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高清海先生的“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概念,不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具体阐释了“类”或人的“类本性”,而且充分体现出高清海类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高深的思想境界。高清海先生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来理解和阐发人的“类本性”,进而把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然理解为一个“类统一体”;认为“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的实现有赖于人性之丰富完善,有赖于人的存在境界之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与“生存使命”也在于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高尚的一体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概念的深刻内涵与高深境界,对于我们整体性地把握高清海类哲学思想至为关键,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辩证法是通过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从先验观念论到绝对观念论)被确立为呈现最高真理的哲学方法,这始于谢林早期的同一哲学。先验观念将绝对隔离于自我之外,封闭了自我通达绝对客观真理的思辨路径。谢林同一哲学用绝对者自我双重设定还原了世界如其所是的“一体化”思辨结构,让自我意识因绝对者内在塑造而呈现真理成为可能。马克思秉承了绝对观念论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视其为具有揭示事物自身本质的“一般运动形式”,主要表现在:人类实践活动使自然和自我辩证一体化为内在统一的属人世界,本质对象化让生产产品成为人性本质实存呈现的自我确证,环节必然性和真理全体性相统一使唯物史观成为辩证的历史真理。因此,探究马克思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德国古典哲学来源,谢林同一哲学应是不可忽视的理论前提。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公正的分配制度作支撑,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我国践行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分配与生产的总体性关系的澄明,马克思将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分配正义及平等的价值追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虚妄性,表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坚持历史性原则,强调分配正义及平等的内涵和实现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阐明了按劳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有益于我们厘清按劳分配与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关系。作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正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以每个人实现自我的需求为分配原则,超越了“物性”逻辑的分配正义,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蕴含有结果平等的价值指向,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统一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条件。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概念,对该概念的探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科技决定论、自然保护论、财富创造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三种解读方式,深入剖析这三种解读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深刻内涵。科技决定论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却将科学技术视为生产力中唯一的决定性要素,忽视了劳动者这一主体性要素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自然保护论以生态环保之名谪谴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实际上囿于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误读;财富创造论将“生产力”仅仅理解为一个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范畴,仍旧落入古典政治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窠臼。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体现,有着丰富科学内涵和鲜明价值旨归。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留下了9个“留待以后再谈”却并未解决的“未解之问”。这些问题大体上能够分为四个方面:其一,国家和教会的关系问题;其二,对黑格尔国家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王权)叙述逻辑的反思;其三,对本质二元性的解析;其四,对市民社会相关问题的思索。青年马克思留下的这些“未解之问”,既不是他随意思考的无意义的问题,更不是他写作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就遗忘了这些问题,而是因为经济史知识的缺乏,使他当时无法深入这些问题的根源处进行“治本”的处理。对这些“未解之问”进行深度剖析后不难发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对自己今后的研究理路有了规划。《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可以被看作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探照灯,也是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和转变的路标。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以劳动为核心,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人与社会的内在互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技术革命引发的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生态危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资本逻辑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侵蚀,都给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使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需要通过跨学科融合,将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相结合,构建“生命共同体”理念,拓展生命伦理的多维理解。此外,需要积极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弘扬绿色消费的文化理念,促使生命伦理从理论指导向实践转化,为构建一个新的生命世界贡献理论启示与实践方案。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现代化是一种文明的打开方式。独特的文明视野、文明理念、文明实践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发展内涵、价值导向和研究视角,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是中华文明与现代社会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是人类文明与中国特色现代化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在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探索、反思、展望中,建构起民族叙事与现代叙事相统一的历史视野、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相统一的世界视野以及理论形态与文化形态相统一的整体视野。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对西方现代化价值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对西方现代化治理谜题的揭露和破解以及对西方现代化理论陷阱的证伪和批判,提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明价值理念、文明治理理念、文明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有原则高度的文明实践,物质文明的开拓性实践、制度文明的探索性实践、精神文明的创造性实践开显其文明新境界。文明视野、文明理念和文明实践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文与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对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是西方发展经济学都有着深刻论述。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在建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经济思想为指导,突出经济发展的人民立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炼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文支撑案例,概括中国文化经济建设和人文经济学发展的实践成就,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将提高理论影响力和解释力作为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认识原则和检验标准,探索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规律。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教育学 >> 比较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0
