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育辉著《2024人工智能与职场研究报告:数智新职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企业管理 分类: 工商管理学 >> 技术经济及管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心理学 >> 应用心理学 提交时间: 2024-05-13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谁能把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经济发展机遇,谁就把准了时代脉搏。”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特别指出要深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研发及应用,启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不仅是我们赢得全球科技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抓手,也是推动我国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重要战略资源。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以AI推动生产力整体跃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路径越发明晰。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对职场的影响,对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李育辉教授主持的职场研究项目组,关注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围绕其对中国职场的影响,聚焦社会发展、企业变革、个人职业发展与未来趋势四个层面展开了系列研究,并推出了年度白皮书系列之《2024 人工智能与职场研究报告:数智新职场与企业高质量发展》。该报告基于对1591名中国职场人士的调研数据,结合文献深度分析,从社会发展、企业变革、个人职业发展以及未来趋势这四个关键维度,系统性地探讨了职场中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施情况、应用现状以及对未来AI推动企业发展的积极预期。报告的系统见解,不仅为组织如何有效应用AI技术以提升组织效能给出了策略性建议,而且为员工如何借助AI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职业竞争力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指引。此外,报告还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宝贵的信息资源,有助于国家层面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更好地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趋势,促进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转型,以及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 神圣与神圣者中介——宗教社会学中国化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社会学研究》

    摘要:作为宗教社会学的基本命题,“神圣”是人类文明原初形态中的基本要素和华夏文明信仰的源头之一。基于中西语境中“神圣”概念的比较和讨论,本文提出“神圣”和“神圣者中介”作为中国宗教社会学的中层理论概念和基本命题,以重新解释“宗教”之定义,并在“即身成圣”“家国共享的仿圣机制”及神圣者类型的分析中,走出西方宗教社会学所定义的“宗教”话语困境。本文通过建构中国宗教社会学的“神圣者中介”理论模型,探索文明互鉴中的宗教社会学中国化路径,推动其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 仁、义、礼的道德框架及其实践限制——知识社会学的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社会学研究》

    摘要:仁、义、礼是孔子继承前贤的德行观念建构的一种道德实践学说。本文从知识社会学出发,指出这一学说能否付诸实施的关键在于其中之“义”是否被激发。对行动者而言,“义”一旦得以启动,“仁”与“礼”便可转化为行动,也能据此区分出君子和小人。通过列举日常事例,本文指出这一道德实践方式实为一种超越于利益之上的“施报”模式,在社会学上可称之为“道义交换论”,以区别于经济学或社会学中其他的各种交换论。而当此种道德实践遭遇社会现实时,其局限则在于它往往运行于初级群体或士大夫阶层,并不断受到其他学说或现实利益的挑战。

  • 中国社会学的知识积累与遗忘(1980—2022)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社会学研究》

    摘要:知识是怎样变迁的?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以恢复重建以来的中国社会学为个案,分别考察了从1980年至2022年的形式性与实质性知识变迁,发现中国社会学的知识变迁在形式上体现为扇形伸缩,遵循“少数定律”在增长繁荣期和增长式微期之间更替,并受到国家建构进程的直接影响;实质性知识变迁在分支领域内体现为知识积累,在学科整体上体现为知识遗忘,这既发生在中国社会学家的代际转换中,也发生在学科本身的碎片化脉络里。

  • 以中释外:基于文明互鉴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08 合作期刊: 《社会学研究》

    摘要:本文提出“以中释外”,主张用华夏文明的原创思想释译域外世界。作者认为,现代社会科学体系是欧美学者用理解自身的知识展开域外研究的产物,其创新之道不在于到远方发现新“例外”,而在于回到“希腊罗马认识域”进行新解读。这种通过释译域外世界丰富自身文明的思路承袭了人类共有的文明互鉴智慧。“以中释外”旨在通过文明互鉴超越“中国特殊论”,探索中国思想的普遍性,用华夏视角对无限复杂的域外世界进行文化翻译,在具体经验研究中通过对话与欧美论述形成互补,从而建构能以理服人的中国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 人工智能中的“解释”:来自社会科学的洞见(上)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5-06 合作期刊: 《数字人文研究》

