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推荐论文
  • 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态向度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10-24

    李娟

    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的新形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在三个方面彰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新图式”:提升自然要素的生产能力,重塑低碳循环的生产体系,创造技术正义的生产条件,重构了一种超越资本逻辑的可持续生产方式;推动人与自然的交往复归“生命共同体”、个体交往走向“真正的共同体”、世界交往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了超越利己主义的和谐社会关系;把人从物的依赖性中解放出来,提升人们满足真实需要的获得感、享受健康生活的幸福感以及充实闲暇时间的意义感,塑造了超越消费主义的美好生活。

  • 《资本论》的阐释:方法论原则与未来空间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10-21

    付文军

    摘要:《资本论》作为“对当代世界发展具有典范意义的优秀作品”而持续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并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资本论》的阐释工作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题中之义,还是一项事关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资本论》的阐释不仅要在“用眼—用脑—用心”的框架中系统梳理“作者—作品—世界”的逻辑与关系,还要正确运用“前结构”“语言”“间距”和“理解的循环”等条件来开展。总体而言,《资本论》的阐释既要遵循诠释学的一般原则,还要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展开具体阐释工作。在坚守唯物主义立场、善用辩证方法的过程中,恪守现实性、历史性、社会性、人民性和批判性等原则,以积极探求马克思的“原意”、分析《资本论》文本的“原义”。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资本论》的阐释依然要以面向现实问题、面向经典文本的自觉积极推动《资本论》与现实的“对话”,充分呈现文本与思想、历史与未来、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张力,以激活《资本论》的“生命力”。

  • 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与精神气质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9-27

    陈一收

    摘要:文化自信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同时又是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特质和精神气质的标识性、原创性核心概念。依循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和层次开展研究,有利于更好地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和精神气质。具体而言,对文化价值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厚文化情怀; 对文化精神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层文化认同; 对维护文化主体性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远文化谋虑; 对文化发展道路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强大文化定力; 对文化制度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坚定文化立场; 对文化使命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动文化担当; 对文明交流互鉴的自信,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包容文化气度。

  •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哲学与叙事创新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9-26

    孙代尧

    摘要:在西方学界的文明史研究中,文明叙事是以话语为载体的意义空间生产,在这一范式中,文明概念既是概念史研究的对象,也是意识形态特征鲜明的思考“他者”的方式,并在现代化和现代性理论中呈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性实践,经由理论抽象生成了一种新的文明哲学,即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这种总体性的新文明观在现代化的中国实践的前提下,形成了对文明的独特理解框架,包括“文明的总体结构观”“文明的延续更新观”“文明的世界互鉴观”“文明的人民立场观”,回应了中国式现代化面对的难题和挑战,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线性文明观”“文明优劣论”“西方中心论”的话语垄断,是一种术语革命与叙事创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观的生成是科学与自主的产物,以理论呼应了现实,蕴含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向。

  • 论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互动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8-19

    任保平

    摘要: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变革中出现的新范畴,都是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中的重大理论创新范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和新型工业化之间具有双向互动关系,这种双向互动关系是一种改进的“技术—经济范式”,由“技术—经济范式”扩展为“科技—产业—生产力”范式,这一新范式的形成意味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新型工业化的逐步推进。新质生产力是新型工业化的基础,新型工业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载体。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需要实现两者的双向互动,通过双向互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技术基础、物质基础和动力支撑。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在条件上通过科技创新,在过程上通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结果上通过形成绿色生产力和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的双向互动。

  • 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7-24

    刘守英 黄彪

    摘要:人类经济社会的重大进步都以生产力革命为推动力。作为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创新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新的生产力革命。改革开放后,我国以发展生产力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逐渐形成了以传统生产力支撑的发展模式。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转换,以传统生产力支撑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发展新质生产力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在实践中,新质生产力已经展现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遵循经济运行规律,促进传统生产力转型升级,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注重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构建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 当前国内新质生产力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6-25

    董振瑞 李臻

    摘要:自习近平 2023年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重大概念以来,学界紧密结合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围绕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丰富内涵、实践要求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界普遍认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抉择和重大战略部署,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顺应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战略先机的迫切需要,是对冲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支撑。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构成,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其核心标志,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其重要阵地,“创新”“质优”“先进生产力”是理解其内涵的三个关键词。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 “第二个结合”中蕴含的若干中华文化观念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6-25

