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提交时间
按主题分类
按作者
按机构
您选择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
  • 人类文明的精神性与中华文明精神性的当代体现——以马克思辩证文明观为基础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人类文明表现为物质性和精神性两大方面。精神性文明蕴含着整个社会文明的未来指向和发展 理念。马克思的文明观是物质性和精神性两大方面的统一,既表现在物质劳动成果的物质性方面,也体现在 对资产阶级文明的批判和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追求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其 呈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价值观念,具有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冲突的新 特质,对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 公社所有制与资本扩张的时间界限——基于马克思的类型学研究视角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30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同化与排异是资本扩张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就马克思所生活的 19 世纪而言,资本同化世 界历史进程虽然是时代主旋律,但也不可忽视大量前资本主义因素对资本扩张的排异现象。其中,公社因内 含公有与私有两种所有制形态,并且提供了公有制演化为私有制的历史线索,对资产阶级私有制天然合理的 论断提出了严峻挑战,从而成为资本扩张进程中遭受重创且无法消弭的时间界限。结合马克思对公社所有制 的研究历程,可将其概括为德国公社的封建化、印度公社的殖民化和俄国公社的革命化三种类型,以此探究 以公社为代表的前资本主义因素在马克思《资本论》研究中的理论地位。

  • “家国天下”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秩序精神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对“秩序”的思考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由于资本主义的周期性危机及其所裹挟的西方宗教的内在矛盾,西方现代文明所构造的秩序形态在本质上是失序的。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符号之一,“家国天下”的秩序安排深度关联于中华文明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通过重塑“家”“国”“天下”的内在结构与意义关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家国天下”的秩序格局焕发蓬勃生机。以“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为基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秩序精神呈现了“天人合一”“美美与共”“群己协调”等特点,从而为克服人与人、国与国、人与自然之间的现代性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

  • 商品抽象、现实抽象与思维抽象 ———《资本论》“商品与货币篇”的三重抽象探析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有关《资本论》“商品与货币篇”中涉及的商品抽象、现实抽象和思维抽象的研究颇为不足,而这三重抽象对于《资本论》的理解以及批判地把握资本主义极为重要。商品抽象涉及商品形式抽象、价值抽象和交换抽象。现实抽象的典型代表是商品抽象,是人们在无意识下产生的行为抽象。思维抽象与现实抽象恰好相反,源于人们的思维、意识,其典型代表包括数学知识、自然科学概念。现实抽象可以向思维抽象过渡并影响思维抽象,其关键在于:1.两者都具有形式性特征;2.货币所导致的社会-综合为现实抽象过渡到思维抽象铺就了道路;3.借助于“第二自然”这一中介,现实抽象得以过渡到思维抽象。三重抽象及其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抽象网络,乃是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受抽象统治的关键。唯有变革资本主义社会,才能从这种抽象网络中解放出来。

  • 《资本论》中的视差辩证法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9 合作期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辩证法构成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哲学方法。如果从研究对象和视差的视角看,《资本论》的辩证法也可以被视为视差辩证法:它具体表现为货币之视差、剩余价值之视差等。视差乃是观察同一对象的不同视角而形成的差异。这一差异既取决于主体,也依赖于客体之不同。因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进而在“实证客体”与“现实客体”之间就形成了视差的辩证法。视差辩证法通过直面这一视差,把握视差现象背后的“现实”,同时又站在视差“现实”的基础上对仍处于“视觉欺骗”阶段的观察予以批判。从这一视角看马克思对货币和剩余价值的考察也是视差辩证法的体现。

  • 迈向《资本论》阐释的第三种逻辑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资本论》 虽然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科学著作, 但其中也蕴含着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理想。既往对《资本论》 基于“拜物教”批判的价值逻辑阐释以及对之反拨的科学逻辑阐释,均有所偏失,故有必要走向一种基于科学理论与价值理想相互中介的实践逻辑: 一方面, 科学理论服务于价值 目的,其研究领域和对象的选择受价值理想指引或限定; 另一方面,这一服务的方式是对价值理想进行中介, 即根据所揭示出的事实性规律限定行动的 目的与方式,使之具体化为可行之方案。这样一种价值理想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中介、价值逻辑与科学逻辑的交互中介,方才构成了人的对象性的现实实践活动之构架, 因而, 对《 资本论》 的阐释便当在这一综合了科学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第三种逻辑”的视域下进行。

  • 回归自己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 文化则赋予了主体性以“人”的维度,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主体性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是一个民族现代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面向未来不断开放创新的超越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作为生命之流的时间长河当中,从过去经现在而通抵未来,延展出 自身的内在逻辑。始终保持着一种敞开姿态的中华文化主体性, 以“两个结合”为着力点, 既对过往保有文化反省的态度, 又携带着关涉未来的文化构建的任务, 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使命。

  • 比较与转换: 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笔谈下)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与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哲学比较及其意义、哲学如何创造概念、西方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 论“两个行”的内在逻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大历史观诠释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23 合作期刊: 《哲学研究》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行”的新论断。“两个行”所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能”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出“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根本原因在于,既遵循了“行”的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也创造了“行”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以特殊性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同时,在“遵循”与“创造”的守正创新中亦探索出了共产党执政规律。前一个“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普遍性,后一个“行”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两者的统一只有在大历史观的视域下方能得到系统解读。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并非是“反对《资本论》的革命”或新自由主义道路,而是执行马克思晚年“政治遗嘱”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行”的守正性产物,也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创新性产物。