    摘要:随着研究人员和从业者寻求为其算法提供更多透明度,可解释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有一场新近的复苏。这项研究的大部分聚焦于向人类观察者明确地解释决策或行动。观察人类如何相互解释可以作为人工智能解释的一个有用起点,这应该没有争议。诚然,公正地说,大多数关于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工作仅利用研究人员对什么构成“好”解释的直觉。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领域存在大量关于人们如何定义、生成、选择、评估和呈现解释的有价值的研究,这些研究认为人们在解释过程中运用了某些认知偏见和社会期望。文章认为,可解释人工智能领域可以建立在这些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并回顾了研究这些主题的哲学、认知心理学/科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相关论文,由此获取了一些重要的发现,并讨论了如何将这些发现融入可解释人工智能的相关工作中。

  • 深学深用 善作善成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30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重要讲话,总揽全局、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把脉精准,是指引天津未来发展的总方针、总纲领、总遵循。我们要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的总体要求、“四个善作善成”的重要要求和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加强党的建设的部署要求,把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和关怀厚爱转化为奋发前行的不竭动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

  • 从耻感文化视角分析日本社会秩序现象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30

    摘要:现代日本社会民众在日常生活以及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过程中,表现出非常有秩序的现象。日本社会的良好秩序现象和日本社会长期以来深受“耻感文化”的影响、“耻感文化”在民众意识深处扎根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耻感文化”在日本社会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耻”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潜意识蕴藏于日本人的道德体系之中,制约着各种行为,贯穿于日常生活的全部。日本的“耻感文化”是中国儒家文化中解析出的一个文化元素,但又不同于中国社会的耻文化。日本“耻感文化”社会的形成是通过吸收外来文化并逐渐与本土的制度规范等相适应,外力作用导致了本土文化习俗与传统的突变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入、日本人的共同体意识、等级意识、各种宗教对日本人的影响等是日本“耻感文化”社会形成的主要原因。“耻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社会影响巨大。

  • “社会思想史模式”与“结构模式”——中国社会理论概念化模式刍议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29

    摘要:中国社会理论和概念的生产运动并不缺乏内容,缺乏的是对理论和概念生产模式的反思。在批判以语用学对概念化模式进行分类的同时,本文主张中国社会理论概念化模式的元理论工程应考虑“历史/民族-规范”这一社会学本土化中的特殊张力,并提出了“社会思想史模式-结构模式”的二分法。前者源于学人对学术主体性和民族性的追求,借由历史文本和社会思想发展其理论,根据理论解释对象的不同,分为“以史解今”和“以史喻世”两种类型;而后者则源于学人对学科规范性的追求,主要通过对当今社会结构的抽象而发展其理论,根据是否需要援引外来理论支持自身作为一种规范理论的合法性,分为“原创”和“借鉴”两种类型。本文在阐明不同概念化模式的“利害关系”后,分析了这两种模式的不同类型产出的理论在合法性和影响力上的差异。文中对中国社会理论的元理论探讨,仅供学人反思,并对其他对这场知识运动的审视提供有益参考。

  • 宗教视域下日本部落民歧视的文化审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民族学 >> 民族学 分类: 历史学 >> 世界史 提交时间: 2024-04-29

    摘要:歧视是文明进程中阶级分化的衍生物。在当今日本的部分地区,仍然存在着对“部落民”(即过去贱民后代)的歧视现象。贱民绝大多数是江户时代出现在日本贫农和地方城市贫民中的没落者,主要有“秽多”和“非人”两种。明治维新尤其是二战后,随着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人权意识的提高,部落民在法律制度上的身份虽与其他普通人无异,但其社会身份却不能被其他日本人所接纳。部落民歧视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侮辱,伤害了人类精神的根源。日本部落民歧视形成的原因有多元解释。宗教视域下,日本部落民歧视主要是受佛教不净思想、神道污秽思想影响,而从社会学角度而言,部落民则是由等级制度划分的产物。从宗教对日本人的行为方式影响出发,分析日本社会部落民歧视问题形成的文化原因,对于了解日本社会结构具有参考作用。