    曹应旺

    摘要:天下观、贵本观、自强观、天人观、因革观、知行观等,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观念。在推进“第二个结合”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对这些传统文化观念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中的天下观主要体现为谋求共产主义、实现大同社会的远大理想,贵本观主要体现为对发展生产力和坚持人民至上这两个大本大源问题的执着追求,自强观主要体现为独立自主探索自身道路、实现更好发展的优良传统,天人观主要体现为尊重自然规律、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因革观主要体现为对继承与发展、守正与创新关系的科学处理,知行观主要体现为对实践和实干基础地位的突出强调。“第二个结合”中蕴含的这些宝贵文化观念,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能够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文化之因。

  • 改革创新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体制保障

    分类: 理论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提交时间: 2024-06-21

    逄锦聚

    摘要: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以经济体制为重点的多领域的体制创新,形成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和经济体制,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为实践证明了的宝贵经验。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快体制创新,首先要进一步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关键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围绕这一核心问题,深化改革制度创新,一是要着力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二是要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三是要建设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四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与此同时,还要全面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着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生态领域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扩大开放,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

  • 论格萨尔史诗的中华传统文化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6-14

    徐美恒

    摘要:摘 要:文章从政治神话功能、“人地结合”身份表达模式、叙事细节的原型几方面,探讨格萨尔史诗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政治神话是中华民族的古老智慧之一,格萨尔史诗不论是神化格萨尔王天神下凡、拯救人间的主题,还是表现主题的天人感应等艺术手段,都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品质,显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地结合”身份表达模式源自中华民族古老的封地社会治理模式和“用国为姓”家园情怀,格萨尔史诗继承了中华农耕传统文化 创造的人地结合身份表达模式,并依据生存环境和游牧生活对身份言说方式进行了创造性改造,形成了赞美草地和崇拜山水的家园情怀,体现了地方化的“人地结合”身份意识。格萨尔史诗叙事细节诸如女性崇拜、动植物喜好、习俗以及情节设置等,都能找到中华传统文化原型。

  • 作为方法的“礼图”及其创新发展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张涛

    摘要:礼图是礼书所载礼节、礼器、礼制乃至礼义的图像表达,因其具有形象化的特点,遂成为研读礼经的重要参考,在经学传统中占据独特地位。相较于三礼典籍的古奥难读,礼图发挥了提升表现力、补充文意、丰富意涵的功能。礼图是经学文献的一种类型,也是一种研究方法,与礼学注重实践的学术品格适相吻合。千百年来,印刷媒介制约着礼图发展。直至20世纪,电影技术的普及催生出《仪礼》复原影片,才为礼图的创新发展带来转机,礼图从二维平面静态图像解脱出来,复原为三维空间的连续礼仪活动。数字技术的加持,彻底改变了礼图制作的底层逻辑,并致力于营造沉浸式视听景观,强化了对古礼的体验,可谓是彰显礼学实践特征的最新尝试。
     

  • 儒家文化与当前全球性挑战的应对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安乐哲

    摘要:儒家的“天下”在日常用语中意为“世界”,同时,它也是一个地缘政治术语。作为“世界秩序”,它具有更深层次的哲学与历史意义。儒家“天下观”超越了国与国之间的界限,追求“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多元主义,它能够避免绝对主义和碎片化的相对主义,重视关系的恰当性和对多样性的呈现。儒家哲学倡导家庭伦理,尤其是赋予“孝”以宇宙意义,同时将之作为一种深思熟虑的策略,以发挥人类活动的能动创造性。儒家伦理尊重差异,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升华为相互性的丰富资源。对人类生态而言,关系恰当性与多样性不能以个体主体(个体主体并不存在)的设想作为基础,而是必须作为家、国与域境的有关成员之间协作活动的作用而出现。关系恰当与呈现的多样性可以从特定人群内人与人之间的文化差异扩展到国际社会内各国文化之间的差异。如果不同文化之间具有关系恰当性,并且所有差异皆能享受包容与恰当的对待,那么不同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之间便可以相互适应,而差异间的相互作用也将促生文化多样性的出现。

  • 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思想特点及其当代呈现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6-06

    刘丰

    摘要: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当中,并体现在中华文化的方方面面。中国哲学认为宇宙是和谐的统一体,这是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本体论依据。中国哲学与中华文化崇尚的“和”是一体多面的,涵盖了个人、社会、自然以及天下,最终的理想是致太平,可见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和平、和谐思想观念之下统一起来。中国哲学主张“和而不同”,根本原因在于“和实生物”,“和”是有生命力的。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和平性不但是中华文明生生不已的内在动因,同时也决定了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必然走和平发展道路,必然要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若干思考

