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任军锋
  • 寻找 “敌人”: “政治的”施米特与施米特的 “政治”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9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施米特是 20 世纪最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之一。由于施米特本人与纳粹政权的纠葛,使得研究者对施米特著述的解读往往莫衷一是,言人人殊。作为政治理论家,“政治的”施米特面对的 “敌人”主要有二: 诸如浪漫主义、自由主义这样的思想上的敌人; 诸如制造舆论、掌握强力的意识形态政权这样的现实中的敌人。如果说 “政治的”施米特可作为理解施米特的微观和中观视角,那么,施米特的 “政治”所聚焦的则是施米特政治思想的宏观历史架构和基本问题意识。本文从施米特的 “敌人”类型学入手,透过施米特的理论之眼,在对观美、苏政治品格近似性的基础上,审视中、美政治品格的基本差异,为审视目下中国的政治处境乃至 21 世纪人类文明的基本样态寻找另一种视角。

  • 危机时代的学术与政治——韦伯百年祭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受 “中国问题”的牵引,中文学术将韦伯纳入视野,至今已经历了两个阶段,即 20 世纪 80—90 年代 “经济韦伯”阶段; 2000—2010 年的 “社会韦伯”阶段。2020 年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年份: 适逢韦伯去世百年,而韦伯时代德国的政治处境,与中国目下的政治处境形成耐人寻味的呼应。韦伯的政治关怀,将我们的视野不断拉回到 20 世纪的转捩点上,提醒我们将百年中国作为一个整体考量。可以想见,中国学人对韦伯学术的理解和体认将进入第三个阶段,即“政治韦伯”阶段: 学术工作的 “道德责任”、政治家的责任伦理、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领袖民主制、文人墨客们幼稚且华而不实的政治想象……继柏拉图、奥古斯丁之后,西方精神传统因韦伯而别开生面: 学术需要温良敦厚,政治必须成熟稳健。2020 年,将是我们全面检省百年 “政治中国”,重新审视千年 “文化中国”,真正走向文明自觉的全新起点。这应该是 “韦伯百年祭”的核心命意所在。

  • 帝国、政治与哲学——柏拉图与修昔底德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在西方精神大传统中,始终存在两种小传统的对峙和张力: 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历史、哲人与城邦、哲学与政治……哲学以探索本源性 “真理”为职志,政治则以城邦公共事务为取向。在古希腊早期,两种传统尚能相互容摄,而随着伯里克利的去世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帝国的覆灭,以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死刑为标志,哲人与城邦、哲学与政治从此渐行渐远,进而分道扬镳,终成势不两立之势。本文以柏拉图和修昔底德相关著述视野和理论关怀为轴心,缕述政治与哲学内在张力的历史基源,从而为汉语知识界认识西方进而反思自身的处境和使命提供某种可能的进路。柏拉图妙笔生花,曲尽其美,为哲学辩护,为哲人的生活方式辩护; 修昔底德深沉委婉,以如椽之笔,为政治辩护,为帝国说项。作为西方精神大传统的两位思想巨擘,柏拉图与修昔底德,分别承载着哲学与政治两种不同的精神取向,两种取向构成的张力塑造了西方传统向现代变迁中的诸多最为紧迫的关键议题。如何面对学术志业与帝国事业的结构性张力,不仅关涉对西方大传统本身的重新认识,更牵涉身处 “大政治时代”中国智识人自身的精神品格和政治识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