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在朱熹的哲学思想中,“生理”“生意”与“生生”一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又各自存在本质差异。总的来说“生理”表征着理的逻辑在先的内在规定;“生生”标志着气在现实中的造化流行;“生意”则是由“生理”到“生生”的重要过度。意味着“生理”所要作用的及“生生”所要实现的指向,是所谓“几微”。三者贯穿朱熹全部的哲学体系,在朱熹有关四德之理的讨论中,三者的内在关系较为完整地得到呈现。元、亨、利、贞之四德循环实现了天地万物的生死始终,在四德循环当中交错着“范围”“潜在”“实现”“应然”“实然”等诸多概念。在对以上概念展开讨论时,可以发现“生理”的根本地位,即于事物发生之先便已潜在地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始终及种种可能,“生意”与“生生”则逐步将种种可能实现为现实中确定的过程与结果。
分类: 哲学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24
摘要:“心”的重要性无须多言,就内涵而言“心”具有载体、活动两个层面的含义,前者对应孟子“本心”“赤子之心”等概念,后者对应人们现实当下的思维活动之心。“心”在现代语境中主要是指“意识”。而其所以然者即是“本心”,因此根据从本心到当下之心的过程,可以看出在朱子哲学中存在一个具有严密体系的意识生成路径。朱熹将结合元、亨、利、贞将具有负面内涵的“意、必、固、我”上升到一个客观意识生成序列。具体而言,意识生成过程由本到末可以划分为知觉能力、意识活动和意识阶段或成果三个部分,对应着“本心”“知觉”“意、情、志”“意、必、固、我”等概念,同时意识生成还有赖于心与事,人与物的相接,在人与事物的交接中,意识由是而生。
分类: 哲学 >> 中国哲学 提交时间: 2024-07-12
摘要: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是中国哲学始终围绕的主旨之一,对此,朱熹有言“凡在天地间无非感应之理,造化与人事皆是”,在朱熹看来感应之理通过感与应两个环节决定了一切事物变化的形式规范,并且感与应必须联系相应的事物得以展开,一切的变化都是有关事物的变化。同时感应之理作为理的一种,同样受制于理的约束,即在事物通过感应活动展开一系列的变化之前,这些将要发生的变化早在理的预设中有所明确,现实发生的变化只是逻辑在先中的变化的再现,这是由朱熹理先气后的哲学底色所决定的。理的先在性与儒家“本末”思想紧密联系,它们共同关联着作为“本末”对象或主体的全部潜在或实现的发展变化的范围。这个范围同样取决于事与物自身。倘若将这个范围扩至最大即道的范围,则万事万物皆在其中互有感应,只是它们的感应根据距离的远近而有强弱之别。而人同样可以通过不断地格物致知,从切身处格致直到与道贯通,这是朱熹的进学理路。