  • 比较与转换: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笔谈上)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16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马克思大学时期与浪漫主义的邂逅及其诀别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03 合作期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摘要:马克思对浪漫派的自觉批判不是始自《莱茵报》时期,大学时期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邂逅,同时即意味着某种理论姿态与立场的区别及其诀别。马克思走上学术道路时,浪漫派已近尾声。从学术层面上讲,大学时期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自觉批判,在他从法学学习向哲学研究的转变过程中已经呈现出来。浪漫派表现为浪漫情绪但又不等于一般的浪漫情绪,大学时期马克思的浪漫情绪、对浪漫派资源的关注以及对积极的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肯定,都不能说明马克思就是浪漫主义者。大学时期马克思的理想主义是受法国启蒙思想而非德国浪漫派影响的结果,实际上,海涅对于浪漫派的批判,从大学时期即影响着马克思。正是有意告别浪漫派之个人风格以及追求更深奥的思想,马克思才转向黑格尔哲学。在柏林大学时期即已展开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是马克思批判浪漫派的典型表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隐秘主题即浪漫派批判,马克思通过伊壁鸠鲁这位古希腊启蒙思想家批判浪漫派的怀疑论及其神秘主义。某种将青年马克思关联于浪漫派的思想,的确意在复兴斯宾诺莎的活力论,这也是当时激进理论界试图激活浪漫派的某种努力,但严格说来,这是赫斯式的而不是马克思的道路。当赫斯试图回到费希特的旧路(因而也是一种重回浪漫派的旧路)时,马克思选择了告别,即告别浪漫派,并持续通向新唯物主义道路。

  • 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视域下的中国话语及其实践路径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源于一种建构本土化空间正义理论的现实诉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阐释和想 象应当在廓清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原初视域的基础上,从价值规范角度自觉助力中国城市空间的规划发 展。中国社会性质与国情决定了其空间话语和实践有自身的特殊性。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发展方式相结 合的新型城镇化,展现为不断向更高层次空间结构合理性迈进的历史进程,而这实际上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 思主义空间正义出场的现实依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 社会主义空间正义建设的理论出发点,以坚持唯物史观、贯彻以人为核心以及推动共同富裕来有条不紊地践 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事业,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话语体系大有裨益。

  • 青年马克思与法国共产主义思想的相遇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学术研究》

    摘要:青年马克思《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哲学设定了一个理性支配的理想的国家,它意味着一 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致力于使这个理性国家成为现实存在的过程中,青年马克思遭遇到了“苦恼的疑问”。德国当时现实存在的贫困以及私有制所带来的不自由、不平等,暴露了理性国家理论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也动摇了青年马克思对此种理论的信心。于是,针对同样问题进行探讨的法国共产主义思想,开始真正纳入 青年马克思的理论视野。青年马克思并未全盘接受法国的共产主义思想,而是以费尔巴哈哲学为基础,努力 将法国共产主义思想整合进一个更为完整、系统的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之中。青年马克思与法国共产主义的 相遇是一个自主的理论发展和理论超越的过程,也是一个哲学批判与现实批判相互作用的过程。

  •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历史语境与实践逻辑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人民通过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获得了追求现代化的政治资格,由此真正迈入现代化的门槛。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不断提升和跨越现代化的历史层级,从而塑造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模式。由于独特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的现代化叙事形成话语破解,实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基本理论建构、一般规律认知以及现代化发展的中国特色等方面展示出现代化的新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论思考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探索与创新。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两个结合”根本方法,要贯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的“六个坚持”创新方法,还需要把根本方法和创新方法融合起来,转化为可以操作、运用的普遍与特殊、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批判与建构、自主与开放相结合的具体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方法的创新运用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

  •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意义阐释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对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本质特征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总结和概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理论表达,集中表现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历史环节的逻辑关系。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依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基础,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社会变革历史进程及其发展方向的重要方式,是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支点。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旨在把握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和主流,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规律,保持历史耐心,增强历史主动、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特别是增强历史使命意识和历史规律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强化历史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 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及其启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为理论根基,从“和合共生”的中华智慧中汲取营养,立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探索实践,围绕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这一时代课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明确了气候变化全球治理要坚持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关系的科学认识,要协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强调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大国担当,以中国在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中的担当来促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提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指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实践方向。习近平关于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的重要论述彰显了哲学思维和哲学智慧,其重要启示在于:新时代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全球气候正义;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秩序迈向公正合理;深入认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文明新能量的增添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合作期刊: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体现出当代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使命和担当。文化构建需要正确把握主体性原则,超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认知限度以汇聚人类共同意识,探寻符合人类普遍利益的共同价值。人类的共同价值内蕴着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公共性特质,公共性体现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存在状态,公共性的凝合过程构成了共同价值生成机制的具体表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相互融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超越了认知主体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价值维度上致力于凝聚指向公共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增添了新能量。

  •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文明新能量的增添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体现出当代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使命和担当。文化构建需要正确把握主体性原则,超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认知限度以汇聚人类共同意识,探寻符合人类普遍利益的共同价值。人类的共同价值内蕴着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公共性特质,公共性体现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存在状态,公共性的凝合过程构成了共同价值生成机制的具体表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相互融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超越了认知主体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价值维度上致力于凝聚指向公共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增添了新能量。

  • 《巴黎手稿》时期马克思是否设想过公有制原始共同体?——兼评望月清司的“历史理论”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4-28

    摘要:摘要:根据学界通常的观点,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曾设想过一个公有制原始共同体的历史阶段。望月清司就是这一观点的代表,他认为马克思此时的历史观包括原始共同体、市民社会和未来共同体三个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分别对应着本真状态、异化状态和复归本真状态的异化理论结构。然而,通过对当时社会对人类原始状态研究状况的考察,和对马克思文本的考察来看,马克思在《巴黎手稿》时期并未设想过一个公有制原始共同体的历史阶段。在马克思看来,现实历史就是私有财产的展开过程,是从简单私有财产到物物交换,再到商品交换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