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理内蕴与文化话语权建构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8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既是我国文化建设的指南,同时又蕴含着关于文化和文化建设的深刻哲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的精神内容的重要论述,蕴含着关于社会文化精神结构的深刻哲理。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纲领性思想,通过理性路径“入脑”、情感路径“入心”、人际交往活动路径“入礼”,凝聚社会集体意志与集体行为,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文化的精神结构。社会文化的精神层面必须通过物质层面来表现,在社会文化的生产、传播过程中,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这种辩证统一的结果正是文化话语权的生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话语权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机制、文化硬实力的建设与形成机制以及社会大众文化认同度的形成机制,深刻揭示了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的原因和“暗藏的玄机”,指明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的建构路径。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理内涵,积极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权,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科学观的双重超越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马克思高度赞赏科学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并把自己定位为一名科学家,终其一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开展研究。从狭义上看,马克思的科学观指马克思对于科学研究之性质、方法和目的的理解。马克思科学观的形成受到英法旧唯物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两大传统的影响。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提出了历史科学概念,并在随后的著作中逐步完成了关于历史科学的方法论建构,实现了对两大传统科学观的批判性继承与超越。马克思的科学观中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资源,对其进行准确解读,可以为我们把握中国当下的具体现实,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有益的方法指引。 

  • 列宁职业革命家思想的三维审视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列宁职业革命家思想有其产生的历史处境以及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主体条件。在资本主义业已进入帝国主义时期,为对抗资本主义的职业化、专业化、组织化,无产阶级要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迎来自己的事业,没有一个专业化的革命家组织是难以取得成功的。列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为此提出了他的职业革命家思想,并从职业革命家的政治使命、职业特性和专业素养等方面阐释了该思想的丰富内涵。列宁的职业革命家思想无疑是一思想创新,该思想的形成得益于他俄国的革命传统、深刻的理论造诣、丰富的革命历练和务实的政治能力。

  • “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6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前提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及其时代特征的深刻把握。“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逻辑延续和当代发展,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两者的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新的文化生命体”的内在文化精神,这既蕴含着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也兼具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精神特质。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生态文化观的 时代回响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22 合作期刊: 《求是学刊》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诉求,是马克思生态文化观在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与生动实践。基于生态世界观、生态批判观、生态重建观三重论域,马克思揭示出自然与社会辩证交互、双向建构的对象性关联,在历史与价值维度上阐明自然异化的深层成因,探寻人与自然双重解放的整体性变革路径。马克思的生态文化观拓展了感性-人化-历史贯穿融合的生态哲学视野,确立了哲学-经济学视域复合统一的生态批判范式,指明人-社会-自然协同发展的生态治理路径,树立起科学与人文交融互构的思想航标。

  • “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高清海类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高清海先生的“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概念,不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层面具体阐释了“类”或人的“类本性”,而且充分体现出高清海类哲学思想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所达到的高深的思想境界。高清海先生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出发来理解和阐发人的“类本性”,进而把人与外部世界、人与自然理解为一个“类统一体”;认为“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的实现有赖于人性之丰富完善,有赖于人的存在境界之提升;人的“生存价值”与“生存使命”也在于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的责任,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高尚的一体关系”。理解“人与自然的类统一体”概念的深刻内涵与高深境界,对于我们整体性地把握高清海类哲学思想至为关键,对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也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辩证法真理性确立及“合理内核”:谢林与马克思

    分类: 哲学 >> 外国哲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5 合作期刊: 《长白学刊》

    摘要:辩证法是通过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从先验观念论到绝对观念论)被确立为呈现最高真理的哲学方法,这始于谢林早期的同一哲学。先验观念将绝对隔离于自我之外,封闭了自我通达绝对客观真理的思辨路径。谢林同一哲学用绝对者自我双重设定还原了世界如其所是的“一体化”思辨结构,让自我意识因绝对者内在塑造而呈现真理成为可能。马克思秉承了绝对观念论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视其为具有揭示事物自身本质的“一般运动形式”,主要表现在:人类实践活动使自然和自我辩证一体化为内在统一的属人世界,本质对象化让生产产品成为人性本质实存呈现的自我确证,环节必然性和真理全体性相统一使唯物史观成为辩证的历史真理。因此,探究马克思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德国古典哲学来源,谢林同一哲学应是不可忽视的理论前提。

