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讨论亚里士多德如何理解友爱与自爱的关系时,学者们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和一个激烈的争论。共识是,亚里士多德主张自爱是友爱的基础,我们对友爱的理解来自我们对自己的爱;争论是,如果卑劣者的灵魂内部也要经历冲突,那么卑劣者与不自制者是否还有区别?如果我们仔细比较亚里士多德在《欧德谟伦理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里的相关讨论,会发现他并非真的认为友爱来自自爱,相反,自爱是通过类比我们与他人的友爱得到理解的。卑劣者灵魂中的冲突是“历时性的”,而非像不自制者那样是“共时性的”,从而我们可以将卑劣者与不自制者进行类比的同时,保持二者的区分。
[V1] | 2024-10-13 10:34:59 | PSSXiv:202410.01677V1 | 下载全文 |
1. 身衣一体: 道教 “仙服” 蕴含的独特身体观 | 2024-12-06 |
2. 人间置观: 唐代 “道观” 的官方化建制与营造 | 2024-12-06 |
3. “天下伦理”的传统意义 | 2024-12-05 |
4. 慧境托诗心:论萧萐父的诗化哲学 | 2024-12-05 |
5. 唐君毅与牟宗三诠释胡五峰之比较 | 2024-12-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