  • 日本耻感文化及其多维结构-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4-28

    摘要:耻是伦理道德的基础性规范,耻感是这种道德规范在情感层面上由个体心理机制产生的社会性结果。日本文化被认为是一种耻感文化,耻感文化外化为现实中与“耻”有关的一系列道德情境,具有多维结构。其特征表现为公认道德标准下独特的他律,且凭借外人的观感和反应所施予的强制力来行事;另一方面,由于自身耻的行为被发现而产生耻感,日本人习惯于通过一系列方式来洗刷耻辱,获得他们认为的尊严。日本耻感文化的多维结构蕴含着日本社会中强烈的集体主义道德观和以耻为内核的伦理价值,但在社会剧烈发展、伦理道德淡漠的时代背景下,耻感文化过于强调的规则意识和硬约束作用,往往也使得日本人的价值判断基准产生混乱,形成崇拜强者的行为选择、以死谢罪的耻辱洗刷方式、竭力逃避责任的荣辱观。

  • 时间银行:推进养老服务还是增进广义互惠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26 合作期刊: 《阅江学刊》

    摘要:时间银行的创新之处在于将时间作为一种新型货币用于交换服务。这一创新并非要取代市场经济中的货币,而是致力于将互惠性重新纳入公共目的经济和核心经济中。虽然时间银行项目的参与者不少是低龄老年人,但卡恩及其时间银行所留下的财富,不在于提供一套具体的养老解决方案,而在于呼唤社会互惠和支持网络的建立,促进社会参与和减少社会孤立。 

  • 基层负担的差异性应对及其情境逻辑——基于T镇的田野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求索》

    摘要:面对激增的任务与职责,基层干部并非被动承压或是一味逃避,而是在有限资源约束下选择性地分配精力资源、应对负担。借鉴组织平衡理论,从“行为可见性”和“行动效能”维度建立基层干部负担差异性认知与应对的分类框架,可分出忠诚———自主加码、准退出———弱化参与、呼吁———避责加压和混合———自我调适四种理想类型。基于T镇的田野研究表明,行动效能和行为可见性越高,贡献越容易获得组织认可,基层干部越愿意提升努力水平以适配更高任务要求(忠诚);行动效能不变而行为可见性越低,贡献难以被组织识别和认可,干部可能会维持既有努力不变、消极应对(准退出)。行为可见性并非越高越好,当行动效能较低时,基层干部更容易暴露在问责风险中而采取自我加压和避责策略(呼吁),而当行为可见性和行动效能较低时,负担应对依赖干部的公共服务精神(自我调适)。注意力配置结构的差异化、基层工作的非量化特征、内部资源结构非均衡化以及基层干部的工具理性计算与价值理性调适等共同构成了基层干部负担差异化应对的主客观情境基础。

  • 现代山区农村市场的结构及其生成机制 ———基于云南Y区农产品市场的分析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24 合作期刊: 《求索》

    摘要:在反思“施坚雅模式”及其演变的基础上,通过云南Y区农产品产地市场的经验研究,以及对现代山区农村市场的结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进行的探讨,可以发现:步入现代化的山区农村市场,形成以乡镇中心市场为节点横向连通并与城市消费市场直接连接的市场网络体系,表现出横向连通增强、纵向扁平化、网络集中收敛的市场结构特征。导致市场结构变迁和生成的机制是多元的,包括技术革新与其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市场精英成长为专家系统与其产生的脱嵌效应、社会转型下城市消费需求变化及其市场替代效应、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其集中化效应。现代山区农村市场结构及生成机制研究为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参考和理论借鉴。

  • Leadership的本质

    分类: 教育学 >> 教育学原理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分类: 提交时间: 2024-04-18

    摘要:国内学界多将Leadership译为“领导力”,并对其衍生组合概念加以泛化且随意地使用,如教育领域中Educational Leadership,Principle Leadership及Teachers Leadership。既有研究鲜见对Leadership词源和文化视角的严谨考量,不仅无法把握其本质,也引发本土“领导力”研究的歧义模糊。鉴于leadership首义非单一的丰富性,未来相关探讨需结合具体领域或情境对其合理释解。中国领导力的探讨应超越leadership的窠臼,整合本土“领导”与“力”的经典意涵开展知识创新与实践应用。