  • 从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看共同富裕问题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共同富裕的实现需要公正的分配制度作支撑,马克思的分配正义思想对我国践行共同富裕的现代化道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对分配与生产的总体性关系的澄明,马克思将对资本主义分配正义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制度,揭露了分配正义及平等的价值追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虚妄性,表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坚持历史性原则,强调分配正义及平等的内涵和实现与生产力的发展密切相关,阐明了按劳分配原则在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和必要性,有益于我们厘清按劳分配与共同富裕的阶段性关系。作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分配正义,“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以每个人实现自我的需求为分配原则,超越了“物性”逻辑的分配正义,兼具现实性和理想性,蕴含有结果平等的价值指向,将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共同富裕统一起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把握共同富裕的内涵和实现条件。

  • 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 三种解读方式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性概念,对该概念的探究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科技决定论、自然保护论、财富创造论代表了当代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三种解读方式,深入剖析这三种解读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深刻内涵。科技决定论重视科学技术的力量,却将科学技术视为生产力中唯一的决定性要素,忽视了劳动者这一主体性要素的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对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辩护;自然保护论以生态环保之名谪谴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实际上囿于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误读;财富创造论将“生产力”仅仅理解为一个创造物质财富的经济范畴,仍旧落入古典政治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窠臼。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基本原理的体现,有着丰富科学内涵和鲜明价值旨归。

  • 劳动与资本:相遇的可能性与不可能性 ——兼论《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中的资本逻辑批判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德勒兹和伽塔里《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理论批判所指并非当代精神分析思潮,而是1970 年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金融化语境下的资本逻辑。德勒兹、伽塔里将资本的金融化视为资本血缘式而非姻亲式的增殖,是资本主义机器的真正开启。由此,马克思有关资本逻辑批判中资本与劳动的对峙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阿尔都塞的“相遇的哲学”所开启的有关资本原始积累如何可能的叙事需要重新被思考:“属人性”的劳动与“非人性”的资本呈现出不可相遇的异质性;而资本的金融化发展让劳动与资本最终成为货币之流的不同存在样态,又赋予了两者相遇的全部可能性。德勒兹、伽塔里对这一“相遇哲学”的讨论路径彰显的是他们对资本在金融化语境下资本逻辑的描述性批判。这一批判内涵的非辩证的肯定性批判扬弃了辩证的否定性批判,最终让这一批判带上了犬儒主义色彩。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未解之问”探赜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4 合作期刊: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摘要: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留下了9个“留待以后再谈”却并未解决的“未解之问”。这些问题大体上能够分为四个方面:其一,国家和教会的关系问题;其二,对黑格尔国家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和王权)叙述逻辑的反思;其三,对本质二元性的解析;其四,对市民社会相关问题的思索。青年马克思留下的这些“未解之问”,既不是他随意思考的无意义的问题,更不是他写作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就遗忘了这些问题,而是因为经济史知识的缺乏,使他当时无法深入这些问题的根源处进行“治本”的处理。对这些“未解之问”进行深度剖析后不难发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对自己今后的研究理路有了规划。《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不仅可以被看作是青年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探照灯,也是理解马克思思想发展和转变的路标。

  • 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理论内涵、现实挑战与创新发展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分类: 哲学 >> 伦理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摘要: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以劳动为核心,关注个体生命的价值实现、人与社会的内在互动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技术革命引发的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生态危机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以及资本逻辑对个体生命价值的侵蚀,都给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使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需求,需要通过跨学科融合,将马克思生命伦理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相结合,构建“生命共同体”理念,拓展生命伦理的多维理解。此外,需要积极推动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弘扬绿色消费的文化理念,促使生命伦理从理论指导向实践转化,为构建一个新的生命世界贡献理论启示与实践方案。

  •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现代化是一种文明的打开方式。独特的文明视野、文明理念、文明实践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特有的发展内涵、价值导向和研究视角,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是中华文明与现代社会发展理念的有机结合,是人类文明与中国特色现代化实践的有机统一。中国式现代化在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探索、反思、展望中,建构起民族叙事与现代叙事相统一的历史视野、共同特征与中国特色相统一的世界视野以及理论形态与文化形态相统一的整体视野。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对西方现代化价值体系的反思与重构、对西方现代化治理谜题的揭露和破解以及对西方现代化理论陷阱的证伪和批判,提出独具中国特色的文明价值理念、文明治理理念、文明发展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有原则高度的文明实践,物质文明的开拓性实践、制度文明的探索性实践、精神文明的创造性实践开显其文明新境界。文明视野、文明理念和文明实践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

