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
  • 比较与转换: 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笔谈下)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与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哲学比较及其意义、哲学如何创造概念、西方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 亚里士多德“城邦形质论”的难题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18 合作期刊: 《经典与解释》

    摘要:亚里士多德指出,“城邦属于那些自然存在的事物”(1253a1-2)。但什么是“自然存在”,城邦在何种意义上具有自然性,这些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界持续多年的争论。近年来,国内外多有学者试图从形质论出发,为城邦的自然性 1 寻求形而上学的理论基础,这种理论被称作“城邦形质论”(political hylomorphism)。 2 的确,在阐释城邦为何优先于家庭上,“城邦形质论”具有优势,但这一理论同时无法回避两处关键的挑战。因“城邦形质论”的成立至少需要两个前提条件:1)从生成论的角度看,城邦是自然物;2)从城邦与人的关系看,人作为城邦的一部分,构成了城邦的“质料”。但前者与城邦为人组建起来的说法(1253a29-31)相龃龉,后者则导致了“亚里士多德政治理论是种极权主义”的批评。 3 本文将首先阐释“城邦形质论”的内涵,并着重分析其“动态层面”在将城邦视作自然物时遭遇的困难;其次通过对“政制作为城邦之形式”相关文本的分析,指出亚里士多德此说法意在阐明公民身份与谁来统治是政治共同体的本质问题;最后借助形而上学文本分析“公民作为城邦的质料”相关段落,表明将公民与城邦的关系不能被视作质料与形质结合物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