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推荐论文
  •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关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论述

    分类: 马克思主义理论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提交时间: 2024-04-23 合作期刊: 《党的文献》

    欧阳雪梅

    摘要: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所形成的,包括理想信念、价值立场、道德情操、优良作风等的精神结晶,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政治本色、使命担当,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独特精神标识,也是中国共产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密码”。传承红色基因,为的是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丰厚滋养,把革命先辈开创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主体是党员干部、人民军队和青少年。要抓好科学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加强党史学习教育、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心用情用力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红色资源,用好“大思政课”渠道,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让红色基因永葆活力。

  • 新文科背景下信息资源管理交叉学科“课程立方体”设计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交叉学科 》 交叉学科;  教育学 》 高等教育学;  提交时间: 2024-04-12

    傅予

    摘要: 目的/意义 新文科建设对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课程群的交叉融合与系统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课程群建设模式已难以满足这一需要。本研究旨在基于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的一线本科教学实践,提出一种名为“课程立方体”的全新课程建设模式,以有效支撑信息资源管理学科的新型课程群建设。 方法/过程 首先深入剖析新文科背景下传统课程群无法支撑信息资源管理交叉学科课程建设的内在机理,其次针对所凝练的核心共性问题提出课程立方体构建的核心理念,然后基于此提出课程立方体的模式设计方法,进而通过教学实践范例阐述该模式实现方法与效果,最后构建课程立方体建设所需的支撑体系。 结果/结论 归纳了传统课程群“一维课程链”和“二维课程组”的两种建设模式,发现其中存在课程系统性和协同性欠佳的共性问题;明确了课程立方体作为新兴课程群基本组成单元的功能定位,及其知识串联与能力复合双螺旋的教学目标;以层次结构设计、课程耦合方法、课程协同机制共同组成了课程立方体的模式设计方法,进而通过中国人民大学“一线三层四课”实践范例验证了该模式的实际可操作性和实现效果,最后提出了课程立方体的配套支撑体系。研究结果可为新文科背景下以信息资源管理为代表的交叉学科的新型课程群建设与落地实践提供科学参考和有力支撑。

  • 历史社会学视野下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政治学 》 中外政治制度;  提交时间: 2024-04-10 合作期刊: 《中国政治学》

    杨光斌

    摘要:国内思想界依然视韦伯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学术经典,其实这是一部旨在建构 “西方的兴起”的文化优越论的作品,对此国外学术界早有否定性研究,著名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称韦伯的做法是 “改写历史”。在文本意义上,韦伯的假设性因果关系或者逻辑链为: 天职———预定论———自律———理性———商业行为———自我救赎 (履行天职)。回到事情本身,即在欧洲史、全球史和宗教史的脉络上看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发现这种由假设构成的逻辑链,真是一种 “自由意志”的异想天开之举。韦伯为什么要 “改写历史”?这是他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乃至人种主义帝国主义者的身份意识所决定的,“民族权力”而不是正义、道德是韦伯的毕生追求。遗憾的是,这样一部文化帝国主义作品,依然被国内学术界视为 “经典”,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社会科学之滞后性,没有历史社会学,把一本历史社会学著作当作政治哲学作品去推崇。

  • 自然评价模式的基本框架与运行机制研究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图书馆学;  提交时间: 2024-01-18

    徐拥军 陈晓婷

    摘要:学术评价逐渐从以计量为主的模式转向学术共同体、人工智能技术、评价大数据三种力量驱动的学术评价模式。提出自然评价模式,回顾了学术评价模式和相关概念的演进,引入共生理论与生态系统概念,探讨自然评价模式的核心要素和逻辑架构并阐述自然评价模式的运行机制。研究发现,自然评价模式以学术共同体为评价模式的核心主体,以评价大数据建设为评价的基础条件,以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评价的必备工具,形成“产生评价数据→挖掘评价数据→评价结论反馈”的自然评价环; 自然评价模式需要构建评价活动嵌入学术活动的机制,评价数据的公开/匿名、利益分配机制,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挖掘机制,评价模式的建设与运营机制。希望为学术评价提供全新视角和理论指导,建立中国特色的学术评价体系。

  • 历史政治学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

    分类: 政治学 》 政治学理论;  提交时间: 2024-01-15

    杨光斌

    摘要:

  • 发现国际关系学科理论增长点

    分类: 政治学 》 国际关系;  政治学 》 国际政治;  提交时间: 2024-01-15

    宋伟

    摘要:

  • 学术评价与“打赏”制度的融合探析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1-11

    杨英伦

    摘要:“打赏”制度自诞生起就具备了一定的评价功能,学术评价的良好发展离不开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指标,“打赏”制度既符合开放式评价多评价主体的需求,也通过支付资金的方式促进评价功能的实现。学术评价与“打赏”制度的融合一方面适应大数据时代学术评价变革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学术研究领域带来一次崭新的尝试,对我国学术研究的繁荣发展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 《民法典》意思表示解释规则视野下的重大误解

