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社会理论和概念的生产运动并不缺乏内容,缺乏的是对理论和概念生产模式的反思。在批判以语用学对概念化模式进行分类的同时,本文主张中国社会理论概念化模式的元理论工程应考虑“历史/民族-规范”这一社会学本土化中的特殊张力,并提出了“社会思想史模式-结构模式”的二分法。前者源于学人对学术主体性和民族性的追求,借由历史文本和社会思想发展其理论,根据理论解释对象的不同,分为“以史解今”和“以史喻世”两种类型;而后者则源于学人对学科规范性的追求,主要通过对当今社会结构的抽象而发展其理论,根据是否需要援引外来理论支持自身作为一种规范理论的合法性,分为“原创”和“借鉴”两种类型。本文在阐明不同概念化模式的“利害关系”后,分析了这两种模式的不同类型产出的理论在合法性和影响力上的差异。文中对中国社会理论的元理论探讨,仅供学人反思,并对其他对这场知识运动的审视提供有益参考。
[V4] | 2024-05-22 13:03:51 | PSSXiv:202403.00007V4 | 下载全文 |
[V3] | 2024-04-29 22:45:02 | PSSXiv:202403.00007v3 查看此版本 | 下载全文 |
[V2] | 2024-04-13 20:10:48 | PSSXiv:202403.00007v2 查看此版本 | 下载全文 |
[V1] | 2024-03-06 00:01:04 | PSSXiv:202403.00007v1 查看此版本 | 下载全文 |
1. 闲暇权的法哲学探究 | 2024-12-03 |
2. 基因编辑技术规范治理的普惠性进路 | 2024-11-29 |
3.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治理能力建设的法治路径 | 2024-11-29 |
4. 家庭代际分工与农村妇女地位提升 | 2024-11-28 |
5. 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后果——基于多层面与多维度视角的分析 | 2024-1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