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后现代社会”理论解构现代理论的理性根基,呈现出去中心化、去权威化以及去组织化的总体特征,倡导差异、容忍、协商和参与原则。社会转型期人们面临的矛盾更加错综复杂,心态特征变化明显。从“后现代社会”呈现的随机性、流动性、风险性、知识性、差异性、个别性、信息性等特征来考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人们的自信、从容、理性,同时伴随不安、迷茫等社会心态的媗变。积极社会心态培育要加强社会风险的应对意识、社会心态的引导意识、集体记忆的认同意识、制度设计的优化意识,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积极社会心态培育,同时要改革突发公共卫生安全的治理机制,增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构建积极的社会心理疏导体系,增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正面集体记忆。
[V2] | 2024-08-24 21:34:49 | PSSXiv:202408.01375V2 | 下载全文 |
[V1] | 2024-08-19 09:42:47 | PSSXiv:202408.01375v1 查看此版本 | 下载全文 |
1. 服务型治理:乡镇社会工作站的实践逻辑与路径建构 | 2024-11-06 |
2. 在水—土—田的框架里理解乡土中国 | 2024-11-06 |
3. 中国式现代化场域下的青年发展逻辑 | 2024-11-06 |
4. 文化差异、就业平等性与农村劳动力跨省迁移——一个同时考虑非货币效用的分析框架 | 2024-11-06 |
5. 乡城流动对农村青年性别观念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基于CGSS 2012—2018 年混合截面数据的分析 | 2024-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