    分类: 法学 》 民商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1-10

    隋彭生

    摘要:重大误解,是一种意思表示错误;对重大误解的认定是一项意思表示解释的工作。《民法典》第142条区分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对前者采表示主义的解释标准,对后者采意思主义的解释标准。解释标准,也是对错误应否救济、应否认定为重大误解的标准。
    错误,是效果意思与内心真实意思非故意的不一致,此为结果错误。事实错误和表示错误为原因错误。事实错误包括动机错误和内容错误。
    本文提出了动机他项事实错误和动机同项事实错误两个创新概念,旨在解决立法例尚未解决的动机进入效果意思的问题。
    不能对抗善意相对人的错误、非重大错误以及可以通过意思表示解释修正的错误,不构成重大误解。

  • 新时代中国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构建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提交时间: 2024-01-05

    冯琳

    摘要:学术共同体是由志同道合、具有推动学术事业发展良好意愿的学者群体所构成的。他们基于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和研究兴趣,遵守共同的学术及行为规范,在相互交流和影响中推动学术共同体的良性发展。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具有相互依存的紧密关联。学术共同体以学术期刊为平台,在交流、探讨及争鸣中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对学术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拟从“发挥学术引领作用” “规范学术评价”“推动学风建设”“促进学术资源合理分配”等方面出发,探讨新时代中国学术期刊对学术共同体构建的积极作用。

  • 媒介技术变革下学术传播体系的演变

    分类: 新闻传播学 》 编辑出版学;  提交时间: 2024-01-05

    马婧

    摘要:信息网络技术为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构筑了全新的基础环境, 学者行为习惯逐渐改变并产生新的需求, 学术传播机构不断创新服务, 提供解决方案。 在多元主体的相互适应与演变中, 学术传播系统完成了转型升级, 实 现了学术资源的重新布局和分配。 本文在重新审视学术传播结构要素和独特机制基础上, 探讨了媒介技术创新与学 术传播实践的互动重塑过程, 简述了学术传播体系的升级与转型路径, 包括学术传播主体结构和功能、 传播内容形 态和知识表达方式、 学术评价方式、 学术媒介与学者的关系重塑等, 并由此展望未来新型学术媒介的角色和功能。

  • 全流程视角下档案数字化建设中著作权风险分析与管理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档案学;  提交时间: 2024-01-04

    徐拥军 卢思佳 郭若涵

    摘要: 目的/意义 档案数字化建设给档案著作权保护带来了新挑战,系统分析并科学管理著作权风险,有助于合法有序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推动档案工作现代化发展。 方法/过程 基于全流程视角,系统分析档案数字化建设前期(数字化建设准备工作)、中期(数字化复制、存储、开发)、后期(数字化传播、利用)各阶段、各环节中的著作权风险,进一步明确相应风险管理策略。 结果/结论 建议在档案数字化建设前期实施著作权事宜咨询与状态审查以规避风险,中期实施著作权过程管理与长效监督以控制风险,后期实施著作权义务履行与用户规范以防范风险,从而建立起著作权风险全流程管理体系,实现全方位风险管理。

  •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建设的困境与策略

    分类: 信息资源管理 》 情报学;  提交时间: 2024-01-03

    徐拥军 卢思佳

    摘要: 目的/意义 利益相关者理论为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中各利益主体的博弈提供较为成熟的研究框架,为突围其建设困境、提出针对性策略提供重要的考察视角。 方法/过程 通过文献调研及对ChinaXiv、arXiv、SSRN等9个国内外主流预印本平台的网络调研,梳理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中利益相关者构成及核心利益相关者诉求,剖析各利益主体围绕预印本发布前置、开放获取、质控弱化而形成的利益冲突、顾虑和矛盾,并阐释由此产生的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建设困境。 结果/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从利益协调、利益维护和利益保障3个层面提出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建设策略,即促进预印本与期刊共生发展、完善预印本著作权保护机制、将预印本纳入科研管理体系,从而推动我国预印本学术交流体系健康发展。

  • 环境标准法律效力再审视——以环境义务为基点

    分类: 法学 》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提交时间: 2024-01-03

    王春磊

    摘要:当前学界主流话语认为,环境标准自身不具有法律规范效力,需要借助其他法律规范实现; 污染物排放标准在公法和私法上具有不同的效力,“合规抗辩”不能起到阻却侵权的效力。以环境义务理论为基点重新审视环境标准法律效力问题,会发现主流话语秉承的仍是传统部门法权利本位的理念,缺乏对现有法律规定的反思和批判,自洽性和正当性受到质疑。当下,无论是理论和司法实践都展现出突破主流观点束缚的倾向。以环境义务为基点重构环境标准的法律效力应区别不同主体进行,重构的重点和关键在于政府环境责任的完善

  • 唐代“赠杖”文化及其诗歌书写

    分类: 中国语言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  提交时间: 2024-01-04

    曹世瑞

    摘要:唐代很多诗歌涉及物质馈赠,馈赠之物有日用器物、茶酒食品、文房四宝、花卉、药物等 很多种类,而唐诗中出现最多的馈赠之物是“杖”。 唐代有赠杖诗三十余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 代文人的生活和交游情况。 唐代赠杖诗的三个主题是对衰老的吟味、对闲适之情的抒发和对仙佛 释道主题的书写。 这不仅与杖的现实功用有关,而且也与自先秦以来附着在“杖”上的文化含义有 关。 唐代赠杖诗往往夸张地描写杖的神奇产地和珍贵材质,反映了唐代文人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审 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