  •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历史逻辑与建构路径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1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文与经济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关系,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极为重要的因素。对此,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还是西方发展经济学都有着深刻论述。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这就要求我们构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新时代人文经济学。在建构过程中,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和经济思想为指导,突出经济发展的人民立场,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提炼中国经济发展的人文支撑案例,概括中国文化经济建设和人文经济学发展的实践成就,学习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将提高理论影响力和解释力作为构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认识原则和检验标准,探索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规律。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教育学 >> 比较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0

    摘要:教育对外开放是建设教育强国,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奠定了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的理论基础。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厚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秉性,庚续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思想,相融于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对外开放实践之中。围绕领导核心、价值理念、目标导向和方法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回答了新时代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深入践行习近平关于教育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应着重从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深度融入全球教育治理、完善国际制度联通机制、提升多元化主体参与度四个方面共同发力,着力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事业迈向新高度。

  • “智能拜物教”的马克思主义审视:生成、本质与超越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分类: 哲学 >> 科学技术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10

    摘要:“智能拜物教”作为人工智能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涌现出的一种新型社会思潮,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过度依赖与盲目崇拜。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进行审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技术异化是“智能拜物教”的生成根源;“智能拜物教”的本质在于资本逻辑与技术决定论的系统共谋;超越“智能拜物教”需要重塑技术与社会关系,致力于“科技社会主义”的构建,确保人工智能技术既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实现,又助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毛泽东社会革命思想的精神生产之维——基于《新民主主义论》第一一节到一五节的文本分析

    分类: 中共党史党建学 >> 中共党史党建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8

    摘要:《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现象及本质作深入思考、指导社会革命向前推进的重要文本。精神生产是宣传、思想、文化等精神要素在生产层面的具象化表现,对于社会革命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第一一节到一五节中关于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文化革命、文化性质等的分析,阐明了社会革命中精神生产的理论内涵,解释了社会革命中精神生产的动力、形式及时机问题,明确了社会革命中精神生产的主体及其发展方向,是对社会革命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的系统性探索与总结。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深入分析毛泽东的社会革命思想,对于新时代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 现代化发展与劳动幸福的辩证关系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5 合作期刊: 《东南学术》

    摘要: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劳动幸福的程度和人的本质被确证的程度具有同一性,两者都可以从人本身这个角度进行解构。现代化发展对劳动幸福具有双面影响,既可以促进劳动幸福,也可能损害劳动幸福。所以,人与劳动之间的关系可以作为依据,考察劳动幸福的实现程度。现代化发展要与劳动幸福呈正向关联,消解各种“现代不幸福”的负面因素,促进劳动幸福程度的不断提升,通过规制先行,前置伦理精神;提升对未来的预见力,秉持敬畏精神,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增加未来确定性;强化自我节制,提升反思精神;推动价值革命,强调人本精神;倡导适度竞争,提倡合作精神,反对过度竞争。

  • “前台”与“背景”的制度性分离——论南希·弗雷泽对资本主义危机的结构性阐释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1-01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南希·弗雷泽立足于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前台”与“非经济背景”关系的全面分析,挖掘出资本主义在结构上存在着生产与再生产、人类与自然、经济与政治、剥削与征用的四重分离。这些分离形成了一种被制度化的社会秩序,构成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同时,“前台”与“背景”的分离关系不是偶然的、给定的,而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积累体制的变化而历史性地生成的,这使得经济与非经济要素间的边界愈发难以界定,因而对边界的捍卫或挑战成为当代社会斗争的主要内容。为此,弗雷泽使用“边界斗争”的概念,提出有关边界划分的规范性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21世纪社会主义的图景进行扩大的想象。弗雷泽兼顾阶级与地位、再分配与承认、文化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危机批判方法,是对传统批判理论宏大叙事的复兴。

  • 文化自信—中华民族精神的璀璨瑰宝

    分类: 文化学 >> 文化学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10-29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将其视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兴盛的核心动力。首先、通过分析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活动、苏州“非遗文化节”的创新实践、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应用,以及教育领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揭示了文化自信如何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创造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其次,还探讨了数字化技术在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强调了社会各界在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的责任。最终,呼吁继续探索和实践,确保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持续传承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