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选择的条件: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 关于建构国际政治经济学自主 知识体系的思考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世界政治研究》

    摘要:【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4月2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作为国际关系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于20世纪70年代首先兴起于西方,随后不久就引入到中国。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产生了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内生需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深厚土壤则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本土化。因此,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从一开始起步就不是对西方知识体系的简单移植,而是扎根于中国大地。在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进程中,进一步推动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无疑是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学者的重要使命。本刊约请9位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多维度的讨论。我们期待这组笔谈文章能激发学界对如何构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 中国行政知识体系的传承与发展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文明的维系需要知识体系支撑。中国政府文明逾越了千年历史,形成了自身的行政知识体系。这些知识既散落在中国各朝代的史书之中,如 《史记》 《汉书》《资治通鉴》与 《贞观政要》等,记录着帝王之功过、文武百官的臧否以及历代的典章制度; 又长存于中国历朝历代的当政者的意识之中,成为日常行政活动的一部分。因此,这些隐匿的行政知识才是中国公共行政最好的研究对象,不必去批判西方所言的当下行政理论的缺乏或学术的危机。在各学科均在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对学科的知识进行历史系统的回顾,找到规律和出发点,提炼出知识体系是有实践和理论意义的。

  • 全方位民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理论与实践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我们对中国政治现象和政治规律的一些理解,不仅需要理论化,对我们来说更重要的工作是知识化。“理论化”是我们去构建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概念体系,那就意味着完成了。我们需要进一步把这套概念体系知识化,就是让它转化成我们的知识框架可以接受的一套新的知识。

  • 巨变时代的世界政治研究议程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我的发言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从世界政治范围看知识体系的意义。第二,我们的政治外交知识体系。第三,怎么通过改造和创造来推动巨变时代世界政治知识格局的变动。

  • 复线性的成长:新中国国家建设的经验、特征与重大挑战——一项历史政治学的考察

    分类: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7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有关中国现代国家构建这一课题的研究需要研究者具备充分的历史政治学 “时空素养”。在对以往知识谱系中,不少学者是以线性发展的思维模式来套用和理解,然而中国现代国家构建是在一个充满矛盾的、非逻辑的、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的世界中展开的。在中国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存在国家与政党、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军队、政党与军队、国内与国际、中央与地方、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等多条线索,各种线索交织在一起并还处于重构过程之中,体现为复线性特征。其次是共时性特征,国家建设表现为空间上的时态分殊和时间上的时态叠加,不同地区因发展差异分别 “占据”着不同的 “历史”,政治发展在中国场域下呈现出并起状态而非线性式继起。复线式与共时性反映了量子纠缠的特性。我们可以把中国国家构建活动看作是一个量子场的运动,里面有彼此联系的能量场,有着多对的 “量子式”纠缠,这些变化构成了目前中国国家构建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从中国发展经验与发展动力来看,有三个方面可以应对复杂性情势的挑战,一是需要存在一个中心来化解 “量子纠缠”,即坚持 “党的领导”,发挥中国共产党的 “政治势能”; 二是需要地方政府与基层社会的创新性;三是在中国国家构建的未来图景中,一些主观性因素如人的作用应当再次被重视。在中国国家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我们从政党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三维框架下来审视中国的政治发展。

  • 制度复杂性与“一带一路”国际制度对接研究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4-15 合作期刊: 《教学与研究》

    摘要:当前的国际制度互动往往发生于制度复杂性的环境之中,制度复杂性是指数量众多的制度在部分功能重叠领域的治理结构特征。作为中国对外政治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与不同制度之间的“对接”是一种全新的国际制度互动方式。国际制度“对接”是“源制度”与“目标制度”之间的融合,旨在产生制度间的“协同效应”。在制度复杂性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解释制度“对接”差异化的理论框架,本文将国际制度“对接”理论化为“制度嵌入”“制度嵌套”和“制度生成”三种模式,进而通过“一带一路”与东盟、联合国的对接和亚投行的创设作为典型案例验证了该理论框架的解释效力。

  • 帝国、政治与哲学——柏拉图与修昔底德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在西方精神大传统中,始终存在两种小传统的对峙和张力: 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历史、哲人与城邦、哲学与政治……哲学以探索本源性 “真理”为职志,政治则以城邦公共事务为取向。在古希腊早期,两种传统尚能相互容摄,而随着伯里克利的去世和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帝国的覆灭,以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死刑为标志,哲人与城邦、哲学与政治从此渐行渐远,进而分道扬镳,终成势不两立之势。本文以柏拉图和修昔底德相关著述视野和理论关怀为轴心,缕述政治与哲学内在张力的历史基源,从而为汉语知识界认识西方进而反思自身的处境和使命提供某种可能的进路。柏拉图妙笔生花,曲尽其美,为哲学辩护,为哲人的生活方式辩护; 修昔底德深沉委婉,以如椽之笔,为政治辩护,为帝国说项。作为西方精神大传统的两位思想巨擘,柏拉图与修昔底德,分别承载着哲学与政治两种不同的精神取向,两种取向构成的张力塑造了西方传统向现代变迁中的诸多最为紧迫的关键议题。如何面对学术志业与帝国事业的结构性张力,不仅关涉对西方大传统本身的重新认识,更牵涉身处 “大政治时代”中国智识人自身的精神品格和政治识见。

  • 新时代政治学的学科自觉与自主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我们今天讨论的新,不是一般讲的推陈出新,也不是泛泛而谈的与时俱进。我想大概是意识到中国积累 40 年经验,已经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在这样一个历史时刻,我们深知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用功以外,必须要树立一个明确的本土化的自觉意识,对现存的知识结构和话语体系要进行批判性的清理和创造性的转化,来服务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适应中国学术自主发展的一个时代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