  • 福利共生:乡镇社工站福利治理实践研究——基于一项历时性考察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6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作为新兴基层福利主体,乡镇(街道)社工站发挥关键性福利功能,弥补了基层民政力量的不足,新时期社工站与已有的基层福利主体如何协作成为目前普遍关注的议题。共生理论为社工站与其他福利主体合作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基于对4 家社工站的跟踪调研,从共生主体、共生界面、共生环境三个方面解析社工站福利实践中面临的困境以及两年来的变化,展现以社工站为核心的多元福利主体的共生系统逐渐完善的过程,并探索多元福利主体共生的内在机制。“福利共生”的视角为基层福利主体协作的关系重构以及福利供给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推进基层福利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隐匿即显露:青年匿名社交的平台、动因及展演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传播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3

    摘要:从社交平台初始用户名到匿名群体的社会涌入,匿名社交迅速变成青年群体参与社交互动的隐身保护,“公共马甲”的出现代表了群体性匿名成为当代青年的一种主流匿名选择。本研究通过抓取移动数字平台中的典型社会热点事件讨论,对相应文帖进行语料数据化分析,并对虚拟空间场域进行网络民族志考察,探寻移动社交平台青年匿名社交模式的生成与表现。研究发现,由于平台带来的匿名化技术失效、社交需求满足减少及信息流动速率下降,青年选择群体性匿名即成为“公共马甲”。这样的匿名行为不仅让行动者保持了个体化的虚拟身份,同时体验了宣泄与重建功能,是青年应对社交困境的策略选择。这样的社会表现所带来的社交新世相是我国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结构重建的折射,暗含青年需要更多社会观照来补足社交情感依赖。

  • 什么是历史社会学?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摘要:本文指出目前国内学界对历史社会学这一学科存在一些常见的理解上的误区。文章旨在说明,历史社会学不只研究久远的过去,不一定要建立在第一手材料基础之上,其目的不是弘扬民族文化,也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的分支。历史社会学的核心问题意识围绕着工业资本主义和民族国家的兴起及其后果展开; 而将历史学的时间序列叙事和社会学的结构/机制叙事进行结合从而获得更为优化的经验叙事方法则是历史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关键所在。

  • 回到家产官僚制——以明万历四年到五年的北京契税制度改革为例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08 合作期刊: 《社会学评论》

    摘要:通过对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到五年(1577年)北京契税制度变革过程的分析,本文揭示了传统中国国家汲取过程中的家产官僚制支配模式及其形成过程。在万历四年都税司大使私擅税契事发这一突发事件的触发下,典制关于契税的规定与万历四年前北京契税管理空白之间的矛盾暴露,导致官员与皇帝围绕北京契税制度改革展开社会行动。到明万历五年,在正式制度层面,北京契税征收的支配模式兼有包税制与官僚制特征;在非正式制度层面,北京契税征收的支配模式整合了儒家的孝道和功利主义,以及形式的法理思想和对传统的认同。本研究发展了更为完整地理解传统中国国家汲取过程中的支配模式及其变革过程的家产官僚制理论,系统地呈现了传统中国家产官僚制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两个维度之间与内部的矛盾。

  • 社会工作机构的自主性与专业教育的参与

    分类: 社会学 >> 社会学 提交时间: 2024-04-07 合作期刊: 《社会建设》

    摘要:社会工作高校专业人才培养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需要构建行业和高校合作育人机制,引导社会工作机构参与人才培养。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工作动态调查(CSWLS)相关数据,对影响社工机构参与人才培养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工机构创立时理事长高校教职经历情况、机构员工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人数、机构年龄、经济状况等变量对机构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产生影响。社会工作机构在与高校的互动中具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但是依然没有改变教育先行奠定的基本格局。高校在动员社会工作从业者参与专业教育方面仍然具有一定优势,在构建高校和行业共同参与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共同体方面,高校仍然要发挥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