”,而是因旧法印刷术所造成的“讹、衍、缺、脱”,以及因此而形成的古籍版本学之“善本”“残本”概念,若无差别地套在今典版本学头上,则难免不适用或不够用。对钱著版本演化的深层追究业已表明:无论是著者1978年对旧文《中国诗与中国画》的修订,还是1994年《管锥编》卷五对原本四卷的增订,抑或2002年三联版《宋诗选注》刻意将此书做成“拟残本”诸现象,皆溢出了传统版本学所熟睹的“平面、墨迹、目测”之特征;相反,因“著者在场”而酿成的钱著版本演化,在深层次呈现了“立体、心因、透视”新特征,且以“心因”为内驱性机制。简言之,若曰钱锺书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1978年修订,以及对《管锥编》四卷的1994年增订,是想将这两种今典做成“善本”,以“给自己一个学术史鉴定”,即“自鉴”;那么,他对《宋诗选注》2002年三联版的最后定夺,则是旨在“给学术史一个警醒”,即“版本记愧”。于是,《宋诗选注》以“拟残本”传世,也就形同于著者为了让晚辈铭记那段学术史“羞辱”。

  • 主动求索还是无奈选择?——留日学生周树人“弃医从文”的心态史考察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摘要:利用鲁迅的文章、书信和相关文献资料,用心态史学的方法,将还未成长为鲁迅的留日学生周树人在赴日求学期间“弃医从文”的心态作一番历史梳理。结果表明,在“弃医从文”这一人生选择中,留日学生周树人存在着两类看似矛盾的心态:国民启蒙下的主动求索,表现为对国民性改造的一以贯之,矢志不移;刺激多端下的无奈选择,表现为对刺激自己的人和现实环境的不断逃避与逃离。这两类心态体现出的是他对于国民和自己别样却写实的情感体验。

  • 新时代革命英雄叙事传统新变:《无法完成的画像》的叙事技巧与叙事策略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刘建东的小说《无法完成的画像》从小切口切入,袁展现了风云际会下党的地下工作者的故事。小说的独特性在于叙事方式的独特性(悬念的设置)、限制性叙事视角的采用和叙事视角的多元化、叙事时空的腾挪转移,实现了对传统革命历史文学叙事模式和叙事策略的突破与超越,使革命历史文学叙事和革命英雄书写呈现出异样的光彩。与传统革命历史小说相比,《无法完成的画像》做到了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经验的有机融合,“野隐藏在海平面下的冰山一角”的独特写法和深入历史风云中边缘形象的个体体验,为革命历史题材提供了一个“以小见大”的表现视角,同时也丰富了革命者形象的塑造,于细节处洞见革命英雄的无私、无畏与奉献,激发了当代读者对革命历史和革命英雄的追忆。

  • 明清通俗小说雅化进程中 女性形象衍变的文化意蕴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临沂大学学报》

    摘要:明清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一个衍变的过程。明代早期通俗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沿袭了宋元说唱文学中的市井特色,明代前中期通俗小说中的女性描写体现了世俗社会的情欲观和女性观。随着文人参与通俗小说编创,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逐渐发生变化。明清之际到清代中期文人创作的通俗小说中,女性和以异性知己为内涵的爱情成为文人的情怀寄托。传统文化中的性别伦理、市井社会的情欲观、因应现实政治经济等因素而变化的社会思潮以及士人的自我体认融合在一起,使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较为复杂的内涵。寻绎女性形象发展演变的规律,有助于了解一代文人的人生境遇、理想和心态,认识文学与社会思潮、文化心态的关系。

  • 甲骨文载道明理,“礼乐幸”福泽古今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汉语言文字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04

    摘要:古语云:道法自然"。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甲骨文是自然孕育的祖先为表达自己理解的自然世界(含人类社会)而创造的抽象线条,其文线结构必象自然之表形;同时,自然表形之存在,必有其自然之道理;自然而然,甲骨文线结构其表必象自然之道形,其里必冥然契合于自然之道理:由形尚象,载道入理,文以明之。自然之形象和道理以文明之,即谓: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明自然。道者,文之根本。阐释甲骨文只能建立在正确理解自然世界规律的基础上,知其道、循其理才能从根本上识其文:既知其然也知其源。唯此,释读的甲骨文源意必是对自然及其规律的本真反映,对物性和人性的深刻揭示,也定会对社会发展起文化引领作用。如是,传承先人的集体智慧,迭代提升融合自然的文明程度可期。本文试图拂尘觅真,粗浅阐释“壴(zhù)、礼、乐、幸”等甲骨文线结构蕴含的源意,唤醒中华民族沉睡记忆,感受福泽古今的甲骨文形之表象、意之传神、理之自然,了解道简理正的“壴礼致乐”文化内涵,感悟先人契合自然平衡之道、符合人性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指引我们走上“幸”福大道。

  • 网络流行语的语言文化分析及对外教学策略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提交时间: 2024-10-31 合作期刊: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摘要: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时代的语言变体,既具有语言价值又具有文化价值。其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缩略构词的简约性、网络构式的能产性、语义泛化的创造性、语言混码的新潮性四个方面。同时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文化的镜像,可以真实地反映当代文化在文艺作品、社会事件、精神传承、青年心理等各个层面的发展动态。语言教学是实现文化对外输出的有效途径,借助传播学“5W”“7W”理论分析网络流行语对外教学的“6W”因素,根据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提出相关教学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