摘要:教育对外开放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奠定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秉性,庚续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相融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对外开放实践之中。围绕领导核心、价值理念、目标导向和方法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回答了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入践行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应着重从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深度融入全球教育治理、完善国际制度联通机制、提升多元化主体参与度四个方面共同发力,着力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迈向新高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0
摘要:“智能拜物教”作为人工智能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涌现出的一种新型社会思潮,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与盲目崇拜。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进行审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技术异化是“智能拜物教”的生成根源;“智能拜物教”的本质在于资本逻辑与技术决定论的系统共谋;超越“智能拜物教”需要重塑技术与社会关系,致力于“科技社会主义”的构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实现,又助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摘要:《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现象及本质作深入思考、指导社会革命向前推进的重要文本。精神生产是宣传、思想、文化等精神要素在生产层面的具象化表现,对于社会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第一一节到一五节中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文化革命、文化性质等的分析,阐明了社会革命中精神生产的理论内涵,解释了社会革命中精神生产的动力、形式及时机问题,明确了社会革命中精神生产的主体及其发展方向,是对社会革命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系统性探索与总结。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深入分析毛泽东的社会革命思想,对于新时代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劳动幸福的程度和人的本质被确证的程度具有同一性,两者都可以从人本身这个角度进行解构。现代化发展对劳动幸福具有双面影响,既可以促进劳动幸福,也可能损害劳动幸福。所以,人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依据,考察劳动幸福的实现程度。现代化发展要与劳动幸福呈正向关联,消解各种“现代不幸福”的负面因素,促进劳动幸福程度的不断提升,通过规制先行,前置伦理精神;提升对未来的预见力,秉持敬畏精神,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增加未来确定性;强化自我节制,提升反思精神;推动价值革命,强调人本精神;倡导适度竞争,提倡合作精神,反对过度竞争。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南希·弗雷泽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前台”与“非经济背景”关系的全面分析,挖掘出资本主义在结构上存在着生产与再生产、人类与自然、经济与政治、剥削与征用的四重分离。这些分离形成了一种被制度化的社会秩序,构成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同时,“前台”与“背景”的分离关系不是偶然的、给定的,而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积累体制的变化而历史性地生成的,这使得经济与非经济要素间的边界愈发难以界定,因而对边界的捍卫或挑战成为当代社会斗争的主要内容。为此,弗雷泽使用“边界斗争”的概念,提出有关边界划分的规范性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社会主义的图景进行扩大的想象。弗雷泽兼顾阶级与地位、再分配与承认、文化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危机批判方法,是对传统批判理论宏大叙事的复兴。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兴盛的核心动力。首先、通过分析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苏州“非遗文化节”的创新实践、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以及教育领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揭示了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创造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其次,还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强调了社会各界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最终,呼吁继续探索和实践,确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传承和繁荣发展。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4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唯物史观既揭示了文明创造建立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 也揭示了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文明形态致力于扬弃西方现代性中文明与进步的悖论, 达成 “两个和解” ———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与自身的和解。 以 “两个和解” 为价值指向,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道路, 并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创造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逻辑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 坚持生产力标准, 尊重文明形态更替的历史规律; 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推动人类与自然和解,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人类与自身和解, 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8
摘要:弗洛姆面对的是在极权主义和超级资本主义普遍压抑中产生的社会性格,或者说社会心理结构。在其中,既定的社会无意识影响着个体意识,伪思想代替了个人的独立思想。此种社会力量作为非人格对人格的统治,剥离了人的积极自由即自我实现的能力。因此,人不仅在现实生活层面,也在心理意识层面降低到了人的类本质以下。人们或被塑造为施虐-受虐的权威主义性格,或产生破坏冲动,或在资本主义文化模式内机械趋同。人们如此逃避自由也使得社会陷入精神失常当中。致力于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自由实现,弗洛姆求之于“成熟的爱”和“创造性劳动”,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研究,同时在事实上开辟了通往共产主义的精神分析路径。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在马克思的语境中,资本是货币增殖过程的存在,这个增殖过程不会自然发生,而是需要严格、科学的管理介入才能实现.资本管理既是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也发挥了社会历史变迁意义上的工具性职能,为社会发展创造物质财富.我们在充分认识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基础的基本观点的同时,必须认识到资本自身的运动所体现的无序扩张和脱实向虚的行为特性.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实践与理论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的科学方法论研究.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恩格斯辩证法思想是在推动“哲学现实化”、批判思辨唯心主义的“观念拜物教”并对黑格尔“思辨哲学”进行改造的过程中,在人类改造自然、从事社会历史实践活动并指导人类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恩格斯辩证法思维具有很强的实践特性.恩格斯的辩证法不但扬弃了唯心主义辩证法,实现了辩证法理论范式的革命,还立足于有机整体的大历史观和人类史观,帮助人们认清人类社会运动的发展规律,引领现象学与存在主义哲学对现代科学的反思批判.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15 合作期刊: 《内蒙古社会科学》
摘要:社会加速度带来的新型异化偏离了亚里士多德对美好生活的指引,也违背了启蒙现代性的初衷,以罗萨为代表的第四代社会批判理论试图回到哈贝马斯,重振启蒙的理想,呼吁人们应当激发自我效能感,达成与世界的共鸣关系。学界的批评和罗萨的回应进一步激发了共鸣理论的内在张力:名词还是动词,情景还是矛盾,情感还是反思。争论的解决需要到马克思的情感理论中去追溯共鸣理论的根基,创新出具有历史唯物主义特质的共鸣理论。共鸣的自我效能以对象化活动本体为载体处于动词化、中介化的过程中,蕴含着情感与批判之间的互塑性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