    分类: 综合学科 》 综合学科;  提交时间: 2024-06-05

    张东刚

    摘要:文明的发展同知识体系的建构和转换几乎是同步的。中国经过短短的 几十年就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因而,一种全新的知 识体系即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就成为时代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自主的知识 体系必须以回答中国问题为逻辑起点,以运用中国素材为内容支撑,以表达中国立 场为方向指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具有本土性、独立性、集成性、稳定性、开放性 的特征。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深刻领悟 “两个确立”,坚持 “两个结 合”,着眼 “两个大局”,答好 “四个之问”,唯有如此才能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 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

  • 共同富裕的中国逻辑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6-05

    辛鸣

    摘要:共同富裕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社会制度逻辑。作为社会理想,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追求,家国情怀、民胞物与的共同体观念深刻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根本原则,让以劳动为尺度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得到坚定贯彻与现实展开;作为现实实践,顺应历史规律与发扬历史主动相得益彰,政党先进性与政策策略科学性同向发力,共同富裕的路线图越来越清晰;作为中国方案,于多样与分化中熔铸真实共同体,在发展与进步中涵养科学富裕观,贡献出现代化进程中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国家样本。中国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实践,不仅在哲学意义上拓展了对 “共同”的时代理解,也在文明意义上标注出 “富裕”的时代高度。

  • 人类文明的精神性与中华文明精神性的当代体现——以马克思辩证文明观为基础

    分类: 哲学 》 马克思主义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5-30

    许斗斗 张觉文

    摘要:人类文明表现为物质性和精神性两大方面。精神性文明蕴含着整个社会文明的未来指向和发展 理念。马克思的文明观是物质性和精神性两大方面的统一,既表现在物质劳动成果的物质性方面,也体现在 对资产阶级文明的批判和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追求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过程,其 呈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等价值观念,具有超越资本主义文明冲突的新 特质,对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 从人机对话到人机交往——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的哲学反思

    分类: 哲学 》 美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陶锋 刘星辰

    摘要:人机对话是人机交往的技术和思想基础。文章试图从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对语言的学习与生产出发,考察人机对话和机器语言的本质及文化内涵。首先,文章回顾了语言模型的发展历程,并从行为机制、生成目的等方面指出机器语言与人类语言的异同。其次,文章进一步从语言的复制和生产的角度,指出在技术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人机对话实质上是语言的智能工业化生产。文章还试图通过考察人机对话中的重复与反驳来修正图灵测试。此外,人机对话中,我们需要思考机器“他者”与主体的关系问题。从语言批判理论还可以审视机器语言的灵晕和中介作用。最后,文章指出,人机对话体现了知识的加速生产,以及机器语言可能会产生的潜在风险。我们需要从人机对话走向人机交往,从一种超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机关系,这样,我们才能不跌入新的主奴关系中。

  • 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新境界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5-28

    唐正东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的阐述重点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作用。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成果。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语境中,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对既定生产关系条件下生产力本身的发展问题作出了原创性的阐述,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规律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规律作出了深刻的阐发,对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理论作出了全面的阐释与发展。

  • 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审对话性与互文性概念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文艺学;  提交时间: 2024-05-28

    钱翰

    摘要: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概念是在巴赫金对话性理论之上的进一步延伸 , 以文本的相互作用取代了后 者的人文主义的主体观 。但是克氏所构想的全体文本的海洋对于每一个人而言只能是一个想象 , 不可能成为 现实 。 目前刚刚兴起的 ChatGPT 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则有可能阅读和利用人类海量的文本数据 , 并且进行深度 学习和训练 ,从而真正实现整体文本的相互碰撞 、 引用和变异 。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 ,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 互文性概念的生产力 , 以及人工智能对文学写作和作者观念的冲击 。

  • 马克思对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的超越——对布鲁诺·鲍威尔哲学悖论的再反思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提交时间: 2024-05-24

    崔琳菲

    摘要:马克思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和超越并非突然和断裂式完成的。布鲁诺·鲍威尔也同样感知到德国哲学在近代现实历史面前的困境,他主张充分发扬个体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拒绝接受先验设定的外在客观理性对自我意识的统摄性影响。遗憾的是,鲍威尔的理论由于悬置了“普遍的自我意识”而陷入自相矛盾。而马克思紧随其后,接续了鲍威尔的问题意识,通过改变主体确证自身的方式超越了自我意识哲学的唯主体论。马克思对主体意识的地位进行了降格,并由此开启唯物史观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